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州[河北省石家莊市趙縣]

趙州[河北省石家莊市趙縣]

趙州即石家莊市趙縣,位於華北平原中南部,太行山東麓,是國務院批准的第一批全方位對外開放縣,也是河北省第一批全方位對外開放縣,是國家命名的“全國重點商品糧生產基地縣”、“全國優質小麥生產基地縣”、“中國雪花梨之鄉”,是全省唯一的“蘆筍生產基地縣”。

基本信息

概述

趙州趙州
趙縣地處河北省省會石家莊東南40公里處,交通便捷,經濟發達,氣候宜人,名勝古蹟眾多,文化底蘊深厚,是中外遊客理想的旅遊勝地。占地8.7公頃的趙州橋公園,中心是聞名天下的趙州橋,亭台軒榭錯落有致,已成為國家著名的文物旅遊景點。民間文化藝術多姿多彩,主要有趙州戰鼓、扇鼓、背燈挎鼓、二月二龍牌會、舞獅、龍燈等。趙縣“梨花節”、“採摘節”。在“兩節”期間,將組織民間藝術匯演以豐富遊客的旅遊活動。著名的趙州雪梨,種植面積已達25萬畝。

歷史沿革

古代史

商朝為方國一圉之地。春秋初屬鮮虞國,後歸晉國,稱棘蒲(今趙縣城)。戰國初屬中山國,後歸趙國。
秦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有宋子,歸巨鹿郡轄;棘蒲屬恆山郡轄。
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封棘蒲侯國,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改稱平棘侯國。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於今趙縣城東北12.5公里置宋子侯國,文帝六年(公元前174年)省平棘侯國,置平棘縣,屬常山郡,治所今趙縣城南1.5公里固城村。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廢侯國改縣,屬巨鹿郡。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在今趙縣西南西封斯一帶置封斯侯國,西漢末年廢除。元帝時,在今趙縣東20公里處設敬武縣,屬巨鹿郡。新莽時,改宋子縣為宜子縣,屬巨鹿郡,後廢。東漢初撤銷敬武縣。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常山郡併入中山國,二十年(公元44年)析中山國,置常山郡,常山時國,時郡,均轄平棘縣。
三國初,平棘縣屬魏國轄地,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改趙國為趙郡。魏太和六年(232年)封趙國,轄平棘。西晉時,平棘治所移到棘蒲,屬趙國。曾一度又設宋子縣。東晉十六國時,戰亂四起,群雄爭霸,疆域分割,趙郡數易其主:永嘉二年(308年),劉淵遷都乾陽(今山西臨汾縣西南),國號漢,趙郡歸劉氏,治所平棘;石勒據襄國(今邢台),稱後趙,九年(公元327年)置趙郡,治所房子(今高邑縣西南),轄平棘;慕容雋建前燕,趙郡又屬慕容氏;苻堅滅燕建前秦,建元十八年(公元382年)趙郡為符氏所有;慕容垂建後燕,建興十年(公元395年)趙郡復歸慕容氏;慕容垂之子慕容寶立,拓跋矽奪并州(今太原),圍中山,取常山諸郡,趙郡治所由房子移平棘,遂歸北魏。
南北朝北魏時,孝昌二年(公元526年)設殷州,治所廣阿(今隆堯城東),趙郡歸殷州所轄,下領五縣:平棘、房子、元氏、高邑、欒城。永安二年(529年)復置宋子縣,歸巨鹿郡。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北魏分為東魏、西魏,趙郡屬東魏,仍歸殷州轄。北齊天保二年(公元551年),因避太子殷之名諱,改殷州為趙州,趙州名始於此,州治初在廣阿,後移平棘。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廢宋子縣。趙州領四縣:平棘、高邑、癭遙(今寧晉縣)、廣阿(今隆堯)。
隋開皇元年(公元581年)改趙州為趙郡,復置宋子縣。開皇三年(公元583年)罷趙郡為趙州,平棘縣改隸趙州。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在平棘縣置欒州,轄平棘、宋子二縣。大業二年(公元606年)廢欒州,平棘、宋子二縣改隸趙州,治所平棘。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宋子縣併入平棘縣,同時罷趙州為趙郡,轄平棘、高邑、贊皇、元氏、癭遙、欒城、大陸(今寧晉縣部分)、柏鄉、房子、藁城、鼓城(今晉縣)。
唐武德初年(公元618年)又改趙郡為趙州,治所柏鄉。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州治所遷平棘。武德五年(公元622年)趙州改名欒州,轄平棘縣。貞觀初年(公元627年)欒州復名趙州,治所平棘,屬河北道,下領:平棘、欒城、元氏、癭陶、贊皇、柏鄉、臨城、昭慶(今隆堯)。天寶初年改趙州為趙郡。乾元年間(公元758~760年)復為趙州。中唐時屬成德節度使(治所今正定縣)所轄。
五代時(公元907—960年),兵戈四起,戰火不斷,國號變換頻繁,趙州地幾易其主:後梁時(公元907年),趙州歸趙王李熔;李存勖滅梁,建後唐,應順元年(公元934年)趙州屬後唐;石敬瑭建後晉,天福八年(公元943年),趙州為後晉轄;劉知遠建後漢,趙州隸屬後漢;郭威於廣順元年(公元951年)建後周,趙州由後周所轄。趙州治所均在平棘。
宋朝尊崇趙為國姓,大觀三年(1109年)升趙州為慶源軍節度。宣和元年(1119年)升為慶源府,治所平棘,屬河北西路,轄七縣:平棘、寧晉、高邑、柏鄉、贊皇、臨城、隆平。靖康二年(1127年),慶源府為金所轄,金天會七年(1129年),慶源府改為趙州。天德三年(1151年),趙州更名沃州,“取水沃火之義”,屬河北西路,轄縣不變。正大二年(1225年),沃州歸元所有。元太宗六年(1234年),置永安州,治所藁城,轄平棘縣。七年(1235年),廢永安州,平棘縣改隸趙州,為州治。
明洪武初年(1368年),省平棘縣入趙州,為真定府轄,領柏鄉、隆平、高邑、臨城、寧晉、贊皇六縣。清初趙州屬真定府,雍正三年(1725年)六月,升趙州為直隸州,割贊皇歸正定府,轄縣有柏鄉、隆平、高邑、臨城、寧晉。

