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楚樂宮

巴楚樂宮

巴楚樂宮位於宜昌西北7公里,是西陵山北峰峭壁上的巨大宮殿。它背靠長江三峽的西陵峽口,展出部分巴楚樂宮和樂舞圖象等文物資料,並設演出舞台,以復仿製的15類97件巴楚樂器,奏楚曲巴樂,伴巴歌楚舞。是湖北省著名名勝古蹟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基本概況

巴楚樂宮巴楚樂宮宮殿
南津關三游洞側巴楚樂宮,展出部分巴楚樂宮和樂舞圖象等文物資料,並設演出舞台,以復仿製的15類97件巴楚樂器,奏楚曲巴樂,伴巴歌楚舞。

宜昌——三峽地區是巴文化的發祥地,楚文化的搖籃,巴楚文化在此交融發展;巴山楚水孕育下的古代人民,創造了地域特色鮮明的巴楚文化,在中華古代文明史上譜寫了光輝燦爛的篇章。巴楚樂宮是巴楚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屈原賦為代表的楚國詩、歌、樂舞,在世界上獨樹一幟;源出清江的巴人歌舞,在神州大地上獨領風騷。宜昌、三峽巴楚故地出土的音樂文物豐富多彩,不僅樂器“八音”齊全,樂舞圖象更是婀娜多姿,充分反映出巴楚音樂、舞蹈藝術的非凡成

巴楚樂宮巴楚樂宮

就。

《巴楚樂宮》展出的巴楚樂器“八音”齊全,樂舞圖象婀娜多姿,在古色古香的舞台上,身穿古典民族服裝的演(奏)員,以復仿製的15類97件巴楚樂器,奏楚曲巴樂,拌巴歌楚舞。您將在悠揚的音樂中,仿佛聽到屈子仰天吟《國殤》,昭君離鄉琵琶聲;在濃郁的民族舞蹈氣息里,可以感受到龍舟競渡的波飛浪濺,桔茶飄香的豐收喜悅。從而更增添了愛宜昌,愛三峽,獻身中華的赤字之情。

地理概況

巴楚樂宮巴楚樂宮旁古城
宜昌位於湖北省西北部,被人們譽為漢江上的一顆明珠。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江,從陝西寧強縣發源,穿過祟山峻岭,奔騰呼嘯,流入湖北,在丹江口以下進人宜昌市境,變成了一條能承載300噸級船隻的黃金水道。漢江南岸的大巴山和北岸的秦嶺山,從陝川甘接壤地帶自西向東,在宜昌的西界走到了它的盡頭。宜昌的東部,桐柏山連線大別山,綿亘千里,把河南與湖北兩省截然分開,宜昌聯南攜北,把中原大地和江漢平原連線起來。

宜昌市呈不規則的正方形,屬於中國地形的第二階梯向第三階梯過渡地帶。西部為荊山山脈放武當山余脈的山區,東部為大洪山和桐柏山之間的低山丘陵區,北部地處武當山、桐柏山之間,素稱“鄂北崗地”,漢水流域及南部地區為較開闊的沖積平原。全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5—16o C,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具有中國南北過渡型的氣候特徵。

宜昌襄樊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在CCTV中國魅力城市評比中,襄樊從600多個參評城市中脫穎而出,入圍“十大魅力城市”。襄樊已有2800多年的建城史,華夏第一古城池保存完好。中華民族智慧的化身諸葛亮在襄陽城西13公里處的古隆中寓居10年,成就了著名的“前後出師表”和“隆中對”,聞名中外的《三國演義》120回中,有31回發生在襄樊這片大地上。米芾、孟浩然張繼、宋玉等一大批文人名士使襄樊大地更具人文底蘊。境內有國家級、省級風景區36處,其中古隆中為國家級4A風景區。

文化遺產

巴楚樂宮巴楚文化交流
巴楚文化,顧名思義,顯然不是一元的,而且不線上性的常規中演講。即使只求定性,三言兩語也斷然無濟於事,而非做多層面、全方位的解析不可。

考古學文化來說,巴文化是巴文化,楚文化是楚文化,彼此的內涵和外延都不相同,無疑是兩種文化。而且,巴文化是蠻夷文化的一支,楚文化是華夏文化的一支,彼此屬於不同的文化體系。在考古學範疇內,對巴楚文化可以理解為在某個時空框架中既有巴文化、也有楚文化。無論巴文化和楚文化,都不能上溯到新石器時代,更不應上溯到舊石器時代。

巴民族楚民族的交往,以及巴文化與楚文化的交流,歷史悠久,影響深遠。無論民族和文化,都是楚中有巴而巴中有楚。

巴文化和楚文化都是多源的文化,本來就賦有融合遺傳的優勢。彼此交流,容易產生非此非彼、亦此亦彼的文化事象,融合遺傳的優勢就更加明顯了。作為歷史性文化兼地域性文化,巴楚文化從來是巴楚二元複合的文化實體。複合,始則耦合,繼而融合。

