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巧民

全巧民

全巧民,女,秦腔花旦。祖籍河南,生於陝西西安。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秦腔項目傳承人,中國表演藝術家終身成就獎獲得者。1949年進入西安易俗社學戲,是易俗社第14期學員,蒙師田少易,先後受教於王天民、凌光民、宋尚華、賀孝民、劉建中等先生。今年七十五歲目前仍活動在秦腔舞台。

基本信息

演藝經歷

全巧民全巧民

20世紀50年代以主演《貂蟬》、《綠綺計》、《鎮台念書》、《三滴血》、《櫃中緣》、《拾玉鐲》、《奪錦樓》等戲脫穎而出。1956年獲陝西省戲曲觀摩大賽三等獎。

1957年梅蘭芳、張蝶芬先生親授《貴妃醉酒》。次年拜荀慧生先生為師,得其《豆汁計》真傳。1958年參加三大秦班晉京演出時,受到了周恩來劉少奇、陳毅、賀龍等中央領導的親切接見。梅蘭芳先生撰文對全巧民扮演的賈蓮香作了高度的評價。1959年參加陝西省戲曲演出團,赴13省市巡迴演出,取得成功。

1960年參加電影《三滴血》拍攝,成功得塑造了妙齡少女賈蓮香一角。她的唱腔細膩委婉,把一個聰明伶俐、天真活潑的小姑娘演的神情逼真、栩栩如生,受到民眾的一致歡迎。

成就榮譽

1981年隨訪日演出代表團出訪日本,在東京、京都、奈良大阪等城市演出《櫃中緣》等戲,受到日本觀眾的好評。她主演的《三滴血》的電影版和舞台版均被製成VCD光碟、《貂蟬》被錄製成唱片向全國發行。

為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農工民主黨黨員。

誕辰:1938年,農曆戊寅年。

拜田少易為師。

2008年6月被陝西省文化廳命名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秦腔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人物評價

全巧民天資聰穎,學藝過程中,善於把前輩藝人的獨創之處融會貫通到自己的舞台實踐中。她勤奮好學,讀閱了大量的文學藝術作品,具有相當高的藝術修養,因而善於捕捉人物內心情感,所塑造的角色都十分得細膩傳神。唱做具佳,表演富有靈性,樸實可愛,唱腔甜美,含蓄動聽。

表演具有鮮明的個性,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氣息和時代感。她善於用恰當的行腔、吐字細膩深刻的傾吐人物的內心世界,並且通過嫻熟的技巧表達出來,從而顯露出自己所特具的風格。

