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正緒

康正緒

康正緒,秦腔名家,工鬚生。1912年生,西安市人,16歲入西安正俗社學藝,從師劉立傑、高天喜、黨甘亭等。出科後在西安、蘭州、平涼等地搭班、組班演出,1949年參加尚友社。他的嗓音宏厚寬廣,行腔注重氣息控制,丹田音十足,唱腔字清腔純、蒼勁挺拔,慷慨激越,善於處理大段唱腔的節奏及感情起伏,給人以酣暢淋漓、氣勢雄渾的藝術享受,念白尤見功夫,清晰流暢,噴口遒勁,尖團講究,表演質樸,功底紮實,富於激情。紗帽、道袍、靠把、衰派戲均善演之。代表劇目有《十道本》、《太白醉寫》、《大報仇》、《狀元媒》、《黑叮本》、《草坡面理》、《葫蘆峪》、《五典坡》、《打金枝》、《法門寺》、《殺廟》、《秦瓊表功》、《蘇武牧羊》、《炮烙柱》、《讓都城》、《烙碗計》等。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劇社成立時,除招回原集義社藝術骨幹之外,還先後聘請了一些著名演員加盟。有著名旦角何振中、楊金聲,著名鬚生陸順子、王文鵬、王益民、康正緒、閻國斌、李正斌,名淨張健民、吳濟民,名醜晉福長等,演出陣營已屬可觀,在關中諸縣演出,備受歡迎。1947年尚友社返回西安,重租三皇廟場地,搭蓋了席棚劇場營業演出。由於戰爭期間,劇場多次被國民黨軍隊占用,劇社無法演出,幾度停演。雖勉強支撐,但營業蕭條,負債累累,解放前夕,處境已十分窘迫。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劇社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關懷與經濟支助下才獲得新生。又有王伯謀、張鏡伯、寇遐等社會知名人士贊助,使劇社得以復興。成立了董事會和理事會,王伯謀任董事長,何振中任理事長,劉光華仍任社長。在東木頭市修建了磚木結構的“尚友劇場”和辦公用房。排演了現代戲《窮人恨》、《血淚仇》和新編歷史劇《魚腹山》等劇目,劇社面目一新。為了加強藝術建設,提高演出質量,先後延聘了著名教練兼導演惠濟民、著名戲曲音樂家周壇、朱自忍、彭義生,鼓師劉文輝,琴師王興福、周建邦,美術師李健,編劇魚聞詩、范角,著名小生李益中、張新華及四大坤伶王玉琴、李愛雲、華美麗、傅鳳琴等藝術人才,形成了一個名家薈萃、藝術力量雄厚的藝術陣營。秦腔名家孟遏雲、大麻子、任哲中、李愛琴、肖若蘭、余巧雲、寧秀雲等在解放之初都曾在該社作過短期演出。何振中的《游西湖》、《玉堂春》,張健民的《草坡面理》、《斬單童》,康正緒的《醉寫嚇蠻》、《闖宮》,楊金聲的《抱火斗》、《壓發》,閻國斌的《水淹七軍》、《挑袍》,張新華的《黃鷦樓》、《拷寇》,大麻子的《三搜府》、《張松獻圖》,王玉琴、李正斌合演的《三娘教子》,李愛雲與劉茹慧合演的《庵堂認母》,華美麗、傅鳳琴合演的《斬秦英》,還有何、康、張聯袂演出的《黑叮本》、《二進宮》等劇,皆是珠聯璧合,相映生輝,膾炙人口,久演不衰。因此,尚友社很快在西安走紅,每場戲票搶購一空,場場爆瞞,出現了建社以來空前的盛況。

1952年,尚友社排演了由淡棲山改編、惠濟民導演、張新華、華美麗、李愛雲等主演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一劇,轟動了西安古城,連演數月不衰;康正緒、傅鳳琴、華美麗主演的《屈原》更是獨步西安劇壇,久享盛名。還以四坤伶分場串演一個角色的演出形式,如《梁祝》的祝英台、《白蛇傳》中的白素貞等,極大地滿足了觀眾喜看名角的心理和欣賞習慣。因之,尚友社以名角薈萃、珠聯璧合的特點,馳名於陝西及西北劇壇。

