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弗里德里希·馮·恩格斯(Friedrich Von Engels,1820-1895)德國思想家、哲學家、革命家,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恩格斯是卡爾·馬克思的摯友,被譽為“第二提琴手”,他為馬克思從事學術研究提供了大量經濟上的支持。在馬克思逝世後,將馬克思的大量手稿、遺著整理出版,並且成為國際工人運動眾望所歸的領袖。

人物概述

弗里德里希·馮·恩格斯,德
恩格斯
哲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偉大導師和領袖、近代共產主義的奠基人。他是 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還是馬克思的親密戰友,和馬克思共同撰寫了《 共產黨宣言》,共同創立了 科學共產主義理論;
參加了 第一國際的領導工作。馬克思逝世後,他承擔整理和出版《 資本論》遺稿的工作,還肩負領導國際 工人運動的重擔。除同馬克思合撰著作外,他還著有《 自然辯證法》、《家庭、私有制、國家的起源》。

人物生平

天才降生

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出生於德國萊茵省工業城市 巴門市(今 伍珀塔爾市)。 

求學生涯

少年時就學於巴門市立學校,1834年轉入愛北斐特理科中學。 父親老弗里德里希是工廠主,虔誠的 基督徒,帶有 普魯士貴族血統。母親 心地善良,遵守禮教,喜愛文學和歷史。 
1837年9月其父堅持要他輟學經商(恩格斯當時正在讀中學)。​

初入社會

1年後到不萊梅一家商行當辦事員。當時德國正面臨民族統一和 民主革命的任務, 恩格斯被民主主義的政治思想所吸引,同青年德意志運動發生聯繫。  
1839年春,在該派機關刊物《德意志電訊》發表《 烏培河谷來信》,揭露封建
在柏林炮兵部隊服兵役的恩格斯
專制制度和 宗教虔誠主義的黑暗,傾注了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1841年9月至1842年10月,他在柏林炮兵部隊服兵役,旁聽 柏林大學的哲學講座,參加青年 黑格爾派的活動。在此期間,他先後發表了《 謝林論黑格爾》、《謝林和啟示》以及《謝林――基督教的 哲學家》等小冊子,尖銳批判了宣揚"天啟哲學"的 唯心主義哲學家謝林,他還著文揭露以德皇 威廉四世為代表的德國封建專制制度,成為一個堅定的革命民主主義者。
1841年 費爾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質》一書發表後,接受了 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思想。
1852年,在服完為期一年的兵役之後,恩格斯受父親之託前往 曼徹斯特到“歐門――恩格斯棉紡廠”工作,1852年11月,恩格斯在紡織廠辦事處當辦事員。曼徹斯特是英國憲章運動中心。在這裡,他參加憲章派活動,結識了 正義者同盟的活動家,並深入研究歷史、哲學、 政治經濟學和社會主義理論,開始了從 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從革命民主主義向 科學共產主義的轉變。 

愛情和婚姻

恩格斯來到曼徹斯特不久,就認識了瑪麗.白恩士。瑪麗是一個純樸的愛爾蘭青年紡織女工,在曼徹斯特的一家棉紡織廠里做工。年紀比恩格斯小一歲,她的父親是一個染色工人。
瑪麗性格爽朗,充滿青春的活力,工廠的沉重勞動沒有能夠使她的熱情涸竭。她那純樸大方的舉止,永不衰竭的毅力,活潑的姿態,以及她那“野薔薇”般的美麗和“黑亮勇敢的目光”都給恩格斯以深刻的印象,並被她深深地吸引著。
恩格斯

瑪麗是一個有階級覺悟的女工。她愛憎分明,十分同情愛爾蘭民族為爭取獨立和自由而進行的鬥爭。她使恩格斯增強了自己的這一決心;屏棄 資產階級的社交和宴會,全心全意同工人們交往並專心致力於研究他們的狀況。作為一個 愛爾蘭人,當她還很年輕的時候就在感情上和本族人民的自由鬥爭息息相關了,她對英國統治階級阻止愛爾蘭實現民族獨立感到非常憤怒。她痛恨那些壓迫她本族人民的人。瑪麗的革命精神喚起了恩格斯對受盡英國資產階級和君主政體掠奪的愛爾蘭人民的深厚同情。
恩格斯同瑪麗這個從童年起就熟知無產階級的困苦的鬥爭的女工一起走訪曼徹斯特的工人區。這使他能夠結識很多工人家庭,走進他們的住宅並熟知他們生活中的許多樣情細節。恩格斯還和瑪麗一起參加工人們的社交。
恩格斯對瑪麗.白恩士有著深厚的愛情,1843年6月間,恩格斯和瑪麗開始同居,直至1863年瑪麗去世,而後恩格斯與瑪麗的妹妹莉希同居,他一直不辦理結婚手續,因為在《家庭、婚姻與私有制》中他曾經說:結婚,那些經過國家批准並在教堂舉行的儀式都是多餘的,沒有必要。 由於他反對婚姻制度,兩人終生未走入婚姻的殿堂。
1844年秋,恩格斯離開英國返回 巴門。1845年4月,恩格斯在馬克思處
恩格斯
境困難的時候,毅然遷居 布魯塞爾與他並肩戰鬥。同年,瑪麗.白恩士離開英國,遷往布魯塞爾和恩格斯住在一起。這對年輕夫婦是在一種自由的、互相尊敬和獨立自主的結合中共同生活的。
1850年冬天,恩格斯為了能夠在經濟上給馬克思以更多援助,又重新回到曼徹斯特,作為“歐門――恩格斯”公司的店員和全權代表做了整整二十年他極不願做的“該死的生意”。在這裡,儘管恩格斯非常希望和瑪麗經常共同生活,並且事實上也是常在一起,但流行的資產階級倫理觀念和寄人籬下的地位卻不允許他和她固定同住一所住宅。他必須另外有自己的單獨住宅,以便可以同業務上的朋友交往商談,並且當他父親來訪時能加以接待,等等。他真正的家是在戈頓海德路252號,也就是瑪麗.白恩士和她妹妹莉希.白恩士居住的地方。在這裡,他能完全自由自在了,他找到了真摯的感情和溫暖以及愛情和獻身精神,並且可以同工人生活接觸,這種接觸是他在曼徹斯特的其他交往關係方面所不能得到而又是他所殷切希望獲得的。
恩格斯對瑪麗.白恩士的愛使他也對她的親屬關心負責。他不僅關心照顧和瑪麗一起生活的妹妹莉希,而且關懷幫助瑪麗家裡的其他成員。他們當中有些人生活十分困難,他都給予支援並幫助他們移居美國。19世紀60年代中期,他還把瑪麗和莉希的一個侄女瑪麗.艾倫.白恩士接到自己家裡,供她上學。儘管她有好些地方讓他失望,他仍然把她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
1863年1月初,瑪麗.白恩士因心臟病逝世。他在極度的悲痛之中寫信給馬克思說:“我無法向你說出我現在的心情。這個可憐的姑娘是以她的整個心靈愛著我的。”“我覺得我僅有的一點青春已經同她一起埋葬掉了。”
多年以來,莉希與瑪麗和恩格斯生活在一個家庭里,她深深地悼念她的姐姐,他們之間不僅有手足之情,而且由於政治觀點相同,關係極為密切。以後恩格斯和莉希日益親近和相互關心,直到由於互相同情和傾慕而產生了永恆的愛情,於是莉希成了恩格斯的第二位夫人。
這位比恩格斯小7歲的愛爾蘭女工熱情而又聰明,她不曾學會讀書寫字,但未受學校教育並沒有妨礙她以清醒的頭腦和批判的眼光去觀察周圍的世界,她有堅定不移的階級本能,畢生都非常熱心地為幾百年來備受壓迫剝削的本民族出力。她是恩格斯的好同志,他贊同恩格斯的觀點。支持他和他那位住在倫敦的朋友共同為之獻身的事業,並積極參加恩格斯所從事的一切活動。
1870年7月,恩格斯與莉希一同遷居倫敦。他們在倫敦的住宅,與馬克
恩格斯和其妻子莉希
思寓所的距離,只有步行15分鐘的路程。 1876年後,莉希患了明顯的哮喘和坐骨神經痛病。1877年秋天,莉希的疼痛愈來愈厲害了。在病床上,莉希請求丈夫履行一個正式結婚的手續。恩格斯一向認為結婚經過國家批准並在教堂舉行儀式是多餘的,不必要的。可是他答應了臨終妻子這個最後要求,於1878年9月11日晚上和她舉行了結婚儀式。幾個小時以後,莉希就在恩格斯的懷抱里去世了。
莉希
莉希

