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穆袞姓

徹穆袞姓

徹穆袞[徹穆袞、瀋穀、申佳、瀋佳,讀音作chè mù gǔn,滿語為Cemgun Hala],源於女真族,出自金國時期海西女真山只昆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為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明、清之際,該氏族有回歸女真族籍者,亦稱沈谷氏、申佳氏、沈佳氏。

簡介

 徹穆袞姓 徹穆袞姓
徹穆袞[徹穆袞、瀋穀、申佳、瀋佳,讀音作chè mù gǔn,滿語為Cemgun Hala],源於女真族,出自金國時期海西女真山只昆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為氏。
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明、清之際,該氏族有回歸女真族籍者,亦稱沈谷氏、申佳氏、沈佳氏。

姓氏淵源

單一淵源:源於女真族,出自金國時期海西女真山只昆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徹穆袞氏,源於金國時期女真山只昆氏族,以姓為氏,後融入蒙古,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明、清之際,該氏族有回歸女真族籍者,亦稱沈谷氏、申佳氏、沈佳氏,滿語為Cemgun Hala。

蒙古族、滿族徹穆袞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沈氏徹氏申氏、昆氏、車氏等。

郡望堂號

郡望

建平縣建平縣
建平縣:約五千五百年前,境內開始了具有國定雛形的原始文明社會。夏、商、西周時期境內有戎族活動。春秋時期屬山戎,後併入東胡。戰國初期為東胡地。後燕國滅東胡,境內屬右北平郡。西漢初期為匈奴左賢王地,漢武帝進出破左地,烏桓遷徙於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境內屬烏桓地。東漢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大挫烏桓之後,烏桓內遷,給鮮卑造成大發展的良機,境屬鮮卑三國時期鮮卑分成東西大部,境屬東部鮮卑。西晉時期,東部鮮卑逐漸分化為慕容氏宇文氏、段氏三方勢力,境內地屬鮮卑宇文氏。東晉時期,鮮卑貴族與漢族大地主聯合建立了一些封建政權,史稱“十六國”,境內先後屬前燕、前秦、後燕、北燕的平州昌黎郡。南北朝時期北魏、東魏北齊時,境內屬營州建德、冀陽兩郡的平剛、柳城縣。北周時,北齊營州剌史高保寧未隆北周,境內仍為高保寧管轄。西北與契丹接壤。隋朝時期在舊置營州設營州總管府,隋開皇元年(公元581年)惟留建德一郡、龍山一縣,後廢郡。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龍山縣改為柳城。大業初,廢總管府,置遼西郡。境內屬遼西郡柳城縣,西北境與契丹接壤。
公元十九世紀末期,建平在熱河省境內,據光緒朝《東華續錄》記載,直到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基於當時平泉、建昌一帶邊遠混亂,有緊急情況朝廷極難管理的狀況,幾任熱河都統認為必須添官分治,以各種方式奏請朝延,直至清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農曆4月,熱河都統錫良向朝廷申請建立建平縣,終獲批准,析平泉之東北境喀喇沁右翼旗舊牧地、建昌縣之北境敖漢左、右、南三旗舊牧地,取建昌、平泉這首字置建平縣,縣址新邱,隸屬朝陽府。轄建東、建西、建中、敖漢、敖東、蒙古六個區。
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全縣劃分為十六個區。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6月,全縣劃為六個區,即一區建平、二區四家子、三區葉柏壽、四區黑水、五區菜園子、六區下窪。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3月,縣境東北部五十個村劃歸新惠縣,另從寧城縣劃出十五個村、平泉縣劃出四個村歸建平縣轄,劃並後全縣共有八個區。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建平縣併入喀喇沁右翼旗公署,旗址始在新邱,後遷至平莊(今屬赤峰市)。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6月,內蒙古地區解放,9月建平縣人民政府成立,全縣劃為九區,即王爺府、公爺府、茅溝七家、平莊、黑水、建平、朱碌科、葉柏壽、西橋(乃林)。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2月,將縣內王爺府、公爺府、茅溝七家三個區劃出,成立建西縣。