近現代史

民國元年(1912年)十月廢府、州,改省、道、縣三級制。民國2年(1913年)2月,趙州知州李大防奉命改趙州為趙縣,隸屬冀南道。民國3年(1914年),冀南道改為大名道。民國17年(1928年)廢道,趙縣直隸於河北省。
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12月14日,日本在北平成立偽政權“華北臨時政府”,趙縣屬河北省第十三區。1938年1月1日,成立偽河北省公署,趙縣歸冀南道冀中區。1939年5月,趙縣抗日游擊政府成立,屬冀南四專署領導。10月,趙縣城南沙河店、東西楊村一帶和元氏、高邑部分地區,建立趙元高邊區縣,歸冀南四專署領導。1940年7月,改趙元高邊區縣為趙元寧聯合縣,歸冀中七專署領導。1943年3月,為紀念陳翕儒英勇就義,改趙元寧縣為翕儒縣,領屬關係不變。1945年2月,趙縣與翕儒縣合併,恢復原趙縣,屬冀中區六專區。1946年5月,趙縣屬冀中十一專區。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趙縣劃屬河北省石家莊專區。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趙縣仍屬石家莊專區。1958年12月20日,撤銷趙縣,併入寧晉縣,屬石家莊專區。1961年7月9日,恢復趙縣,原欒城縣部分轄區併入趙縣,隸屬石家莊市。1962年1月趙縣欒城分別設縣。1970年石家莊專區改稱石家莊地區,轄趙縣。1993年,撤銷石家莊地區,所轄各縣市劃歸石家莊市管轄。