關於這些日子恩格斯心情如何沉痛,沒有留下任何記載。不過事實比語言更能說明問題。恩格斯向來是那么熱心地參加國際性政治運動的,可是這個時候,他和德國的、法國的以及其他各國同志的通信,卻幾乎完全中斷了幾個星期之久。
恩格斯以後在懷念莉希的一封信中寫道:“我的妻子也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血統的愛爾蘭 無產者,她對本階級的天賦的熱愛,對我是無比珍貴的,在關鍵時刻,這種感情給我的支持,比起‘有教養的’,‘多愁善感的’資產階級小姐的細膩和小聰明可能給予的總要多些。”
1895年8月5日,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在倫敦逝世。遵照恩格斯的遺囑,他的最親近的朋友把他的骨灰在伊斯勃恩海濱投入海中。
恩格斯第二任妻子莉希

與馬克思終生合作

1844年2月,在馬克思主編的《 德法年鑑》上發表《 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初步揭示了 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絕對不可調和的內在矛盾。
1844年8月底,恩格斯在回國途中繞道巴黎會見了馬克思,開始了二人的終身合作。  1844年9月至1845年3月,他在巴門寫作《英國工人階級狀況》,描述了 無產階級的悲慘處境和歷史使命, 表明恩格斯已經完成了兩大轉變。
1845年與馬克思合寫《 神聖家族》,同年11月到次年5月又合寫《 德意志意識形態》。
恩格斯
1846年春,恩格斯和馬克思在 布魯塞爾創建共產主義通迅委員會。同年秋天,赴巴黎開展活動,爭取和教育正義者同盟的成員,使之擺脫"真正的社會主義"的影響。
1847年1月,恩格斯和馬克思一起加入正義者同盟。6月,和馬克思商議後他出席在倫敦舉行的 共產主義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會,以 科學社會主義為指導創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革命政黨。同年10月,被選入同盟巴黎區部委員會,並受委託起草同盟的綱領草案(即《共產主義原理問答》),用問答的體裁初步闡明了科學共產主義的基本原理。11月,與馬克思一起出席同盟第二次代表大會,並任大會秘書。大會接受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張,制訂了符合民主制原則的章程,並委託他們起草同盟的綱領。
1848年2月中旬,在《 共產主義原理》基礎上,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的《 共產黨宣言》在倫敦出版。
1848年2、3月間,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相繼在巴黎、柏林、 維也納等城市爆發;3月,恩格斯當選為共產主義者同盟中央委員會委員,在 巴黎馬克思共同擬訂了《共產黨在德國的要求》。4月,他們到達德國 科倫。恩格斯擔任《 新萊茵報》編輯,協助馬克思主持該報編輯部工作。他還曾去 巴門和萊茵省的其他城市活動。
1848年秋至1849年初,為了躲避官方的追捕,流亡到比利時和 瑞士,在瑞士協助組織工人協會。
1849年5月,在愛北斐特參加武裝起義。
6月,在 巴登――普法爾茨任維利希志願軍團副官,親臨前線參加戰鬥。起義失敗後流亡到瑞士。11月抵倫敦,當選為同盟中央委員會委員,負責改組同盟工作。1850年3月和6月,先後兩次與馬克思合作起草《中央委員會告共產主義者同盟書》。為了支援陷於極端貧困的馬克思一家,恩格斯不得不於該年遷居曼徹斯特,在"歐門-恩格斯公司"再度經商。
恩格斯
在曼徹斯特居住期間,恩格斯同馬克思保持了頻繁的通信聯繫,共同研討國際 工人運動的理論和策略,探討各個領域裡的學術問題,並互相交換意見,用導師的話說就是一個人寫的東西另一個人也一定讀過並完全贊同。恩格斯進行了廣泛的理論研究,尤其對軍事學、語言學和自然辯證法作了深入的探討。
1851年11月至1852年11月,恩格斯為《紐約每日論壇報》撰寫了一組題為《德國的革命與反革命》的文章,深刻總結了1848-1849年德國革命的經驗,提出了武裝起義是一種藝術的著名論斷。
1857-1859年,他為《美國新百科全書》撰寫了許多軍事條目。
1861-1865年,撰寫了關於 美國內戰的許多文章。1864年,第一國際成立後,恩格斯同馬克思一起參加了國際的領導工作,跟 蒲魯東派、 巴枯寧派、工聯派、拉薩爾派進行了路線的鬥爭,為馬克思主義在國際工人運動中的主導地位奠定了基礎。1867年《資本論》第一卷出版後,他為工人報刊和利用 資產階級報刊撰寫了許多篇戰爭評論,準確地分析和預見了戰爭的進程與結果。
1869年7月,恩格斯終於從商人生涯中擺脫。1870年10月,移居倫敦,與馬克
恩格斯
思再度相聚。1870年9月,恩格斯結束了二十年"埃及幽囚式"的經商生活,從 曼徹斯特遷居 倫敦,與馬克思一起參加 國際工人協會的領導工作。10月,經馬克思提議,他當選為國際總委員會委員,任 比利時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丹麥的通迅書記和總委員會財務委員。 巴黎公社期間,他和馬克思一起組織聲援公社的活動。  
1871年3月 巴黎公社建立後,同馬克思一起支持公社,在演說和信件中高度評價巴黎工人的革命首創精神和英雄氣概,闡明公社的歷史意義。
1871年9月舉行的國際倫敦代表會議上,恩格斯根據巴黎公社的經驗提出 工人階級必須參加 階級鬥爭並建立同一切舊政黨相對立的無產階級獨立政黨。  
1872年9月國際海牙大會期間,恩格斯與馬克思一起為擊敗 巴枯寧陰謀集團,通過關於政治問題和組織問題的決議作出了重要貢獻。根據恩格斯的提議,國際總委員會遷至 紐約。海牙大會後,他寫了《論權威》、《社會主義民主同盟與國際工人協會》(與馬克思合寫)等論著,從政治上、理論上和組織上全面揭露和批判了巴枯寧集團的無政府主義和分裂主義,深刻闡述了民主與集中、民主與專政的辯證關係。國際工人協會解散以後,恩格斯與馬克思一起為在各國傳播 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政黨而努力鬥爭。
1875年3月,他在給 倍倍爾的信中闡明了他對德國工人運動中兩派合併的原則立場,批評了黨內某些 領導人追求無原則合併的錯誤。
1876-1878年,他寫了一組題為《 歐根·杜林先生在科學中實行的變革》的文章
恩格斯
(即《 反杜林論》),在批判杜林的唯心主義先驗論和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時,第一次系統地闡發了 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主要組成部分――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以及許多 自然科學的基礎理論,這是一部"深刻透徹的每個有思想的人都能理解的科學百科全書"。
1880年夏,應法國工人黨領導人 拉法格的要求,把《反杜林論》中的某些章節改編為《空想社會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即《 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這本被馬克思稱為"科學社會主義入門"的小冊子,對普及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起了重要作用。  1873年至1883年間,恩格斯擬定了《自然辯證法》的寫作提綱,完成了若干篇章和片斷,奠定了自然辯證法的研究基礎。

“國際”領袖

1883年馬克思逝世後,恩格斯獨自肩負起指導國際工人運動、整理和出版(或再版)馬克思遺著、捍衛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培養各國年輕的社會主義活動家和理論家的重任。
1885年7月,恩格斯在晚年承擔了整理、出版馬克思未完成的《 資本論》第二、三卷手稿的巨大工作,《資本論》第二卷出版。
1887年1月出版了《資本論》第一卷英文版。他還再版了馬克思的其他著作以及共產主義者同盟的著名活動家 威廉·沃爾弗、格奧爾格·維爾特等人的作品,並籌備出版馬克思全集。
恩格斯

1888年寫了《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揭示了馬克思主義同黑格爾和費爾巴哈哲學的關係,闡釋了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
1889年7月,在恩格斯的指導和推動下,國際社會主義工人代表大會(即 第二國際)在巴黎召開。在他的關懷和指導下,第二國際聯合各國工人政黨,開展了反對無政府主義和改良主義傾向的鬥爭。
1893年8月,恩格斯在歐洲大陸旅行期間出席了正在蘇黎世召開的 第二國際的第三次代表大會。這是恩格斯唯一的一次參加第二國際的代表大會。他在大會閉幕詞中希望各國無產階級在反對共同的敵人、爭取解放的鬥爭中加強團結、互相學習,遵守共同的革命原則,同時各國無產階級應該以"獨立自主的形式組織起來",堅持"自由聯合"和"自願聯繫"的原則。他在其他文章和信件中,強調各國社會主義政黨之間建立獨立、自主和平等的關係,由各國黨和無產階級因地制宜地決定本國的革命策略,反對任何一個黨代表歐洲無產階級講話,不承認哪個黨享有領導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長子權",反對任何一個黨的領導人對其他國家的社會主義者發號施令。1894年針對德國社會民主黨和法國工人黨在農民問題上的立場,寫了《法德農民問題》,批評他們遷就農民小私有傾向的路線。
1894年12月,《資本論》第三卷出版。

