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山縣

巍山縣

巍山縣位於雲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南部,地處東經99°55´--100°25´、北緯24°56´--25°32´之間,東西跨經30´,南北跨緯36´,總面積2200平方千米,其中山區2052平方千米,占93.27%,壩區148平方千米,占6.73%。縣境北與大理市相連,東與彌渡縣毗鄰;南面與南澗、鳳慶縣相鄰;西面與漾濞、昌寧縣以漾濞江為界。全縣境內河谷、盆地、山地相間分布,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和降低,西部為高山峽谷,東部為高山,中間為巍山盆地,最高海拔3037米,最低海拔1146米,縣城海拔1725米。全縣屬紅河和瀾滄江兩大水系,以境內西部山脈為分水嶺,山脈以東為紅河水系,以西為瀾滄江水系的漾濞江。紅河發源於縣境內永建鎮北部,是貫穿巍山壩子的一條國際性河流。縣城東距省會昆明市391千米,北距州府大理市53千米。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巍山縣巍山縣
【巍山建置歷史】巍山建置歷史悠久,是南詔國的發祥地。春秋戰國時,楚頃襄王遣莊足喬入滇為王,蒙化屬滇國。公元前130年(西漢武帝元光五年),漢武帝遣司馬相如持節諭西南夷,葉榆諸君長請為內臣,蒙化屬漢。公元前109年(西漢元封二年),蒙化更名邪龍,隸屬益州郡。公元69年(東漢永平十二年),在滇西置永昌郡,沿襲邪龍縣,隸屬永昌郡。公元225年(蜀漢後主建興三年),諸葛亮南征益州,平定壅門叛亂後,增設雲南郡(今雲南省祥雲縣雲南驛),仍為邪龍縣,改屬雲南郡。公元271年(晉武帝泰始七年),分益州,置寧州,邪龍改屬寧州。公元597年(隋文帝開皇十七年),遣太平公(官職)史萬歲(人名)平西南夷後,邪龍屬隋。公元649年(唐貞觀二十三年),建寧國王張
巍山縣巍山縣
樂進求讓位於蒙氏酋長細奴邏。細奴邏即位後,建立大蒙國,自稱奇嘉王,築山龍山與圖城為都。公元653年(唐高宗永徽四年),細奴邏遣子羅盛赴京都晉見高宗,受封巍州刺史,築蒙舍城為巍州治所。公元674年(唐高宗上元元年),南詔第二代王羅盛即位,以張建成為相。次年,進京朝晉高宗。公元712年(唐玄宗先天元年),姚州蠻叛唐歸附土蕃,隔斷了蒙舍與姚州之路,但羅盛仍獨自奉唐。公元712年(唐玄宗先天元年)羅盛卒。南詔第三代王盛羅皮襲王位,唐王朝封為台登郡王。公元728年(唐開元十六年),南詔第四代王皮羅閣即位。公元730年(唐開元十八年),皮羅閣通過劍川節度使王昱求合六詔為一,得唐王朝準許,經過征戰,用武力統一了六詔。公元738年(唐開元二十六年),皮羅閣擊破土蕃及彌蠻的進犯,入朝晉見唐王,玄宗以禮待之,加封為特進雲南王、越國公、建越公府,禮遇與三司同等,賜名歸義,並賜錦袍、金腰帶。皮羅閣由京回蒙後,驅逐西洱河蠻,築太和城,再築大厘城駐守,盡有雲南之地。公元741年(唐開元二十九年),皮羅閣將南詔都城從蒙舍城遷至太和城。

自細奴邏在巍山建立大蒙國起,南詔共傳位十三代,歷時253年,與唐朝相始終。其中,南詔國在巍山經營了四代,歷時92年。

公元945年(後晉出帝開運二年),大理國建立,前期沿襲南詔舊制,後將巍山改設為蒙舍鎮,統領原南詔開南節度地(今臨滄和思茅專區的部份地區)。公元1253年(南宋理宗寶佑元年)忽必烈率兵攻陷大理,巍山歸附忽必烈。

