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沾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大沾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大沾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黑龍江省北部,小興安嶺山脈北麓大沾河上游的沾河林業局經營區內,總面積211618公頃。保護區地勢平緩,河流縱橫湖泡密布,地理位置十分獨特,是中國小興安嶺林區類型齊全、分布集中、面積最大的典型森林濕地生態系統自然保護區;也是森林沼澤代表物種、世界珍稀鶴類、國家I級保護鳥類—白頭鶴的重要繁殖地以及東北亞水禽遷徙、停歇的主要通道和棲息地。

基本信息

概述

大沾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沾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大沾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黑龍江省北部,小興安嶺山脈北麓大沾河上游的沾河林業局經營區內,地理坐標為東經 127 ° 57 ′ 54 ″~ 128 ° 27 ′ 24 ″,北緯 48 ° 01 ′ 23 ″~ 48 ° 46 ′ 45 ″,總面積 211618 公頃。保護區地勢平緩,河流縱橫湖泡密布,地理位置十分獨特,是中國小興安嶺林區類型齊全、分布集中、面積最大的典型森林濕地生態系統自然保護區;也是森林沼澤代表物種、世界珍稀類、國家I級保護鳥類——白頭鶴的重要繁殖地以及東北亞水禽遷徙、停歇的主要通道和棲息地。具有以浮葉慈菇為代表的珍稀野生動植物資源及豐富的北方溫帶森林濕地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還是黑龍江流域上游重要支流沾河源頭的水源涵養地。為黑龍江省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最具潛力和最有價值的地區之一,關係中國東北高緯度地區生態安全森林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
大沾河濕地至今沒有被人類活動所改變,仍處於原始狀態。她是典型的森林濕地,以森林為主要植物,其餘為灌叢沼澤、草叢沼澤和蘚類沼澤。大沾河上游兩岸泊澤相連,九曲迴腸。而河的中下游水流湍急,濕地則森林密布。濕地內轉心島周圍有70多個泡澤,水鳥和野生動物常來這裡戲水。島上長著茂密的冷杉,隨著雨季的到來,濕地漫水,小島就漂浮起來,隨風轉動。
白頭鶴白頭鶴
特殊的自然條件,使保護區內野生動植物種類豐富,珍稀物種多,區內有野生植物572種,野生動物254種,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51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5 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37種。
保護區東與紅星、上甘嶺、友好林業局接壤,南與綏稜林業局毗鄰 ,西以通北林業局為界。東西寬57.4 公里,南北長81.7 公里 ,形狀呈啞鈴形。按功能區劃,保護區劃分為三個區域,即核心區、緩衝區、實驗區。其中,核心區面積為88767 公頃 ,緩衝區面積為45847 公頃、實驗區面積為77004公頃。大沾河國家森林公園位於保護區內。

面積範圍及功能分區

保護區功能區劃圖保護區功能區劃圖
黑龍江大沾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為211618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為88767公頃,緩衝區面積為45847公頃,實驗區面積為77004公頃。保護區位於黑龍江省五大連池市境內,小興安嶺北麓,範圍在東經127°57′54″~128°27′24″,北緯48°01′23″~48°46′45″之間。南自大沾河發源地南沾河起,向東北沿沾河林業局與綏稜林業局、友好林業局、上甘嶺林業局、紅星林業局的局界至華爾杜康山,向西南沿二可河林場20、40、39、38、37、47、52、51林班界,北營林場14、22、23林班界,伊南河林場1、2、3、14、22、41、54、53、60、69、68、67林班界,尖新山林場2、1、15、14、17林班界,烏斯孟林場2、1、3、5、7、15、25、24、23、42、43林班界至大沾河,沿大沾河經大吉嶺庫林場75、84、78、77、81、80、79、93、94、103、102、112、116、127、128、129林班界,再沿沾河林業局通北林業局局界至南沾河。

自然環境

地質地貌

大沾河濕地自然保護區地質構造上 屬於古生代海西寧運動隆起褶皺斷裂帶之側翼,山體主要形成於洪積世末期,岩石以花崗岩為主,次為玄武岩 。 基本形成東南部高,西北部低,起伏不平的丘陵低山地貌。全區海拔最高為465m ,最低為420m ,起伏量 45m,坡度在5 °~ l0°之間。由於河水流蝕和沖積,多見有平坦寬谷和溝塘,加之夏季雨水過大、氣溫較低、蒸發量小,使得山腳低平地及沿河岸邊地表層潮濕,因此形成較大面積的濕地。

大沾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沾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氣候

