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細胞病毒性肺炎

巨細胞病毒性肺炎

巨細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是以受感染細胞形成巨大的A型嗜酸性核內及胞質內包涵體為特徵的病毒性肺炎。大多數是無症狀隱性感染,但在免疫功能低下和嬰兒中可引起嚴重的肺部感染而導致死亡。移植後發生巨細胞病毒性肺炎存在兩種臨床表現:1.急進型在移植後1~2月即出現發熱、咳嗽、不適、呼吸困難、活動力下降、缺氧和呼吸衰竭;2.緩進型移植後3~4月發生,症狀與急進型相似,但進展緩慢,症狀較輕,死亡率低。

基本信息

巨細胞病毒性肺炎巨細胞病毒性肺炎X片

描述

巨細胞病毒性肺炎患巨細胞病毒性肺炎兒童
大多數是無症狀隱性感染,但在免疫功能低下和嬰兒中可引起嚴重的肺部感染而導致死亡。隨著骨髓和器官移植的開展和愛滋病患者的不斷增多,CMV已經成為該兩種情況下最常見的致病菌。機體免疫良好的CMV感染者大多數呈無症狀的隱性感染,因而成為骨髓和器官移植者CMV感染的傳染源。所以,在進行移植前對供體進行CMV血清學檢查是十分重要的。移植後發生巨細胞病毒性肺炎存在兩種臨床表現:
1.急進型在移植後1~2月即出現發熱、咳嗽、不適、呼吸困難、活動力下降、缺氧和呼吸衰竭;肺部聽診多無體徵,合併細菌真菌感染者可聞及囉音;病情進展快,可迅速惡化和死亡;肺部X線主要表現為兩肺多發粟粒樣結節,直徑為2~4mm;屍檢病理顯示瀰漫性肺泡出血、纖維沉著和中性粒細胞反應。常見於原發感染,體內無特異性抗體,因而發病急、重,易導致全身病毒血症和繼發細菌、真菌感染所致。
2.緩進型移植後3~4月發生,症狀與急進型相似,但進展緩慢,症狀較輕,死亡率低;肺部X線表現為瀰漫性間質性肺炎、纖維化;病理表現為肺泡間質水腫,不同程度的纖維化,淋巴細胞浸潤和上皮細胞增生。常見於CMV再感染或潛伏的病毒激活所致。AIDS患者CMV肺炎無特異性,常合併全身CMV感染,如視網膜炎結腸炎膽管炎食管炎。胸片和CT常見兩肺毛玻璃樣、粟粒樣或結節樣改變。血常規提示周圍白細胞的下降。

病因

巨細胞病毒性肺炎被巨細胞病毒侵害的肺
巨細胞病毒屬於B族皰疹病毒,為雙鏈DNA病毒,外有包膜,核為球狀。對熱和低溫穩定性差,56℃30min或4℃1周均可滅活,也可以紫外線和脂溶性溶劑滅活。CMV具有兩種抗原,補體結合抗原和中和抗原。前者的存在形式大部分為可溶性抗原,後者主要為糖蛋白構成,為病毒包膜組成成分之一。CMV的感染具有嚴格的種特異性,人類只受人巨細胞病毒感染,感染後的病毒在細胞中緩慢生長繁殖(2~3個月呈現明顯病變)。被感染的細胞核增大,細胞質增多,形成典型的嗜酸性核內及細胞質內包涵體。

病理生理

巨細胞病毒性肺炎巨細胞病毒性肺炎
CMV可通過多種途徑傳播,嬰幼兒主要為接觸性傳播,成人主要為性接觸傳播。感染後的發病程度取決於接觸病毒的數量和機體的免疫狀態。CMV主要感染包括分布於上皮細胞和腸系膜的血管內皮細胞T細胞B細胞NK細胞在內的多種免疫活性細胞,感染後在其體內進行複製,被感染細胞體積增大,中心呈局灶性壞死,並釋放出新合成的病毒,進一步感染周圍細胞。肺組織被感染的細胞主要為肺泡細胞巨噬細胞,感染後出現瀰漫性肺間質水腫,纖維化和肺泡腫脹,局灶性壞死,出血和增生,從而產生低氧血症。由於細胞免疫在抗CMV感染中起主要作用,因而在細胞免疫缺陷的患者(如骨髓移植後及愛滋病患者)發生CMV感染後的病情尤其嚴重。

