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市長

”汪洋到任後,重慶的一個重大變化就是,重慶官風被嚴厲整頓。 2007年,任職重慶兩年之後的汪洋,奉調南下,主政廣東。 香港媒體指,解放思想,整肅官場,是汪洋主政廣東後的得意之作。

“娃娃市長”是現任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在任職安徽銅陵市長時,當地政界及老百姓對他的戲稱。

銅陵改革:

汪洋於1988年11月出任安徽省銅陵市委副書記、代理市長。銅陵是個較小而且貧困的省轄市,在安徽並無特別重要的地位,但在銅陵4年,汪洋雷厲風行,頗具改革和創新意識,並做了一件轟動一時的事情,震驚海內外。1991年11月14日,《銅陵日報》發表署名龔聲的文章《醒來,銅陵!》,呼籲“改革大潮洶湧澎拜。歷史不允許我們躺在計畫經濟上酣睡了。必須解放思想,向一切僵化、陳腐、封閉的思想觀念開刀”一場有關思想解放大討論的序幕轟轟烈烈地拉開,在整個銅陵激起強烈反響。此文猶如平地驚雷,由這個貧窮的皖南山區傳遍了神州大地,而汪洋就是這件事的開創者。令人振奮的是,15年前在皖南山溝吹響的“解放思想”的號角,在15年後汪洋主政之下的南粵大地再次響起。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歷史的巧合。但與其說是歷史的巧合,不如說是歷史的必然。汪洋當時在電視講話中說:要改變觀念!有人“養魚怕偷”,“做生意怕騙”,就是不怕窮。這與此後中共領導人鄧小平著名的南方談話思想很接近,顯示出汪洋敏銳的政治嗅覺。而銅陵的做法也引起了中央高層,尤其是鄧小平的關注。
主政銅陵時,汪洋還對當地舊體制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打破“三鐵”(鐵飯碗,鐵交椅,鐵工資),且住房制度、用工制度、幹部管理、機構設定等等都被列入改革計畫,多家全民國有企業列入改革範圍。整個改革被推上高潮,但是,這些改革舉措很快就招致了許多保守勢力的反對。為了平息這場紛爭,中央高層放話:可以先行試點。此後,《人民日報》還發表了一篇社論:《醒來,不僅僅是銅陵!》
對是次改革,汪洋自己評價:擬定方案,難得出奇;啟動實施,順得意外。而銅陵百姓也對他這個“娃娃市長”的做法從懷疑到逐漸認可,並評價他:聰明能幹、思維超前、魄力很強、做事果敢。銅陵改革的成功讓世人矚目。中國青銅文化節即是從1992年開始的,汪洋當時的主旨是: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直至今日,銅陵人依舊會不由自主地把後來的銅陵市長與汪洋作對比。
“銅陵改革”讓汪洋獲得了鄧小平的賞識。有說法稱,鄧小平南巡迴京途中在安徽蚌埠停留,並特別召見了汪洋。也有香港出版的相關圖書如此描述:“1992年鄧小平南巡來到安徽合肥,接見安徽有關領導,時任銅陵市長的汪洋也被點名要求參加。會見後,鄧對汪印象深刻,認為其是個人才。知情人士透露,關於鄧小平接見汪洋的說法版本不一,很難有人能準確判斷,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鄧顯然在見汪洋前就已注意到他。果然,此後不久,汪洋即調離銅陵,擔任安徽省省長助理兼省計委主任。1993年,38歲的汪洋出任安徽省副省長,成為當時全國最年輕的副省長,並繼而進入省委常委。在皖省工作期間,汪洋鮮明的施政風格,給當地官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據稱,汪洋的超前意識很強,在任常務副省長分管財稅工作時力推一項改革,連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鎔基都說他“年紀不大、膽子不小”。

重慶治吏:

