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鶴樁拳術

少林鶴樁拳術

少林鶴樁拳是鶴拳的一種,形象似鳥銜理羽毛狀,善用掌,常發聲,以聲助力。在閩東的發展已經有250多年的歷史了,流傳於中國東南沿海一帶、港澳台地區乃至東南亞等地的一種傳統武術。其精闢的拳論和豐富多姿的拳法,深受當地人的喜愛,尤其是它創始和演繹過程中神話般的傳說,更為人們津津樂道。

特點

鶴樁拳法“取鶴之軀以練形,取鶴之神以練精,取鶴之精以練氣”。演練時達到凝精聚神、舒臂動氣,以氣催力,舒展大方,一氣呵成。該拳法重樁功,運用上多採取雙夾(俗稱內八馬)、單蝙蝠、雙蝙蝠,樁功練習要求達到五爪抓地、落地生根。步法運用上以起碼趟、雙趟、磨心、三角、連環、跳步為主,達到閃展有序、進退有門、左右避讓、小門進出、以活取勝。手法運用上以拳、掌並用為主,劍指、鳳眼拳、掌心雷為輔,講究連環掌、穿心,以快、準、狠著名。腿法多採取彈腿、鏟腿、蹬腿及正踢,素有彈、踢不過腰,快速敏捷,實戰效果強的特點。技戰運用以“逢步則變,逢空則補,遇強則避,陰陽互變,剛柔相濟,連環短打”。整套拳“法由推拳、現爪、鶴啄、蝴蝶掌、單肢掌、雙刀劍”等十二路趟步組成,心法要求頂勁立項,上通頭頂,下達會陰,氣入丹田,上下相隨,內外相合,動靜緩急,運轉隨氣,意與形合,皆與少林派“三合”拳理相符。

歷史

少林鶴樁拳術少林鶴樁拳術特色

據悉,此拳術在閩東流傳已有250多年的歷史。蕉城區霍童鎮外表村後山林氏第十三代子孫林大華告訴記者,相傳外表後山巨商林梅(字雲溪,系當地林氏第五代,族稱五世祖)自幼好武。清乾隆十年間,他前往浙江寧波府經商。一日晨起練功,被一名雇用的挑夫看見並嘲笑。林梅繼續練功, 其人又笑,因而動怒與之比試。可不到兩個回合,即被挑夫擊敗。林梅這才知道挑夫是武林高手,仔細打聽得知這挑夫原系河南嵩山少林寺武僧仕源,因少林寺被抄,流落民間,為求果腹充為挑夫。林梅當即拜其為師,並將他請回外表老家,傳授林家子弟少林鶴樁拳法前後歷時三載。此間,仕源視林梅如同嫡親,更將少林鶴樁拳法之精華盡其所能,傾囊相授,並將自己所知的醫術草藥,傷科秘方等全部授給林梅。仕源傳藝始終強調武德,並再三叮囑,學武之人不可滋事生非。清乾隆十三年前後,仕源不辭而別。

為了將鶴樁拳法世代相沿,林梅在村外街頭亭興建靶場、武場、馬廄各一所;置120公斤、140公斤、160公斤練武石各一個;制60公斤練武春秋大刀一把(大煉鋼鐵期間被毀);並製作石鎖、石獅、石球、鐵拳頭等習武器械,供族中子弟練習,終使林家鶴樁拳名震鄉里。族內子弟習武蔚然成風,世代相襲。在清朝乾隆四十五年至道光二年,前後四十二年間,林氏子弟中出了一個武舉人,後欽賜進士出身,六個武庠生,個個身懷絕技,武藝超群,可見當年外表武術的輝煌。

發展

鶴樁拳原只在族人內部口口相傳,而且傳男不傳女。到了清道光年間,林氏十世後才逐漸流向社會,被世人所共識。林氏十一世林克陶、林朝濟林朝回,十二世的林承連、林承養、林承蒲等人或外出設館授徒,或懸壺濟世,醫治傷骨科在閩東大地上留下美名。

在林氏第十四代子孫中,林志浪系現代鶴樁拳術的主要傳承人物。他自13歲習武,現年59歲。他的拳術樸實無華,剛健有力,勇猛快擊,攻守兼備,聲東擊西,耳目靈敏,調氣順和。他從30歲開始就授徒弟,20餘年間徒弟已經有近500人,遍及霞浦、福安、羅源、晉江等地。他還從祖上承襲了青草藥治病技術,為人醫治骨傷。他希望,外表的傷草藥治療技術能同少林鶴樁拳一樣傳遍閩東大地,造福閩東人民。