行政區劃

趙州橋趙州橋
趙縣轄7個鎮、4個鄉、281個村委會:趙州鎮、范莊鎮、北王里鎮、新寨店鎮、韓村鎮、南柏舍鎮、沙河店鎮、前大章鄉、謝莊鄉、高村鄉、王西章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550957人。鎮政府駐永通路11號,郵編051530。[區劃]轄北門、石塔、西門、西關、南門、縣前、東門、東關、官莊、常洋、董村、劉家莊、瓜家莊、東晏頭、西晏頭、趙家莊、常家莊、尉家莊、傅家灣、邢村、東卜莊、西卜莊、南正村、宋村、大石橋、固城、西河、焦家莊、眭家營、封家鋪、潘村、屯子、傅劉莊、北白尚、南白尚、南楊家莊、南解家疃、停住頭、南姚家莊、南何家莊、郭村、蘇村、大李莊、小李莊、南三相、西朱家莊,共46個行政村。[沿革]趙州鎮歷史悠久,春秋為棘蒲,西晉移平棘為棘蒲,遂更名為平棘。歷代為郡、州、府、縣治所在地。1958年成立趙州人民公社,1961年改建城關人民公社,1989年更名為趙州鎮。
韓村鎮(HancunZhen)
面積64.05平方千米,人口47321人。鎮政府駐,郵編051531。[區劃]轄韓村、北辛莊、小呂村、大呂村、蘇家疃一村、蘇家疃二村、黎村、趙村、泥溝、北何家莊、柏家營、各子一村、各子二村、各子三村、宋城、大馬、東羅村、西羅村、徐家莊、李家莊、北楊家莊、石家莊,共22個行政村。[沿革]韓村鎮是以其駐地而得名。1961年改建韓村人民公社,1984年復置鄉,1988年建制為鎮。
新寨店鎮(XinzhaidianZhen)
面積40.29平方千米,人口31751人。鎮政府駐新寨店村,郵編051530。[區劃]轄新寨店、西楊台、東楊台、西何莊、台興莊、迎恩鋪、新和村、賈店村、安王村、六市莊、范村、肖莊、曹谷疃、周村、辛店、豆家莊、馬谷莊、彭家莊、北解家疃、趙莊、趙刀寺、馬刀寺、北正村、北三相、北輪城,共25個行政村。[沿革]新寨店鎮是以其駐地而得名。1984年復置鄉,1988年改鎮。
沙河店鎮(ShahedianZhen)
面積46.28平方千米,人口34170人。鎮政府駐沙河店村,郵編051533。[區劃]轄沙河店、北馮、野雞鋪、楊召、謝家灣、丁村、小誥、西大誥、東大誥、大誥鋪、東楊村、西楊村、南南馮、北南馮、中馮、東誥、東北營,共17個行政村。[沿革]沙河店自古便是南北交通要道,人們在此開設店鋪,逐漸形成聚落,因地處沙河北岸,故名沙河店。1958年成立沙河店人民公社,沙河店、丁村為其兩個管理區,1961年改建沙河店人民公社,1984年復置鄉,1986年建制為鎮。
范莊鎮(FanzhuangZhen)
面積89.40平方千米,人口24501人。鎮政府駐范莊,郵編051531。[區劃]轄范莊、孝友、常信營、南莊、曹莊、南花邱、北花邱、西花邱、東張家莊、楊扈東門、楊扈西門、楊扈南門、楊扈北門、任莊、賢門樓一村、賢門樓二村、賢門樓三村、賢門樓四村、解家寨、大安一村、大安二村、大安三村、大安四村、大安五村、大安六村、秀才營、小寺莊、東朱家莊、前進、永進、高峰、五星、三中、健全、勤勞、人民,共36個行政村。[沿革]范莊鎮以其駐地而得名。1984年復置鄉,1988年改鎮。
南柏舍鎮(NanbaisheZhen)
