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資本主義

國家資本主義

國家資本主義(State Capitalism)指與國家政權相結合,由國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種資本主義經濟。它的性質和作用決定於國家的性質。在資本主義國家裡,國家資本主義為國家所承認並受國家監督,它有利於資產階級和反對無產階級。它實際上就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為資產階級統治服務的,是變相的私人資本主義。

基本信息

含義

國家資本主義是一種典型由國家力量主導的資本主義制度,國有、國有控股、國營為主導的資本形式。國家資本主義的實質就在於:資產階級國家與壟斷資本相結合,為壟斷資產階級獲得高額壟斷利潤服務;同時,國家從資產階級的整體利益出發,調節各階級、各階層的社會關係,維持資本主義經濟的運轉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生存。

形式

國家資本主義的性質是由國家的性質決定的,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存在著不同性質的國家資本主義。

資產階級專政

資產階級專政條件下的“國家資本主義就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由國家政權直接控制某些資本主義企業的一種資本主義。”(《列寧選集》第4卷第627頁)如各種官辦的和官商合辦的銀行、鐵路、礦山、郵電及公用事業等。在這種企業里,工人直接受以資產階級國家為代表的整個資產階級的剝削和壓迫,絲毫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的剝削關係。

無產階級專政

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的國家資本主義,是無產階級專政國家“能夠加以限制、能夠規定其活動範圍的資本主義”(《列寧選集》第4卷第627頁)。這種國家資本主義最早出在蘇聯新經濟政策時期,曾有租讓和租賃等形式,存在時間很短。

產生原因

國家資本主義的發展具有客觀必然性,是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發展的必然產物。私人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為國家資本主義,是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客觀規律,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一次局部調整。具體原因主要有:

(1)壟斷階段的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不斷加深。

(2)大規模生產建設需要的巨額投資與私人壟斷資本主義數量不足之間存在矛盾,需要國家把大量的財政資金轉化為國家資本,支持生產建設。

(3)現代生產、現代科技的社會化發展,同私人壟斷資本只追求自身利益和短期利益的目的之間存在矛盾,客觀要求作為“總資本家”的國家壟斷資本必須從壟斷資產階級的整體利益和長期利益出發,解決社會經濟問題,投資經營私人壟斷資本無力經營或不願經營但又為社會擴大再生產所必需的項目。

(4)社會生產供給能力的增加同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之間存在矛盾。

發展階段

國家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大體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後,這是國家資本主義的產生和開始形成時期。

第二階段,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初期,這是國家資本主義的不穩定發展時期。

第三階段,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初期直到現在,這是國家資本主義得到廣泛、高速發展的時期。

建立方式

國家資本主義所有制的建立,主要採用三種方式:

①政府直接投資;②對私有企業實現國有化;③政府控股私有企業。

通過這些方法建立起來的國家資本主義所有制在結構上具有如下特徵:勞動力只具有僱傭工資地位,管理功能由國家和國家機構指定的機構來行使,收益權被政府所占有。在當今資本主義經濟中,作為資本主義所有制原型的私人財產所有制仍然具有相當活力並以相當的規模存在著;股份制資本主義所有制經濟已成為經濟的主導力量與主要形式;國家資本主義作用力與影響力越來越大。

中國情況

在中國,它是把資本主義經濟逐步改造成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一種過渡形式,帶有不同程度的社會主義性質。按照受國營經濟的領導和國家管理以及工人階級監督的程度不同,中國的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分為初級形式和高級形式。初級形式在工業中有加工、訂貨、統購、包銷等,在商業中有經銷、代銷等。高級形式是公私合營。1956年中國基本上完成了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由個別企業的公私合營變為全行業的公私合營,國家根據私人資本的數額付給資本家定息。定息取消後,就完全成為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的企業。

中國實行的不是“國家資本主義”,走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實行的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

中國不支持國內企業謀取壟斷利益。中國對外資一視同仁。中國政府致力於營造公開、透明、公平的市場和法治環境,加大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越來越多外資把地區總部、研發中心設在中國。中國市場開放水平不斷提高,“中國市場”已成為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的首要決定因素。

有西方官員和學者指責中國搞“國家資本主義”、要求限制中國國企,反映了國際上有一部分人仍不願接受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和開發中國家經濟整體競爭力大幅提升這個事實,企圖通過潑冷水、扣帽子、下套子為中國發展設定障礙。其實通過炒作“國家資本主義”限制中國發展的做法既害人、又害己,注定是難以得逞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