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影壁

綠影壁

綠影壁位於湖北的襄陽城內柬南隅,系明代襄陽王府門前的照壁,塑於15世紀中葉。明王府是明仁宗的第五個兒子襄憲王的府第,是明代帝王皇親豪奪縱慾的地方,占當時襄陽城的十之二三。綠影壁是中國罕見的大型雕刻藝術珍品,為明代襄陽藩王府門前照壁,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在此稱王登基。壁長25.1米,高7.1米,厚1.72米。壁面用綠礬石雕鑿,白礬石鑲邊。此壁共雕99條龍。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綠影壁綠影壁

綠影壁在襄樊市襄陽城東南隅。因全用青綠色石料刻砌而成,故名。明正統元年(1436年)襄王來瞻塔,自長沙徙封是邑,營造宮室,此壁就是當年王府門前的照壁。崇禎十四年(1641年)王府全部被毀,唯照壁保存至今。高7.6米,寬26.2米,厚1.6米,系仿木結構,面闊3間,均以漢白玉鑲邊。中間刻有“二龍戲珠”,左右各刻巨龍飛舞於“海水流雲”之間。四周框線精雕小龍64條,姿態各異。影壁造型莊重,雕刻華美,風格豪放,生動雄偉,是石刻中珍貴的藝術品之一。王府舊址上,現已新建王府大門、正殿,陳列著襄樊市及所屬各縣出土的文物。

綠影壁是明襄藩王府的前照壁,位於襄陽城東南隅。因壁石

綠影壁綠影壁

蒼翠,故名“綠影壁”。由壁座、壁身、壁頂三部分組成,全壁分為三堵,三堵各用雕龍漢白玉塊鑲邊,鮮明醒目。壁側各雕海中仙山。頂為廡頂,飛檐,脊吻,頂面全用石雕,如殿堂。座為須彌座,四周白玉塊。中嵌綠色砂岩,皆雕浮龍。全長24.95米,厚1.57米。中堵長12.13米,高約7米,東西兩堵各長6.44米,高約6米。綠影壁下薄上厚,是一種建築藝術的表現。

壁用綠色砂岩塊浮雕雲龍海水,然後拼砌而成。合壁雄偉壯觀,壁的主畫面,以及壁座、壁頂、壁脊雕龍百條,大的5米有餘,最小的只有十幾厘米。雕龍生動自然,使人有脫壁而出之感。中堵的主畫面雕巨龍兩條凌空騰飛,爭戲一顆直徑達33厘米的玉珠,左、右兩堵各雕一蛟龍飛向中堵,大有奪珠之勢,整座壁面霧海茫茫,群龍爭躍。綠影壁是中國現存四大影壁之一,屬中國第二大影壁。也是獨具特色的一座。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在這裡登基稱“大順王”。當年李自成一把大火燒了明王府,豪華的府第蕩然無存,而藝術珍品綠影壁卻安然無恙的倖存了下來,至今已有560多年的歷史。

地理區域

綠影壁綠影壁

綠影壁在襄樊市區漢水南岸。襄陽南跨漢沔,北接京洛,地處要衝,水陸交通方便。春秋時為楚國之北津戍,東漢末為荊州牧劉表治所,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城郭建置歷史悠久,元末城垣大部被毀,明洪武初,又於舊址重築。城高8.5米,周長7.3公里,四面六門,其四角皆建子城,各為角樓。此後雖屢毀屢修,但仍存明初舊制。現全城輪廓尚存、尤以北城垣最完整,清代重修的臨漢門城樓仍聳立城頭,重檐九脊,古貌猶存。登樓遠眺,北臨漢水滔滔,碧波縈帶;南望峴山,崗巒連綿,城郭街市,盡收眼底。西南楚山如屏,群峰列峙,一攬天然之勝。其西北角有子城,名“夫人城”,相傳為晉朱序之母韓夫人所築。