晚年生活

恩格斯晚年住在英國倫敦西北區瑞琴特公園路122號的一幢單元式三層樓里。這座掩映在綠樹叢中的宅院,在馬克思去世後,成了各國革命者之家,全世界社會主義者的聖地。恩格斯在家中熱情地接待英國工人運動領導人、愛爾蘭貧困工人、法國逃荒農民以及流亡大學生,讓他們在這裡休養、“避難”。同時,他對來訪的民主派以至保守派人士也以誠相待。德國保守黨人、經濟學家魯道夫·邁耶爾就常常與恩格斯在家裡一醉方休。
每逢星期日或節日,友人們便會從四面八方趕來,恩格斯家的藏酒窖會從早開到晚,興奮的恩格斯還親自下廚,製作龍蝦沙拉、威爾斯烤羊肉、柏林小甜麵包款待客人。聚會上,賓客們頻頻舉杯,操著德語、英語、法語海闊天空談古論今。恩格斯則穿梭其中,不時擔任翻譯。有時候,大家只是玩牌、唱歌和閒聊,這時,恩格斯就用他爽朗的笑聲和熱情的歌聲感染每一個人。凡是參加過這種聚會的人,都對恩格斯的親
恩格斯
切大方留下深刻印象,多年以後還會沉浸在幸福的回憶中。恩格斯為了更好地接待朋友,除了管家還特意聘請了廚師、護士。他的朋友們都說:“這個家的大門是向全世界開放的。”
為推動世界工人運動發展,晚年的恩格斯足跡遍及歐洲,但他還希望到美洲考察一番。1888年8月8日,恩格斯和老友、化學家 肖萊馬、馬克思的女兒愛琳娜及其丈夫艾威林乘坐“柏林”號輪船從英國 利物浦港出發,開始橫渡大西洋的美國之行。8月17日,恩格斯一行到達紐約,這是他第一次踏上美國土地。恩格斯會見了美國工人運動領袖,遊覽了紐約、波士頓,觀賞了世界著名的 尼亞加拉大瀑布。在康克德,他參觀了監獄,看到犯人們有自己的俱樂部,可以讀書看報,每天可以吃到魚肉和麵包,衣著也和普通工人沒有兩樣,他對此十分讚賞,並說:“歐洲人沒有勇氣這樣做。”
9月19日,恩格斯乘坐當時最大的遠洋客輪“紐約”號離開美國,返回英國。這次美國之旅歷時50多天,給恩格斯留下了深刻印象。回到倫敦,他給朋友寫信說:“我對美國很感興趣,這個國家的歷史並不比商品生產的歷史更悠久,它是資本主義生產的樂土,應該親眼去看一看。”
1890年11月28日是恩格斯70歲生日,來自世界各地的黨組織和朋友紛紛表示要為他祝壽。但恩格斯婉言謝絕了這份盛情,他認為所有的榮譽都應該歸功於馬克思,自己承受不起太多的讚譽。
恩格斯
後來,在德國社會民主黨人倍倍爾等人的一再要求下,恩格斯勉強同意在家中搞一個私人宴會。生日這天是星期五,恩格斯家中高朋滿座,他也十分高興,頻頻與朋友乾杯暢飲。喝到興致高漲時,他用洪亮的聲音唱起《飲酒歌》,隨後用俄語背誦了一大段 普希金的長詩《葉甫蓋尼·奧涅金》,把宴會推向高潮。壽宴一直持續到次日凌晨3點多,客人們才依依不捨地離去。
生日過後,恩格斯給德國、匈牙利等國的媒體去信,答謝朋友並表達對馬克思的懷念之情。他在給俄國朋友拉甫羅夫的信中說:“人們在上星期五紛紛向我表示的那些尊敬,大部分都不屬於我,這一點誰也沒有我知道得清楚。因此,請允許把您對我的熱情讚揚大部分用來悼念馬克思吧,這些讚揚我只能作為馬克思事業的繼承者加以接受。”
恩格斯71歲生日時,一個組織為他準備了一場音樂會。恩格斯堅決謝絕了,他說:“馬克思和我從來都反對為個別人舉行任何公開的慶祝活動,除非這樣做能夠達到某種重大的目的;我們尤其反對在生前為我們舉行慶祝活動。”“我將以我餘下的有限歲月和全部精力,一如既往地完全獻給我為之服務近50
恩格斯
年的偉大事業――國際無產階級事業。”
過了74歲生日後,恩格斯的身體每況愈下。轉一年,他病倒了,頸部右側出現了一個腫塊,醫生診斷為食道癌晚期。其實,恩格斯早為自己的死亡做好了一切準備。恩格斯的妻子瑪麗·白恩士早逝,身邊也沒有子女。最早他指定 馬克思為遺產唯一繼承人。馬克思去世後,他又多次修改遺囑,並在彌留之際對遺囑進行若干補充。在遺囑中,他將馬克思的全部著作手稿和信件移交給馬克思的法定繼承人――女兒愛琳娜。自己和馬克思的全部藏書贈給德國社會民主黨領導人 倍倍爾和辛格爾。他還有大約3萬英鎊的財產,3/8給了馬克思的女兒勞拉和愛琳娜,1/3給了馬克思長女小燕妮的孩子們,1/4連同家具贈給了他的秘書路易莎。其餘財產一部分給了德國社民黨作活動經費,一部分給了妻子的侄女瑪麗·艾倫·羅舍。在遺囑中,恩格斯還說:“我希望將我的遺體火化,而我的骨灰,一有可能就把它沉入海中。”

巨人逝世

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因患晚期食道癌在位於泰晤士河邊的寓所內逝世。8月10日,在威斯敏斯特橋的 滑鐵盧車站大廳人們為恩格斯舉行追悼會。8月27日,遵照他的遺囑,在恩格斯生前最喜歡的
恩格斯
英國伊斯特勃恩海邊,一艘小船劃向大海深處,船上坐著愛琳娜、艾威林、恩格斯的戰友列斯納和弟子 伯恩斯坦4人,他們背誦著但丁的詩句,捧起黑色的骨灰罐,輕輕地將它沉入大海。,他的 骨灰被灑在伊斯勃恩海灣的大海中。 儘管沒有墓地供人瞻仰,世界人民還是在各地建立了展覽館、紀念碑紀念恩格斯。1918年11月7日,蘇聯在慶祝“十月革命”一周年之際,在莫斯科革命廣場建立了馬克思、恩格斯紀念碑。德國柏林也修建了馬克思―恩格斯廣場,廣場上豎立著兩人的雕像;在比利時布魯塞爾,馬克思、恩格斯共同居住過的“天鵝之家”被闢為紀念地。
在恩格斯的家鄉德國魯爾區伍珀塔爾市,他的故居得到了精心的保護和維修,這是一幢獨立的巴洛克式四層小樓,裡面除了恩格斯生平事跡展覽,還有一套中文版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家鄉人民十分敬重恩格斯,把他稱為“伍珀塔爾市著名的兒子”。他的故居被政府列為德國中小學生的教育基地,故居旁的大街也改名為“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大街”。世界各地的人們慕名而來,常年絡繹不絕,他們懷著崇敬的心情,了解恩格斯光輝的一生。​

