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國公

越國公

國公,中國古代爵位,最初是北周設立的,本是皇室爵位,低於郡王爵。隋朝開始封功臣為國公。國公成為大臣和平時期最高的封爵,當然主弱臣強時期郡王、親王也是有的。比較出名的越國公有:隋朝楊素、唐朝馮盎、宋朝張世傑、明朝胡大海等。不久,潮、成等五州僚叛,馮盎繼承祖母遺志,馳至京師請討叛亂,文帝令左僕射楊素與馮盎論討賊策略,楊素極贊其論列,令馮盎即率江南、嶺南兵進擊叛軍。正祠的平面為三開間兩進深,屋頂為鉤連搭結構,即前後有兩個兩坡屋頂,前屋脊略低於後屋脊,脊長也略短於後脊,兩屋頂相對的兩坡交接於同一根檁條上,在兩屋頂東西向的中軸線上,第三個屋頂垂直搭接於兩坡之間,並與前屋脊同高,使正祠整體形成“工”字形脊,六個坡面的相交線呈菱形,形態十分優美。

隋朝越國公

楊素

楊素(544—606.8.31)字處道。漢族,弘農華陰(今屬陝西)人。隋朝權臣、詩人,傑出的軍事家、統帥。 他出身北朝士族,北周時任車騎將軍,曾參加平定北齊之役。他與楊堅(隋文帝)深相結納。楊堅為帝,任楊素為御史大夫,後以行軍元帥率水軍東下攻陳。滅陳後,進爵為越國公,任內史令。楊廣即位,進楚國公。

唐朝越國公

汪華

汪華(586~649) 本名世華,字國輔,號英發。安徽歙縣登源(今屬績溪縣)人。幼年喪父,隨母投靠外公。拜南山和尚羅玄為師習武。後參加郡府官軍,以英武智勇深得將士擁戴 。隋末率眾起義,占據歙州,相繼攻下宣州、杭州、睦州、婺州和饒州,建號稱號吳王,六州賴以平安十多年。唐武德四年(621),奉表歸唐,詔使持節,總管六州諸軍事 ,歙州刺史,封上柱國、越國公。貞觀二年(628),他奉詔晉京,授為左衛白渠府統軍。十七年改忠武將軍、右衛積福府折衝都尉。十八年,太宗征遼,命其任九宮副監。二十三年病歿於長安。“唐封越國三千里,宋賜江南第一家”越國公汪華的子孫遍布海內外,現在汪氏人口在全國排名前一百。汪姓人士百分之八九十都是他的後裔,所以有天下汪氏出徽州之說。

馮盎

馮盎(571-649年),字明達。冼夫人之孫,馮仆之子。隋開皇九年(589年),冼夫人助隋統一了嶺南,冊封為宋康郡(今陽江縣織 、上洋一帶)夫人,馮盎為宋康令 。次年,番禺俚族首領王仲宣作反,圍州城。冼夫人派馮盎進擊叛軍,與隋援軍會合,擊敗了王仲宣。隋文帝任馮盎為高州刺史(州治在今陽江城)。仁壽二年(602年)冼夫人積勞病逝。不久,潮、成等五州僚叛,馮盎繼承祖母遺志,馳至京師請討叛亂,文帝令左僕射楊素與馮盎論討賊策略,楊素極贊其論列,令馮盎即率江南、嶺南兵進擊叛軍。亂平,授馮盎成州(今甘肅渭川)刺史。

武德五年(622年),馮盎率眾降唐,被授上柱國、高州總管,封越國公。貞觀五年(631年),羅州(今化州)、竇州(今信宜市)的僚族叛變,太宗令馮盎為先鋒,迅速平定了叛亂。馮盎善於治理地方,很得人心。貞觀二十三年(649年),馮盎卒於高州任上。後葬於州治東山南麓(今陽江城東山花廳村後,50年代後期墓毀)。