面積52.40平方千米,人口38958人。鎮政府駐南柏舍村,郵編051530。[區劃]轄南柏舍、北柏舍、東柏舍、李柏舍、曹柏舍、安柏舍、徐家寨、唐家寨、北李家疃村、南李家疃一村、南李家疃二村、河西寨、楊家郭、王家郭一村、王家郭二村、王家郭三村、鄭家郭、高莊、俞家崗、許家郭,共20個行政村。[沿革]以其駐地而得名。1958年成立南柏舍人民公社,1984年改置鄉,1988年為建制鎮。
北王里鎮(BeiwangliZhen)
面積52.00平方千米,人口43372人。鎮政府駐北王里,北距縣城11千米,郵編051534。[區劃]轄吳賈、何莊、南王里、小琉璃、換馬營、北王里、輪城莊、大琉璃、西王家莊、付家莊、黃市村、馬平、賈呂、西張家莊、東章呂、西章呂、永興莊、後田村、前田村、前營、煙家寨、南輪城、西正村、後營、溝岸、馬村、康賈村,共27個行政村。[沿革]明清為明信里社,1912年中華民國時屬西區,1956年建北王里鄉,58年成立南三相人民公社北王里管理區,1961年建北王里人民公社,1984年復置鄉,1988年建制為鎮,1996年原馬平鄉13村、南三相鄉4村併入北王里鎮。
前大章鄉(QiandaizhangXiang)
面積58.47平方千米,人口43518人。鄉政府駐趙藁公路東側,郵編051530。[區劃]轄固德、雙廟、城郎、鄉官、馬圈、齊家莊、王家莊、史家莊、儀停、商家莊、永安、周家莊、豆腐莊、投頭莊、南白莊、杜家莊、姚家莊、西白莊、四德、北朱家莊、馮家莊、中帳、安現、後大章、前大章,共25個行政村。[沿革]清光緒《趙縣誌》記載為“羅大章”,因位於後大章南部,逐漸演變為前大章。1912年成立後屬水區,1945年趙縣城解放後屬三區,1958年成立前大章人民公社,1961年改建前大章公社,1975年遷至村西2.5千米處,趙藁公路東側。
高村鄉(GaocunXiang)
面積55.79平方千米,人口42169人。鄉政府駐高村,郵編051530。[區劃]轄高村、南田村、東大章、西大章、西辛莊、南泥河、北泥河、西封斯一村、西封斯二村、西封斯三村、東封斯一村、東封斯二村、猛公、北王村、南王村、北莊、西江村、白溝驛、市莊、東大里寺、西大里寺、段村,共23個行政村。[沿革]以其駐地而得名。1961年改建高村人民公社,1973年公社駐地遷至高村以北1.5千米處,1984年改置高村鄉。
王西章鄉(WangxizhangXiang)
面積26.02平方千米,人口27953人。鄉政府駐王西章村,郵編051533。[區劃]轄王西章、董西章、侯召、屈西章、南西章、百戶莊、東紀毫、西紀毫、西章鋪、南寺莊、陳家莊、東洨洋、西洨洋、胡家營、東湘洋、西湘洋,共16個行政村。[沿革]以其駐地而得名。1954年成立王西章、西紀毫兩鄉,1956年王西章鄉併入西紀毫鄉,1958年為趙州人民公社西紀毫管理區,1961年改建為西紀毫公社,同年10月公社駐地遷至王西章,隨更名為王西章公社,1984年置王西章鄉。
謝莊鄉(XiezhuangXiang)
面積78.5平方千米,人口69714人。鄉政府駐謝莊村,郵編051531。[區劃]轄謝莊、大東平、小東平、大寺莊、安家莊、誥家莊、小郝莊、大郝莊、董莊、圪塔頭、南龍化、北龍化、各南、林子、常信一村、常信二村、東姚家莊、北中馬、馬莊、南中馬、田莊、東王莊、大馬圈、孫家莊,共24個行政村。[沿革]以其駐地而得名。1961年改建謝莊人民公社,1984年復置謝莊鄉。