保護區位於黑龍江省北部,緯度較高,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同時具有濕潤森林氣候的特點。 由於受海洋環流和西伯利亞冷氣影響,四季明顯,冬季漫長而寒冷,多西北風;春來遲,解凍晚,風大,降水少;夏季短促炎熱,多東南風和大雨,降水量大而集中;秋季日照漸短,氣溫下降迅速,多大風和陰雨天氣,降水逐步減少 。
保護區年均溫-0.2 ℃ ,極端最低溫-46 ℃ ,極端最高溫36 ℃ 。年溫差較大,最冷月 (1 月) 平均氣溫為-20 ℃ ,最熱月 (7月) 平均為19 ℃ 。全年有 5 個月平均溫度在0 ℃ 以下,有 7 個月在 0 ℃ 以上。在一年內,氣溫呈低正弦曲線變化,各月平均氣溫在 7 月份以前逐月上升,8 月份後逐月下降。早霜一般 在8 月下旬至 9 月中旬, 晚霜在5 月中旬 至6 月中旬,無霜期100 ~ 120 天, 全年≥ 10℃ 積溫為2000 ~ 2500℃ 。全年日照時數2300 ~ 2700h 小時。

土壤

由於該區緯度較高,土壤受自然因素及人為因素的影響,有不同的發育方向。區內地帶性土壤為暗棕壤,非地帶性土壤有草甸土,沼澤土、泥炭土黑土等。根據本區土壤發育程式與發育特徵,可分為暗棕壤、草甸土沼澤土、泥炭土和黑土共五大類。

土壤溫度
白頭鶴白頭鶴
全年土壤 結凍期較長,為10 月上旬至翌年5 月上旬,土壤凍層深達2.5 m , 低洼處沼澤區因受水分影響,凍土層變薄,但冰凍遲,解凍晚。降水

保護區年降水量為500 — 700mm,平均607.5mm 。降水量季節分配不均,多集中於夏季 (7 、8 月份) ,達195 — 457mm 之間;冬季降水較少,積雪期160 天左右,積雪厚達30 ~50cm 。

濕度

歷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6 %。降水量較為集中的7 、8 月因水分充足,氣溫較高,蒸發量較大,相對濕度高達 80 %以上。最低濕度出現在春季大風季節,空氣乾燥。

保護區屬於溫帶季風區,風向的季節變化明顯。冬季位於蒙古高壓的東部邊緣,盛行西風和西北風;夏季由於溫濕暖流的影響,多盛行偏南風和東南風。夏季風速最小,春秋兩季風速較大,平均風速 2.0m/s ,年均大風 7 次。

水文

(1)地表水
保護區內河流縱橫、湖泡棋布,主要河流為沾河,屬黑龍江水系 ,由南沾河、北沾河匯合而成。 南沾河發源於小興安嶺主脈北坡的沾河頂子,保護區內流程 60km ,河寬 6m ;北沾河發源於小興安嶺主脈西坡的湯元山麓,保護區內流程 57km ,河寬 6m ,兩河匯合後稱沾河,也稱大沾河。

白頭鶴白頭鶴
沾河自南向北蜿蜒曲折,在保護區內河道逐漸寬闊,長約為75km ,平均河寬 100m ,水深 l ~ 1.9m ,流速 0 .5m/s ,流量 58.8m 3/s 。
沾河有大小支流近 50 條,其中都魯河為其最大支流,發源於小興安嶺東部的伊春林區,在沾河林區內流程 67km ,保護區內流程 43km ,河寬 30m ,平均深度1~2m ,流向為自東向西。其餘主要支流有:烏斯孟河(保護區內流程 41.4km ,河寬 10m )、大烏蘭河(保護區內流程 25km ,河寬 5m )、小烏蘭河(保護區內流程 4km ,河寬 3m )、南塔卡拉河(保護區內流程 22km ,河寬 4m )、北塔卡拉河(保護區內流程 16km ,河寬 5m )。
(2)地下水
該區地下水含量豐富,水質清澈。以第三紀孔隙、裂隙水為主,含水體為砂岩和礫岩。此外還有第四紀衝擊孔隙水,含水體為礫岩和卵石,深度為5 ~15m ,含水層厚2~5m ,滲透性較好,分布於高、低漫灘和谷地。由於構造裂隙發育,風化強烈,含水十分豐富,可不斷地補給河谷潛水,在旱季表現尤為明顯。

資源

植物資源

保護區位於小興安嶺山脈西北坡,植物區系構成上屬長白植物區系 ( 亦稱滿洲植物區系 ) 。長白植物區系是指由吉林省長白山區、黑龍江省小興安嶺地區、俄羅斯阿穆爾州和沿海地區以及朝鮮北部地區所組成的植物區系。按中國植被區劃理論歸於小興安嶺——老爺嶺植物區的小興安嶺——張廣才嶺亞區。由於北部與大興安嶺植物區相接,因而北部還具有大興安嶺植物區系的過渡特徵。