宋朝越國公

盧琰

盧琰,一生富有傳奇色彩,雖然侍幾朝,但都兢兢業業。最令人津津樂道的事是收養了周世宗的兒子蘄王柴熙誨,宋太祖因此而嘉獎他,特進越國公。

張世傑

張世傑(?——1279年)南宋名將,民族英雄,官至樞密副使,封爵越國公。張世傑與陸秀夫、文天祥並稱“宋亡三傑”。

負帝赴海

南宋雖然復沒,但輸得是這樣的悲壯,這樣有節烈之氣,勇士們面對外族入侵和壓迫,拚死抵抗,為爭取民族生存、自尊、自衛而英勇獻身,義無反顧,閃耀著愛國主義的“崖山精神”,即中華民族精神。崖山精神,春秋大義,鼓舞后人。

“崖山多忠魂,後先照千古。”以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三忠”為代表的忠臣義士受到歷代肯定,任憑滄海桑田,時代更迭,他們永被歷史和人民銘記,千古流芳。正如蔡東藩《宋史通俗演義》最後結句詩:“一代滄桑洗不盡,倖存三烈尚流芳。”正因為有了他們的精神存在,崖山不僅僅是南宋王朝最後滅亡的遺恨之地,也從來就是人們抒發愛國情懷之地,歷代政要、名人墨客、平民百姓臨崖憑弔、嘆息、興感、追懷,如今又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張世傑祠堂

張世傑死後,在戰亂中他的妻子和幼子曾輾轉至天台避難,因此他的後代在天台定居下來。天台百姓在他殉國後為他建起祠堂,供奉牌位,從此這裡便成了張家的宗祠。

解放後祠堂曾被天台縣糧管局接管,並被改造成糧庫,七十年代後又成為職工宿舍。現經整修,作為縣糧食局老人活動中心。

正祠的平面為三開間兩進深,屋頂為鉤連搭結構,即前後有兩個兩坡屋頂,前屋脊略低於後屋脊,脊長也略短於後脊,兩屋頂相對的兩坡交接於同一根檁條上,在兩屋頂東西向的中軸線上,第三個屋頂垂直搭接於兩坡之間,並與前屋脊同高,使正祠整體形成“工”字形脊,六個坡面的相交線呈菱形,形態十分優美。

祠堂的雕刻工藝也相當純熟,五朝門上的牛腿花飾和正祠前廊上的月梁花飾都十分飽滿圓滑,鳥獸造型被巧妙地象徵化卻依舊生動傳神.

張世傑墓碑

為清朝乾隆十三年(1748)由香山縣知縣張汝霖捐資修成的。墓座西朝東,占地616平方米,三重回嶺,兩道曲折的左右擺手,三級拜台,金井,一對墓表,前有兜士。墓為灰沙所造,墓碑用青石,碑文:“宋太傅樞密副使越國張公諱世傑之墓”。

地址:斗門縣井岸鎮黃楊村

袁韶

袁哨,淳煕十四年登進士第。嘉泰年間,任吳江縣丞。嘉定四年,召為太常寺主簿。曾任右司郎官,接待陪同金國來使,不失國格。任臨安府尹近十年,擅於處理複雜案件,平反很多冤假錯案,百姓稱他作“佛子”。紹定元年,任參知政事,參與國家機務。曾任浙西制置使,向史彌遠舉薦崔福。端平初年,授宮觀官,逝世時年77,贈少傅、太師,封越國公。

明朝越國公

胡大海

胡大海(?—1362年),字通甫,泗州虹縣(今安徽泗縣)人。長身鐵面,智力過人。明朝開國大將,明朝建立後,特贈光祿大夫,追封越國公,謚武莊。

胡德濟

胡德濟,胡大海的養子。由於胡大海的長子胡三舍犯法被朱元璋法辦,而次子胡關住與胡大海同死國難。絕嗣。以養子胡德濟繼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