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谷寺

靈谷寺

靈谷寺位於南京市東郊紫金山[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東南坡下,中山陵以東約1.5千米處,靈谷寺初名開善寺,是南朝梁武帝為紀念著名僧人寶志禪師而興建的“開善精舍”,明太祖朱元璋親自賜名“靈谷禪寺”,並封其為“天下第一禪林”。1983年被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是紫金山風景區重要景點。現在的靈谷寺是1928年在原寺址建成的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建國後改名為靈谷公園,但習慣上仍稱靈谷寺。靈谷寺有建於明洪武十四年,用磚石砌成的無量殿(又稱無梁殿);還有靈谷塔和三絕碑等勝境;玄奘紀念堂中供奉玄奘法師坐像,像前的玄奘法師頂骨紀念塔中有玄奘頂骨舍利。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靈谷寺最初為南朝梁武帝為尊崇寶志禪師興建的“開善精舍”,位於紫金山獨龍阜玩珠峰南麓,始建於南朝天監十三年(514年),梁武帝為埋葬寶志和尚,在獨龍崗建開善精舍和志公塔。

唐朝乾符年間改名為“寶公院”。

宋開寶年間,易名為開善道場。

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題寺額為“太平興國禪寺”。

元朝及明朝初年時被稱作“蔣山寺”。

明太祖朱元璋選定此處修建自己的陵墓明孝陵,於洪武十四年(1381年)將原寺移到靈谷寺現址,地形是“左群山右峻岭”之間的一片谷地,可謂山有靈氣,谷有合水,故而命名為“靈谷禪寺”。用磚石砌成的無量殿(又稱無梁殿),安置無量壽仏本尊,靈谷寺的寺匾額是朱元璋所賜,並敕封寺名“靈谷禪寺”。當時靈谷寺規模很大,占地500餘畝。還有靈谷塔和三絕碑等勝境;玄奘紀念堂中供奉玄奘法師坐像,像前的玄奘法師頂骨紀念塔中有玄奘頂骨舍利。

清朝初年,遭受冰火打擊,但次年很快地就復興了,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南巡時,臨幸鐘山,御賜“靈谷禪林”匾額,並書“天香飄廣殿,山氣宿空廓”對聯賜寺。雖接待過康熙帝與乾隆帝在這裡逗留。但是,建築大多毀於清朝鹹豐同治年間清軍與太平軍的兵火,雖然同治年間寺院在曾國藩等人得以重建,規模已大不如明代靈谷寺的威容盛況。

民國十七年(1928年),國民政府在靈谷寺原址建設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原靈谷寺則遷至東側同治六年所建的龍神廟。四方牆壁設定了110座石碑,刻有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名單。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這一帶被改為“靈谷寺公園”。

1973年,南京靈谷寺修復開放,經有關部門批准,從市文管會請回供奉玄奘法師靈骨,寺內專設“玄奘法師紀念堂”,紀念堂正中心設13層密檐楠木塔,玄奘法師頂骨即安奉於此中。

1980年,真慈大和尚住持靈谷寺後,對靈谷寺進行了全面維修,重建了山門、大雄寶殿、祖堂、客堂、志公殿、藏經樓,新建了觀音寶閣、玄奘院等建築。

1983年,南京靈谷寺被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2004年,靈谷寺新建仿唐建築玄奘院。

2014年4月,靈谷寺舉行開山1500周年慶典暨第四屆金陵禮佛文化月活動。

2016年1月8日,靈谷寺玄奘院地宮舉行落成儀式,鎮寺之寶——玄奘的頂骨從玄奘院大殿移駕地宮內保存。以後,地宮將作為這份玄奘頂骨的永久存放和供奉之地。

概述

靈谷寺靈谷寺

靈谷寺原來座落在紫金山的第三峰天堡山的獨龍阜,最初為南朝時寶志和尚的指定墓地。梁天監十三年(公元515年)12月寶志圓寂葬於此,建開善精舍,這就是最初的靈谷寺。唐代稱“寶公院”,南朝時叫“開善道場”,宋太平興國年間稱“太平興國寺”,慶曆年間改稱“十方禪院”,明初稱為“蔣山寺”。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18年),朱元璋選孝陵墓址,相中蔣山寺這塊風水寶地,於是降旨遷寺。現靈谷寺於洪武十四年九月動工,十五年九月完工,朱元璋敕封“靈谷禪寺”,山門親書“第一禪林”。1928年,國民政府在靈谷寺原址建設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原靈谷寺則遷至東側同治六年所建的龍神廟。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這一帶被改為“靈谷公園”。