胡桃楸胡桃楸
區系的代表植被是地帶性植被,為紅松闊葉混交林,主要組成以紅松為主,伴生多種溫性闊葉樹種,多達十餘種,其中有一些第三紀孑遺種,如水曲柳黃檗胡桃楸 ( Juglans mandshurica ) 等,再加上林內有發育良好的一些藤本植物,如山葡萄 ( Vitis amurensis ) 、北五味子 ( Schisandra chinensis ) 、狗棗獼猴桃 ( Actinidia kolomikta ) ,使保護區的溫帶針闊葉混交林具有亞熱帶景色,同時還伴生一些“歐亞針葉林區”的寒溫帶 ( 亞寒帶 ) 樹種,如魚鱗雲杉 ( Picea jezoensis var . ajanensis ) 、紅皮雲杉 ( P.koriensis ) 、臭冷杉 ( Abies nephrolepis ) 等,因此,本亞區的溫帶針闊葉混交林既有南方 ( 亞熱帶 ) 景色,又有北方 ( 寒溫帶 ) 植物。現階段大部分紅松闊葉混交林己被破壞,取而代之的是各種類型的次生林。次生林的主要樹種為蒙古櫟 ( Quercus mongolica ) 、白樺 ( Betula platyphylla ) 、山楊 ( Populus davidiana ) 、椴樹等。
據初步調查統計,大沾河濕地自然保護區範圍內共有高等植物 162 科 906 種,其中苔蘚植物53 科163 種,蕨類植物 14 科 49 種,占小興安嶺植物區蕨類植物的71.74% ,裸子植物2 科8 種,占小興安嶺植物區裸子植物的88.89% ,被子植物93 科 686 種,占小興安嶺植物區被子植物的68.94% 。種子植物中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 7 種,即紅松、浮葉慈菇、野大豆、水曲柳、鑽天柳、黃檗、紫椴。動物資源
東方白鸛東方白鸛
大沾河濕地自然保護區動物區屬古北界東北區長白山亞區,野生動物資源極為豐富。根據最近的科學考察以及以往的有關資料記載,保護區內生存的脊椎動物有 303 種,其中魚類共有 6 目 12 科 37 種;兩棲類 2 目 4 科 6 種;爬行類 3 目 4 科 8 種;鳥類 16 目 39 科 202 種;獸類 6 目 l5 科 50 種。昆蟲綱動物 12 目 402 種,土壤動物 3 門 8 綱 15 目 42 科 72 種。保護區內國家Ⅰ級保護鳥類白頭鶴、東方白鸛、丹項鶴和金雕 4 種,國家Ⅱ級保護鳥類普通鵟毛腳鵟烏林鴞長尾林鴞等 33 種;國家Ⅰ級保護獸類紫貂和原麝 2 種,國家Ⅱ級保護獸類棕熊猞猁、駝鹿 8 等種。
據調查及文獻記載,大沾河保護區共有魚類 5 目 12 科 37 種,占黑龍江省魚類總數 105 種的 35.2% ,占小興安嶺魚類總數 71 種的 52.1% ,其中鯉科 (Cyprinidae) 魚類 20 種,占魚類總數的 54.1% ,為最多;鮭科 (Salmonidae) 和鰍科 (Cobitidae) 各 3 種,均占總數的 8.1% ;鯰科 (Siluridae) 、鱨科 (Bagridae) 魚類各 2 種,分別占總數的 5.4% ;茴魚科 ( Thymallidae ) 、胡瓜魚科 ( Osmeridae ) 、狗魚科 ( Esocidae ) 、塘鱧科 ( Eleotridae ) 、鱈科 ( Gadidae ) 、鱧科 ( Channidae ) 、七鰓鰻科 ( Petromyzonidae ) 各 1 種,分別占總數的 2.7% 。
猞猁猞猁
調查統計,保護區區內兩棲動物共有 6 種,隸屬於 2 目 4 科;爬行動物 8 種,隸屬於 3 目 4 科 。兩棲類中以極北鯢 ( Salamandrella keyserlingii ) 較常見,也是保護區內唯一的有尾目種類。極北鯢每年春夏季在山溪及其附近的沼澤中常可見到實體和卵袋。無尾目中常見的是中國林蛙和黑龍江林蛙。夏季最常見的優勢種是東北雨蛙 ( Hyla japonica ) ,在濕地中有相當大的數量。黑斑蛙在這裡是偶見種。爬行類中的 ( Trionyx sinensis ) 在沾河中偶爾可見,數量極少。蜥蜴目中的胎生蜥蜴( Lacerta vivipara ) 是這裡的常見種,常活動於林緣、路旁、倒木下,其卵胎生的繁殖方式是適應這裡極為寒冷,無霜期短的氣候的很好方式。這裡較為常見的蛇類是枕紋錦蛇 ( Elaphe dione ) 和烏蘇里蝮 ( Gloydius ussuriensis ) ,它們分布較廣,大多數山地均可見到。體形較大的棕黑錦蛇 ( E.schrenckii ) 在這裡是偶見種。紅點錦蛇( E.rufodorsata ) 和虎斑頸槽蛇( Rhabdophis tigrinus ) 分布於河流附近的濕地和石山上,數量稀少。兩棲類和爬行類動物大多數是有益動物,並且有些種類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
