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遏雲

孟遏雲

孟遏雲,女,秦腔旦角。長安縣斗門鎮人。

基本信息

簡介

孟遏雲,女,秦腔旦角。長安斗門鎮人。 父親孟光華是易俗社第二期的學生,工鬚生。

入行

朱德元帥親切會見孟遏雲(中)朱德元帥親切會見孟遏雲(中)

她9歲隨父學秦腔,15歲時已小有名氣。她不僅是近現代秦腔舞台上最早的女演員,而且在藝術上創造了男旦轉向女旦的制高點和里程碑……
孟遏雲那天下午4點出門,長期雇著的黃包車夫早早等在門口,等她一坐穩,車夫和往常一樣,拉著車往劇院弓腰小跑。這是1949年6月下旬的一天,紅極一時的秦腔坤伶孟遏雲因戰亂停演兩個月後,又重新回到舞台上。30多天前,西安剛剛解放。
解放前後那段時間,孟遏雲的生活並沒有太多變化。西安解放當天,孟遏雲呆在家裡一天沒出門,她花110塊大洋買來的養妹孟小雲膽子比較大,跑到蓮湖公園看小人書。

登台

早期孟遏雲的秦腔劇照早期孟遏雲的秦腔劇照

在陝西開闢先河
孟遏雲不但在陝開了男女同台演出的先河,還創造了男旦轉向女旦的制高點和里程碑
如今在西安,能說清孟遏雲經歷的老戲迷已經不多了。能夠見到的資料里,對孟家解放前的情況只勾勒了一個大概輪廓。
1912年,時任陝西都督府修史局總纂的李桐軒同盟會成員孫仁玉一起創建了易俗社,“編演新戲曲,改造新社會”、“不專以營業為目的”、“以補社會教育之缺陷”,拉開了“啟迪民智”、“移風易俗”的新秦腔帷幕
易俗社的成立,改變了陝西人對梨園行當“惡劣淫穢,敗壞風俗”的印象,也吸引了一批家裡貧困又苦於沒有出路的青年前來學藝。孟遏雲的父親孟光華是易俗社第二期學生,工鬚生。
1923年,孟遏雲出生。在比較開明的易俗社學習過6年,孟光華決定不給女兒裹腳,並讓她學唱秦腔,而此前台上所有角色都由男性扮演。
以往的戲曲界,女演員又稱坤伶。秦腔自古不設坤伶,認為女孩唱戲對戲班不吉利,而孟遏雲9歲就在父親的教育下,開始學秦腔,很快就能自娛自樂演出一些劇目。
真正想登台,遇到了大問題,沒有劇社願意收女演員,連“移風易俗”的易俗社都不接納。孟光華不得不領著孟遏雲到外縣搭江湖班子。
1932年冬天,三原縣城隍廟的老戲樓,汽燈沙沙的噴氣聲和一陣開場鑼鼓後,從繡花帳幔後面邁著細碎雲步上台的竟然是個小姑娘。
小姑娘一亮相,台下黑壓壓的人群頓時沒了任何聲響。當小姑娘“奴本是峨眉山白蛇修煉,修就了五百年白衣大仙”清亮的唱詞一出口,台下就爆起了叫好聲。
登台的小姑娘就是孟遏雲,天生一副好嗓子,颱風又端莊雅麗,小小年紀就有大家風範,一唱就唱紅了關中。孟遏雲的出現,不但在陝西開了男女同台的先河,還在藝術上創造了男旦轉向女旦的制高點和里程碑。

