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門山

鹿門山

鹿門山在鄂西北襄陽城東南約15公里處,有一座神秘的山,它就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山——鹿門山,因漢末名士龐德公、唐代著名詩人孟浩然、皮日休相繼在此隱居而名聞遐邇,後人謂之“聖山”。鹿門山原名蘇嶺山,瀕臨漢江,與同是文化名山的峴山隔江相望。與環抱四周的獅子、香爐、霸王、李家諸山各具雄姿,共同構成了聖山之風景:遠遠望去,五山如仙女,雲遮霧繞,忽隱忽觀:怎不叫人心馳神往,投入其懷抱。近觀渚山,獅子山秀、香爐山幽、霸王山雄、鹿門山峭、李家山曠,置身其中,仿佛徜徉在林木茂密、野花飄香、雲霧繚繞的仙境。

基本信息

簡介

鹿門山鹿門山

鹿門山原名蘇嶺山,瀕臨漢江,與同是文化名山的峴山隔江相望。與環抱四周的獅子、香爐、霸王、李家諸山各具雄姿,共同構成了聖山之風景:遠遠望去,五山如仙女,雲遮霧繞,忽隱忽現:直叫人心馳神往,想投入其懷抱。近觀諸山,獅子山秀、香爐山幽、霸王山雄、鹿門山峭、李家山曠,置身其中,仿佛徜徉在林木茂密、野花飄香、雲霧繚繞的仙境。

景點簡介

在鄂西北襄陽城東南約15公里處,有一座神秘的山,它就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山——鹿門山,因漢末名士龐德公、唐代著名詩人孟浩然、皮日休相繼在此隱居而名聞遐邇,後人謂之“聖山”。

歷史簡介

鹿門山地理交通圖鹿門山地理交通圖

漢光武帝劉秀慕名而來,留下了一個傳奇的故事。據清同治本《襄陽縣誌》記載:“漢建武中(公元25-56年),帝與習郁(巡遊蘇嶺山)夢見山神(兩隻梅花鹿),命郁立祠于山,上刻二石鹿夾道口,百姓謂之鹿門廟,遂以廟名山”後來,龐德公不受劉表數次宴請;攜其妻棲隱鹿門。因此山東麓遂建有龐公祠。又由於孟浩然、皮日休效法前賢,山上有孟浩然歸隱處和皮日休書屋。所以唐以後有“鹿門高士傲帝王”之說。

坐落於鹿門山半山腰的鹿門寺是中國有名的佛教聖地,千百年來,無數海內外香客雲集於此,佛光高照。原先的建築規模宏大,工藝精巧,古樸雅致,蔚為壯觀。故歷來常有名僧如處貞、丹霞等來此主持佛事。北宋政和年間(公元1111至1117年)最為興盛:當時有佛殿、僧寮、齋堂、方丈室共560餘間。

鹿門山位於襄陽市襄州區城東南15公里的東津鎮境內,為國家森林公園。據縣誌載:“漢建武中帝與習郁俱夢見蘇嶺山神。命郁立祠于山上,刻二石鹿夾道口,百姓謂之鹿門廟。遂以廟名山。”鹿門山峭壁蒼翠,景色幽麗。此寺興盛時,有佛殿、僧寮、齋堂、方丈室等約500間,有“騎馬關山門”之說。後幾經損毀,1980年始逐步修復。現有鹿門牌坊、八角井、天井、暴雨池、龍頭池等景點。鹿門山是名人高士的隱居之地。漢末名士龐德公不受刺史劉表數次宴請,攜家登鹿門山採藥不返。唐代詩孟浩然官場失意幽居鹿門山,吟詠山水自得其趣。晚唐文學家皮日休也曾忿棲鹿門山……。因此,人們世稱“鹿門高士傲帝王”。後人在山上曾建許多紀念性建築,但現又存“龐公製藥洞”、“浩然亭”、“三高祠”,以及宋、明、清碑刻百餘塊,記載著鹿門高僧名士事跡及興廢始末。鹿門山及附近崗巒上,還建有山門翠微、詩家遺風、鹿門隱居、沙丘點兵、香爐秋紅5個景區,共32個景點。

