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倉鎮

大倉鎮

大倉鎮位於雲南省大理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巍山壩子北部,北距州府大理市28公里,南距縣城22公里,海拔1720-2480米之間。氣候屬北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四季溫暖,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適宜種植水稻、烤菸、啤大麥、玉米、亞麻等農作物。全年平均氣溫16.1℃,降雨量723.1毫米,日照時間2888小時,無霜期240天,冬季平均氣溫大於5℃,無積雪和冰土,夏季平均氣溫21℃,無酷暑。溫暖的氣候,為境內動植物生殖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基本信息

區域概況

大倉鎮,關巍公路從鎮旁通過,交通十分便利。大倉鎮因明代設衛

鎮貌 鎮貌

屯田時在此建倉屯糧而得名。民國時期置為北川鎮。1956年—1958年曾為永建回族自治縣的縣城,1958年11月與巍山彝族自治縣合併為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大倉鎮歷史悠久,自古即為廟街、馬鞍山、永建等鄉的物資集散中心,駐鎮單位有 50多個,集市貿易較為繁榮。鎮區中心大倉鎮集鎮區域面積4.05平方公里,集鎮內人口稠密,醫療、金融、供銷、郵電、通訊、電力等機構健全。

大倉鎮是西南“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民國時期曾有“北川鎮”之稱,明朝時期為戍軍、墾田屯糧之所,因修建糧倉而得名“大倉”。1996年2月1日經省政府批准撤鄉設鎮,“十五”期間,被巍山縣委、政府確定為巍山北部區域經濟中心。1995年4月,大倉集鎮被國家建設部列為全國500個小城鎮建設試點之一。多年來,大倉鎮黨委、政府在“小城鎮大戰略”方針指引下,在省、州、縣各級大力支持下,進行了集鎮規劃修編,實施商住新區開發,改造三大市場,促進了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2007年完成財政總收入446.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13元。小城鎮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加快了城市化進程。

行政區劃

全鎮國土面積174.1平方公里,擁有耕地36691畝,其中水田23861畝,旱地7939畝。鎮轄10個村民委員會,118個自然村,195個村民小組。

人口民族

現有人口50269人,其中非農人口3290人。有漢、彝、回、白、苗等18 個民族。2007年年末,全鎮人口總戶數11790戶,其中農業人口46979戶,占93.45%。總人口50269人,其中男25575人,占50.88%;女24694人,占49.12%。農業人口46979人,占93.45%;非農業人口3290人,占6.3%。鄉村勞動力資源總量29717人,其中,男15224人,女14493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87人。年內出生人口262人,出生率8.5‰;死亡318人,死亡率6.3‰;自然增長108人,自然增長率2.7‰。主要少數民族有彝族、回族、白族,少數民族人口11402人,占總人口的22.8%。少數民族人口中,彝族9570人,占少數民族總人口的83.9%;回族1306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的11.5%;白族408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的3.6%;其他少數民族118人。

自然氣候

回民新農村 回民新農村

大倉鎮位於巍山壩子北部,北距州府大理市28公里,南距縣城22公里,海拔1720-2480米之間。氣候屬北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四季溫暖,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適宜種植水稻、烤菸、啤大麥、玉米、亞麻等農作物。全年平均氣溫16.1℃,降雨量723.1毫米,日照時間2888小時,無霜期240天,冬季平均氣溫大於5℃,無積雪和冰土,夏季平均氣溫21℃,無酷暑。溫暖的氣候,為境內動植物生殖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基礎建設

大倉鎮中的街道原來是泥土道路,排水溝道既簡陋又不健全,雨水天民眾趕集,學生上學都十分困難,直接影響了集鎮的環境衛生和鎮容鎮貌。

大倉鎮 大倉鎮

近幾年來,大倉鎮大抓小城鎮建設,新建了一個20餘畝的農貿市場,一個50餘畝的糧食、木材、牲畜等綜合物資市場,改變了集鎮原來沒有街場,以路代市,街天擁擠不堪的問題。將鎮區2公里的主街道鋪為水泥路面,同時還修砌了下水道,解決了長期排水不暢的問題。在交通部門的協助下,按規劃新建了環鎮公路,解決了關巍公路穿過集鎮主街形成的交通阻塞老問題,鎮的面積已從原來的68公頃發展到127公頃。

在市鎮公用基礎設施建設上,初建了日供水規模36噸的自來水站,架設路燈50盞,綠化面積從1985年的4450平方米增加到1995年的8 450平方米。1995年,鎮區開通了程控電話,並自辦了有線電視網。