時代概況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以後,國際工人運動進一步向橫廣的方面發展,擴展到整個歐洲和 北美大陸。年邁的恩格斯密切注視著 社會主義運動在各地的發展,廣泛了解各國的歷史和現狀,與各國社會主義政黨和工人運動活動家保持經常的聯繫,不時地向他們提出建議和忠告。德國、法國、英國、美國、俄國、 奧地利、匈牙利、 捷克、波蘭、比利時、丹麥、義大利、西班牙、 保加利亞、羅馬尼亞、阿爾明尼亞等國家和地區的社會主義政黨或個人都曾向恩格斯徵求意見,請求指示。恩格斯反覆教導各國社會主義者要從本國的條件出發,堅持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獨立地決定本國革命的方針和策略。他說:"馬克思的歷史理論是任何堅定不移和始終一貫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條件;為了找到這種策略,需要的只是把這一理論套用於本國的經濟條件和政治條件。”
恩格斯

十九世紀 八九十年代,恩格斯繼續在各個思想領域內從事理論研究工作,全面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1884年10月,《家庭、私有制和國家起源》一書出版,在馬克思主義史上第一次系統探討了 人類社會的史前史,揭示了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起源、發展及其消亡的規律和家庭的變遷史。1886年4月至5月,發表了《 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論述了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誕生及其在哲學發展史上引起的劃時代的意義,對 唯物主義哲學及 唯物史觀作了深刻的發揮。他的許多書信對 歷史唯物主義原理作了重大的補充和闡發。在出版和再版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著作時,恩格斯根據八十年代以後 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新現象,如壟斷的出現、 國家資本主義的發展、 經濟危機的新特點和資本主義各國發展不平衡等,作了新的探討和概括。1890年和1893年,先後發表《 沙皇俄國政府的對外關係》和《歐洲能否裁軍》,分析了九十年代初歐洲國際關係的特點和趨勢,揭露了沙皇俄國是歐洲反動勢力的堡壘,闡述了無產階級對戰爭、和平和革命問題的基本觀點和方針。針對 德國社會民主黨和第二國際內部 右傾機會主義思潮日益抬頭的情況,1891年1月發表了馬克思的《 哥達綱領批判》並為之作序,3月再版了《 法蘭西內戰》並寫了導言,6月寫了《1891年社會民主黨綱領草案批判》,1895年初為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 法蘭西階級鬥爭》單行本寫了導言。恩格斯在這些導言中集中地捍衛和發揮了馬克思主義訴諸無產階級革命,階級鬥爭和 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1894年11月,他寫的《法德農民問題》論述了 無產階級政黨爭取農民同盟軍、引導農民走向合作制的原則、方針和政策,批判了法國工人黨和德國社會民主黨在農民問題上的右傾錯誤。他指出,在農民占人口多數的國家裡,"為了奪取政權,這個政黨應當首先從城市跑到農村,成為農村中的力量"。恩格斯還寫了《關於共產主義同盟的歷史》等總結國際工人運動史、為馬克思及其戰友作傳的文章。此外,他還就宗教、婦女、文學、 美學史學等方面的問題發表了見解,不愧為一個百科全書式的思想家。

恩格斯在同馬克思一起創立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方面作出了卓越貢獻,同時在軍事理論領域造詣很深、建樹卓著。恩格斯同馬克思一起,在批判地繼承以往軍事理論遺產和總結革命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有關戰爭、軍隊、軍事學術和軍事史的學說,為無產階級 軍事科學奠定了基礎。​

馬克思主義

共產主義轉變

1841年9月,恩格斯到柏林服兵役,並在柏林大學聽課,研究 黑格爾哲學,參加 青年黑格爾派的活動。這時,恩格斯在政治上和世界觀上雖然是一個民主主義者和唯心主義者,但他在實際鬥爭中,逐步意識到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同德國現實之間的矛盾,再加上受L.A.費爾巴哈《 基督教的本質》一書的影響,開始向唯物主義者轉變。

1842年11月,恩格斯到 英國曼徹斯特的棉紡廠當職員 ,接觸到真正的產業無產階級。他和工人交往,參加他們的集會和鬥爭,並同憲章運動領袖建立聯繫。為認識 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規律和無產階級解放的條件,恩格斯進行大量的科學研究工作 。1844年3月 ,在《 德法年鑑》上發表《 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和《英國狀況——評托馬斯·卡萊爾的〈過去和現在〉》兩篇文章,以社會主義觀點考察 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指明一切弊端都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統治的結果,論述社會主義革命和消滅私有制的不可避免性,初步論述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如同列寧所說,這清楚地表明恩格斯已經完成由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由民主主義向共產主義的轉變。

創立馬克思主義

1844年8月,恩格斯拜訪僑居巴黎的馬克思,兩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同年9月,與馬克思合寫《神聖家族》一書,批判黑格爾哲學中的唯心主義,闡述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一些重要原理。1845~ 1846年間兩人合著《 德意志意識形態 》一書 ,這部著作是對歷史唯物主義第一次系統的闡述。1845年,恩格斯寫出《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第一次明確地指出無產階級所處的政治經濟地位必然推動它去爭取自身的解放 ;而社會主義只有成為工人階級的政治鬥爭目標時才會成為一種政治力量。