2005年底,汪洋空降重慶,正式履新。據信,這一人事任命是考量其曾在國家計委工作,熟悉經濟課題,並參與制訂“十一五”規劃,對中國經濟未來5年的發展脈絡非常清楚,可助力這座中國最大直轄市新階段的發展。 此外,中央曾為解決三峽庫區百萬大移民等因素而決定重慶直轄。8年間,重慶主城區獲得了發展,但三峽庫區卻困難重重。而在處理庫區矛盾方面,汪洋富有經驗。2004年,四川大渡河興建瀑布溝水電站漢源縣約10萬人將被迫遷移。由於居民不滿政府的土地徵收賠償方案而引發抗議,並與警方發生衝突。當時,就是汪洋帶著胡溫的四點重要指示前往漢源平息。
當地官員稱,汪洋對中央三峽庫區的政策了解透徹,也因做過宣傳工作,他知道如何把握輿論,讓全國知道重慶在三峽工程中所作的犧牲,從而爭取到中央和其他省市對三峽的支持和投入。在汪洋的強力治理下,截至2007年4月,重慶已遷移三峽庫區移民102.4萬人,完成了113.8萬人任務的90%。汪洋當時自豪地說,“對於三峽百萬移民這個世界級難題,我們已是勝券在握了。”汪洋到任後,重慶的一個重大變化就是,重慶官風被嚴厲整頓。一個耐人尋味的細節是,在重慶2006年遭遇特大旱災時,汪洋到農貿市場視察,菜農坐在地上回答他的問題,隨行人員便態度傲慢地兩次叫菜農站起回話。汪洋突然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舉動,他從菜農籮筐里抓起一個大青椒,轉身砸向該工作人員,事後表示:“今天我對有些工作人員不客氣,乾什麼要民眾站起來說話?我們是人民的公僕,站著的當然應該是我們!”也有人指汪洋是在作秀。但後來的一些事實讓這種論調很快破產。
一個突出事件就是,震驚2007年中國新聞界的“最牛釘子戶”事件。汪洋最廣為人知的事情是以開明、冷靜、務實的態度解決了重慶“最牛釘子戶”事件。當時,“釘子戶”戶主楊武爬上孤島般的樓頂大喊:我要見汪洋!輿論一下子將汪洋推到了風口浪尖。汪洋沒有尋求有關部門封鎖媒體的報導,沒有動用執法部門“硬來”,而是指示各方與戶主積極談判,並最終以一種理性、和平的方式圓滿解決了此事,贏得了國內外媒體的高度稱讚。
有媒體說,汪洋此舉為各級地方政府解決同類糾紛提供了一個可資借鑑的模板。還有媒體甚至戲稱,汪洋通過了“考試”並獲高分。香港《亞洲周刊》評價說,“最牛釘子戶”結局皆大歡喜,汪洋為胡溫強力沖關通過的《物權法》、為大陸私權保護,寫下了一個理想的註腳。而就在“最牛釘子戶”事件被炒得沸沸揚揚之際,汪洋的另一個重大舉動在山城重慶火爆出爐。2006年年底,重慶市出台了一份傳媒改革檔案,在全國首開先例。檔案要求,重慶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市長、市政協主席除涉及全局性重要活動以外的常規性調研活動,《重慶日報》二版刊發訊息,字數原則上不超過1000字;廣播、電視報導不上頭條,長度原則上不超過3分鐘。
汪洋的一句“讓讀者習慣到二版找汪洋”,讓重慶新聞界至今仍記憶猶新。

南粵新政:

2007年,任職重慶兩年之後的汪洋,奉調南下,主政廣東。汪洋履新廣東時曾表示,廣東要繼續走在全國的前列,走在思想解放的前列,走在改革開放的前列。不過,汪洋所面對的挑戰不少,因為今天的廣東已不是以前那個擁抱改革,時刻希望走在前沿的廣東了,而是官場積弊重重。所以,汪洋要使廣東再次成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就必須另闢蹊徑。當年鄧小平鋪開改革新局時,廣東也是他十分重視的地方。楊尚昆任仲夷習仲勛吳南生等中共元老,均曾主政廣東,力推改革。1992年鄧小平向極左陣營開火,為市場化改革打氣,也是通過南巡廣東實現。
在就任廣東省委書記後召開的第一次省委全會上,汪洋就給各級官員以“當頭棒喝”,一口氣說了22個“解放思想”,並號召各級領導發揚當年“殺開一條血路”的精神。此外,汪洋還大力推動“雙轉移”經濟戰略,即進行全省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把落後的密集型企業驅趕到廣東偏遠地區,然後在原有的地方進行產業升級。汪洋還主張企業“該倒的就讓它倒”,讓發達起來的企業去施惠普羅大眾,問題是,受到全球金融海嘯牽連,廣東近來有五萬多家企業倒閉,龐大的失業潮迫使總理溫家寶站出來表態“該扶的就要扶”,這種中央與地方互槓的罕見現象,令外界多所揣測。廣東媒體甚至報導,在去年舉行的廣東省特區工作會議上,汪洋還堅持說,“不管別人怎么說,雙轉移要堅決,‘騰籠換鳥’要堅決。千萬不要因為要保增長,不管什麼都繼續上”。與“解放思想”和“騰籠換鳥”相伴隨的,則是廣東官場的持續震盪。知情人士透露,廣東雖為改革開放排頭兵,但本土官員的保守意識卻由來已久。比之更甚的,則是廣東官場的貪腐之風。
2009年,廣東爆發官場大地震,原廣東省政協主席陳紹基、省紀委書記王華元深圳市長許宗衡因嚴重違紀,被中紀委革職查辦,廣東官員人人自危。知情人士表示,陳、王、許的落馬,與汪洋的強勢治貪有關。另有訊息指,汪洋治貪,曾得中南海意旨,中央政法委書記周永康亦曾親赴廣東,坐鎮督辦治貪查黑。香港媒體指,解放思想,整肅官場,是汪洋主政廣東後的得意之作。但廣東本土官員對汪洋陽奉陰違、消極支持,使得汪洋治粵阻力重重。分析人士說,查辦貪腐案,對於汪洋來說,既是一次政治考驗,也是一次政治契機。汪洋如果在其任內大力刷新廣東吏治,引領廣東經濟更上層樓,其仕途再上一個台階亦未可知。觀察人士分析,廣東官場歷來排外傾向嚴重,所以中央空降省委書記時,通常以兼任中央政治局委員的方式來強化其權威,以便開展工作。而汪洋是政治局中資歷最淺的委員,雖然有安徽、重慶工作的地方經驗,但這些省市的地位仍難與廣東相提並論,故部分廣東官員對其持聽其言、觀其行的態度,看他到底能否壓得住陣腳,能否帶領廣東走出新天地。正因如此,在一次省委會上,汪洋還痛斥廣東官員的優越感,要求他們克服自滿情緒,增強憂患意識;克服狹隘視野,樹立世界眼光;克服見物不見人的觀念,堅持以人為本。同時,汪洋還痛批50名代表缺會,要求紀委嚴查,此舉迅速震懾廣東官場。
時至今日,多方事實證明,汪洋治粵已顯成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