成名

厄運接二連三
孟遏雲自身天分加上俏麗的外貌,往往唱到哪裡便紅到哪裡,但當紅之時往往就是厄運降臨之時
那個時代,坤伶首次在秦腔舞台上出現,必然引起關注,加上自身天分和俏麗的外貌,往往唱到哪裡便紅到哪裡。但當紅之時,往往就是厄運降臨之時,對坤伶來說,這幾乎是個定數。
據孟的養妹孟小雲回憶,上世紀30年代末,孟遏雲正值妙齡,已經紅遍了陝西。軍閥馬步青聽說後,把孟遏雲邀請到甘肅武威自己家裡唱戲,白天唱戲,晚上以打牌為由,把她留在房內,逼其就範,並將孟遏雲軟禁起來。
孟遏雲當時是父親孟光華的獨女,被軟禁到馬步青家後,她為了緩解父親的孤憤憂思,用110塊大洋買下馬步青傭人趙奶奶家的孫女,送到父親那裡做養女。孟家給養女取名孟小雲,後來專唱小生。“馬步青家跟皇宮一樣,院落很多,姨太太也多,我被賣到孟家後,經常去看姐姐孟遏雲。馬步青自己抽大煙,強迫姐姐陪著抽,姐姐因此染上了菸癮。”孟小雲回憶。
孟小雲偶爾能見到馬步青。這個軍閥比較胖,留兩撇鬍子,有時穿軍服,有時穿便衣。馬步青看戲有個怪癖,喜歡讓舞台上同時出現雙生雙旦,比如演《白蛇傳》,喜歡兩個白娘子和兩個許仙同時上場;有時興起,會要求戲班在一齣戲里多出現幾個花臉。
三年後,孟遏雲以母親病重、回西安探望為由,逃回西安。
1943年秋天,孟遏雲跟隨父親到漢中天漢劇社搭班演出,被國民黨漢中航空第八總站少校馬桂芳看中。那天,孟遏雲在後台化好妝正準備上台,突然有人遞上一個帖子,讓孟遏雲演完後到馬公館參加堂會,有小車在門口等候。漢中天漢劇社的社長聽說後,連忙在後門安排一輛汽車,孟遏雲剛演完,不等馬桂芳的人來接,立即從後面乘車逃離。
不久,西安一個國民黨官員又看上了孟遏雲,孟遏雲不從,對方以孟遏雲抽大煙為由,把她關進了監獄,家人變賣了所有房產加上以往積攢下來的錢財,才將其救出。

解放

梅蘭芳夫婦在一起 href="http://tupian.baike.com/a0_21_61_01300000892316127610617487371_jpg.html">孟遏雲(右一)與梅蘭芳夫婦在一起孟遏雲(右一)與梅蘭芳夫婦在一起

專心從事表演
孟遏雲多次赴中南海為國家領導人演出,也曾隨抗美援朝的志願軍奔赴朝鮮戰場,在戰壕里演出
1949年解放,坤伶在舞台上取得了和男伶相同的地位。隨著秦腔舞台上大批女演員的出現,坤伶一詞早年特別區別於男伶的意義也逐漸淡化。
對於孟遏雲來說,再也沒有軍閥、政客的追逐和欺壓,可以專心表演秦腔。
1951年,孟遏雲成為易俗社的副社長。她戒掉菸癮,和一個唱秦腔小生的結了婚,專心唱戲,主演的《探窯》、《火焰駒》等紅透西北。田漢、梅蘭芳等人都對孟遏雲的戲頗為讚賞。
1954年,作家葉聖陶來西安欣賞孟遏雲的演出,並在當年的《戲劇報》第二期專門寫下這樣的評論文章:“聽她一句一句唱下去,你心中再不起旁的雜念,惟恐錯過了一絲半毫的愉快跟享受,哪還有工夫想旁的?“她的聲音那一轉,轉一轉之後又像遊絲一樣裊上去……”
解放後的10餘年裡,孟遏雲多次赴中南海為國家領導人演出,也曾隨同抗美援朝的志願軍奔赴朝鮮戰場,在戰壕里給戰士們演出。“演著演著,美國人的飛機就過來了,扔下幾顆炸彈就走”,孟遏雲後來給同事們說。
養妹孟小雲,此時在戲曲界已經嶄露頭角,1953年也成為易俗社的演員,常與姐姐同台演出。
解放後的戲曲界,並非一點變化也沒有。除了繼續唱傳統戲,有的劇團開始摸索著唱現代戲。
史料記載,剛開始唱現代戲,由於沒有太多可借鑑的東西,演朱德總司令的往往是花臉演員,背上扎著錦旗,戴上長髯,手提關公刀,上場先自報家門:“我,總司令朱德者是也”;演周恩來的演員則身穿諸葛孔明的“八卦衣”,手裡搖著鵝毛扇。
從舊社會走過來的老一代秦腔名角也在感受新社會的變化。