地理環境

趙縣位於河北省中南部,地理坐標為北緯37°37′—37°53′、東經114°36′—115°4′之間,總面積675平方公里,總人口55萬人(2003年)。地處太行山東麓中段的山前沖積平原上,平均海拔41.8米,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開闊平坦。
趙縣境內平川沃野,屬暖溫帶亞濕潤氣候,雨量充沛,灌溉便利,耕地面積78萬畝,盛產小麥、玉米、梨果、蘆筍、食用菌等。年糧食總產4.3億公斤以上。梨果是趙縣的傳統優勢產業,種植面積25萬畝,年產量3.8億公斤,所產“趙州”牌雪花梨以其獨特的品質享譽國內外,被譽為“天下第一梨”,榮獲“中華名果”稱號,現有梨果冷藏加工企業1362餘家,是全國最大的機製冷庫群。

經濟概況

縣鄉工業發展初具規模,形成了以紡織、造紙、食品(澱粉)、包裝、機械、建材、化工等行業為主,門類齊全,布局合理的工業生產體系。主要產品700餘種,其中棉紗、棉布、紙製品、玉米澱粉、梨汁、高品質磷肥、合頁、軸承等50多種產品已成為具有相當優勢的領航產品。特別是澱粉加工企業達到了28家,其中液糖、結晶糖等澱粉深加工企業10家,年澱粉生產能力45萬噸以上,各類糖加工能力10萬噸,年可消耗玉米60多萬噸,和梨果加工業一起被省政府列入22條重點扶持的龍型產業。“十一五”期間,趙縣經濟社會處在新一輪上升期,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一是經過“十五”期間的發展,趙縣的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尤其是諾斯克龍騰30萬噸新聞紙、一印遷建、珍極遷建等大型工業項目的投產和全縣基礎設施條件的明顯改善,為“十一五”期間的經濟大發展創造了條件。二是“十一五”期間,諾斯克龍騰二期工程、熱電公司“以大代小”擴能、金魚油漆集團遷建、常山集團部分生產能力遷建、市政建設、22萬伏變電站工程等一批大型項目將陸續實施,對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將發揮巨大的推動作用。三是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國際經濟的競爭與融合程度進一步提高,區域經濟一體化步伐加快,資本、勞動和技術在世界範圍內加速流動,趙縣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優勢會日益明顯,將為我們擴大利用國內外資金和技術、承接產業轉移提供更多機遇。四是“十一五”期間國家將啟動和實施“京津冀都市圈”發展規劃,這將有利於增加京津石等大城市對趙縣的輻射和帶動作用,有利於趙縣加強區域經濟聯繫,拓展新的發展空間。

交通

趙縣交通、通訊發達,電力供應充沛,地下水資源豐富。石家莊至青島308國道、京深高速公路和擬建的石青高速公路穿境而過;石家莊至黃驊的高速公路、至天津的滄石高速公路距趙縣僅20公里。縣內鄉鄉通油路、村村通公路。通訊設施完備,微波通訊數字程控電話、無線行動電話、國際國內傳真、國際網際網路已全面普及,隨時可與世界各地聯通。全縣電力充沛,現擁有220千伏變電站9座,110千伏線路87公里,35千伏線路85公里,10千伏線路1063公里,配電變壓器3393台,總容量23萬千伏安。全縣政治安定、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環境良好。

旅遊

河北柏林禪寺河北柏林禪寺
趙縣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擁有省級以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處、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處。趙州橋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宋哲宗賜名,意為“安渡濟民”),坐落在河北省南部的洨河上。建於隋代大業年間(公元605-618年),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和建造,距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是當今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橋。被譽為“華北四寶之一”。橋長64.40米,跨徑37.02米,券高7.23米,是當今世界上跨徑最大、建造最早的單孔敞肩型石拱橋。因橋兩端肩部各有二個小孔,不是實的,故稱敞肩型,這是世界造橋史的一個創造(沒有小拱的稱為滿肩或實肩型),在主拱券的上邊兩端又各加設二個小拱,一是可節省材料,二是減少橋身自重(減少自重15%),而且能增加橋下河水的泄流量。1979年5月,由中國科學院自然史組等四個單位組成聯合調查組,對趙州橋的橋基進行了調查,自重為2800噸的趙州橋,而它的根基只是有五層石條砌成高1.55米的橋台,直接建在自然砂石上。
趙州橋建成已距今1400年,經歷了10次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地震,特別是1966年邢台發生的7.6級地震,邢台距這裡有40多公里,這裡也有四點幾級地震,趙州橋都沒有被破壞,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說,先不管橋的內部結構,僅就它能夠存在1300多年就說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災大水淹到橋拱的龍嘴處,據當地的老人說,站在橋上都能感覺橋身很大的晃動。據記載,趙州橋自建成至今共修繕9次。趙州橋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將安濟橋選定為第12個“國際歷史土木工程的里程碑”,並在橋北端東側建造了“國際歷史土木工程古蹟”銅牌紀念碑。為了保護趙州橋,上世紀末在趙州橋東100米處新建了的橋樑,其結構還是沿襲趙州橋,只是主拱上的小拱數量增加到一邊5個,橋上有車輪印,膝蓋印。
永通橋
永通橋又名小石橋,被稱為趙州橋的“姊妹橋”。位於河北省趙縣城西門外清水河上,建於唐代宗永泰(公元765年),金、明、清以來曾多次維修。和大石橋形似,是一座帶腹拱單孔並列券敞肩式石橋,橋長32米,寬6.34米,,主拱券由20道獨立拱券並列砌築而成,大券上伏有小拱4個。橋欄長32.7米,跨徑26米,拱矢5.34米,橋面寬度,東西兩端各6.7米,中間6.2米。橋欄板雕刻一為兩端雕斗子蜀柱,中間用鴕峰托斗,華板通長無格,上有優美浮雕;一為荷葉墩代斗子蜀柱,華板分兩格。在各小券的撞券上都有河神浮雕,北面東端小券墩上雕飛馬,西端券面雕魚,形象生動,內容豐富。從現存實物看,應為唐、明、清不同時代的作品。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柏林禪寺
柏林禪寺,中國著名佛教禪寺,北方佛教的一座重鎮,趙州祖庭所在地,內設河北省佛學院、河北禪學研究所,現任方丈為明海禪師,常住僧眾有160餘人。寺內的柏林禪寺舍利塔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陀羅尼經幢
羅尼經幢被譽為“華夏第一塔”。陀羅尼經幢位於河北省趙縣城內南大街與石塔路相交的十字路口處,這裡原是唐代開元寺的舊址,經幢為開元寺的建築物,後寺廢而經幢仍存。因幢體刻有陀羅尼經文,故稱“陀羅尼經幢”。這座經幢全部用花崗岩石雕琢疊砌而成,外觀造型酷似塔,所以當地俗稱“石塔”。該經幢為河北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12月26日凌晨,礦區國家重點文物天護陀羅尼經幢頂端十二層丟失,第九、十、十一層在被竊過程中遭到嚴重破壞。27日18時30分許,井陘礦區天戶村村民在平涉路和天戶村丁字路處,發現了丟失的天護陀羅尼經幢頂端部分。
趙縣梨花節
趙縣是“中國雪花梨之鄉”,“趙州”牌雪花梨以其獨特的品質享譽國內外,被譽為“天下第一梨”,榮獲“中華名果”稱號。春暖時分,趙縣的梨花開時,自然也繁盛如雪。每年的4月10日左右是花的盛期,形成了獨特的生態旅遊景觀。