綠影壁巷呈東西走向。東自曲徑巷,西止南街,長200米,寬3米。此巷原無名,因巷東端有綠影壁,1979年8月命名綠影壁,1981年7月30日改名綠影壁巷。

此巷東段曾是明襄王府地域,王府被燒毀後,陸續住有人家,中國解放前後巷內居民除種菜、開粉坊、生豆芽外,少數無業。1956年菜農加入襄城公社蔬菜隊。菜地被徵用後,人員轉向其他行業。舊時巷內是泥土路面,1958年改為三合土,1974年後改為瀝青路面。街兩側多是青磚布瓦平房,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改建為紅磚瓦房,較以前要高。

歷史傳說

綠影壁綠影壁

綠影壁的傳說

相傳綠影壁中間的二龍吸珠,那龍珠是一顆夜明珠。每到夜晚,夜明珠所發之光將壁前照的如同白晝,很多人都想得到這顆夜明珠。但想要把它取下來,需用千擔紙,萬人頭供於壁前,方可將夜明珠摘走。一千擔紙好弄,可一萬人頭那裡去找。

一外國傳教士知其奧妙,用挑柴的“扦擔”,挑了一擔紙。和一“姓萬”的人頭供於壁前,燒紙和人頭的濃煙,熏的群龍睜不開眼,傳教士趁機取走了夜明珠。壁中一龍怒而掙脫影壁,去追那傳教士。一時間,天降大雨,河水暴漲,整個襄樊一片汪洋。傳教士落水而亡,夜明珠也不知去向。那壁龍收了水,順漢江而下,入長江去尋那夜明珠。直至東海仍未尋到。

因行水釀成災難,給百姓帶來損害,壁龍無顏回壁。停留在唐河和小清河入漢江處回遊。當地人念壁龍護珠之忠,建一寺廟記念,並取名“回龍寺”。現今綠影壁中間已沒有了那昔日的龍珠,壁上缺少一龍,不足一百,僅九十九條。壁上掙脫之痕仍隱約可見。

襄陽城東南有一座綠影壁,原來壁上有一顆寶珠,由九十九條龍看守。平常,人是不能接近的。遠看只見九十九條龍上下翻騰,雲霧滾滾。

當時流傳著一句話:“百個人頭、千擔柴、才能把珠取下來”。盜寶人聽到這話,幾天后用扦擔挑了一擔柴,走到綠影壁前磕了一百個頭,然後點燃用扦擔挑來的柴,煙霧大起,然後伸手取走了寶珠。等火熄煙散時,九十九條龍見寶珠被盜,也氣死在綠影壁上,從此綠影壁上的寶珠位置留下了個大窟窿。

文化遺產

綠影壁綠影壁

明王府是明仁宗的第五個兒子襄憲王的府第。是明代帝王皇親豪奪縱慾的地方,占當時襄陽城的十之二三。後來李自成一把火燒了明王府,使昔日豪華的府第蕩然無存,而藝術珍品綠影壁卻安然無恙的倖存下來,現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綠影壁位於襄陽城內柬南隅,系明代襄陽王府門前的照壁,塑於15世紀中葉。壁分三堵,全長26.2米,中堵高7.6米,左右兩堵高6.7米,厚1.6米。三堵壁均根據構圖的需要,用不規則的綠礬石浮雕組裝,白礬石鑲邊嵌界而成。壁的主畫面,以及壁座、壁頂、壁脊刻龍99條,大的5米有餘,最小的只有十幾厘米。是全國石刻藝術中絕無僅有的珍品,與北京北海,山西大琉璃九龍壁,堪稱中國影壁三絕。 中堵的主畫面雕巨龍兩條凌空騰飛,爭戲一顆直徑達33厘米的玉珠,左、右兩堵各雕一蛟龍飛向中堵,大有奪珠之勢,整座壁面霧海茫茫,群龍爭躍。 綠影壁是中國現存四大影壁之一,也是獨具特色的一座。