恩格斯和馬克思於1846年初在布魯塞爾建立 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同各國的社會主義團體建立聯繫,宣傳科學社會主義。1847年馬克思、恩格斯應邀加入德國工人的秘密組織正義者同盟,並積極參加它的改組工作。恩格斯出席同盟在6月召開的第一次代表大會 , 向大會闡述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把舊的同盟改組為共產主義者同盟。1847年12月~1848年1月 , 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產黨宣言》,第一次公開樹起共產主義運動的旗幟,是一個周詳的理論和實踐的黨綱,標誌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1848年歐洲爆發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馬克思、恩格斯受共產主義者同盟中央委員會的委託,為德國無產階級制定了行動綱領《共產黨在 德國的要求》。德國三月革命爆發後 ,他們立即回國參加革命鬥爭。恩格斯除協助馬克思創辦《 新萊茵報》外,還親身參加南德和愛北斐特地區保衛革命成果的幾次激烈戰鬥 。革命失敗後 ,1849 年11月10日恩格斯流亡倫敦與馬克思會合,擔負起重建同盟中央委員會和地方組織的工作,著手總結1848年革命的經驗教訓。  
1850年,恩格斯重返曼徹斯特經商,以便在經濟上接濟馬克思,使之能夠完成《資本論》的寫作。工作之餘,他還研究自然科學和軍事科學,就各種理論問題同馬克思交換意見,寫了大量軍事、 政治論文。恩格斯極其關心歐美各國工人運動的發展和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鬥爭,寫過不少論述波蘭問題的文章。他在《波斯和 中國》、《 俄國在遠東的成功 》等文章中,揭露沙皇俄國和英國對中國的侵略,預言今後必將看到整個亞洲新紀元的 曙光

1870年9月,恩格斯從曼徹斯特遷居倫敦。10月 ,當選為第一國際總委員會委員。在國際的後期發表《論權威》等著作,總結了 巴黎公社革命的經驗,批判了巴枯寧派的無政府主義思潮。1877~1878 年恩格斯寫出《 反杜林]論 》,深刻批判E.K.杜林唯心主義先驗論的哲學、庸俗的政治經濟學和假社會主義,第一次系統地論證了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原理,該書被譽為馬克思主義的百科全書。 1880年,把《反杜林論》一書理論部分中最重要的內容改編成《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小冊子,在法國和其他國家的工人中廣為傳播,馬克思稱之為科學社會主義的入門。  
恩格斯從1873年開始對自然辯證法的研究,寫了許多札記和片斷。這些手稿在恩格斯逝世後被編成《自然辯證法》一書出版。其中《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一文,科學地解決了人類起源的問題。

發展馬克思主義

1883年3月馬克思逝世 , 恩格斯擔負了整理和出版馬克思文獻遺稿工作 。 1885 和1894年先後出版《資本論》第二卷和第三卷,完成了馬克思未竟之業。1884年,恩格斯發表《 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論述 原始社會產生、發展和衰落的過程,揭示在私有制基礎上形成的階級對抗和作為階級統治工具的國家的起源和實質,指明 私有制、階級、國家消亡和 社會主義勝利的必然性,批判資產階級學者、 拉薩爾主義者以及 無政府主義者關於國家問題的謬論。1886年,他發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書,系統地批判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和L.A.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局限性及唯心史觀,精闢地論述哲學的基本問題和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

主要思想

相對於馬克思的理論表現而言,恩格斯更傾向於負責通過實際的工作為工人階級實現權益。馬克思1883年逝世後,恩格斯繼續領導國際工人運動達12年之久,並於 1889年成立 第二國際。恩格斯晚年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在民主國家裡組織無產階級合法政黨 社會民主黨,在 憲法的框架下為 工人爭取具體的 經濟利益和政治地位,但他多次論述了無產階級不能放棄暴力革命的道理。恩格斯在《〈法蘭西階級鬥爭〉導言》裡面 反思了馬克思暴力革命的局限性。他指出德國工人階級當時一定要利用 選舉權同資產階級爭奪每一個 席位,用 選票來證明無產階級的力量,以便在將來的決戰中獲勝。這種思想在他死後被 伯恩施坦進一步闡述,並在後來受到 列寧的抨擊,被稱為 修正主義。合法鬥爭與 暴力革命成了伯恩斯坦與列寧的分水嶺。值得注意的是,並非由恩格斯創立,且後來揚棄了馬克思主義的 社會民主黨至今仍在歐洲大多數國家存在,並在不少國家成為國會大黨,由現在的這些政黨在上世紀50年代初組成了 社會黨國際,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政黨國際組織。恩格斯時代的一部分社會民主黨後來改成共產黨,或從原來的社會民主黨分化出來,以 蘇聯共產黨為首成立了 共產國際列寧發起人,上世紀40年代蘇聯共產黨因為反法西斯鬥爭的需要解散了共產國際。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德國的社會民主黨和共產黨圍繞修正主義議題激烈鬥爭,這是導致 納粹黨乘虛而入成為 執政黨或多或少的原因之一。現在的德國法律不允許成立共產黨。迄今為止,馬列主義的 共產黨也大多數改變了暴力革命原則,實際上這是為了在所在國家繼續鬥爭的一種掩飾方式。

一八九五年三月六日,恩格斯在《〈法蘭西階級鬥爭〉導言》中 對馬克思主義的整個理論體系進行了最後的反思和修正:“歷史表明我們也曾經錯了,我們當時所持的觀點只是一個幻想。歷史做的還要更多:它不僅消除了我們當時的迷誤,並且還完全改變了無產階級進行鬥爭的條件。一八四八年的鬥爭方法(引者註:指《共產黨宣言》中說的暴力革命),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經陳舊了,這一點是值得在這裡較仔細地加以研究的。歷史清楚地表明,當時歐洲大陸經濟發展的狀況還遠沒有成熟到可以剷除資本主義的程度……在一八四八年要以一次簡單的突襲來達到社會改造,是多么不可能的事情。舊式的起義,在一八四八年以前到處都起決定作用的築壘的巷戰,現在大都陳舊了。如果說在國家之間進行戰爭的條件已經起了變化,那么階級鬥爭的條件也同樣起了變化。實行突然襲擊的時代,由自覺的少數人帶領著不自覺的民眾實現革命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無產階級的一種嶄新的鬥爭方式就開始被採用,並且迅速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原來,在資產階級藉以組織其統治的國家機構中,也有許多東西是工人階級可能利用來對這些機構本身作鬥爭的。工人開始參加各邦議會、市鎮委員會以及工商仲裁法庭的選舉;他們開始同資產階級爭奪每一個由選舉產生的職位,只要在該職位換人時有足夠的工人票數參加表決。結果,資產階級和政府害怕工人政黨的合法活動更甚於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動,害怕選舉成就更甚於害怕起義成就。在羅曼語國家裡,人們也開始愈益了解到對舊策略必須加以修改了。德國所作出的利用選舉權奪取我們所能奪得的一切陣地的榜樣,到處都有人模仿;無準備的攻擊,到處都退到次要地位上去了。“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二卷第五九五、五九七、六○三、六○七頁)說完這些話不到五個月,一八九五年八月五日他就去世了。​