靈谷寺有建於明洪武十四年,用磚石砌成的無量殿(又稱無梁殿);還有靈谷塔和三絕碑等勝境;玄奘紀念堂中供奉玄奘法師坐像,像前的玄奘法師頂骨紀念塔中有玄奘頂骨舍利。

景點簡介

歷史上的靈谷寺原在紫金山南玩珠峰前,原名開善寺,梁天監十三年(514年)梁武帝肅衍葬寶志法師於此,建有關善精舍和志公塔。唐乾符中稱為寶公院。南唐時為開善道場。北宋大中祥符年間,改寺名為“太平興國禪寺”。元朝及明初稱為“蔣山寺”。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因為原寺塔距宮闕太近,同時準備建明孝陵,於是將蔣山寺、宋林寺、竹園寺、志公塔、宋熙寺、悟真殿等全部遷於今址,並賜額“第一禪林”,稱為“靈谷寺”。新寺占地500畝,規模宏大,所以又稱作“大靈谷寺”。寺內殿宇如雲,富麗堂皇,浮屠聳立。寺周有無量殿、萬工池、志公塔、八功德水、梅花塢等勝景。清康熙、乾隆二帝南巡時,曾觀臨寺中,均留宸翰。靈谷寺代有高僧駐錫,為東南一大名剎。靈谷增於明宣德年間、清鹹豐年間先後兩次被毀,清同治年間重修,規模遠不如前,僅有明朝龍五殿的部分建築。

靈谷寺觀“蟲”季靈谷寺觀“蟲”季

當年的靈谷寺,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曲徑通幽,松木參天。進山門後要有五里多路,才可窺見琳宮梵剎。顧起元有詩讚曰:“山門才人人便悠然,十里深松上綠天。佛剎起誹皆壘障,僧寮汲水心盡飛泉”靈谷寺寺前有街,如拍掌而行,可引起回聲如同奏弦,故名“琵琶街”。寺東有梅花塢,遍植綠梅,初春盛開,花繁如雪,香艷無比。這些勝景大都毀於清代戰火,今僅存乾隆南巡時題材的“靈谷深松”碑。如今的靈谷寺,大部重建於清同治年間,雖規模大不如此前,也物華天寶,自成佳境。現寺內著稱的古蹟和建築物有:

據《高僧傳》卷十記載,寶志又作保志,俗姓朱,金城(今甘肅蘭州)人。出家後師事僧儉,修習禪學,有很深的佛學造詣。傳說在南朝宋太初元年(453年)以後,言行神異,“手足皆鳥爪”,常隨身攜帶古鏡、剪刀尺、扇之類的東西,披髮赤足而行,“時或賦詩,言如讖記”。齊武帝、梁武帝和侯王士庶視為“神僧”,十分推崇。

寶志圓寂後,梁武帝在寶志的安葬處即鐘山西南坡獨龍阜建築五級木塔,並逐步擴充成寺廟,取名開善精舍。當時,佛教十分興盛,鐘山一帶有佛教寺廟70餘座,但開善精舍規模最為宏大,被稱為鐘山第一禪林。從山門到大殿就達五里,寺內有放生池、金剛殿、天王殿、無量殿、五方殿、毗盧殿、觀音閣等殿堂,寺後有寶訪公塔,十分巍峨壯麗。

旅遊景區

萬工池

靈谷寺的入口前面有一泓月牙池,就是寺廟前常見的放生池。但靈谷寺的放生池又被稱為“萬工池”。

大雄寶殿大雄寶殿

靈谷寺初建時,明太祖朱元璋曾前來巡視,他覺得這塊地方太空曠,缺少景致,便派了萬名軍工挖成這座水池,挖出的土堆在池南,成為一座小丘。這樣,有山有水,形成人為的山水風景,萬工池之名由此而來。