文革

1964年平靜生活被打破
儘管“文革”在兩年後才開始,但在那一年,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的演員已經預感到政治風暴要來
而孟遏雲的生活似乎沒有太多改變。她當時每月工資127元,與縣長一個級別。她的戲迷對她也一直不棄不離,每次演出,台下都擠滿了觀眾。有時候,觀眾爭先恐後,竟然擠破圍牆闖入劇場,最多的時候,場內甚至要擠進兩三千人。看她表演的人多,演出開始後,場下卻秩序井然,大家都在屏息聆聽。
上世紀50年代初,孟遏雲生了一個女兒,取名娥娥。易俗社的老藝人說,娥娥很聰明,自國小孟遏雲的唱腔,也學另一位秦腔名家蕭若蘭的唱腔,一板一眼好得很。可惜的是,娥娥12歲時,因心臟病夭折。
1964年,孟遏雲的父親孟光華去世,讓她又染上了酒癮和菸癮
為了減輕痛苦,孟遏雲在父親去世後給自己領養了個女兒,取名孟紅。
1964年,對整個秦腔界來說,也是平靜被打破的一年。儘管“文化大革命”要在兩年後才開始,但在那一年,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的演員已經預感到政治風暴要來。
首先是批判國歌作者田漢1959年在西安寫的清官戲《謝瑤環》,並忽然把演《謝瑤環》的秦腔演員下放到永壽一個農場體驗生活,通過乾農活改造世界觀。演員們剛到農場沒幾天,又接到馬上調回的命令,在人民劇院搞批判性質的《謝瑤環》演出。演員們意識到文藝界要出大事了。
不久後,西北局一次宣傳部長工作會議上,決定在西北文藝界拔一面黑旗:“柯、馬、黃反黨集團”。“柯”是指柯仲平,日本留學回來的老共產黨員,上世紀三十年代被譽為“狂飆詩人”,是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的第一任黨委書記,還擔任中國作協副主席;“馬”是指馬健翎,時任西北軍政委員會文化部副部長,陝西省作協主席,陝西省戲曲劇院院長。“黃”是指黃俊耀,時任陝西省戲曲劇院副院長。
已經退休在家的秦腔藝術家李繼祖至今能清晰回憶起當年批判柯仲平的場景。
李繼祖介紹,正在批判柯仲平,柯仲平忽然站起來說:“革命不要我了?我從雲南到國外追求真理,尋找共產黨,在國外加入了共產黨,到了延安後黨叫我乾什麼我乾什麼,現在怎么說我反黨了?我會彈三弦,乾脆我把三弦一掰,回陝北去!”
柯仲平邊說邊用手重重拍了一下桌子,跌倒在地,死了。
第二年,也就是“文革”開始的前一年,馬健翎上吊自殺;“柯、馬、黃”三人中,只有黃俊耀挺到最後,2001年去世。
“文革”先後兩次自殺
重壓讓孟遏雲失去活下去的勇氣,先後兩次自殺。第一次是吃針頭,第二次是喝安眠藥
1966年“文革”開始,傳統戲被禁止演出,類似孟遏雲這些從舊時代走過來的演員,被扣上了“軍閥姨太太”、“專演才子佳人的貴族演員”、“從黑染缸里爬出來的人”等帽子。
養女孟紅回憶說:“‘文革’開始後,由於把我媽批鬥得很厲害,我媽想不通,天天酗酒,醉了就打我,但清醒時對我很好。”
孟紅稱,母親被批鬥得最慘的時候,一群人把桌子壘三層,把人架到最上面,然後從下面一腳把桌子踢翻,人直接從上面摔下來。除了挨打、關牛棚,孟遏雲還要在脖子上掛一個沉重的鳳冠,胳膊被綁在背後,站在卡車上遊街,在城牆內的大街上一游就是一天。
後來,丈夫也與她“劃清界限”離了婚,留下母女二人艱難度日。
此時,孟小雲給自己改了個名字,叫孟衛東。儘管她是孟遏雲的養妹,以前感情還不錯。但在姐姐被批鬥、遊街、大家一起喊“打倒孟遏雲”時,孟小雲只能跟著舉胳膊,不敢哭,也不敢喊。“當時我心裡也很難過,但沒任何辦法”,孟小雲說。
親人的相繼離去、“軍閥姨太太”帽子的重壓,讓孟遏雲失去活下去的勇氣,先後兩次自殺,但都被搶救了過來。第一次是吃針頭,第二次是喝安眠藥。
其實,“文革”時受衝擊的不僅是孟遏雲。如今已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秦腔傳承人的馬友仙回憶,當時省戲曲研究院總共400多人,其中50多人被關進牛棚,10來個人進勞改隊,遭批鬥的超過七分之一。
類似馬友仙這樣在《紅燈記》樣板戲中演鐵梅的演員,在那個年代也不輕鬆——每年要演300多場樣板戲,每場最擔心的是唱錯詞要被打成反革命。