重要著作

1.《 反杜林論》:集中當時多門科學的重要成果,批駁了杜林的理論。
2.《 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對哲學問題作出經典概括,為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提出了科學標準。
3.《 自然辯證法》: 體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世界觀、認識論、方法論的統一,構成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組成部分。
4.《 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用唯物史觀闡明了國家的實質和其消亡的必然性,成為歷史哲學研究的主要作品。​

與馬克思的偉大友誼

馬克思是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導師,這位“ 千年思想家”一生中有三個人對他是 至關重要的:一位是 啟蒙老師,他的父親;另一位是生活情侶,他的妻子燕妮;還有一位就是革命戰友,他的合作夥伴恩格斯,馬克思如果離開了這三個人,尤其是恩格斯,馬克思也許就不成為其馬克思了。
馬克思在思想上是富有者,在經濟上卻是嚴貧戶,這位對資本主義經濟有著透徹研究的偉大 經濟學家,本身 一貧如洗,他的一生幾乎是在 貧困潦倒中度過的。馬克思沒有固定的工作,一家人的經濟來源主要靠他極不穩定而又極其 微薄稿費收入,加之資產階級對他的迫害和封鎖,使飢餓和生存問題始終困擾著馬克思一家,差不多把馬克思置於死地。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他常常 囊空如洗,衣食無著,在困境的泥沼中掙扎。如果不是恩格斯在經濟上長期無私的援助,馬克思無法從事領導國際無產階級運動和專心理論創作。從1852年2月27日給恩格斯的信中我們看到這位全世界著名理論家的困境,馬克思寫道:“一個星期以來,我已達到非常痛快的地步:因為外衣進了當鋪,我不能再出門,因為不讓賒帳,我不能再吃肉。”不久又寫信向恩格斯傾訴:“我的妻子病了,小燕妮病了,琳蘅患有一種神經熱,醫生我過去不能請,現在也不能請,因為沒有買藥的錢。八至十天以來,家裡吃的是麵包和土豆,今天是否能夠弄到這些,還成問題。”飢餓貧困和家務瑣事,困擾著馬克思,他心情憤怒煩躁,無法集中精力和智慧進行理論創作。
馬克思和恩格斯