黑龍江大沾河濕地自然保護區生境類型多樣,決定了該區鳥類資源的多樣性。經調查及文獻統計,該區共有鳥類 202 種,其中雀形目鳥類 92 種,占全區總數的 45.55% ;非雀形目鳥類 110 種,占總數的 54.45% 。夏候鳥 112 種,占 55.44% ;旅鳥 36 種,占 17.82% ;冬候鳥 11 種,占 5.45% ;留鳥 43 種,占 21.29%
保護區內的鳥類,有鸛形目鳥類東方白鸛 ( Ciconia ciconia boyciana ) 、蒼鷺等 2 科 5 種,占全區 2.48% ;雁形目鳥類有白額雁 ( Anser albifrons frontalis ) 、鴛鴦、綠翅鴨花臉鴨 ( Anas formosa ) 等 21 種,占全區總數的 10.40% ;隼形目鳥類有蒼鷹 ( Accipiter gentilis schvedowi ) 、金雕 ( Aquila chrysaetos ) 、烏雕 ( Aquila clanga ) 、 ( Pandion haliaetus ) 等猛禽總計 3 科 18 種,占全區總數的 8.91% ;雞形目鳥類有黑琴雞 ( Lyrurus tetrix ussuriensis ) 、花尾榛雞等 2 科 5 種,占全區總數的 2.48% ;鶴形目鳥類有白頭鶴 ( Grus monacha ) 、丹頂鶴 ( Grus japonensis ) 、白枕鶴 ( Grus vipio ) 等 3 科 8 種,占全區總數的 3.96% ;鴴形目鳥類有金眶鴴 ( Charadrius dubius curonicus ) 、白腰草鷸 ( Tringa ochropus ) 等2科 18 種,占全區總數的 8.91% ;鷗形目、鴿形目,鵑形目,鴞形目各 4 種、 1 種、 3 種、 11 種、分別占全區總數的 1.98% 、 0.50% 、 1.49% 、 5.45% 。其中屬國家Ⅰ級保護鳥類有 4 種,即東方白鸛、白頭鶴、丹項鶴、金雕。屬國家Ⅱ級保護的鳥類有白枕鶴、蒼鷹雀鷹 ( Accipiter nisus ) 、鴛鴦毛腿漁鴞 ( Ketupa blakistoni doerriesi ) 等鳥類 33 種。
白頭鶴白頭鶴
白頭鶴是世界現存 15 種鶴類之一。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被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列為瀕危物種。大沾河濕地自然保護區是我國白頭鶴種群繁殖基地和集中分布區。
白頭鶴又名修女鶴,是森林濕地的旗艦物種。2002 年被列為國家級科研項目。自從 1999 年發現瀕危動物白頭鶴以來,大沾河濕地自然保護區與全國鳥類環志中心、東北林業大學哈爾濱師範大學、松花江林業管理局合作開展對白頭鶴的科學研究,揭開了白頭鶴神秘的面紗,初步掌握了白頭鶴繁殖、生長、遷徙的規律,使得白頭鶴研究工作有了新的進展。共發現鶴巢8 個,2004 年9月18 日在烏斯孟林場49 林班同時發現白頭鶴18 只在此覓食,專家學者為之震驚。充分證實了大沾河濕地自然保護區是我國繁殖白頭鶴的集中分布區。濕地資源
大沾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沾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大沾河濕地自然保護區地處小興安嶺北坡,小興安嶺主脈山脊繞保護區的東、南、西三面。屬濕潤森林氣候型,冬季嚴寒漫長,夏季溫暖潮濕。土壤結凍時間長,由島狀多年凍土層和季節性凍土層形成天然隔水板,造成土壤過濕,排水力差。保護區海撥最高為465m ,最低為420m ,起伏量45m ,坡度在5 °~l0 °之間,地勢平坦,河谷平淺,河水落差小,排水不暢,從而形成大沾河濕地自然保護區大面積的林間沼澤濕地。
黑龍江大沾河濕地保護區規劃面積為211618hm,其中濕地面積為92188 hm,占保護區總面積的43.6% 。包括河流濕地、泛洪平原濕地、蘚類沼澤濕地、沼澤化草甸濕地、草本沼澤濕地、灌叢沼澤濕地和森林沼澤濕地等 7 種濕地類型。這7 種類型的濕地在保護區的河流源區成片狀、同心圓狀鑲嵌分布,如“圈兒泡子”,而在河流兩側、河漫灘及溝谷中則呈條帶狀鑲嵌分布。