紅山門

萬工池北側是靈谷景區的大門,叫做紅山門。它的原址是金剛殿,後改為公墓大門。在 30年代建公墓時改建。

紅山門為仿古建築,頂復綠色琉璃瓦,下辟三拱文武方門,兩邊紅色圍牆的牆脊上是綠色的琉璃瓦。藍色的瓦當都是特製的,飾有國民黨黨徽圖案。至今保持著30年代原貌。方門門額上原來刻著蔣介石手書的“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 現在門額“谷勝境”四字,由現代書法家錢松喦先生書寫。門外的一對石獅,是北平軍分會贈送的。

紀念牌坊

紀念牌樓為一座五門十一脊的鋼筋水泥仿古牌樓,上復綠色琉璃瓦,原是靈谷寺的天王殿。

牌坊台基長32.7米,寬16.6米,牌坊高10米,共五間,全部鋼筋混凝土構築,座基外鑲花崗石,綠色琉璃瓦復頂。牌坊前中門門額上橫刻“大仁大義”四字,背面刻“救國救民”四字,都是國民黨元老張靜江題書的。匾額兩邊刻有梅花圖案,嵌瓷製國民黨黨徽圖案。牌坊前左右兩側有一對石獸,名為貔貅,它是古代傳說中的神獸,是建造陣亡將士公墓時當時的陸軍第十七軍所贈送的。

無梁殿

它是明代靈谷寺唯一保存下來的建築,距今已有 600多年的歷史。原供奉無量壽佛,叫無量殿,因全部磚石拱券結構,不用一木一釘,故又稱無梁殿。正因為無梁它才得以在戰火中倖存,是我國現存五大無梁殿中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的一座 。

靈谷寺靈谷寺

殿內,正中三個法圈內嵌入三塊高大的青島黑石碑,中為“國民革命烈士之靈位”,左邊為“國歌”,右邊為“國父遺囑”。頂上直至屋脊有一亮孔,有人說是升天孔。無梁殿東西長 50米,南北寬34米,殿頂為重檐九脊,上蓋灰黑色筒瓦,正脊上豎有三個喇嘛塔。殿內是磚砌的券洞穹窿,五間三進,每間一券,側面三進各為一縱列式大筒券,中間一券最大,寬11米,高14米。前後兩券較小,寬5米,高7米。東、西山牆內壁上端的磚垛向里疊砌,層層挑出,達1米之多,欲墜而不落,令人拍案稱奇。

祭堂四周嵌有 110塊青石碑,鐫刻北伐陣亡將士姓名共33224人。 陣亡將士公墓在建造過程中以及建成後,有不少陣亡將士陸續葬入,入葬的陣亡將士包括北伐、抗戰和內戰三類,主要是北伐戰爭中陣亡的官兵.因名額太多,公墓不可能全部容納,經籌委會研究決定,採用“代表葬”的辦法,以師為單位,從每一軍階的陣亡將士中,抽籤選出一名代表入葬。經各師呈報名冊,計 60個師,共有陣亡將士33224人。

無梁殿內還布置有辛亥革命名人臘像館,展出了孫中山為首的 57位民國名人,組成22組場景,再現了辛亥革命的重要人物和歷史事件。

無梁殿後是一片半圓形的花壇草坪,這裡原是明朝靈谷寺五方殿的舊址,民國時期成為陣亡將士公墓第一公墓的墓地。墓地北側墓牆東、西兩端各有一碑柱,分別是第十九路軍和第五軍淞滬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

松風閣

靈谷寺靈谷寺

是明代靈谷寺律堂的舊址,建築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時,在此建造紀念館,由美國建築師茂菲按中國傳統的民族建築形式設計, 1933年完工後正式定名“革命紀念館”,由蔣介石題書館名。抗日戰爭期間,革命紀念館遭到很大破壞,館內陳設損失殆盡。新中國成立後,改名松風閣,由建國初期的陵園管理處處長高藝林題書“松風閣”制匾,懸於閣前檐下。目前,松風閣是遊客購物休息的場所,樓上布置中山陵園抗戰史跡展覽。穿過松風閣,可以看到有一隻石鼎,是當時的安徽省主席劉鎮華贈送的,鼎壁四周刻有“垂勛銘鼎”四字。