歷代名人

《元和郡縣圖志》《元和郡縣圖志》
李順(?~442)十六國北魏藏書家。字德正。趙郡平棘(今河北趙縣南)人。博涉經史,頗有才策。神瑞中以中書博士轉中書侍郎。始光初(424年)拜後軍將軍,討伐赫連昌,至統萬,大破昌軍,他出謀居多。帝賜給他珍寶雜物,固辭不取,唯收典籍數千卷而藏之。晚年官至給事中黃門侍郎,尚書。後因受賄,於太平真君三年(442),刑殺於城西、後追謚宣王,封高平王。
李安世(443~493)北魏大臣。趙郡平棘(今河北趙縣)人。安世以貴胄子弟出仕。11歲即為文成帝招為中書學生。獻文帝時,遷主客令,奉詔接待齊使劉纘,應對自如,遷主客給事中。太和九年(485),感於豪強廣占田土,百姓無立錐之地,貧富不均,上疏建議實行均田制,限制士族多占田產民戶,分配土地給無地農民,以增加政府收入,為孝文帝採納。後出為相州刺史,封趙郡公。勸課農桑,選拔人才,為西門豹、史起等有功的地方官立廟,又設計剷除李波等地方豪強,為百姓所稱道。
李陽冰唐朝文字學家、書法家。字少溫,趙州(今河北趙縣)人。乾元時為縉雲令,官至將作監。為李白從叔。肅宗寶應元年(762年)作當塗令,李白自那時起依附於他至死。李白死後,他為之編詩集並寫序。擅長篆書,得法於《嶧山刻石》(秦李斯所書),然而書法變化開合,獨創一格。人稱“筆虎”,自謂“斯翁之後,直至小生”。後人多效法其篆書筆法。碑刻有《怡亭銘》、《般若台題名》及《顏家廟碑額》等。
李吉甫(758-814)字弘憲,趙郡(今河北趙縣)人。唐憲宗時宰相、方誌地理學家。德宗時任太常博士、
州刺史等職。憲宗即位後由考功郎中升為中書舍人。曾參與策劃討平劍南節度副史劉辟叛亂。元和二年(807年)任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策劃討平鎮海節度史李琦叛亂,並在一年多時間內改換了36個藩鎮,削弱了藩鎮勢力。同年,任淮南節度使,在高郵縣(今江蘇高郵一帶)築富人、因本二塘,灌溉農田近萬畝。六年(811年)再任宰相時,裁減冗官800員,吏1400員。曾建議憲宗討伐淮西吳元濟的叛亂,並使魏博節度使田興聽命於朝廷。史書稱他為舉足輕重的“經緯之臣”。他學識淵博,編撰的《元和郡縣圖志》是中國現存最古的一部輿地總志。全書四十卷,記述了唐憲宗八年(813年)以前的唐全國十道所屬的府、州、縣的沿革、戶籍、四至、八到、山川、貢賦以至名勝古蹟等方面的內容,並且畫了地圖,列於各卷卷首。該書圖已散失,文大部尚存。
趙州禪師(778~897)
趙州從諗禪師。閱歲一百二十。師曹州人。姓郝氏。落髮未具戒,便造南泉。