景區介紹

綠影壁綠影壁

抱膝亭

抱膝亭位於隆中山畔一高阜之上,是三層六角亭,“高四丈有奇,周七丈餘”。它是湖北提督程文炳於光緒十四年(1888)所建。建造此亭目的在於後人來游來歌時聯想到諸葛亮在隆中抱膝長吟時的情景,從而“慨然思巾扇之度,雖在小隱,未嘗須臾忘天下事焉”。

亭勢凌雲,抱膝迥留千古勝;台形麗日,觀星總括萬年奇。 ——佚名題抱膝亭 這副對聯是建亭時鐫刻在石柱上的,無題款。凌云:直上九霄。何晏《景福殿賦》:“爾乃建凌雲之屈盤。”迥:遙遠。台:觀星台。麗日:朝陽,光彩煥發。聯句表明,作者對諸葛亮預言天下三分稱奇不已。

老龍洞位於隆中山腳下,是一口歷史悠久的泉水古洞,當年諸葛亮躬耕隆中時就是利用此洞泉水灌溉農田。這裡山巒迴旋,隱若玉;修竹苞茂,林木蔥鬱,奇石林立,花香鳥語,真是別有天地。明吳綬有詩曰:“泉深岩穴古,時有老龍眠。門掩雲中石,功成澗下田。一溪青草合,千古碧蘿懸。欲覓英雄跡,高風尚宛然。”

老龍洞泉水,滋故土莘野;諸葛公智慧,濟西蜀生靈。

孟浩然墓在襄樊市襄陽城東風林南麓。孟浩然(689一約740),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市)人。唐代著名詩人,世稱孟襄陽。早年隱居鹿門山,年四十應進士不第,在江淮吳越漫遊數年。後為荊州長史張九齡幕僚,不久歸隱。所作詩風格恬淡,意境清遠。多表現田園逸情,與王維齊名,時稱“王孟”,為李白、杜甫所稱讚。有《孟浩然集》。《湖北通志》載:其墓在唐德宗年間(780-805)有所“癉壞”,節度史樊澤“乃更為刻碑”與“封寵其墓”。清末存土冢。現高1米餘,底徑約3米。保存尚好。

襄樊市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襄樊襄陽樊城的合稱,地處湖北省西北部,漢水中游,東連江漢平原,西通川、陝,南接湘、粵,北達宛、洛,自古就有“南船北馬”、“七省通衢”之說。據方誌載,周宣王封仲山甫於樊,是為樊國,建城至今已有2800多年;襄陽古稱襄國,漢初置襄陽縣。1983年襄樊市與襄陽地區合併,轄襄陽、宣城、南漳、保康、谷城五縣和棗陽一市,代管隨州、老河口兩個縣級市,總面積26563平方公里,人口600萬,其中市區面積326平方公里,人口54.3萬人。
景點 抱璞岩|承恩寺|夫人城|古隆中|廣德寺| 隆中山|五道峽|白竹園寺|米芾紀念館 | 水鏡莊|李曾伯紀功銘摩崖|鹿門山|鹿門寺|綠影壁|孟浩然墓|米公祠|龐居洞|水鏡莊|唐杜工部之墓|習家池|襄陽古城|徐庶廟|漁梁洲|九連墩戰國古墓|五道峽|薤山旅遊度假區|楚皇城城址|湯池峽溫泉度假區|宜城張自忠將軍紀念館|南漳香水河風景區|襄樊襄王府綠影壁|唐梓山風景區|三顧堂|戰國長城遺蹟|洪湖藍田生態園|東山遊樂園|巴楚樂宮|車溪民俗風景區|林家大灣林彪舊居)|老塔山|畢升森林公園|吳家山森林公園|英山烈士陵園|南河風景區|青龍山熊河風景區|保康野花谷自然風景區|錦繡園高新農業觀光園|南河小三峽風景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