對莉希的困境,恩格斯當作是自己的困難。他在給馬克思的信中寫道:“2月初我將給你寄5 英鎊,往後你每月都可以收到這個數。即使我因此到新的決算年時負一身債,也沒有關係。……當然,你不要因為我答應每月寄5英鎊就在困難的時候也不再另外向我寫信要錢,因為只要有可能,我一定照辦。”此時的恩格斯在歐門——恩格斯公司里只是一個普通的小辦事員,收入也是十分低微的。後來作了公司的囊理,月薪有了提高,從1860年以後,對馬克思的支援增加到了每月10鎊,還常常“另外”給些資助。從1851年至1869年,馬克思總共收到了恩格斯的 匯款3121鎊。對當時的恩格斯來說,這已是 傾囊相助了。
正是由於恩格斯的 慷慨相助,才使馬克思勉強維持生存,得以長期地 一心從事科學著述,為寫作《資本論》進行廣泛深入的經濟學研究。恰如列寧所說:“如果不是恩格斯犧牲自己而不斷給予 資助,馬克思不但不能寫成《資本論》而且勢必會死於 貧困。”對恩格斯的無私奉獻,馬克思非常感動,也十分不安,他在1867年致恩格斯的信中寫道:“坦白地向你說,我的良心經常像被夢魔壓著一樣感到沉重,因為你的卓越才能主要是為了我才浪費在 經商上,才讓它們 荒廢,而且還要分擔我的一切瑣碎的憂患。”這是馬克思的 肺腑之言
表現恩格斯對馬克思的 偉大 友誼高尚 品格,是 不計個人 名利 得失,在政治上作出了重大 犧牲。為了讓馬克思給無產階級革命事業尋找一條真理,恩格斯放棄了自己對經濟理論的研究,從事了20年他所 厭惡的商業工作。恩格斯和馬克思一樣,都是天才的思想家和理論家,早在40年代初,才20歲出頭的恩格斯就寫出了像《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和《英國工人階級狀況》這樣閃爍著思想火花的光輝著作。在 1848——1849年革命失敗後,恩格斯清楚地知道,喚醒工人起來進行鬥爭的關鍵,就在於徹底批判資產階級經濟學,為無產階級的經濟利益尋求理論上的依據和科學論證。做這頂工作的人選非馬克思莫屬。為了無產階級革命的需要,為了共同的“合夥事業”,恩格斯毅然放棄了職業從事理論研究的選擇,放棄了政治經濟學這個已經取得初步成果的領域,承擔起了為馬克思一家謀求生活來源的後勤保障責任。一名無產階級革命家,被迫去做資本主義公司的商人,把自己的美好時光和年華 耗費在他所厭惡的商業中,可以想像這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
作為一個領袖和革命家,政治名譽比什麼都重要,為了馬克思,恩格斯除了在經濟上的無私援助,把自己的理論成果也署在了馬克思的名下。1851年8月,《紐約每日論壇報》編輯查理?德納邀請馬克思擔任該報在英國的通訊員,經常給該報寫稿。為了使自己的家庭得到一個穩定的收入,馬克思答應了這個邀請,但困難的是馬克思掌握英語的程度還不足以寫政論文章。8月8日馬克思給恩格斯寫信說: “如果你能用英語寫一篇關於德國局勢的文章,在星期五的早晨以前寄給我,那將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為了保住馬克思這份工作,讓他有一個穩定的經濟收入,十分繁忙的恩格斯很快寄出了連載論文《德國的革命與反革命》的第一篇,之後,由馬克思署名的文章在該報陸續發表,以馬克思的名義在這家報紙上發表的論文中,有120篇是由恩格斯撰寫的,當然,稿酬報社寄給了馬克思。《 資本論》是馬克思用畢生精力和心血寫成的 鴻篇巨著,恩格斯對這部著作的創作和出版,同樣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智慧。馬克思在創建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體系的過程中,凡遇重大問題總是預先同恩格斯商量,共同探討,彼此交換意見,以取得一致的見解和認識。可以說,無論是在方法上,還是在 具體 理論上,特別是在提供事實經驗和統計資料方面,恩格斯自始自終積極參與了馬克思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創建工作。馬克思逝世後,恩格斯整理加工《資本論》的第二卷和第三卷,花費了十年的時間,儘管他自己謙虛地說沒有做其它任何工作,實際上他對一些殘缺不全的手稿作了大量的修飾和潤色,進行了許多的補充說明和附註插語,恩格斯不僅參加了這兩卷的創作,而且是這兩卷的最後完成者,如果沒有恩格斯的的整理、加工和創作,這兩卷巨著的出版是難以想像的。恩格斯出版了《資本論》的第二卷和第三卷,為他的亡友建立了一座莊嚴宏偉的紀念碑,無意中也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了上面。列寧對恩格斯與馬克思的崇高友誼發出了由衷的讚嘆:“他對在世時的馬克思無限熱愛,對死後的馬克思無限敬仰。這位嚴峻的戰士和嚴正的思想家,具有一顆深情摯愛的心。”