歷史記載

《元和郡縣圖志》記載:
趙州,趙郡。望。開元戶五萬一千四百三十。鄉九十九。元和戶八千一百七十七。鄉一百一十七。
《禹貢》冀州之域。春秋時屬晉。戰國時屬趙。秦為邯鄲郡地。漢為常山郡平棘縣地,又為趙國。自兩漢及魏,皆以封建子弟。後魏明帝又於廣阿城置殷州,高齊改殷州為趙州,因趙國為名。隋開皇十六年又於欒城縣置欒州,大業二年廢欒州,以縣並屬趙州。三年,以趙州為趙郡。武德元年,張志昂舉城歸國,又改為趙州。
州境:東西二百五十里。南北一百一十七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八百九十里。西南至東都一千三十里。北至恆州一百里。正東微南至冀州一百六十五里。東北至?城縣七十里,從縣至定州一百二十里。西逾山至太原府五百六十里。
貢、賦:開元貢:絲。賦:綿,絹。
管縣九:平棘,元氏,臨城,柏鄉,高邑,贊皇,昭慶,寧晉,欒城。
平棘縣,上。十二。郭下。本春秋時晉棘蒲邑。漢文帝三年,濟北王興居反,遣棘蒲侯柴武擊之。武帝時,又有平棘侯薛澤,為丞相。蓋漢初為棘蒲,後改為平棘也,屬常山郡。隋開皇二年改屬趙州,十六年改屬欒州,大業二年又屬趙州。
皇朝因之。
斯氵交水,縣北三十五里。
槐水,一名白溝河,南去縣二十五里。
故欒城,縣西北十六里。春秋時晉邑。
千萬壘,縣南一里。後漢安帝永初元年,以御史任尚討羌無功,檻車徵還。
羌遂入侵河內,趙、魏?百姓相驚。北軍中候朱寵,將五營兵屯孟津,詔魏郡、趙國、常山等繕作塢壘六百一十處,此其一也。
李左車墓,縣西南七里。
趙郡李氏舊宅,在縣西南二十里。即後漢、魏以來山東舊族也,亦謂之“三巷李家”,雲東祖居巷之東,南祖居巷之南,西祖居巷之西。亦曰“三祖宅巷”
也。三祖李氏,亦有地屬高邑縣。
封斯村者,李氏舊塋多在封斯。
元氏縣,上。十七。東南至州四十九里。本趙公子元之封邑,漢於此置元氏縣,屬常山郡,兩漢常山太守皆理於元氏。《後漢書帝紀》云:“世祖光武皇帝建武四年,光武北征彭寵,陰後從行,生孝明帝於元氏傳舍。”又云:“顯宗孝明皇帝,永平五年冬十月,行幸鄴,與趙王相會鄴,常山三老言於帝曰:‘上生於元氏,願蒙優復。’詔曰:‘豐、沛、濟陽、受命所由,加恩報德,?其宜也。
其復元氏縣田租更賦六歲,賜縣掾吏及門闌走卒錢。’”又云:“肅宗孝章皇帝建初七年九月己酉,幸鄴,勞賜常山趙國吏人,復元氏租賦三歲。”元和三年二月戊辰,進幸中山,遣使者祠北嶽,出長城。癸酉,還幸元氏,祠光武、顯宗於縣舍正堂。明日,又祠顯宗於始生堂。皆奏樂,復元氏租賦。三月丙子,詔復元氏七年徭役。其兩漢元氏縣,在今縣西北十五里故城是也。晉屬趙國,高齊廢。
隋開皇六年又置元氏縣,屬趙州。皇朝因之。
飛龍山,縣西北三十里。《前趙錄》曰:“河瑞元年,王浚使將祁弘,率鮮卑務塵部十餘萬東討石勒,戰於飛龍山,勒師大敗。”
元氏故城,在縣西北十五里。即漢之舊縣也,兩漢常山太守皆理於此城。至隋末,為劉黑闥所破,其後移於今所。
開業寺,在縣西北十五里。即後魏車騎大將軍、陝定二州刺史、尚書令、司徒公趙郡李徽伯之舊宅也。
