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寧禪寺

天寧禪寺

天寧禪寺始建於唐代貞觀、永徽年間(627―655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1983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寺院。寺內殿宇巍峨、金碧輝煌,素有“東南第一叢林”之譽,與鎮江金山寺、揚州高旻寺、寧波天童寺合稱“禪宗東南四大叢林”。清乾隆下江南,曾三次至寺拈香頂禮,並題寫了“龍城象教”匾額和楹聯。寺內還正在籌建我國最高最大的寶塔――天寧大佛塔,塔身採用唐宋閣樓式建築風格,呈八角形布局,共13層,高138米,總建築面積達27000平方米,2004年可建成並對外開放。

天寧禪寺天寧禪寺

寺廟介紹

天寧禪寺天寧禪寺
天寧禪寺坐落在常州延陵東路,素有“東南第一叢林”之稱。1982年3月列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4月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開放寺院。天寧禪寺始建於唐代貞觀,永徽年間(公元627-652-655年),禪宗牛頭禪初祖法融禪師,因山中僧人無食,來家鄉常州募化齋糧時“築室十餘楹”為開山之始;天復年間(公元901-904年)維亢禪師途經常州,聽說法融禪師的舊事,就“施捨利,卜寺址”正式建寺,起名為“廣福寺”,不久淮南節度史楊行密改名為“齊雲寺”,並稱維亢禪師為齊雲長老;至北宋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神宗皇帝下詔書,命令全國各州郡都要建崇寧寺,於是改名為“萬壽崇寧寺”;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徽宗皇帝又下詔改為“天寧寺”;到南宋紹興七年(公元1137年)又改名為“報恩廣孝寺”;不久,再次改為“光孝寺”;紹興十二年(公元1142年),高宗皇帝為紀念被俘死在金國的徽宗皇帝,下詔改“光孝寺”為“崇奉徽廟道場”;至代至元年間(1335-1340年)仍復稱天寧寺,一直沿用至今。
天寧禪寺天寧禪寺
在這1300多年的漫長歲月里,天寧寺歷經滄桑,屢毀屢建達五次,五代時南唐與吳國戰爭寺院遭毀滅,宋元戰爭寺院也在劫難逃,明代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有淨因禪師在此大興土木擴建天寧寺,代徐問在《重修天寧寺記》里說“天寧寺據三吳上游之勝,屹為東南第一叢林”。太平天國戰爭中,寺院幾乎化為灰燼。現存的主要殿宇是清同治光緒年間,在真嵩禪師、清如禪師、冶開禪師主持下經過近40年時間先後修建的。共8殿25堂24樓,地基之廣,殿宇之高,佛像之莊嚴,僧眾之多,當時於鎮江金山寺、揚州高旻寺、寧波天童寺並稱為“東南禪宗四大叢林”。 文革期間寺院佛像全部被毀。1979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常州市政府決定對天寧寺進行修復,並作為佛教活動場。1981年1月,正式成立修復天寧寺委員會,以“修復如故,恢復原貌”的原則進行修復,歷時五年多時間到1986年殿堂全面得到了整修,重塑了各種佛像,新鑄了各種法器。1996年新建了山門殿、三寶殿、素菜館等,使千年古剎重現了當年“棟宇摩霄漢,金碧燦雲霞”的盛景,2001年四月十二日被國家旅遊局授予“國家AAAA級旅遊景點”。天寧寺從1981年起恢復了叢林制度,寺內有常住僧眾70餘人,共同遵守共住規約,管理機構組織健全,清規戒律,十分嚴謹。各執事民主管理各部門的工作,制定了各項管理制度,寺內晨鐘暮鼓,二時功課,早晚修持,過著宗教生活,樹立了叢林道風。