靈谷塔

靈谷寺靈谷寺

建於 1931年至1933年。塔基為直徑30.4米的大平台,平面為八角形,外側圍以雕花石欄桿。塔的正面有石階,石階正中是一幅長5.8米、寬2.8米的白色花崗石雕“日照山河圖”。靈谷塔高 61米,九層八面,用鋼筋水泥和蘇州花崗石混合結構。底層直徑14米,頂層直徑9米,每層都以綠色琉璃瓦作披檐,外有走廊,圍以石欄,便於遊人憑欄賞景。塔頂復蓋綠色琉璃瓦,飛檐翹角,正中塔尖上豎有鍍金相輪,金光燦燦,炫人眼目。塔內正中有鋼筋水泥螺鏇型扶梯,直上九層,共252級。這一造型美觀的九層塔的設計者是美國著名建築師茂菲和中國建築師董大酋。塔的內、外壁上刻有許多碑文。底層正門橫楣上有陵園管理處第一任處長高藝林所題“靈谷塔”三個金字,後門額刻有 30年代陵園園林組主任 傅煥光所書“有志竟成”四字,外壁四周是蔣介石題的“精忠報國”四字。塔內第二至四層壁上嵌有孫中山先生在北上時向黃埔軍校的告別辭,國民黨元老於右任草書,共 12塊碑。第五至八層壁上嵌有孫中山先生在黃埔軍校的開學詞,國民黨元老吳敬恆篆書,共16塊。于右任和吳敬恆都是民國時期的四大書法家之一。 第九層內外均無碑刻。

寶公塔

寶公塔原七級,磚木結構,明初在現靈谷塔的位置。建烈士公墓時遷移至此,為復缽式形式,於1941年完工。

旅遊指南

門票:中山陵民國文化套票(包括中山陵、音樂台、孫中山紀念館、靈谷寺等景點)價格為80元/人,套票中所含各景點不再單獨出售門票。購買中山陵景區套票為130元/人,其中中山陵明朝文化套票(包括明孝陵、梅花山、紅樓藝文苑、紫霞湖和新建的梅花谷等景點)價格為70元/人。

景區開放時間:06:30-18:30。

交通:在南京市區內乘坐游3路、或9路公車車可達。

最佳旅遊時間:全年適宜、佛教節日最佳,當以桂花盛開之時前往憑弔烈士。

歷史文化

靈谷景區位於鐘山東麓,面積約 2000多畝,這裡是六朝名勝薈萃之地,明太祖朱元璋建明孝陵時,將原位於鐘山西麓的六朝名剎開善寺遷到這裡,更名靈谷寺,當時號稱“天下第一禪林”。到了民國時期,1928年國民政府為了紀念在北伐戰爭中犧牲的數萬將士,又在靈谷寺舊址修建了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

靈谷寺是古代鐘山。70多所南朝佛寺中唯一留傳到今天的一座,其前身是梁武帝為名僧寶志所建的開善寺,建於梁天監十四年(515年),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了。寶志就是我們熟知的濟公和尚的原型。因為梁武帝很崇拜寶志,故在寶志死後,為他建造了墓塔“寶公塔”和一座開善寺。

明朝初年,寺名已改為蔣山寺。不久,朱元璋選中開善寺這裡為自己建造陵墓,於是又在紫金山東麓找到一處“山川形勢非尋常之地”,也就是現在的靈谷景區所在地,明太祖朱元璋決定在這裡為寶志建造一座新寺。

靈谷寺工程始於洪武十四年 (1381年)九月,第二年六月告竣。以後又陸續增建了一些殿宇。寺成後,明太祖賜名為“靈谷禪寺”,並題書了“第一禪林”四個字,刻碑懸於寺門。