絕唱

再上台失神韻
1977年,西安率先在全國恢復演出傳統戲。這時的孟遏雲因長期酗酒,已經失去昔日神韻風采
幸運的是,這樣的瘋狂並沒有真正持續10年。“文革”後期,對孟遏雲的批鬥少了很多,單位安排她去掃廁所,甚至允許她上台演樣板戲。
1977年,西安率先在全國恢復演出傳統戲。孟遏雲出場演拿手戲《火焰駒》。那天,劇院外面早早聚齊了她的老戲迷,很多沒買上票的人一直圍在那裡,希望能到後半場不收票時擠進去瞅上一眼,有些甚至翻牆跳了進去。那天,連戲中的一些演員也是從院牆外翻進去的——由於觀眾太多無法走進劇院。
觀眾已經不在乎孟遏雲唱得好壞,而是想時隔多年,再看一眼身著古裝的一代名伶。
只是這時的孟遏雲因長期酗酒,身體越來越弱,已經失去了昔日的神韻風采。但依然保持乾淨、整潔的儀表:毛巾和牙刷一個月一換。夏天衣服要兩小時一換。洗完衣服,晾曬到半乾,摺疊平整後壓在枕頭下面,以便衣服乾後有稜角。
花錢方面,孟遏雲也沒太多改變,和解放前正當紅時一樣大手大腳。孟遏雲的家人表示,三年自然災害時,孟遏雲工資還比較高,沒受什麼委屈。當時一個肘子15元,給家人說買就買,一點都不含糊,她還接濟過不少團里困難的同事。“文革”後期,養女孟紅已經上了國中,孟遏雲時常帶女兒去西安飯莊吃葫蘆雞。女兒正處於長身體的階段,當時臘牛肉一斤1塊8毛錢,孟遏雲天天給女兒買。孟紅回憶:“非常香,50米外都能聞到。”

臨終

沒讓養女學秦腔
去世前,孟遏雲未對自己這一生做任何評價,只是對女兒說:“想吃碗麵條。”
“文革”後,孟遏雲的養妹孟小雲,把“文革”中“孟衛東”的名字又改了回來,如今身體硬朗,每天下午還可以打打麻將。
那一代坤伶中,很多人對錢財沒什麼概念。
孟遏雲也一樣,“文革”中被抄走的一些名人字畫、書籍,在“文革”結束後,竟然沒有追回的念頭。
1982年12月9日,孟遏雲去世,終年59歲,骨灰埋在長安區斗門街道辦西側的一條小土路旁。去世前,孟遏雲未對自己這一生做任何評價,只是對女兒說:“想吃碗麵條。”
臨終,孟遏雲沒有讓養女孟紅學唱秦腔,覺得太苦。
孟紅如今在尚朴路開手機專賣店。孟紅遞給記者的名片上,只印著名字、手機號碼,連具體地址都沒有。
今年8月15日上午,記者跟隨孟紅前往斗門給孟遏雲掃墓。那條小土路不足兩米寬,兩側是一人多高的玉米地。
一代名伶的墳墓已經被荒草掩埋,孟紅拿把鐵杴在草叢中找了半個多小時,才找到一塊斷掉的石碑,上面字跡清楚,只是少了一個“雲”字。

秦腔明星

秦腔又稱亂彈,是中國戲曲曲種之一,源於西秦腔,如今流行於中國西北地區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是中國戲曲四大聲腔中最古老、最豐富、最龐大的聲腔體系。現在北方各地梆子戲雖然風格與秦腔有很大不同,但在音調和伴奏上都保持著共同的特徵。
陳妙華 | 陳仁義 | 陳淑玲 | 丁良生 | 高登雲 | 高廣傑 | 郝全林 | 靖正恭 | 康健海 | 康正緒 | 雷開元 | 李愛琴 | 李東鋒 | 李東橋 | 李小鋒 | 李正斌 | 劉化鵬 | 劉茹惠 | 劉易平 | 劉毓中 | 馬全祿 | 蒲虎勤 | 喬新賢 | 任哲中 | 沈和中 | 蘇育民 | 蘇哲民 | 譚建勛 | 陶金麗 | 田正武 | 王藹民 | 王景旗 | 王文鵬 | 楊覺民 | 袁克勤 | 常小紅 | 陳雨農 | 戴春榮 | 黨甘亭 | 竇鳳琴 | 竇鳳霞 | 段桂珍 | 傅鳳琴 | 郭明霞 | 郝彩鳳 | 侯紅琴 | 惠敏莉 | 雷通霞 | 李愛雲 | 李君梅 | 李正敏 | 李箴民 | 劉美麗 | 劉穎 | 柳萍 | 馬桂芬 | 馬蘭魚 | 馬友仙 | 孟遏雲 | 齊愛雲 | 秦等梅 | 屈巧哲 | 全巧民 | 任小蕾 | 蘇蕊娥 | 王天民 | 王曉玲 | 王玉琴 | 魏長生 | 肖若蘭 | 肖玉玲 | 熊小玲 | 熊月玲 | 楊鳳蘭 | 楊金鳳 | 余巧雲 | 袁丫丫 | 李志翔 | 田德年 | 溫軍海 | 張健民 | 張蘭秦 | 周輔國 | 樊新民 | 晉福長 | 孫存蝶 | 王輔生 | 閻振俗 | 張武宏 | 邊霄 | 范紫東 | 封至模 | 高培支 | 李桐軒 | 馬健翎 | 孫仁玉 | 王伯明 | 楊興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