歷史介紹

天寧禪寺天寧禪寺
天寧禪寺位於常州市內東門外,始建於貞觀永徽年間,初名光福寺,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改為今名。天寧寺特點是五大:“殿大、佛大、鍾大、鼓大、寶鼎大”。該寺主建築有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文殊殿、普賢殿、觀音殿、地藏殿、羅漢堂、學戒堂(佛學院)、功德堂、藏經樓、達摩閣、放生池等。大雄寶殿前大院東西廂是羅漢堂,供奉500尊羅漢。天王殿為全國屈指可數的大殿。羅漢堂內,五百羅漢個個金身雄偉,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大雄寶殿是全寺最大的佛殿,供奉三尊大佛,俗稱“三世佛”即正中的釋迦尼佛、東方世界藥師琉璃光佛及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大殿兩側牆上嵌有石刻羅漢像518幅,其藝術水平之高更為罕見,被視為寺中瑰寶。天寧寺尤以傳戒大法會稱著,為海內外佛門弟子所稱道,素有“法會之盛,聞於遐邇;莊嚴妙勝,甲於東南”之美譽。為全國重點佛教寺院之一。

天寧寶塔

天寧禪寺天寧禪寺
中華第一佛塔——天寧寶塔位於江蘇常州市天寧禪寺內。天寧寶塔始建於2002年4月,總建面積2.7萬平方米,塔高13層153.79米,為國內4000多座寶塔之最;從底層地宮到頂層鐘樓,整座寶塔以佛教文化為主線,以東陽木雕、揚州漆器、常州亂針繡、惠安石雕等手工藝術為表現手法,巧妙地詮釋了大乘佛教的諸多教義。佛塔的建成,與北方雲崗大佛、中原龍門大佛、西方樂山大佛、東方靈山大佛、南方香港天壇大佛遙相呼應,成為五方五佛的佛心。

天寧寶塔在外形上採用了唐宋古塔的風格:八角飛檐,形態端莊,簡潔粗獷,氣勢宏大;塔身裝飾也沿襲建築的風格:華貴而不繁複,簡潔亦顯大氣,雖無雕樑畫棟之美,卻有古色古香之韻,透出一股莊嚴之氣。自2002年4月奠基以來,天寧寶塔已經使用了6500噸鋼材撐起了塔身骨架,寶塔鋼結構在2003年底封頂,經精密測量,塔尖與底部的垂直度誤差不足1厘米。如此精確度,為天寧寶塔贏得了第一個獎項:2004年國家鋼結構協會頒布的金獎。

天寧禪寺天寧禪寺

天寧寶塔中的大柱、欄桿、吊頂、樓梯、扶手、門檻等全部使用的是楠木,用量已達5000立方米。這些楠木出自於緬甸巴布亞紐幾內亞的深山老林,均為直徑1米、長度則分別為9米和6米的原材。其中,每一層分別60至72根,13層總量達1000餘根的楠木大柱,用材即達1000多立方米。而在一層的附節層,伸向塔身外8米多的飛檐全由楠木製成,僅這一層,楠木用材即達1300立方米。在天寧寶塔承載的1000噸銅飾中,最奪人眼球的就是塔頂那座金剛寶座型的塔剎。這座塔剎包括蓮台、象輪、鼓座、火焰板等組成,由75噸黃銅澆鑄而成。考慮到安裝難度,整座塔剎被分別澆鑄成5節,然後逐節套接,澆鑄拼接的出色工藝讓整座塔剎渾然一體。在層層寶塔屋檐上,共加蓋了5萬張青銅銘文瓦,底部是條形的青銅底瓦。瓦上銘文,緣於古代青銅器上銘文而引發的靈感,這一創新設計令青銅銘文瓦獲得了國家專利。此外,屋頂的椽子、望板,檐上的斗拱,也全為銅材裝飾,不再承重的斗拱由銅皮包出外型,而斗與拱的型制、尺寸則完全按古建法則。在中國現存塔林之中,最具盛名的是少林寺的塔林。而新建的天寧寶塔,在寶塔基座的6層圍欄上,將圍繞起1000座漢白玉雕刻的玉塔塔林,與天寧寶塔形成“眾聚如林”的盛況。玉塔每座高65厘米,加上基座高1.75米,由四川雅安的“東方白”玉,經中國南北著名的雕刻之鄉福建惠安和河北曲陽兩縣的民間藝人之手精心雕琢而成。在1000座玉塔之間,是由1000塊玉石旁板聚成一座佛教經文碑林,碑林上的經文,將邀請海內外500名高僧書寫,迄今為止,已經蒐集到了200多位高僧撰寫的經文。