巍山縣巍山縣
明初,太祖朱元璋為統一中國,加強和鞏固中央集權制,派傅友德、沐英、藍玉率兵平定雲南。巍山的南詔烏蠻後裔(今彝族的先民)天摩牙九部火頭(天摩牙是地域名,九部火頭是官名)左禾率部歸附,並協助平復蒙化的其它地域,因有功受到明王朝的重用。公元1383年(明洪武十六年)明王朝用“以土官治土民”的政策,沿襲蒙化州,推行土司制度,任命彝族首領左禾為土知州判官。公元1405年(明永樂三年)欽升左禾為蒙化知州,並準其子承襲。公元1415年(明永樂十三年),左禾之子左伽襲土知州。公元1441年(明正統六年),左伽率部參加明軍“三征麓川”之役,戰功卓著受嘉獎,升左伽為臨安(今建水)府同知,大理府知府,仍掌蒙化州事。公元1448年(明正統十三年),升蒙化州為府,封左伽為蒙化掌印土知府,三品官階,並始設流官通判。公元1659年(清順治十六年),清軍入雲南,蒙化府知府左星海率部歸附,清王朝仍命左星海為蒙化府知府。以後左氏承襲蒙化土知府直至公元1896年(清光緒二十二年)。明、公元1770年(清乾隆三十五年),改蒙化府為直隸廳,轄漾濞、紅岩、馬街、趙州等地。清王朝在巍山設定蒙化府,由彝族左氏土官為世襲土知府,歷經兩朝,承襲17代,歷任土知府17人,時間長達513年。

公元1912年(民國元年),劃出蒙化直隸廳所屬的漾濞巡檢司成立漾濞縣,劃出白川(今紅岩)、馬街趙州部分地區成立彌渡縣。改蒙化直隸廳為蒙化府,轄漾濞、彌渡兩縣。公元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7月,雲南省政府在巍山設定派出領導機構——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蒙化順寧、昌寧、緬寧、景東、雲縣、鎮康、雙江等8個縣和耿馬設治局,直至公元1948年12月撤銷。

行政區劃

全縣轄4個鎮、6個鄉:南詔鎮、廟街鎮、大倉鎮永建鎮、巍寶山鄉、馬鞍山鄉、紫金鄉、牛街鄉青華鄉、五印鄉。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位於雲南省西部,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南部,地處東經99°55′-100°25′、北緯24°56′-25°32′之間。縣境東與彌渡縣毗鄰,西與漾濞彝族自治縣和保山地區昌寧縣、臨滄地區鳳慶縣隔漾濞江相望,南與南澗彝族自治縣接壤,北與大理市相連。

地形地貌

巍山縣屬雲嶺橫斷山脈的南延部份,地處哀牢山和無量山北段地區,和大理點蒼山遙遙相望。河谷、盆地、山地相間分布。地勢為北高南低,東高西低。海拔高差懸殊大,其中河谷最低海拔1146米,山地最高海拔3037米。

氣候特徵

巍山縣屬北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除部分高山冷涼地區及河谷低熱地區外,大部份地區都是四季如春。巍山縣年平均氣溫15.6℃,年日照總時數平均2320小時,太陽輻射總量5892兆焦耳,年平均降雨量800毫米,風向多為西南風,最大風速每秒20米。

河流水系

巍山縣屬紅河和瀾滄江兩大水系,以境內西部山脈為分水嶺,山脈以西的漾濞江流域屬瀾滄江水系,山脈以東的西河流域屬紅河水系。境內主要河流有西河、漾濞江和樂秋河。

人口民族

人口狀況:截至2006年末,全縣總人口304985人,其中男性154747人,女性150238人。全年出生人口2763人,出生率為9.07‰;死亡1881人,死亡率6.18‰;自然增長率2.90‰。全縣304985人中,少數民族人口133217人,占總人口的43.68%,其中:彝族102748人,回族21557人。

人口分布:2006年農業人口282492人,其中農村勞動力資源178324人,鄉村從業人數172233人;非農業人口22493人。

全縣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37人,由於各地區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經濟發展條件差異,形成各鄉(鎮)之間人口密度的很大差異。

民族宗教

巍山縣巍山縣
巍山境內共有23個民族成份,其中漢、彝、回、白、苗、傈僳等6個民族為世居,民族,定居已100年以上。明代以前,境內以土著民族彝族為主。彝族在漢代稱“嶲、昆明”,唐代稱“烏蠻”,元明清時稱“羅羅”,自稱“臘羅拔”。民國時期,少數民族受歧視,被迫更改和隱瞞自己的民族成份,部分民族經常遷徙,流動大。彝族遷往外境的被稱為“蒙化族”,在臨境景東景谷江城鳳慶祿勸南華瀘水等地均有分布。新中國成立以後,推行民族平等政策,統一少數民族稱謂,實行民族區域自治,促進了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