檢查

巨細胞病毒性肺炎醫生診斷巨細胞病毒性肺炎
由於病毒性肺炎在臨床表現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而病原學檢查尤為重要。CMV的病原學檢查可通過以下幾方面進行:①檢測CMV包涵體細胞和病毒顆粒:如從患者血、尿、和支氣管灌洗液中分離,但存在較高的假陽性,71%~91%的高危移植患者從BAL中雖分離到CMV,但無活動性肺炎證據。也可以將患者各種分泌物標本體外接種於人胚或成纖維細胞中培養後進行分離檢測,但一般需要2周至2月時間方能確診;②免疫學方法:可通過螢光或酶標抗體對患者和供體分泌物中的CMV抗原進行測定,有利於早期診斷和移植前供體的篩選。也可通過補體結合實驗對血清中的抗體進行動態檢測,急性期和恢復期雙份血清抗體效價呈4倍以上者為陽性;③分子生物學方法:如PCR技術和核酸雜交,前者主要用於對BAL的檢測和動態監測病情,後者常用於對肺組織病理切片的檢測,並可以對各種不同亞型的病毒進行區分。
實驗室檢查:周圍血白細胞減少。以呼吸道分泌物、唾液、尿液、子宮頸分泌物、肝、肺活檢標本接種至人胚成成纖維細胞培養基中可分離到巨細胞病毒。呼吸道分泌物和纖維支氣管鏡肺組織活檢標本內發現嗜酸性核內包涵體巨細胞,即能確診。測定血清的巨細胞病毒抗體,雙份血清抗體呈4倍或以上增長時,有助於診斷。
其他輔助檢查:胸部X線檢查主要表現為兩肺瀰漫性間質性或肺泡性浸潤,極少數可呈結節狀陰影,偶爾出現胸腔積液徵象。肺實變提示並發細菌性或真菌感染。

鑑別

巨細胞病毒性肺炎巨細胞病毒性肺炎

1.心源性哮喘左心功能不全常出現夜間發作性呼吸困難,伴有呼氣性喘鳴時症狀酷似支氣管哮喘。此類病人常有明顯心臟病史和體徵,多呈端坐呼吸,可有雙肺底瀰漫性細濕囉音等體徵,鑑別有困難時,可吸入選擇性β2受體興奮藥作診斷性治療。

2.自發性氣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礎上出現的氣胸,氣胸體徵常不明顯,而表現為突發性呼吸困難。部分患者出現呼氣性哮鳴(尤其是氣胸對側),臨床上容易與哮喘混淆,要提高警惕性,有可疑者及早作X線檢查以明確診斷。

3.大氣道阻塞性疾患腫瘤、異物、炎症和先天性異常等均可引起喉、聲門、氣管或主支氣管(腔內或外壓性)阻塞,引起呼吸困難和喘鳴音。但這種喘鳴音常在某一部分特別明顯,多為以吸氣相為主的雙相性喘鳴音,常伴雙肺底支氣管呼吸音異常增粗。喉部檢查,X線氣管額面斷層攝片及纖維支氣管檢查可以明確診斷。

4.外源性過敏性肺泡炎此病可出現典型的哮喘表現,但這些病人常有變應原(枯草、鴿糞等)接觸史,X線胸片可見瀰漫性肺間質病變呈斑片狀浸潤,血嗜酸性粒細胞顯著增高,有助於鑑別。