天寧禪寺天寧禪寺
在寶塔13層頂的鐘樓層,懸掛一口15噸重的大鐘。鐘聲需數人合圍,鐘壁厚如青磚,敲鐘之柱更粗於碗口,需幾人合力。鐘聲幽遠,福音廣布。這口大鐘雖然稱不上最大,但118米的高度足以令其成為第一高鍾。“高鍾第一”及天寧寺松純方丈題寫的“國泰民安”八個大字,分別位於南北兩壁。另外六面牆壁,則是一部完整的《金剛經》全卷,8000個8厘米見方的大字,鐫刻於千年香樟木上,蒼勁古樸,一氣呵成。在第一高鍾四側內壁上,是四幅雕刻精緻、金色飽滿、富麗堂皇、莊嚴肅靜的揚州漆畫。這四幅《華嚴大法》《法華妙典》等大型貼真金漆藝壁畫,是江蘇省工藝美術名人呂永林楊忠寶等人的嘔心之作,也是揚州漆畫首次進入佛門。寶塔13層,展現的是佛祖釋迦牟尼講經說法,各路佛法神仙共聚靈山盛會的宏大場面。詮釋這一場面的分別是五方五佛和四幅壁面。五方五佛分別供奉於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位於中央的是一尊堪稱鎮塔之寶的天然水晶佛。這尊通體透明渾然天成的釋迦牟尼古佛像源於16世紀印度,上世紀流落於歐洲,2003年,愛華人士高培芝將其迎請回國並捐贈給天寧寶塔,另四方玉佛將採用新疆和田玉和崑崙玉中白、墨、藍、紅四種色玉雕刻而成。五方佛表現佛祖講經場面,而四面壁面展現萬佛朝聖的宏大氣勢。每面壁長6米高2.4米,雕刻的工藝為中國最好的東陽木雕。十多位東陽民間雕刻大師們,將用8個月的時間,以凸出10多厘米的陽刻工藝,在柚木上展現500-600個神態各異的人物造型以及各種場面。
天寧禪寺天寧禪寺
步入天寧寶塔塔基廣場,抬眼望去,是寶塔一二層間懸掛的“龍城象教”的大匾,匾長5米高2米。而在塔基四角,高5.3米、全銅鑄成的四大天王高大威嚴、神采威武,分別手持的劍、琵琶、傘、龍四件“法寶”,隱含著對“風調雨順”的祈求。每座天王像兩側,分別擺放銅鑄大象共8隻,每隻大象高3.2米,長5米。另有兩根高19.8米、直徑3米的九龍柱矗立於寶塔兩邊,九龍柱由花崗岩雕刻而成,重200餘噸。龍與象共聚廣場,也應了“龍城象教”之說。此外,廣場上還有兩隻長5米、寬1.8米、高2.8米的香爐,是迄今全國最大的香爐。

導遊圖

天寧禪寺常州旅遊交通圖

遊客須知

天寧禪寺天寧禪寺

景點門票:聯票80元/人(包含各主要景點)
地址:江蘇常州市羅漢路1號
常州火車站、汽車站步行500米左右可到達。
公交:26路、7路、3路、11路、212路、208路均可到達。
上海方向:往滬寧高速公路橫山橋出入口下,向南轉入常戚路直達。
南京方向:往滬寧高速公路常州出入口下,沿常澄路向南轉至延陵路直達。

電話:0519-8113838
傳真:0519-8113838


參考文獻

1、http://www.tianningsi.org/

2、http://www.zh5000.com/ZHJD/zgsm/zgsm-0042.htm

3、http://www.51766.com/channel/intro/tncs

中國傳統寺廟

寺廟--我國的藝術瑰寶庫,它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象徵。寺廟文化它完整地保存了我國各個朝代的歷史文物,謂之“歷史文物的保險庫”,當之不愧。寺廟建築與傳統宮殿建築形式相結合,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民俗特色。同時,寺廟文化已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各地一年一度的廟會如火如荼,不僅豐富了各地的文化氛圍,同時促進了地方旅遊業的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