地理位置

鹿門山位於襄陽縣東南20公里。北臨漢水,南接霸王山。

景點介紹

八角井

鹿門山景點暴雨池鹿門山景點暴雨池

在鹿門寺後200米遠的山腰處有一口井,因井門曾砌有八角圍欄,故稱八角井,又稱八卦井。井中之水:無論天干地旱多么嚴重,始終保持一樣的流量,實在神奇。井中泉水往下暗流20餘米,又匯一泉稱天坑,也稱天井。此井為一自然豎井:深約2米,井口直徑約一米。再往下暗流,經一天然石洞,洞內多鐘乳石,有一大石塊向外伸出尺許,泉水順此石突然懸空傾瀉,散如珠,垂如簾,稱暴雨池。泉水再流至寺門前,從兩個石雕的龍口中噴入燈公洗缽池(又稱龍頭噴泉),流泉晝夜不停,相傳:孟浩然就是常飲此泉,又接山中靈氣,才有蓋世之詩情。

鹿門寺

山上有座鹿門寺,據當地縣誌記載,東漢光武帝與近臣習部在此夢見神廟,遂建寺紀念,後來山以寺名,得名鹿門山。山上另有暴雨池、天井、八卦池、龍頭、萬年龜、龐公地王洞、孔明拜堂、孟浩然隱居遺址等景點,這些景點和鹿門寺一起組成了海內外聞名的文化旅遊區。遊客上山時,可盡情品味“竹露滴清響”的妙境,別有一番情趣。

鹿門山是三國文化的發祥地。當年躬耕於隆中的諸葛亮曾拜龐德公為師,每次來求教,都跪拜在龐公榻前,其虛心為學之狀,令後人敬仰。龐公還常邀其侄兒“鳳雛”先生龐統、“臥龍”先生諸葛亮、水鏡先生司馬徽及徐庶、崔州平等人縱議天下大事,商討治國之策;由此,演繹出膾炙人口的三國故事。

鹿門山是一座秀美的山,天蘭麗質,風情萬種。它又是一座詩化了的山,孟浩然用詩的神筆,將它描繪得清美如畫。不,是它哺育了大詩人孟浩然,也將眾多的文人雅士之思想境界提升到了極至。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在游鹿門不果後,發出了“不踏蘇嶺石,虛作襄陽行”的感嘆。他是為未能目睹鹿門山的秀麗風光和名勝古蹟而遺憾,抑或是為無緣感受聖山陶冶性情而惋惜。

相關詩句

留別王維留別王維

是鹿門山造就了詩人也好,是詩人詩化了鹿門山也好,反正古今中外,很少見到過這種天人合一的和諧。白居易在《游襄陽懷孟浩然》詩中說:“楚山碧岩岩,漢水碧湯湯。秀氣結成象,孟氏之文章。今我諷遺文,思人至其鄉。清風無人繼,日暮空襄陽。南望鹿門山,藹若有餘芳,舊隱不知處,雲深樹蒼蒼。”李白在《贈孟浩然》一詩中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同時代著名詩人共同崇拜和讚美孟浩然的詩品和人格,實屬難得。而要想真正體會孟浩然這種境界,恐怕得常游鹿門山才是。

著名景點

鹿門山鹿門山

抱璞岩

抱璞岩在南漳縣城西去約75公里的巡檢鄉。荊山腳下,有一個處於群山環抱之中的崖頭,高百仞,峭壁如屏,人們稱它“抱璞岩”。抱璞岩四周峰巒俊秀,松柏蔥鬱,滿目蒼翠。岩下清泉成溪,晝夜不止。相傳卞和得玉璞於此。如今立足岩上,微風佛面,松濤嗚咽,如聞卞和當年泣玉之聲,頓生懷古思賢之情。相傳春秋時楚人卞和在此得一璞玉,獻予楚王,未被接納,反誣玉為石,處以刖刑。卞和在此抱璞而泣,後感動楚王,使人剖璞得玉,琢製成壁,名“和氏璧”。岩即由此得名。岩高百仞,峭壁如屏,上鑿“玉印岩”三字,字徑3尺,筆力蒼勁。下有天然石室,高6丈,闊5丈,深4丈。內原供卞和像,像前豎石碑數通,其中最早的為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所刻。室右壁有方形石穴,傳系卞和取玉舊跡。由此岩再上百餘步,有一石洞,可容200餘人,洞頂上有池,周40餘步,池旁有卞和廟,傳為卞和住宅舊址,岩東有卞和墓。唐宋以來文人至此多有題詠。