5.急、慢性支氣管炎此類病人可出現喘鳴音和呼吸困難,而哮喘患者亦可以無喘鳴音而僅有發作性乾咳。臨床上有時難以鑑別。但支氣管炎患者的症狀沒有發作性的特點。慢性支氣管炎有長期慢性咳嗽,支氣管炎咳痰一般較多,支氣管擴張劑吸入試驗或晝夜PEF波動率測定有助於鑑別。

6.變態反應性支氣管肺曲菌病(allergicbronchopulmonaryaspergillosisABPA)常以反覆哮喘發作為特徵,伴咳嗽,咳痰,痰多為黏液膿性,有時伴血絲,可分離出棕黃色痰栓,常有低熱,肺部可聞哮鳴音或乾囉音,X線檢查可見浸潤性陰影,段性肺不張,牙膏征或指套征(支氣管黏液栓塞),周圍血嗜酸性粒細胞明顯增高,曲菌變應原皮膚點刺可出現雙相皮膚反應(即刻及遲髮型),血清IgE水平通常比正常人高2倍以上。

7.胃食管反流(GER)鼻後滴漏綜合徵(PNDS)食管賁門弛緩症,賁門痙攣等疾病中,常出現胃或十二指腸內容物通過食管下端括約肌反流入食管的現象,反流物多呈酸性。只要有少量被吸入氣管,即可刺激上氣道感受器通過迷走神經反射性地引起支氣管痙攣,而出現咳嗽和喘鳴,有報導認為在嚴重哮喘病人,其GER的發生率可接近50%,說明GER至少是使哮喘病人不斷發作,症狀難於控制的重要誘因,對GER進行針對性治療,可明顯改善哮喘症狀。鼻後滴漏綜合徵(PNDS),常見於慢性鼻竇炎,其分泌物常在患者平臥時通過後鼻道進入氣管,可引起類似哮喘的咳嗽和喘鳴症狀,同時也是部分哮喘患者反覆發作及療效不佳的重要因素。

治療

巨細胞病毒性肺炎巨細胞病毒性肺炎藥物
應注意與其他疾病相鑑別:如其他病毒性肺炎(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副流感病毒或腸道病毒)、卡氏肺孢子蟲衣原體肺部感染等。前尚無特效藥,主要以阿昔洛韋進行治療,它對皰疹病毒具有選擇性抑制病毒DNA聚合酶的作用。但大劑量可抑制白細胞而加重病情,建議為10mg/(kg?d),療程為4~6周。根據臨床表現,鼻咽部的分泌物作細胞培養分離出病毒以及用標準免疫血清作中和試驗和補體結合試驗進行鑑定。

預防

巨細胞病毒性肺炎治癒巨細胞病毒性肺炎的兒童
常出現嚴重的肺部及全身感染。
預後:嬰兒免疫功能低下及器官移植者發生巨細胞病毒性肺炎,一般預後欠佳。
由於CMV感染常見於骨髓和器官移植患者,因此,在移植前要做好供體篩選工作,儘量選擇CMV抗體陰性的供體。對抗體陽性患者,可在手術前一周和術後一月預防性使用阿昔洛韋治療,並在移植前1天和術後2周使用含高效價CMV抗體的免疫球蛋白靜滴,以提高被動免疫力,之後每3周一個劑量至術後100天。防止CMV肺炎的發生。

流行病學

巨細胞病毒性肺炎接種預防巨細胞病毒性肺炎
CMV在人群中感染相當普遍,在人的一生中的不同時期均有受感染之可能。從流行病學調查情況看,感染率隨年齡增加而升高。美國的一項資料顯示,4歲以前的感染率為10%,青年時期為53%,成年人(>35歲)以後則高達80%以上。我國調查的感染率較高,至10歲時已達80%。引起CMV感染的主要感染源為:患者、隱性感染者及慢性帶病毒者。其傳播途徑極其廣泛,可通過唾液、淚液、呼吸道分泌物、尿、子宮頸分泌物、精液、乳汁、糞便及血液排泄病毒。

相關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