臨城縣,中。八。東北至州一百里。本戰國時趙房子邑也,漢以為縣,屬常山郡,自漢至隋不改。屬趙州,皇朝因之。天寶元年改名臨城,以縣西南十里有古臨城,因改名焉。
氵氐水,在縣南二里。出白土,細滑如膏,以之濯綿,色如霜雪,如蜀錦之得江津也,故俗稱房子之纊,魏都賦曰“綿纊房子”。
郭與山,在縣西南七十里。氵氐水所出。
柏鄉縣,上。十二。北至州六十一里。本春秋時晉鄗邑〔鄗,呼各反。〕之地,漢以為縣,屬常山郡。後漢光武帝即位於鄗南千秋亭五成陌,因改曰高邑,屬常山國。高齊天保七年,移高邑縣於漢房子縣東北界,今高邑縣是也。隋開皇十六年,於漢鄗城南十八里改置柏鄉縣,遙取迸柏縣以為名,屬欒州。大業二年,改屬趙州。皇朝因之。
高邑故城,在縣北二十一里。本漢鄗縣也。
漢世祖廟,一名壇亭,縣北十四里,鄗縣故城南七里。即世祖即位之千秋亭也,後於此立廟,故《後漢書帝紀》雲“肅宗孝章帝元和三年三月丙子,詔高邑令祠光武於即位壇”,是也。
高邑縣,上。東北至州五十五里。本六國時趙房子邑之地,漢以為縣,屬常山郡。後魏屬趙郡。高齊天保七年,移高邑縣於其縣城東北十五里,今縣是也。
隋開皇三年改屬趙州,皇朝因之。
房子故城,在縣西南十五里。本漢房子縣也。
馮唐墓,在縣東北二十八里。趙人也。
贊皇縣,中。五。東北至州七十里。本漢鄗邑縣之地,屬常山郡,隋開皇六年於此置贊皇縣,縣南有贊皇山,因以為名,屬欒州。大業二年改屬趙州,皇朝因之。
贊皇山,縣東南二十六里。《穆天子傳》曰:“至房子,登贊皇山。”
氵氐水,在縣西南三十五里。韓信斬陳餘處。李左車曰“陳餘軍敗於鄗下,身死於氵氐水上”,是也。
濟水,源出贊皇山,西北流,去縣南十里。此自別是一濟水,應劭以為四瀆,誤也。
百陵岡,在縣東十里。即趙郡李氏之別業於此岡下也。岡上亦有李氏塋冢甚多。昭慶縣,望。十五。東北至州九十里。本漢廣阿縣,屬鉅鹿郡。後漢省。
後魏別置廣阿縣,隋仁壽元年改為象城縣,大業二年又改為大陸縣,屬趙州。武德四年復改為象城縣,取縣西北古象城為名。天寶元年,改為昭慶縣。
廣阿澤,在縣東二十五里。《爾雅》曰“晉有大陸”,廣阿即大陸別名,《淮南子》曰鉅鹿。大陸、廣阿,鹹一澤也。
任敖墓,一名七里邱,在縣西四里。高帝時為御史大夫,封廣阿侯。
皇十三代祖宣皇帝建六陵,高四丈,周回八十丈。
皇十二代祖光皇帝啟運陵,高四丈,周回六十步。二陵共塋,周回一百五十六步,在縣西南二十里。
寧晉縣,緊。十二。西北至州四十三里。本春秋時晉楊氏邑,漢以為<;廣嬰>;陶縣,屬鉅鹿郡。晉省。後魏於此置<;廣嬰>;遙縣,屬南鉅鹿郡。隋開皇六年,改為<;廣嬰>;陶,復漢舊名。大業二年改屬趙州。天寶元年改為寧晉。
欒城縣,中。十二。東南至州三十九里。本漢關縣,屬常山郡。後漢省。後魏太和十一年,於此置欒城縣,取平棘縣舊欒城為名。隋屬欒州,又改屬趙州,皇朝因之。
斯交水,在縣西北二十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