著名景點

巴楚樂宮巴楚樂宮山水風景
三游洞
三游洞地勢險峻,形如覆蓬,冬暖夏涼,洞室開闊,呈不規則長方形,深約30米,寬約23米,高約9米,是古代地下水沿岩層岩面不斷溶蝕,並經塌陷而形成的石灰岩溶洞。它的地層地質年代為寒武紀,距今約五億至六億年,洞中岩石褶皺起伏,斷裂縱橫,千姿百態,有似圓若方的鐘乳石柱三根,垂直平行橫列,將洞隔成相通的前後兩室:前室明曠,詩文滿壁;後室幽奧,旁有耳洞,可通於外。後室頂部空圓若懸鐘,以石投擊,其聲如鍾,石子落地,其響如鼓,故有“天鍾地鼓”之說。

三游洞景色奇麗,曾被古人喻為“幻境”。歷代途經夷陵(宜昌)的人,大都到此一游,並以楷、隸、行、草各種字型和詩歌、散文、壁畫、題記等形式寫景抒懷,鐫刻於石壁之上。至今洞內外尚存有宋代歐陽修題記、明代重刻之《三游洞序》等各種壁刻和碑文40餘件,留下了寶貴的文化史料。

三峽大壩
巴楚樂宮東面有聞名世界的三峽大壩。2007年5月8日,宜昌市三峽大壩旅遊區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三峽大壩旅遊區於1997年正式對外開放,現擁有三峽展覽館、罈子嶺園區、185園區、近壩園區及截流紀念園5個園區,總占地面積共15.28平方公里。旅遊區以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工程為依託,全方位展示工程文化和水利文化,為遊客提供遊覽、科教、休閒、娛樂為一體的多功能服務,將現代工程、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有機結合,使之成為國內外友人嚮往的旅遊勝地。

三峽大壩是國家首批AAAA級景區(現為國家首批AAAAA級景區),也是三峽壩區最早開發的景區,於1997年正式開始接待中外遊人,因其頂端觀景台形似一個倒扣的罈子而得名,該景區所在地為大壩建設勘測點,海拔262.48米,是觀賞三峽工程全景的最佳位置,不僅僅能欣賞到三峽大壩的雄渾壯偉,還能觀看壁立千仞的“長江第四峽”雙向五級船閘。整個園區以高度的遞增從上至下分為三層,主要由模型展示廳、萬年江底石、大江截流石、三峽壩址基石、銀版天書及罈子嶺觀景台等景觀,還有壯觀的噴泉、秀美的瀑布、蜿蜒的溪水、翠綠的草坪貫穿其間,放眼望去,靜中有動,動中有靜,仿佛置身於美妙的樂園。

遊客登上海拔185米高的壩頂,近距離向下俯視泄洪場景,雷霆萬鈞的洪流被踩在腳下,感覺比以前會更壯觀、更直接。 站在壩頂上,看著腳下泄洪時白浪滔天的恢宏,遠處又平靜的江面,遊客感受靜韻與動美交相輝映。若是晴天,泄洪的巨浪上漫天的水霧裡,還可看見一彎美麗的彩虹。江風輕拂,讓心慢慢安靜,看江水奔騰,聽浪濤拍岸,驚嘆的、激動的、振奮的、驕傲的,萬千情感漸漸融入這一江山水。或許只有徜徉在大壩的懷裡,才能愈發真切地感受“當驚世界殊”的驚喜。

相關詞條

[2] 湖北名勝 http://club.travel.sohu.com/r-hblife-374-0-0-0.html[3] 訂房網 http://www.u0531.com/hubeiindex.asp

襄樊市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襄樊襄陽樊城的合稱,地處湖北省西北部,漢水中游,東連江漢平原,西通川、陝,南接湘、粵,北達宛、洛,自古就有“南船北馬”、“七省通衢”之說。據方誌載,周宣王封仲山甫於樊,是為樊國,建城至今已有2800多年;襄陽古稱襄國,漢初置襄陽縣。1983年襄樊市與襄陽地區合併,轄襄陽、宣城、南漳、保康、谷城五縣和棗陽一市,代管隨州、老河口兩個縣級市,總面積26563平方公里,人口600萬,其中市區面積326平方公里,人口54.3萬人。
景點 抱璞岩|承恩寺|夫人城|古隆中|廣德寺| 隆中山|五道峽|白竹園寺|米芾紀念館 | 水鏡莊|李曾伯紀功銘摩崖|鹿門山|鹿門寺|綠影壁|孟浩然墓|米公祠|龐居洞|水鏡莊|唐杜工部之墓|習家池|襄陽古城|徐庶廟|漁梁洲|九連墩戰國古墓|五道峽|薤山旅遊度假區|楚皇城城址|湯池峽溫泉度假區|宜城張自忠將軍紀念館|南漳香水河風景區|襄樊襄王府綠影壁|唐梓山風景區|三顧堂|戰國長城遺蹟|洪湖藍田生態園|東山遊樂園|巴楚樂宮|車溪民俗風景區|林家大灣林彪舊居)|老塔山|畢升森林公園|吳家山森林公園|英山烈士陵園|南河風景區|青龍山熊河風景區|保康野花谷自然風景區|錦繡園高新農業觀光園|南河小三峽風景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