古代靈谷寺在國內佛林中占有較高地位,得到了最高統治者的青睞。清朝初年的戰火,使靈谷寺遭受嚴重的破壞,除無梁殿和寶公塔外,其餘殿宇全部被毀。清朝統治進入所謂“康乾盛世”後,靈谷寺也重新修復,並多次接待滿清皇帝。康熙遊覽靈谷寺時,曾親筆題書“靈谷禪林”匾額,還寫了一副對聯:“天香飄廣殿,山氣宿空廊”。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次都到過靈谷寺,並在這裡建了行宮,還賦詩、賜物,親筆御書“淨土指南”四字,令刻在三絕碑上。

1928年,國民政府為了紀念在北伐戰爭中犧牲的數萬將士,決定就靈谷寺舊址籌建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特地聘請美國著名建築師茂菲擔任公墓的建築師,在原寺廟布局上略加改造形成公墓格局,中軸線上為第一公墓,兩翼距中軸 300米分別建第二、第三公墓,形成一個極鈍的三角形布局。新建一座紀念館、一座紀念塔、一座石牌坊,改建金剛殿作為公墓的正門,改建無梁殿作為公墓的祭堂。所有這些公墓的建築現在都保存完好,鮮明地體現出民國歷史文化風格。

歷史發展

靈谷寺前身就是處於獨龍崗的開善寺,南朝天監十三年(514年)梁武帝為埋葬寶志和尚,在獨龍崗建開善精舍和志公塔。

唐朝乾符年間,改名為寶公院。宋朝開寶年間(968一975年),更名為開善道場。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又題寺額為“太平興國禪寺”,明初改為蔣山寺。

明朝建都南京後,選擇龍盤虎踞的鐘山西邊為皇家陵園,明太祖就把寺廟遷到鐘山東南麓,合為一寺。這裡“左群山右峻岭,北倚天之疊嶂,復穹岑以排空,諸巒布勢,若堆螺髻於天邊。”寺廟建成後,明太祖賜額“靈谷禪寺”。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皇帝南巡時,臨幸鐘山,御賜“靈谷禪林”匾額,並書天香飄廣殿,山氣宿空廓”對聯賜寺。 靈谷寺地處紫金山東南麓,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紫金山早在六朝時就已是佛教聖地,梁武帝時,其周圍大小寺院已達70多所。

靈谷寺初建時,規模宏大,殿宇林立,佛塔矗立,從山門到大殿,長2.5公里,占地約500畝,僧1000餘人.除現存外,當時還有金剛殿、天王殿、五方殿、毗盧殿、觀音閣、禪堂、客室、方丈室等。朱元璋曾御筆題額“第一禪林”。

到了明代,這些寺院歷經滄桑,大部分被毀,只有南麓獨龍崗一帶的蔣山寺、定林寺、宋熙寺等少數幾座保存完好。

清代中葉的靈谷寺,又恢復了昔日的盛貌。除殿宇修復外,並有“靈谷八景”著稱。這八景是:鍾阜晴雲,浮圖秋月,古殿鐘聲,蒼池松影,銀杏棲霞,清泉咽竹,空衍應掌,曲水流筋。

當時規模很大,占地500餘畝,山門上書"天下第一禪林"。但是建築大多毀於清朝鹹豐同治年間清軍與太平軍的兵火,雖然同治年間寺院得以重建,規模已大不如前。今天的靈谷寺是清同治六年曾國藩所修"龍王廟"。

然而紅牆黃瓦、松翠林茂、鳥語花香、環境幽靜,仍不失“靈谷深秋”的佳景。寺內院落共有三重,西首為大雄寶殿,寶殿正中釋迦牟尼塑像,左右為觀音菩薩和地藏菩薩,殿兩側排列十八尊羅漢,東首院落原為觀間殿,後改為玄奘法師紀念堂。