康正緒《拜台》劇照 康正緒《拜台》劇照

尚友社建社40餘年來,共招收五期學員,培養藝術人才。解放前第一期“尚”字輩學員優秀者有旦角陳尚華(後為導演),鬚生周尚易、王尚志、傅尚德等。解放後四期學員中優秀者有劉茹慧、王君秋、李寶珍、董珣、苗長幸、陳民賢、齊海棠、龔彩蓮、廣雪琴、劉曉玲、車春芳等。“文革”後,又聘請京劇著名旦角李德富任教練,還吸收了兄弟劇團優秀演員劉美麗、陳俊義、康少易、楊三榆、嚴德安等加人,相繼補充了演出力量,恢復了元氣。尚友社建社以來,演出劇目很多,大小計有二三百個。如《臥薪嘗膽》、《重耳走國》、《玉梅絛》、《闖宮抱斗》、《黃河陣》、《黃金台》、《五典坡》、《黑叮本》、《對銀杯》、《玉堂春》、《假金牌》、《白蛇傳》、《鍘美案》、《春秋筆》、《李陵碑》、《鐵獸圖》、《打鑾駕》、《蘆花盪》、《十道本》、《游龜山》、《拷紅》、《殺狗》、《銅台破遼》、《西廂記》、《三滴血》、《游西湖》、《法門寺》、《烈火揚州》、《刺目勸學》、《棠棣之花》、《楊門女將》、《屈原》、《庵堂認母》、《轅門斬子》、《伐子都》、《借扇》、《潘金蓮》等傳統劇和改編移植劇目;演出現代戲有《劉蓮英》、《羅漢錢》、《志願軍的未婚妻》、《黨的女兒》、《朝陽溝》、《紅松林》、《趕花轎》、《巧繡山花》、《游鄉》、《補鍋》、《智取威虎山》等;演出創作和改編劇目有《宋襄之仁》、《三月雨》、《南方怒火》、《金色道路》、《金麒麟》、《英烈傳》、《秦王求賢》、《荊軻刺秦》等。 1952年,何振中、惠濟民、張新華、朱自忍等人隨陝西省代表團赴京參加全國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張新華獲表演三等獎。1953年參加中國人民第二屆赴朝慰問團西北分團文工團赴朝鮮慰問演出。1955年《屈原》參加西安市第一屆戲劇觀摩演出大會,主演康正緒、傅鳳琴、華美麗均獲表演二等獎。1956年陝西省第一屆戲劇觀摩演出大會,參加的折子戲《黑叮本》、《三上轎》、《拷寇》和現代戲《劉蓮英》,獲得多項獎,和何振中、張健民、張新華、李愛雲均獲表演一等獎,李正斌、傅鳳琴獲二等獎。1964年《三月雨》參加陝西省現代戲會演,獲創作三等獎,主演王玉琴獲表演一等獎、李正斌、董珣獲二等獎,王君秋等獲三等獎。1979年和易俗社聯合演出的《西安事變》赴京參加文化部舉行的慶祝建國三十周年獻禮演出,獲劇本創作和綜合演出一等獎。

中國秦腔音配像工程

2005年10月,中國秦腔音配像工程首批作品出版

康正緒《大報仇》劇照 康正緒《大報仇》劇照

陝西文化音像出版社把眾多秦腔名家的優美唱腔挖掘整理,將之與青年演員的表演相結合,中國秦腔音配像工程的首批作品已面世,從而為保護秦腔這一古老文化遺產闖出一條新路。首批推出的五個秦腔折子戲包括由秦腔界裡程碑式的代表人物劉毓中、孟遏雲、蘇育民原唱的《三回頭》,著名秦腔表演藝術家郭明霞、王玉琴、楊天易、張詠華、康正緒、何振中、傅鳳琴等擔當原唱的《殺廟》、《四郎探母》、《鎮台念書》、《打金枝》。他們的唱腔清亮淳厚,高亢優雅,婉轉動聽、氣韻生動,在藝術上達到相當高的境界。優秀演員張濤、馮永安、王榮華、趙陽武、韓麗霞、王宏義等為之配像,他們扮相青春亮麗,表演瀟灑大方,音像相得益彰。