大倉鎮是一個以農業經濟為主的農業鄉鎮,主產糧食、油菜、烤菸、禽畜,工業有建材、製革、農副產品加工、釀酒、建築業等項目。大倉鎮1986年被列為大理州建設試點城鎮, 1995年被列為建設部建設試點城鎮。如今的大倉鎮,已是房舍鱗次櫛比,街道店鋪林立,集市貿易興旺,一派繁榮景象。

2006年,大倉鎮鎮黨委、政府積極向上爭取項目,千方百計籌措資金,充分動員民眾集資投勞,狠抓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全鎮農田水利、交通、能源基礎設施進一步得到夯實,農業生產後勁繼續得到增強,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逐步改善。一是交通網路不斷完善。基本實現了全鎮行政村村村通公路;二是水利工程成效明顯。全鎮水利化程度得到較大提高;三是電力覆蓋面不斷拓寬。實施完成了一、二期農網改造工程,基本實現全鎮範圍內村村通電;四是通訊網路不斷擴大。建成了6座無線信號發射基站,實現了村村開通行動電話和座機電話;五是以大倉新區開發和漾興街為重點的小城鎮建設穩步推進。為大倉小城鎮進一步發展繪製了美好的藍圖。

農村經濟

2007年,大倉鎮完成農村經濟總收入20523.00萬元,同比增長7%;實現非公經濟總產值14754.00萬元,同比增長9.3%;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2013元,比上年增加132元;完成財政總收入446.70萬元,其中完成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51.00萬元,同比增長2.6%。

糧食總產1990萬公斤,與上年增75.15萬公公斤,增3.92%;平均單產431千克。經濟作物收入3207萬元。全鎮完成華山松造林任務1100畝,種植核桃6500畝,森林覆蓋率57.0%。大牲畜肉牛出欄3440頭;肥豬出欄15843頭;肉羊出欄6287隻;畜牧業收入3367萬元。全鎮個體工商戶1153戶,從業人員2557人,其中,私營企業24戶,固定工人285人。非公經濟總產值(現價)14754萬元,比上年增4360萬元,增長14%,實現利稅198萬元。全鎮保持了政治安定、民族團結、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良好局面。

文化教育

大倉鎮有文化站1個,多功能健身室1個,圖書室1個,藏書2000冊,村文化室10個,農村業餘文藝隊15支,國家級民間藝人1人,省級美術大師1人,州級民間藝人2人,有彝族踏歌藝術村18個,踏歌世家660戶。民間洞經古樂隊14支。

鎮內有初級中學兩所,教職工124人,42個教學班,在校生2177人;中心完小11所,教職工209人,有148個教學班,在校生4810人。學齡兒童入學率99.9%,鞏固率100%,畢業率100%;中學鞏固率100%,畢業率100%。有私立幼稚園、託兒所21所,在園幼兒2083人。

大倉鎮文化站1989年被雲南省體委、省文化廳、團省委評為雲南省體育先進鄉鎮。我鎮堅持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地位,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認真落實“兩免一補”政策,辦學條件不斷改善,“兩基”成果得到鞏固,教育教學水平不斷提高,國小教學質量居全縣前列,中考成績居全縣中上等。2006年大倉中學和大倉國小被評為州級文明單位。

衛生

大倉鎮 大倉鎮

擁有全民醫療單位1個,醫務人員73人,病床110張;個體私營診所19個,醫務人員28人;村衛生室10個,鄉村醫生64人;血防站1所,醫務人員5人。我鎮高度重視人民民眾健康問題,加強農村醫療衛生保障體系建設。認真抓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組建了10個村衛生室,共籌資44萬元,籌資農戶達11048戶,籌資率達96%,參合率達94%。深入開展以宣傳教育、查螺滅螺、查病治病為重點的血防工作,完成查螺面積557萬平方米、滅螺面積185萬平方米,查病10400人,治病26789人;開展了“以撿促滅”發動民眾撿螺工作,有效降低了全鎮釘螺密度;實施完成了329座血防改廁項目。實施了結核病防治項目、愛滋病綜合防治示範區項目及婦幼“降消”項目。高度重視食品、藥品安全,實施了食品、藥品放心工程,開展了食品、藥品安全專項整治工作。

特色產業

近年來大倉鎮按照“圍繞增收調結構,突出特色闖市場,依靠科技增效益”的思路,以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發展,促進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發展優質、生態、營養、安全的特色農產品。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基礎上,突出特色,發揮優勢,擇優布局,調整結構,依靠科技,增加投入,鞏固提高烤菸、優質稻、亞麻、啤大麥、林果等產業化基地。堅持政府引導、龍頭帶動、科技推動,高標準抓好優質肉牛(乳牛)、生豬、黑山羊、核桃、優質稻、啤大麥、無公害蔬菜、優質生態茶、華山松等9大產業化發展,發展特色優勢農畜產品,實現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積極培育龍頭企業,促進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實現農村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的目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