10月,又將平莊、西橋(乃林)兩個區劃出,成立建中縣。老哈河以東的黑水、建平、葉柏壽、朱碌科四個區為建平縣。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7月,成立葉柏壽縣,將葉柏壽區劃歸葉柏壽縣。9月,成立喀喇沁東旗政府,縣內蒙古族集中地區成立四個蘇木公所,即王子墳、喀喇沁、那立奈、黑水。1949年7月,撤銷葉柏壽縣,將轄波羅赤區劃歸朝陽縣,甘招、半拉燒鍋、羊角溝三個區劃歸喀喇沁左旗,其餘四個區劃歸建平縣。全縣共有十三個區:一區建平、二區馬場、三區哈拉道口、四區黑水、五區八家、六區奎德素、七區王子墳、八區沙海、九區葉柏壽、十區深井、十一區公營子、十二區朱碌科、十三區喀喇沁。1961年4月,公營子公社劃歸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
徹穆袞姓喀喇沁
喀喇沁:喀喇沁旗(縣)建制始於後金皇太極天聰九年(公元1635年),原稱喀喇沁右翼旗。喀喇沁旗歷史悠久,境內有距今八千~七千五百年新石器早期的興隆窪文化,距今六千五百#六千三百年新石器中期的趙寶溝文化,距今六千~五千年新石器中晚期的紅山文化等遺址,距今四千二百年的新石器晚期、北方青銅器早期的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的發現和文物出土,考古發掘出的石器、骨器、陶器、青銅器等生產生活器物證明,早在七八千年前境內的原始先民已經過著以原始農耕為主,兼營漁獵和畜牧業定居生活。進入夏王朝以來,喀喇沁旗大地先後為山戎、東胡、匈奴、烏桓、鮮、奚、契丹、漢、女真、蒙古諸民族領地。各民族在不同的歷史階段與中原有著密切聯繫,活動在旗境內的先民們彎弓躍馬,指點江山,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據《詩經》《商公布玄鳥》及荀子《成相篇》載:商的先祖契及其子孫,在紫蒙之野和磔石地方生息三百餘年,紫蒙之野即今老哈河中游兩岸。戰國後期東胡族對燕國北境構成軍事威脅,燕將秦開南沙敗東胡,構築長城,沿線設定五郡,今喀喇沁旗境屬右北平郡轄。魏、晉兩朝以後,鮮宇文部東造成建牙帳於紫蒙川。唐貞觀年間,設饒東樂都督府、公漠都督府,喀喇沁旗境分屬兩府。公元916年,契丹族人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建立契丹國,後改國號為遼國。耶律·阿保機吸收漢文化,拓展韁土,創契丹大小字,興辦農牧業,成為雄居北方的強大政權。旗內耶律·琮墓葬記載耶琮為耶律家庭中一位戰功卓著的將軍,在遼史中占有重要位置。旗內發現的遼代文物證明遼朝暑期農物業生產興旺,人民生活安定,出現了“農耕於野,工居於肆,商賈於市”的繁榮景象。金國滅遼國後,戰爭頻仍,經濟衰退,旗內石泉溝古戰場講述著金戈鐵馬、血染青山的歷史。元朝建立後,喀喇沁旗境屬上都路轄區。成吉思汗的勛臣者勒蔑(濟拉瑪)為後來遷居喀喇沁地區的兀良哈部的先祖。深山古剎龍泉寺記述在元世祖至元年間,一位姓張名智然的和尚千里迢迢從字西鹹寧來到此地傳播佛教,興建寺廟。龍泉寺成為周邊地區佛事活動的中心。清朝對大部蒙古地區實行盟旗制,三年一會盟,各杞薩克旗獨立執政,由清廷直接統轄。清廷對蒙旗王公貴族封官晉爵,喀喇沁右翼旗第一代杞薩克固魯思奇布為貝勒,第三任杞薩克班達爾沙晉郡王,第八任杞薩克喇特納錫第被清廷賜封親王銜,地位顯赫。
十家公主陵雖然陵寢無存,但石牌坊仍告訴人們,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一位清廷的金枝玉葉、康熙帝的第五女下嫁喀喇沁右翼旗,公主下嫁雖為清廷和親政策但也為塞外蒙旗帶來了手工業、建築業、園藝種植等技術。為穩定邊韁,清朝順治、康熙、乾隆等皇帝先後九次巡視喀喇沁地區。辛亥革命成功後,喀喇沁右旗杞薩克貢桑諾爾布組建蒙古王公聯合會並發表聲明“諸王公贊成共和,同建民國”。民國年間喀喇沁地區屬熱河省管轄,東北淪陷時期為偽熱河省轄區,抗日戰爭結束後,喀喇沁右旗建西縣聯合政府建立,1949年改為喀喇沁旗並一直沿用至今。

堂號

建平堂:以望立堂、亦稱柳城堂。

興隆堂:以望立堂、亦稱喀喇沁堂。

名人

徹穆袞氏徹穆袞氏
徹穆袞氏(公元?~1787年),滿族,女,亦稱沈佳氏,內大臣永和之女;滿洲鑲黃旗北京人。著名清朝乾隆遜嬪妃。

遜嬪妃,是清乾隆一朝內務府從一品大臣徹穆袞·永和之女,格格,為嘉慶皇帝愛新覺羅·顒琰登基前之側福晉(小妾)。

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農曆11月11日,徹穆袞氏生皇五女,早

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農曆2月,徹穆袞氏於嘉親王潛邸中病逝。

十年後的清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農曆2月,嘉慶皇帝追封故側福晉徹穆袞氏為“遜嬪妃”,同時追封故皇五女為慧安和碩公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