康正緒藝術風格

唱腔風格

康正緒、李正斌《闖宮抱斗》 康正緒、李正斌《闖宮抱斗》

康正緒的嗓音宏厚寬廣,行腔注重氣息控制,丹田音十足,唱腔字清腔純、蒼勁挺拔,慷慨激越,善於處理大段念白的節奏及感情起伏,給人以酣暢淋漓、氣勢雄渾的藝術享受,念白尤見功夫,清晰流暢,噴口遒勁,字字清晰,珠落玉盤,老辣至極,尖團講究,表演質樸,功底紮實,富於激情。紗帽、道袍、靠把、衰派戲均善演之。

代表劇目

《十道本》、《太白醉寫》、《大報仇》、《狀元媒》、《黑叮本》、《草坡面理》、《葫蘆峪》、《五典坡》、《打金枝》、《法門寺》、《殺廟》、《秦瓊表功》、《蘇武牧羊》、《炮烙柱》、《讓都城》、《烙碗計》等。

存世音像

(1)《十道本》(全折)(與譚振中、姚裕國等合作演出,50年代錄音)

(2)《草坡面理》(全折)(與張健民合作,50年代錄音)

(3)《大報仇-爭印》(選段)(1979年錄音)

(4)《葫蘆峪-拜台》(選段)(50年代錄音)

(5)《鍘美案-殺廟》(全折)(與李愛雲合作,50年代錄音中唱錄音)

(6)《五典坡-大登殿》(全折)(與何振中、張健民、李正斌等合作,50年代錄音)

(7)《李白醉寫》(片段)(陝西電視台錄像)

(8)《回荊州》(全本)(飾演諸葛亮,陝西電視台實況演出錄音)

(9)《打金枝-背舌》(全折)(與何振中、付鳳琴合演實況錄音)

(10)《乾坤帶-斬秦英》(全折)(與王玉琴、付鳳琴、何振中等合作演出)

(11)《打金枝》(全本)(與何振中、宋尚華、李可易、張新華等合演實況錄音)

(12)《五典坡-趕坡》(全折)(與何振中合演錄音)

(13)《雙龍珠》(選段)

秦腔明星

秦腔又稱亂彈,是中國戲曲曲種之一,源於西秦腔,如今流行於中國西北地區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是中國戲曲四大聲腔中最古老、最豐富、最龐大的聲腔體系。現在北方各地梆子戲雖然風格與秦腔有很大不同,但在音調和伴奏上都保持著共同的特徵。
陳妙華 | 陳仁義 | 陳淑玲 | 丁良生 | 高登雲 | 高廣傑 | 郝全林 | 靖正恭 | 康健海 | 康正緒 | 雷開元 | 李愛琴 | 李東鋒 | 李東橋 | 李小鋒 | 李正斌 | 劉化鵬 | 劉茹惠 | 劉易平 | 劉毓中 | 馬全祿 | 蒲虎勤 | 喬新賢 | 任哲中 | 沈和中 | 蘇育民 | 蘇哲民 | 譚建勛 | 陶金麗 | 田正武 | 王藹民 | 王景旗 | 王文鵬 | 楊覺民 | 袁克勤 | 常小紅 | 陳雨農 | 戴春榮 | 黨甘亭 | 竇鳳琴 | 竇鳳霞 | 段桂珍 | 傅鳳琴 | 郭明霞 | 郝彩鳳 | 侯紅琴 | 惠敏莉 | 雷通霞 | 李愛雲 | 李君梅 | 李正敏 | 李箴民 | 劉美麗 | 劉穎 | 柳萍 | 馬桂芬 | 馬蘭魚 | 馬友仙 | 孟遏雲 | 齊愛雲 | 秦等梅 | 屈巧哲 | 全巧民 | 任小蕾 | 蘇蕊娥 | 王天民 | 王曉玲 | 王玉琴 | 魏長生 | 肖若蘭 | 肖玉玲 | 熊小玲 | 熊月玲 | 楊鳳蘭 | 楊金鳳 | 余巧雲 | 袁丫丫 | 李志翔 | 田德年 | 溫軍海 | 張健民 | 張蘭秦 | 周輔國 | 樊新民 | 晉福長 | 孫存蝶 | 王輔生 | 閻振俗 | 張武宏 | 邊霄 | 范紫東 | 封至模 | 高培支 | 李桐軒 | 馬健翎 | 孫仁玉 | 王伯明 | 楊興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