巍山是雲南省64個宗教工作重點縣之一,在全縣30多萬人口中,有信教民眾8萬多人,占全縣總人口的27%。自治機關根據憲法和法律的規定,尊重和保護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保障少數民族公民一切合法的宗教活動。全縣各種宗教活動正常進行,少數民族民眾的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

名勝旅遊

巍山縣巍山縣
巍山是文獻名邦,文化歷史悠久,文物古蹟眾多,風景名勝薈萃。境內保存的古代文物和古蹟眾多,現已蒐集到古代文物2000多件,經國家和雲南省文物鑑定組鑑定,有國家級文物數十件。到2006年6月底止,全縣共有國家、省、州、縣四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8處,其中國家級2處、省級4處、州級3處、縣級49處。根據地下發掘的文物證明,早在新時器時代巍山就是古人類生存繁衍的地方,已先後發現巍寶山獅子山李青園等新石器時代遺址14處。在這些遺址上先後出土了石刀、石斧、紡輪和網墜等石器,經大理白族自治州文管所幫助鑑定為新石器時代遺物。1983年,州、縣兩級在進行文物普查時,在廟街鄉謝旗廠村後蘇家墳地發掘古墓一座,經有關部門鑑定為戰國時期“昆明”族的石棺墓。還有南詔古遺址多處,現查明的有巍寶山山麓前新村細奴羅耕牧地、南詔都城遺址、南詔的兵營遺址營盤山蒙舍山南詔王細奴羅和張樂進求禪讓盟誓的古石祠和盟石村;壩區北部的碗城村小圍埂村相傳為蒙嶲詔的駐所。明清時期重要的文物古蹟有巍山縣城、陳佐才石棺、杜文秀起義遺址等。境內著名的風景名勝區有巍寶山、玄龍寺圓覺寺風景區天摩牙寺五印山小雞足山圭峰寺三鶴洞蝙蝠洞茶房寺紫金山等,另外還可以開發的風景區有馬鞍山鄉的雙龍洞溶洞、青華的蝙蝠洞等。這些風景名勝區,自然生態保護良好,風光秀麗,建築物古色古香,既有文物保存價值,又有藝術觀賞價值。其中巍寶山道教宮觀古建築群,是雲南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巍寶山長春洞古建築和山龍山與圖山南詔都城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物產資源

巍山縣巍山縣
【礦產資源】全縣有較豐富的礦產資源,主要有:銻礦、銅礦、金礦、鐵礦、鉛鋅礦、石膏礦等。

【水利資源】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地處紅河和瀾滄江兩大流域,其中:紅河流域有4鎮1鄉,瀾滄江流域有5個鄉。全縣水資源總量95130萬m3,其中,地表水資源量69630萬m3,地下水資源量25500萬m3。

【林業資源】2006年,根據云南省林業調查規劃院森林資源二類調查數據:全縣林業用地為226.6677萬畝;有林地面積94595萬畝,灌木林面積40.1355萬畝;疏林地0.0753萬畝;全縣有林地森林覆蓋率為54.7%。活立木蓄積量為4217590立方米。天然林多屬針葉林和闊葉林或闊、針葉混交林。針葉林以雲南松為主,華山松次之,常綠闊葉林樹種以高山栲、元江栲黃櫟為主。

【生物資源】

中藥材:巍山縣中藥資源共186科,530屬,764種,其中植物731種;動物藥材有31科31屬31種;礦物藥材有3種。

野生菌類:巍山縣的野生菌類較多,常見的有:香蕈、松菇、茅菇、柳菇、青頭、雞縱、胭脂、虎掌、雞油菌、梨窩、百蜂菌大腳菇(松茸)、白森、木耳、牛肝菌一窩蜂、谷熟菌、掃把菇(以形似掃把得名)、奶漿菇等多種。

野生動物:巍山縣境內野生動物資源哺乳類有12種,鳥類有15種,兩棲類有5種,爬行類有5種;

【地方特產】主要有扎染布、民族風味小吃、蜜餞、鹹菜、牛乾巴等。

文化古蹟

巍山縣巍山縣
巍山作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古蹟眾多,除大量分布在古城內外,還有不少散落於整個巍山壩子和四山,有古色古香的公園,有古代教育文化的古書院,還有古寺、古廟、古塔、古橋、古驛站等等。