文物保護

1973年,南京靈谷寺修復開放,將存放於文管會的玄奘頂骨迎回,後建玄奘院、造金絲楠木純金構建玄奘大師頂骨舍利塔進行供奉。1982年,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指定無梁殿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被國務院列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佛教寺院,並移交給佛教界管理使用。2001年6月25日,國務院公布廖仲愷何香凝墓、鄧演達墓、譚延闓墓、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四個革命遺址及革命紀念建築物整體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鄧演達墓位於靈谷寺東,廖仲愷何香凝墓位於明孝陵西側,譚延闓墓位於靈谷寺東,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位於靈谷寺)。2012年3月,靈谷寺桂林石屋遺蹟被列為第四批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佛事活動

2011年4月23日,作為第一屆“金陵禮佛文化月”中的重點活動之一,玄奘法師頂骨舍利供奉大典在南京靈谷寺舉行。23日上午9點,供奉大典開始,儀仗隊法師、主法和尚將在觀音殿迎請玄奘法師頂骨舍利至玄奘紀念堂,進行戒定真香(上香禮拜)、禮拜大懺悔文、僧寶贊、回向偈等法會程式。

2011年10月,由南京市佛教協會與台北市佛教會、金門縣佛教會共同主辦的“海峽兩岸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祈福超薦水陸大齋法會”在靈谷寺舉行,辛亥革命將領藍天蔚的曾外孫女藍薇薇專程前往參加活動。史書記載靈谷寺明代有過兩次規模極為盛大的水陸法會。而這次,是有史以來第三次規模盛大的大法會。海峽兩岸高僧雲集,數千餘名信眾參與。

2015年1月1日至3日,靈谷寺在寺院講堂啟建了乙未年迎新祈福抄經法會。江蘇省佛教協會副秘書長、南京市佛教協會副會長、靈谷寺方丈傳靜法師表示,此次抄經法會本著提升靈谷寺寺院文化氛圍的初衷,以法利生、廣結善緣的精神,將寫經的功德回向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社會和諧。2015年5月15日,第五屆金陵禮佛文化月活動之一的玄奘法師頂骨舍利供奉法會在靈谷寺隆重舉行。法會前,隆相法師致辭,傳靜法師致答謝辭。上午10時,供奉法會開始,隆相法師在儀仗隊法師的護從下從觀音殿手捧玄奘法師頂骨舍利寶函,供奉於“玄奘法師紀念堂”內。隨後,在上香禮拜、僧寶贊、回向偈等法會程式後,將玄奘法師頂骨舍利安奉至舍利寶塔中,接受信眾遊客瞻禮。

歷任主持

真慈法師:曾任中國佛教協會理事、江蘇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南京市佛教協會會長,與及南京市棲霞寺、靈谷寺、玄奘寺、瓦官寺方丈。淨然法師:曾任靈谷寺監院、方丈,南京市佛教協會副秘書長。 傳靜法師:1984年禮南京棲霞寺輝堅長老出家,1988年於韶關南華寺受具足戒,曾任南京靈谷寺方丈,觀音寺、龍泉寺住持,江蘇省佛教協會副秘書長,南京市佛教協會副會長。靈山法師:惟賢法師弟子,曾任靈谷寺監院,現任靈谷寺主持。

江南禪寺中的五山十剎

"五山十剎"是佛教禪宗名寺的總稱 , 亦作"五嶽十剎"為我國禪林宮寺制度中最高級別的寺院。宋寧宗時始定江南禪寺之等級,設禪院五山十剎,以五山位在所有禪院之上,十剎之寺格次於五山。
禪院五山 徑山寺 | 靈隱寺 | 淨慈寺 | 天童寺 | 阿育王寺
禪院十剎 中天竺寺|妙覺寺|靈谷寺|報恩光孝寺|雪竇寺|江心寺|雪峰寺|雙林寺[義烏]|雲岩寺[江蘇蘇州]| 國清寺

中國傳統寺廟

寺廟--我國的藝術瑰寶庫,它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象徵。寺廟文化它完整地保存了我國各個朝代的歷史文物,謂之“歷史文物的保險庫”,當之不愧。寺廟建築與傳統宮殿建築形式相結合,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民俗特色。同時,寺廟文化已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各地一年一度的廟會如火如荼,不僅豐富了各地的文化氛圍,同時促進了地方旅遊業的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