庵堂認母

庵堂認母

《庵堂認母》講述了新科解元徐元宰,得知自己非徐上珍夫婦親生,親生母親乃一出家人,法名智貞。元宰遂尋到法華庵。智貞知元宰庵堂認母,又驚又喜。但因禮教束縛,更怕影響元宰前程而不敢相認。在元宰一番真情打動下,才勇敢與元宰骨肉相認。

基本信息

故事梗概

庵堂認母庵堂認母
法華庵尼姑王志貞,16年前與秀才申貴升相愛,指望脫離空門,與他結為夫妻。不幸,申秀才得病天亡。志貞生下一個孩子,因尼姑庵不許養兒育女,她只得寫下血書,忍痛把孩子丟在路旁。孩子被一個姓徐的拾去撫養,取名徐元宰。16年後,元宰中了解元。一天,他偶然發現血書,猜出了血書中的啞謎,知道自己另有生身父母,母親是個尼姑,名叫志貞。他決定走遍天涯,尋訪母親。元宰去過很多尼姑庵,均無母親下落。這一天,他來到法華庵,志貞尼姑接見了他。志貞見元宰面貌很像當年的申秀才,大為吃驚。元宰見她法號與母親同名,也十分驚訝。元宰試探志貞的身世,知道她很可能就是自己的母親。元宰假稱上香觀音大士,祈禱保佑他訪得生母,並說出自己的生母也是一個尼姑。經數次交談,元宰完全說出自己的身世。志貞知道元宰就是自己日夜想念的兒子,非常激動。因尼姑庵中規戒森嚴,若認了兒子,不但自己無容身之地,更會斷送兒子的前程,因此遲遲不敢相認。志貞跑回住房,對著申秀才的遺像痛哭。元宰衝進房中,看見父親遺像,掏出血書,跪在志貞面前懇求相認。母親的慈愛,衝破了一切清規戒律,志貞抱住兒子,含淚相認,母子終於團圓。

越劇劇目

越劇古裝劇 陳靜於1954年根據《玉蜻蜓》中“游庵認母”改編。

演出歷史

改編本由浙江越劇團首演,導演陳靜、姚傳薌,作曲盧炳容,舞美設計裘雲飛。金寶花飾徐元宰,薛鶯飾王志貞。1954年先後參加浙江省與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均獲劇本獎。上海唱片公司錄製唱片。1955年由姚水娟飾王志貞,何賢芬飾徐元宰,以男女合演形式重排後赴上海演出,影響頗大。劇本編入《華東戲曲會演劇本選集》,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1955年江蘇錫劇團移植演出,同年由上海電影製片公司拍成舞台藝術紀錄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