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茹惠

劉茹惠

劉茹惠,秦腔演員。1940年出生於西安。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劉茹惠,女,秦腔演員。陝西省秦腔研究會副會長,陝西省書畫院名譽院長。曾任陝西省青聯副主席、政協委員、碑林區人大代表。10歲時(1950年)經人引薦進西安尚友社學藝,工小生,先後在《別窯》、《藏舟》、《劈山救母》等戲中扮演角色。1960年扮演《轅門斬子》中以鬚生應工的楊延景,在舞台上初露才華。

人物概述

劉茹惠戲路寬,是舞台上的多面手,可以勝任各行當的角色,除演出《轅門斬子》《打柴得寶》取得較大成功外,還在《梁山伯與祝英台》中扮演梁山伯、《西廂記》中扮演張君瑞、《英烈傳》中扮演民族英雄鄭成功、《秦王求賢》中扮演秦王、《庵堂認母》中扮演徐元宰、《胭脂》中扮演吳南岱、《李離伏劍》中扮演曹母、《屈原》中扮演公子子蘭、《走雪》中扮演曹玉蓮、《虎口緣》中扮演賈蓮香、《沙家浜》中扮演阿慶嫂、《紅色娘子軍》中扮演吳清華、《平原作戰》中扮演小英子等。

劉茹慧是解放後成長起來的著名女生角演員,師承秦腔名家惠濟民、陳尚華等。她的嗓音寬厚瀏亮,發聲吐字巧妙,講究唱腔的旋律和利用聲音來塑造人物形象,很早便步入秦壇名宿的行列。秦腔《轅門斬子》即是她以鬚生應工的代表劇目之一。在這齣重頭唱工戲裡,她首先著力於以字控腔,以情帶聲,巧妙運用裝飾音和跳躍性節奏的變化,來抒發人物的內在心緒。如《見太娘》一場中,她多處採用苦、花音兩種調性色彩的對比和怨恨交加、剛不掩柔、柔不掩剛的情感脈絡,來準確闡釋人物內心異常激動而外表尤顯恬靜的繁富的心理變化特徵。既表現出楊延景嚴肅法紀的決心,又飽含著尊敬恭順太娘的無限深情,把六郎暫息雷霆,耐心對慈母講理論法曉以大義的孝道與絲毫不退讓的原則性,揭示得頗有層次和深度。

她十分講究發音的意境。如“兒問娘進帳來”的“來”字是開口音,採用提氣的方法上挑,使字音足而語氣重;“為何煩惱”的“煩”字以低音加重唱出,不但目的性強,而且更恰切地表現了延景在母親面前小心謹慎、低聲下氣的探詢口氣。《見八王》一場中,劉茹慧在“八賢王和我作了對”這段[緊攔頭]板式里,糅進了婉轉跌宕、清脆嘹亮的小生腔,聽起來新穎別致。特別是轉入“戴烏紗好比愁人帽”的[二六板]唱腔,時而委婉低回,時而又高亢有力,句句音韻鏗鏘,頗有盪氣迴腸之感,把君臣間有理有節的爭辯一下子推向了高潮。

《見桂英》一場中,她對舊本的唱詞作了較大的修改,理順了顧及破天門陣的大局,使曾經領教過穆桂英威風的楊元帥,此時的神情由原來的一味恐懼畏葸,變為悅怯交集,直至喜出望外,再配以輕鬆明快的花音[二六]、[雙錘]板式,立顯精巧酣暢,大大加強了喜劇色彩。古語講:“文武之道,一張一馳。”至此,戲劇氣氛緩和下來,亦符合事物發展的邏輯。劉茹慧此處演得松而不散,戲而不謔,極富喜劇格局,實屬很有心計的創造。劉茹慧還善於發揮自己高音區明亮挺拔的優長,緊扣劇情常在叫板、扯喝場,長拖腔中採用節奏鮮明的頓挫與跌宕,來加強吐字行腔的力度,造成直衝雲霄之威勢。難怪每及此處觀眾便有響亮喝彩聲。

表演特點

重視在細微之處見功夫。譬如,當太娘跪倒後,楊延景卸冠伏地,跪步匍匐在母親面前,在“我的太娘”的戰兢兢起板聲中,右手一捏一抻來了個半甩袖。隨著“娘開了天地恩兒才敢起來”的[歇板]拖腔聲,於“太娘開恩”的夾白中,右手又回個半甩袖。這兩次半甩袖的表演很有分寸,把楊延景內心快快不樂的埋怨情緒和又不敢過於違抗的矛盾心理,表演得恰到好處。太娘進帳後,楊延景有兩次迥然不同的大笑,也極富有情致。