弟子

傳授學生惠敏莉(一級演員,梅花獎獲得者)、趙朝霞、范莉莉、謝紅娟、吳珏瑾、朱佩君、李金華、丁小玲、高超
全巧民,祖籍河南汝南,生於西安,11歲進入易俗社49級學員班,蒙師田少易,先後受教於王天民、凌光民等先生。剛開始學習,由於天資聰明,初登台便贏得滿堂彩。或許是因為年紀較小,只知貪玩,不知刻苦練功。“田老師教我《十三妹》等六個戲,我只演了兩個,氣得老師直嚷‘可惜了一副好材料’,幾經變故,其他老師也對我失去了信心,我便失去了方向,青衣、老旦、彩旦都演過。”全巧民回憶道。
“1952年,凌光民老師來了,他對我很嚴厲,專門為我準備了一根藤竿,上面寫著‘望而生畏’,並朝我說‘娃娃,這是給你準備的’,從此我才確定了我的行當,才讓我走向了正軌”。說起這些,全巧民滿臉的惋惜,直言:“如果要問我這輩子最難忘的事,恐怕就是我小時候沒好好跟老師學,一晃多少年過去了,現在想來總覺得遺憾!”
生活中的全巧民,並不以“秦腔傳承人”自居,反而自認為很平庸,所做的不過是平常之事。當記者問她:“您曾受到周恩來、習仲勛等國家領導的親切接見,應該很自豪吧?”她卻喃喃道:那時我們是作為團體被接待的,並不僅僅是我一人的榮譽,這是屬於集體的。雖然被選為“第一批秦腔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但“將秦腔傳承下去”卻早已是她退休之後就有的想法,並且也這么做著。身為秦腔大家,卻沒有大家的架子,只要是喜歡秦腔的,無論是曲藝名家還是業餘愛好,她都盡心盡力的教,想來全是為了秦腔藝術的傳播!
老太與時俱進古稀網路教學
在許多人眼裡,全巧民的退休生活應該是種花種草、恬淡歡樂,有秦腔相伴,安享生活。如果你要這么想可就錯了,全巧民可是一位電腦達人”!
和電腦結緣純屬偶然。“幾年前,一位老朋友曾拿一本舊劇本找我,因為年代太太久,基本紙張已老化,翻頁都很困難”,但全巧民並沒有放棄,一時間她想到了孫女平時玩的電腦,便答應朋友過後來取。那段時間裡,她幾乎每天都坐在電腦桌前,一邊拿著《新華字典》,一邊對照電腦鍵盤,一周后從未學過拼音的她拼音基本過關了。剛開始打字並不是很熟練,總是鬧出“一指禪”這樣的笑話,後來在孫女的“指點下”漸入佳境,40天后不僅整理出了戲本,還影印了5份送給友人。
自從有了和電腦的“親密接觸”之後,全巧民便對電腦著了迷,不僅打字日漸嫻熟,還學會了聊天、視頻,更是在網路上認識了很多五湖四海的票友、戲迷,大家都親切地叫她“巧媽”,她也很樂意接受這個“外號”。除了在網上與他們探討交流外,熱心的全巧民還收了不少業餘徒弟,只是他們的授課方式很特殊,是用網路進行視頻教學,而學生也來自不同的地方,近的有廣東江門,遠的竟然到了美國華盛頓。在這個平台上,全巧民用她獨特的教學方式,將秦腔這一陝西特色,傳遞到了大江南北甚至國外。
百年易俗情懷期盼薪火相傳
2009年的夏天,全巧民被查出肺纖維化,一度與病危通知書相伴。而在病發幾天前,她還活躍在秦腔表演的舞台上。
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她歷歷在目。那時省文化廳組織“秦腔傳承人傳習交流展演”活動,全巧民作為壓軸表演,重拾57年前的經典劇目《蝴蝶杯·洞房》,而這部花費兩年時間才學會的戲,她從未公開表演過。“當時我已經感覺到身體不適,排戲時呼吸困難,醫生建議我做氣管鏡,但我害怕影響嗓子,就拒絕了。這齣戲王天民老只傳給了我一人,已經準備了四個月了,我一定要將它延續下去。”憑藉著72歲高齡,精彩的扮相、惟妙惟肖的表演,這部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全巧民也因此錯過了治療時機,引發了肺炎,表演完就住進了醫院。
但即使在病床上,全巧民也不願閒著。養病的那段時間,依然有不少學生來找她教戲,她也從不拒絕,躺在床上一邊說著戲,一邊用手比劃著名,甚至一次教戲太過激動,剛教完竟然站了起來。“想想都覺得是奇蹟,是老天爺眷顧我!”全巧民激動地說。
在採訪中,全巧民多次提到這樣一句話“秦腔對我而言,退休之前是工作,退休之後是事業”,退休後的她有了更多的時間鑽研秦腔,將秦腔發揚光大,不計病老,但求薪火傳。至今,她正在為百年易俗活動做準備,雖然身體虛弱,但還積極排練,除了平日裡的運動養病外,每天下午還練唱半小時,就是為了站在那個她曾經無比熟悉無比自豪的舞台上,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採訪完後,全巧民多次提出不要把她寫得太“高大”、“完美”,她不過是平凡的人,對於這個要求,我們欣然接受。看著這樣一位身患重病的75歲老人,為了百年易俗、為了秦腔藝術,依然在不斷努力,努力在有生之年將畢生所學傳授與人,努力康復為再次登上那個讓她充滿感激的舞台,我們的眼睛也濕潤了。願她的心愿能如願以償,但更希望的,是秦腔這一傳統藝術的道路,能越走越遠。

秦腔明星

秦腔又稱亂彈,是中國戲曲曲種之一,源於西秦腔,如今流行於中國西北地區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是中國戲曲四大聲腔中最古老、最豐富、最龐大的聲腔體系。現在北方各地梆子戲雖然風格與秦腔有很大不同,但在音調和伴奏上都保持著共同的特徵。
陳妙華 | 陳仁義 | 陳淑玲 | 丁良生 | 高登雲 | 高廣傑 | 郝全林 | 靖正恭 | 康健海 | 康正緒 | 雷開元 | 李愛琴 | 李東鋒 | 李東橋 | 李小鋒 | 李正斌 | 劉化鵬 | 劉茹惠 | 劉易平 | 劉毓中 | 馬全祿 | 蒲虎勤 | 喬新賢 | 任哲中 | 沈和中 | 蘇育民 | 蘇哲民 | 譚建勛 | 陶金麗 | 田正武 | 王藹民 | 王景旗 | 王文鵬 | 楊覺民 | 袁克勤 | 常小紅 | 陳雨農 | 戴春榮 | 黨甘亭 | 竇鳳琴 | 竇鳳霞 | 段桂珍 | 傅鳳琴 | 郭明霞 | 郝彩鳳 | 侯紅琴 | 惠敏莉 | 雷通霞 | 李愛雲 | 李君梅 | 李正敏 | 李箴民 | 劉美麗 | 劉穎 | 柳萍 | 馬桂芬 | 馬蘭魚 | 馬友仙 | 孟遏雲 | 齊愛雲 | 秦等梅 | 屈巧哲 | 全巧民 | 任小蕾 | 蘇蕊娥 | 王天民 | 王曉玲 | 王玉琴 | 魏長生 | 肖若蘭 | 肖玉玲 | 熊小玲 | 熊月玲 | 楊鳳蘭 | 楊金鳳 | 余巧雲 | 袁丫丫 | 李志翔 | 田德年 | 溫軍海 | 張健民 | 張蘭秦 | 周輔國 | 樊新民 | 晉福長 | 孫存蝶 | 王輔生 | 閻振俗 | 張武宏 | 邊霄 | 范紫東 | 封至模 | 高培支 | 李桐軒 | 馬健翎 | 孫仁玉 | 王伯明 | 楊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