對馬克思及其家人生活的關心,恩格斯更是無微不至。馬克思的一生多災磨難,每當馬克思受到了挫折和打擊,思想感情有了悲痛和壓抑,恩格斯總時想辦法進行撫慰,他已成為馬克思一家躲避生活風雨的港灣,馬克思一到這個港灣,就顯得安靜和快樂多了。貧困和苦難先後奪去了馬克思的四個兒女。1855年4月,馬克思最喜愛的兒子埃德加爾病逝,這給馬克思沉重的打擊,他感到自己快支持不住了。在致恩格斯的信中馬克思傾訴了無限悲痛的心情:“在這些日子裡,我之所以能忍受這一切可怕的痛苦,是因為時刻想念著你,想念著你的友誼,時刻希望我們兩人還要在世間共同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恩格斯把馬克思夫婦接到了 曼徹斯特,在恩格斯的精心安排和照料下,馬克思夫婦度過了人生中最難熬的時刻。恩格斯已是馬克思家中的一名“編外”成員了,每次去馬克思家裡,全家就像過節一般高興,馬克思的女兒們把恩格斯看成“第二個父親”。當然,馬克思一家人對恩格斯的健康關注,更是牽腸掛肚,1857年7月在恩格斯生病的時候,馬克思寫信安慰:“親愛的恩格斯,你可以相信,不管我們如何不幸,我和我的妻子對你最近健康情況的訊息比我們自己的事更為關切。”兩位老戰友在異地工作時,經常通信相互交流思想,毫不保留地傾訴個人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在他們的1000多封通信中,我們看到這兩位戰友的情深意篤,有幾天接不到對方信件,彼此就相互掛念起來。馬克思在一次致恩格斯的信中這樣寫道:“親愛的恩格斯,你是在哭還是在笑,是在睡覺還是醒著?最近三個星期,我往曼徹斯特寄了各種各樣的信,卻沒有收到一封回信。但是我相信都寄到了。”同樣,如果有幾天聽不到馬克思的音訊,恩格斯就會發出“ 連珠炮”似的追問“老摩爾,老摩爾,大鬍子的老摩爾,你出了什麼事情?怎么聽不到你一點訊息?你有什麼不幸,你在做什麼事情?你是病了?還是陷入了你的政治經濟學的深淵?……”他們暢所欲言,無所說,無所不談。對恩格斯他們兩人之間的友誼,馬克思作了高度的評價,1866年2月20日在給恩格斯的信中說:“我們之間的這種友誼是何等的幸福,你要知道,我對任何關係都沒有作過這么高的評價。”
恩格斯和馬克思的崇高友誼,為人類樹立了光輝的典範,這兩位偉人的偉大友誼告訴世人:建立在共同信仰和追求基礎之上的友誼,是萬古長青,牢不可破的。​

個人名言

1、利用時間是一個極其高級的規律。
2、只有獲得勝利的可能性非常大時,才可進行決戰。
3、勇敢和必勝的信念常使戰鬥得以勝利結束。
4、誰肯認真地工作,誰就能做出許多成績,就能超群出眾。
5、痛苦中最高尚的最強烈的和最個人的——乃是愛情的痛苦。
6、為了達到偉大的目標而團結,為此所必需的千百萬大軍應當時刻牢記主要的東西,不因那些無謂的吹毛求疵而迷失方向。
7、當一個人專為自己打算的時候,他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在非常罕見的情況下才能得到滿足,而且決不是對己對人都有利。
8、幽默是表明工人對自己事業具有信心並且表明自己占著優勢的標誌。
9、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
10、在馬克思看來,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門理論科學中的每一個新發現,即使它的實際套用甚至還無法預見,都使馬克思感到衷心的喜悅,但是當有了立即會對工業、對一般歷史發展產生革命影響的時候,他的喜悅就完全不同了。
11、複雜的勞動包含著需要耗費或多或少的辛勞、時間和金錢去獲得的技巧和知識的運用。
12、父親子女兄弟姊妹等稱謂,並不是簡單的榮譽稱號,而是一種負有完全確定的異常鄭重的相互義務的稱呼,這些義務的總和便構成這些民族的社會制度的實質部分。
13、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
14、為了進行鬥爭,我們必須把我們的一切力量擰成一股繩,並使這些力量集中在同一個攻擊點上。
15、只有在不僅消滅了階級對立,而且在實際生活中也忘卻了這種對立的社會發展階段上,超越階級對立和超越這種對立的回憶的、真正人的道德才成為可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