綠影壁在襄樊市襄陽城東南隅。因全用青綠色石料刻砌而成,故名。明正統元年(1436年)襄王來瞻塔,自長沙徙封是邑,營造宮室,此壁就是當年王府門前的照壁。崇禎十四年(1641年)王府全部被毀,唯照壁保存至今。高7.6米,寬26.2米,厚1.6米,系仿木結構,面闊3間,均以漢白玉鑲邊。中間刻有“二龍戲珠”,左右各刻巨龍飛舞於“海水流雲”之間。四周框線精雕小龍64條,姿態各異。影壁造型莊重,雕刻華美,風格豪放,生動雄偉,是石刻中珍貴的藝術品之一。王府舊址上,現已新建王府大門、正殿,陳列著襄樊市及所屬各縣出土的文物。

鹿門山鹿門山

水鏡莊

水鏡莊位於地漳縣城南,是三國名士司馬徽隱居之處。因司馬徽雅號水鏡先生,故稱山莊為水鏡莊。據南漳縣誌記載,水鏡莊於清朝乾隆年間得到重建,抗日戰爭時期遭到破壞,1987年修復,並正式建立了水鏡莊風景區管理處。景區內設有薦賢堂、水鏡祠、草蘆、白馬洞等主要景點14處,現已初具規模,既同南漳西南的玉印岩遙相呼應,又與襄樊隆中相連一體,形成了古三國旅遊線。水鏡莊依山面水,風光綺麗。莊前的蠻河彎彎如帶,飄飄東去;莊後的玉溪山,山勢陡峭,森林繁茂,雄偉壯觀。水鏡莊風景區內有奇特的石壁長廊、天然旱瀑,有神奇的白馬洞、老虎洞、四門佛洞、隱龍洞、有鬼斧神工的神秘谷,有冬暖夏涼終年流水不斷的長渠大河,已成為遊覽勝地。

多寶佛塔話珍奇距隆中一箭之遙,有一座寺廟,叫廣德寺。它離山不遠,在一片空曠的田野上。南望,是巍巍清山,北眺,是滔滔漢水。寺院方方正正,四外有整整齊齊的護寺河,除東山門外,別處進不了寺院。這恐怕是其它很多寺院所沒有的。此寺以剎深殿高而著稱於世,更以頗具特色的多寶佛塔而名聞遐邇。穿過巍峨的方丈殿,一出後門,獨具特色的多寶佛塔便呈現在眼前。它通高十七米,分塔座、塔峰兩部分。塔座高7米,成八方形,東、南、西、北各設一券門,並有甬道入內。座上建5塔組成完整的塔群,主塔為典型的喇嘛塔,高10米,圍繞喇嘛塔建有4座六角形密檐攢尖頂式磚塔。整個佛塔上下內外共嵌石雕盤坐佛像45尊。塔彎有古銀杏樹一株,高30餘米,4人合抱。明嘉靖年間曾被襄陽王賜以“大將軍”封號,清乾隆25年(公元1760年)更立“感應大將軍樹碑”。古樹奇塔交相輝映,蔚為壯觀。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習家池位於襄陽城南約5公里的鳳凰山南麓,又名高陽池,建於東漢建武年間(公元25-56年)。襄陽侯習郁,依春秋末越國大夫范蠡養魚的方法,在白馬山下築長60步、寬40步的土堤,引白馬泉水建池養魚。 西晉永嘉年間,鎮南將軍山簡鎮守襄陽,常在此宴飲,喝得酩酊大醉,故稱“高陽酒徒”,因此有高陽池館。東晉時,習郁的後裔習鑿齒在此臨池讀書,登亭著史,留下《漢晉春秋》這一千古名作,成為名播後世的史學家,而使習家池益負盛名。晉以後,習家池曾一度荒廢。南宋嘉定寶慶年間曾加以修繕。明正德年間,撫民副使聶賢重修。明嘉靖時副使江匯又建飛鑿齒、杜甫兩公祠。後又多次重建修葺,池邊有鳳泉館、芙蓉台、習郁墓。這裡群山環抱,蒼松古柏,流水涓涓,亭台掩映,花香鳥語,風景幽靜。自古常有騷人墨客來此詠詩作賦,現在不少遊客來此參觀白馬泉、養魚池和亭台等景觀。