第一次,楊延景扶太娘坐定,猛看見宗保,脫口罵了聲“奴才”,引起太娘不滿,他忙轉身發自內心對太娘來了個賠罪的安慰暢襟大笑。第二次,太娘為救宗保跪地求情,嚇得六郎喪魂失魄,忙扶起太娘歸坐,回頭見法標受縛的宗保,想到此事皆由他起,霎時又氣得渾身發抖,後退中碰撞在太娘身上,驚得向前跳步,急轉身不自然地放聲大笑。此乃強裝的笑,是對母親下跪的一種無可奈何的補償表示。尤其在笑聲中再配合眼神的運用,觀眾更能清楚地窺見其心理變化的端倪。再如,楊延景唱到“我智勇雙全的兒媳呀”時,來了個上下翻飛快速耍帽翅的特技,增強了珍惜人才的寬宏氣度和允情桂英破天門大陣的決心,頗有畫龍點睛之妙。
“物維求新”,美無止境,藝術的生命在於運動。不難看出,劉茹慧主演的秦腔《轅門斬子》,既入乎矩規之中,又超乎規矩之外,既有繼承王文鵬、劉易平等前輩名家的藝術精髓處,又唱出了自己的特點和風格。所以毫不誇張地說,在演出《轅門斬子》的諸位名家之林中,列上劉茹慧的名字是當之無愧的。

獲得榮譽

1960年 參加陝西省青年演員匯演獲青年演員獎。
1956年 參加陝西省第一屆戲劇觀摩演出,主演貧生戲《打柴得寶》獲青年演員獎。
1980年 在北京懷仁堂演出《胭脂案》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1990年 被香港黃河出版社列為推向世界的“陝西著名作家、藝術家”的人選之一。
1992年 赴日考察,1993年參加西北五省區戲曲會演獲“特別榮譽獎”,同年被評為觀眾最喜愛的“十佳”演員之一。
1999年 又被評為“百佳”演員之一,並且名列前茅。

活動年表

2007年1月5日,農曆丙戌年十一月十七日:2007“漢斯啤酒杯”迎春秦腔名家匯演第一場
《三秦都市報》和青島啤酒西安漢斯集團主辦的“漢斯啤酒杯”迎春秦腔名家匯演第一場在西安人民劇院上演,本場為《秦腔名家清唱晚會》。
演出唱段
《斬單童》、《三對面》(白江波)
《轅門斬子》(劉茹惠)
《白逼宮》(李小鋒)
《看女》(王輔生)
《周仁回府》(李愛琴)
《三滴血》(全巧民)
《二堂舍子》(雷開元)
《斷橋》(馬友仙)
《拾黃金》(孫存蝶)
《借水》(任小蕾)

秦腔明星

秦腔又稱亂彈,是中國戲曲曲種之一,源於西秦腔,如今流行於中國西北地區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是中國戲曲四大聲腔中最古老、最豐富、最龐大的聲腔體系。現在北方各地梆子戲雖然風格與秦腔有很大不同,但在音調和伴奏上都保持著共同的特徵。
陳妙華 | 陳仁義 | 陳淑玲 | 丁良生 | 高登雲 | 高廣傑 | 郝全林 | 靖正恭 | 康健海 | 康正緒 | 雷開元 | 李愛琴 | 李東鋒 | 李東橋 | 李小鋒 | 李正斌 | 劉化鵬 | 劉茹惠 | 劉易平 | 劉毓中 | 馬全祿 | 蒲虎勤 | 喬新賢 | 任哲中 | 沈和中 | 蘇育民 | 蘇哲民 | 譚建勛 | 陶金麗 | 田正武 | 王藹民 | 王景旗 | 王文鵬 | 楊覺民 | 袁克勤 | 常小紅 | 陳雨農 | 戴春榮 | 黨甘亭 | 竇鳳琴 | 竇鳳霞 | 段桂珍 | 傅鳳琴 | 郭明霞 | 郝彩鳳 | 侯紅琴 | 惠敏莉 | 雷通霞 | 李愛雲 | 李君梅 | 李正敏 | 李箴民 | 劉美麗 | 劉穎 | 柳萍 | 馬桂芬 | 馬蘭魚 | 馬友仙 | 孟遏雲 | 齊愛雲 | 秦等梅 | 屈巧哲 | 全巧民 | 任小蕾 | 蘇蕊娥 | 王天民 | 王曉玲 | 王玉琴 | 魏長生 | 肖若蘭 | 肖玉玲 | 熊小玲 | 熊月玲 | 楊鳳蘭 | 楊金鳳 | 余巧雲 | 袁丫丫 | 李志翔 | 田德年 | 溫軍海 | 張健民 | 張蘭秦 | 周輔國 | 樊新民 | 晉福長 | 孫存蝶 | 王輔生 | 閻振俗 | 張武宏 | 邊霄 | 范紫東 | 封至模 | 高培支 | 李桐軒 | 馬健翎 | 孫仁玉 | 王伯明 | 楊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