功法

少林鶴樁拳術少林鶴樁拳術-功法

據了解,鶴樁拳法“取鶴之軀以練形,取鶴之神以練精,取鶴之精以練氣”。整套拳法由“推拳、現、鶴啄、蝴蝶掌、單肢掌、雙刀劍等十二路趟步組成,心法要求“頂勁立項,上通頭頂,下達會陰,氣入丹田,上下相隨,內外相合,動靜緩急,運轉隨氣,意與形合”,皆與少林派“三合”拳理相符。

鶴樁拳原只在族人內部口口相傳,而且傳不傳,應對科舉,強身健體。到了清鹹豐年間,林氏十世後才逐漸流向社會,被世人所共識。其中武功成就較高的有林家驥等人。據傳,林家驥臂力過人,武藝高強,其時在福安、霞浦一帶農村開館授徒。當時山區常有猛為患,鄉民聞之變色。一夜,林家驥持燈籠獨行於山路上,一虎在後跟隨,家驥發現後,將燈籠轉了三圈,繼續前行。猛虎近身後,他迅疾回頭,持隨身所帶鐵杖往虎背上猛力一擊,頭也不回回到武館。為了印證剛才一擊之力,家驥取來一條壯實的板凳,用鐵杖以擊虎之勢打下去,木凳斷為二截,他認定猛虎必死無疑。第二天凌晨,他叫徒弟們上山抬回死虎,鄉民額手稱慶,外表林氏武術聲譽更隆。往後的林氏十一世林克陶、林朝濟、林朝回,十二世的林承連、林承養、林承蒲等人或外出設館授徒,或懸壺濟世,醫治傷骨科在閩東大地上留下美名。

練功

少林鶴樁拳術少林鶴樁拳術-練習
兩腳分開,身體直立。開始是,重心移至右腿。用腰背帶動左腿,輕輕提起,屈膝,小腿和足踝放鬆下垂,身軀直。百會——會陰——左湧泉穴在一條垂線上;鼻尖肚臍亦成一垂線。左手輕扶左膝,右手上舉,臂微屈,手在右耳上方,手心朝向左前方,左膝也朝左前方。形加鶴立,神態安閒。

然後,左腳以左膝為軸,用腰腿力量,向左前方踢出。站好時吸氣;收腹、提肛、提外腎,意在足小趾。踢出時腳尖與大腿平(或略高些),踢出就呼氣,松腹、松外腎、馳肛,小腿和腳自然落下,左腿依然抬起不動。這樣小腿就像鍾搖一樣,一起—落;息也隨之一吸一呼;小腹、外肛門也跟著一張一馳。如此反覆地踢。開始時可踢十三次,以後逐漸增加,能踢一百次以上就有點功夫了。

踢完左腿以後,改為左腳獨立,一切要求和以前一樣,只是右腿提起,左腳下垂,斜向前方,右手扶右膝,左手屈臂上舉,手在左耳上方,手心朝左前方。踢腿方法同前。踢完右腳後,再換左腳。如此反覆,應練半小時以上。

練鶴拳樁一定要象仙鶴一樣,神態安詳,全身放鬆。提腿、舉手、吸腹、提外腎後,氣必然注入腎俞、命門,從而強腎。按中醫說法,腎為藏精之府,故強腎就是練精。另一方而,踢腿時,意在小足趾,而足小趾通膀經,膀胱與腎一陽一陰,互為表里。這就加強了強腎練精的效果。這是鶴形拳樁專主練經的原因。

代表人物

少林鶴樁拳術代表人物-林志浪
在林氏第十四代子孫中,林志浪系現代鶴樁拳術的主要傳承人物。他自13歲習武,現年59歲。他的拳術樸實 無華,剛健有力,勇猛快擊,攻守兼備,聲東擊西,耳目靈敏,調氣順和。他從30歲開始就授徒弟,20餘年間徒弟已經有近500人,遍及霞浦、福安、羅源、晉江等地。他還從祖上承襲了青草藥治病技術,為人醫治骨傷。他希望,外表的骨傷草藥治療技術能同少林鶴樁拳一樣傳遍閩東大地,造福閩東人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