鹿門山鹿門山

夫人城

夫人城城牆下邊有一碑刻。這城牆上的匾和下邊的碑刻,系清代同治二年(公元 1863年),襄陽人為緬懷東晉襄陽守將朱序之母韓夫人所築。它記載著當年激戰襄陽,守將朱序的母親見兒子忙於全面防務,便親自登城巡視,察看地形。她看出城西北角地形險要,必先受敵,便帶領家婢和城中婦女,夜以繼日築起一座新城。西北角果然最先被敵軍攻破,守城將士移駐新城繼續戰鬥,保住了襄陽城。後為紀念韓夫人築城有功,把此段城牆稱為“夫人城”。

在襄樊市區漢水南岸。南跨漢沔,北接京洛,地處要衝,水陸交通方便。春秋時為楚國之北津戍,東漢末為荊州牧劉表治所,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城郭建置歷史悠久,元末城垣大部被毀,明洪武初,又於舊址重築。城高8.5米,周長7.3公里,四面六門,其四角皆建子城,各為角樓。此後雖屢毀屢修,但仍存明初舊制。現全城輪廓尚存、尤以北城垣最完整,清代重修的臨漢門城樓仍聳立城頭,重檐九脊,古貌猶存。登樓遠眺,北臨漢水滔滔,碧波縈帶;南望峴山,崗巒連綿,城郭街市,盡收眼底。西南楚山如屏,群峰列峙,一攬天然之勝。其西北角有子城,名“夫人城”,相傳為晉朱序之母韓夫人所築。

歷史文化

東漢建武年間(25-56)建蘇嶺山神飼于山上,門前刻二石鹿,人稱鹿門店,故山亦隨廟名。西晉時鹿門寺改稱萬壽寺,唐代仍名鹿門。宋代最為興盛,有佛殿、僧寮、齋堂約500多間。漢末龐德公,唐代孟浩然、皮日休等皆曾在此隱居。明代以前建有龐公祠,供龐德公像,明嘉靖四年(1525年)又建祠,並祀龐、盂、皮,人稱“三高祠”。明末被毀,現存祠,系晚清建築,近年復建廟門寺大殿、佛堂、山門、廊廡、牌坊和龐公洞、孟浩然亭等建築。寺右有靈溢泉,懸空傾瀉,狀如珠簾,形若瀑雨;其下秋石為池,日瀑雨池。泉水匯注池中,曲屈流經寺前,由石雕龍頭口中噴出,終年不竭。寺內尚存有宋刻塔記和明清石碑等,記載著鹿門寺高僧事跡及興廢始末。

襄樊市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襄樊襄陽樊城的合稱,地處湖北省西北部,漢水中游,東連江漢平原,西通川、陝,南接湘、粵,北達宛、洛,自古就有“南船北馬”、“七省通衢”之說。據方誌載,周宣王封仲山甫於樊,是為樊國,建城至今已有2800多年;襄陽古稱襄國,漢初置襄陽縣。1983年襄樊市與襄陽地區合併,轄襄陽、宣城、南漳、保康、谷城五縣和棗陽一市,代管隨州、老河口兩個縣級市,總面積26563平方公里,人口600萬,其中市區面積326平方公里,人口54.3萬人。
景點 抱璞岩|承恩寺|夫人城|古隆中|廣德寺| 隆中山|五道峽|白竹園寺|米芾紀念館 | 水鏡莊|李曾伯紀功銘摩崖|鹿門山|鹿門寺|綠影壁|孟浩然墓|米公祠|龐居洞|水鏡莊|唐杜工部之墓|習家池|襄陽古城|徐庶廟|漁梁洲|九連墩戰國古墓|五道峽|薤山旅遊度假區|楚皇城城址|湯池峽溫泉度假區|宜城張自忠將軍紀念館|南漳香水河風景區|襄樊襄王府綠影壁|唐梓山風景區|三顧堂|戰國長城遺蹟|洪湖藍田生態園|東山遊樂園|巴楚樂宮|車溪民俗風景區|林家大灣林彪舊居)|老塔山|畢升森林公園|吳家山森林公園|英山烈士陵園|南河風景區|青龍山熊河風景區|保康野花谷自然風景區|錦繡園高新農業觀光園|南河小三峽風景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