先從巍山古城內說起,古城內有一蒙陽公園,又叫大公園,座落於縣政府南面。初建於明代,後經過歷次擴建,其中民國年間擴建時命名為蒙陽公園,占地三十畝,內有明倫堂尊經閣文源亭三鶴亭、琴棋社、奇嘉閣等古建築。有建國後建設的水池、柏苑等亭閣;有銀杏、古柏等古樹名木;有山茶、杜鵑、紫薇、蘭花等名貴花草;亭台樓閣,四時花木蔥蘢。其中,明倫堂格子門浮雕價值最高,雕刻了古代各種不同類型、不同地域、不同風格的城池、城堡,及珍稀花鳥。如其中雕刻的油瓜經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專家認定為古代一種珍稀的植物。另外,公園內建有的水池獨俱匠心,整個池塘完全按中國版圖輪廓作為水池邊緣、曲繞四周,池中建有一亭,廊通東西,亭上環顧泉池,祖國版圖概貌依然,如雄雞狀。另外,文苑亭門外有一雕塑作品為牆面浮雕,內容是百鳥朝鳳圖,為巍山文化名人張文獻的力作,大大小小、各種各樣的鳥被雕塑得活靈活現,形態逼真,呈環形狀飛聚於棲息在中間的百鳥之王“鳳凰”。公園內還有其它值得稱道的寶物,有宮廷花木紫薇,有如巨蟒的古長青藤,有歷盡滄桑的古柏和古老的銀杏樹等。

書院在巍山開發較早,歷代官員重視教育,明弘治三年(1490年),在城外西北隅創建的崇正書院,為境內第一所書院。清代,創辦義(社)學。自明代以來,境內書院、義(社)學和私塾並立,文風日盛,歷久不衰。明代中葉至清末400年間,共創辦書院8所、置義學25館,設私塾100餘所,著名書院有文華書院、崇正書院。社學有北社學和南社學等。其中,文華書院規模較為龐大,建築甚多,保存完好,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由南詔鎮文華中學管理使用。

巍山古塔現存有六座,分別是等覺寺雙塔圓覺寺雙塔文筆塔封川塔

文筆塔位於巍山城南一公里處, 《蒙化志稿》記載:“白塔(文筆塔),相傳武候所建,後圮。乾隆五十五年(1787年)郡丞黃大鶴、劉塏重建。”塔身為九級密檐式方形磚塔,塔高二十餘米。

封川塔,立於巍山城南封川山上。系關鎮風水、鎮妖辟邪的風水塔。塔高十八米左右,為七級空心密檐式方形塔,初建於清鹹豐初年。

巍山古橋眾多,遺留下來較為有名的有永春橋、封川橋、登龍橋、崇化橋、永濟橋等。

永春橋,位於巍山縣城一公里處,又叫西河橋,為多孔石拱橋,是巍山較為興盛的民俗活動“七月半逛橋會”之地。

封川橋位於封川山下,又名南大橋,多孔石拱橋,為古代巍山通往臨滄、思茅等地的重要橋樑。

登龍橋又名東河橋,始建於唐代,橋旁石頭上刻詩一首,首句為“唐宋元明登龍橋”,可見其建橋歷史之久。今登龍橋保存完好,是縣城通往東山及彌渡的一條古通道橋樑。

崇化橋,又名南熏橋,在巍山城南錦溪河上,始建年代無法考證。清康熙年間大理人楊國用重建,清宣統二年改建,為鐵索橋。該橋為巍山縣城過錦溪通往南面的重要古橋。

巍山縣巍山縣
古驛道在巍山也十分有名,有馳名中外的鳥道雄關,現驛道路基仍清晰可辯。鳥道雄關隘口十八公分深的馬蹄窩見證著古驛道來往客商馬幫的興盛歷史,眾多村寨名稱和地名同樣反映出古驛道的輝煌。如石佛哨、沙塘哨、瓦房哨、南莊塘、洗澡塘等地方,哨、塘都是古驛站的地名名稱。同時,眾多古橋、古渡口也同樣證明了古驛道的輝煌,除巍山眾多的古橋樑外還有牛津渡、江橋渡等重要渡口。

巍山古寺更是星落棋布,有道教宮觀、佛教寺院、穆斯林清真寺等三大系列。巍寶山為道教宮觀群落,最精典的是長春洞古建築群,以八卦型布局,以精美的雕刻布局而驚世絕倫。其它著名的寺院有玄龍寺、圓覺寺、等覺寺、雲隱寺竹掃寺、廣善寺、慧明寺降龍寺等寺院。其建築年代最早都在唐朝南詔時期,出過不少著名僧人。徐霞客游巍山時曾在等覺寺、雲隱寺居住過。

巍山的清真寺同樣聞名遐邇。全縣共有22座清真寺,這些清真寺建築規模龐大,氣勢恢宏,民族特色濃郁,西域風情典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