生態旅遊

概述

保護區生態旅遊的指導思想為:以自然景觀生物資源和自然社會為基本對象,將生態旅遊、自然保護貫穿於整個生態旅遊發展建設中,既要保護所觀光對象的自然原始性、環境的完整性,使遊客在旅遊中獲得自然保護的知識,提高環境保護的意識和行動,而且能促進當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並取得較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最終實現保護區發展建設的目標奠定物質和經濟基礎。

大沾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沾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大沾河自然保護區由於獨特的地質、地貌、植被、氣候等因素的影響,使得生物種類繁多,動、植物珍稀奇特,形成多層次、多類型的生物旅遊資源。保護區內自然資源豐富,飛禽隨處可見,除具有森林濕地景觀,更有一些特色景觀,如火山溶洞、白樺林、興安杜鵑景觀等。自然保護區的森林濕地是小興安嶺保存面積最大的內陸濕地,自然景觀未受到破壞,區內河流縱橫,水體資源十分豐富,奇花異草美不勝收,風景變化在一年四季中都有鮮明的特色。山地景觀

自然保護區山地平緩,是以花崗岩為主體的低山丘陵的地形外貌,有火山噴發後形成的火山口和熔岩石帶,這些山體或渾圓漫坡、或陡峭險峻,裸露于山頂的巨石形態各異,惟妙惟肖。保護區內有雄壯挺拔的華爾都康山;有逶迤連綿的牙杜山;有狀如糧倉、儲滿褐色玄武岩的石倉山;有可與五大連池火山相媲美的石海花園——藥泉山

水域景觀

( 1 )神奇的大沾河
保護區內河流、小溪密布,其主要河流——大沾河是小興安嶺北坡的最大河流,也是亞洲為數不多未被污染、仍保持原始自然風貌的河流之一,在保護區內流程 75km ,夏季最高水溫僅達 10 ℃ ,為我國著名的冷水河系,其河道寬闊,河水清澈透明,兩岸山巒起伏、地形多變。著名的“神州第一漂”就是在這裡。
( 2 )連環湖勝景
連環湖俗稱“圈兒湖”或“圈兒泡”,面積達 800 公頃 。這裡的自然水泡星羅棋布,連環錯落,布局井然,景觀如畫,神奇美妙。這裡有名的湖泡就有十幾個,如月牙泡、鯽魚泡、大雁泡、天鵝泡等,不知名的湖泡更是不計其數.這些湖泡中最為神奇的應數其中的"轉心湖",轉心湖中有一個浮島,人稱湖心島.浮島面積約為 4 萬平方米 ,呈不規則圓狀,環島水面寬約四十、五十米。遇南風吹浮島則靠近北岸,北風吹則靠南岸,東風則西,西風則東,此湖因此得名轉心湖。島上長滿原始林木,蓊鬱閉合,更給浮島增添神奇色彩。

東方白鸛東方白鸛
生物景觀

( 1 ) 動物景觀
保護區地處東北亞鳥類、特別是水禽遷徙的主要通道上,成為多種鳥類的繁殖地、越冬地或遷徙途中的停歇地。寬闊的森林濕地中,珍稀的白頭鶴、東方白鸛、丹頂鶴、白枕鶴、金雕、鴛鴦、花尾榛雞等鳥類在自由飛翔和悠閒漫步,莽莽林海中,不時有駝鹿、馬鹿、狍子、黑熊野豬松鼠等獸類出沒,吸引遊客前來觀賞。
( 2 ) 植物景觀
保護區內的地帶性植被是以落葉松為優勢種的落葉松——白樺林,林內伴生樹種多為雲杉、臭冷杉、蒙古櫟、白樺等,此外保護區內還生長著大面積的次生雜木林。林下植被種類多而繁茂,主要有興安杜鵑暴馬丁香山梅花黃花忍冬柳葉繡線菊苔草等。春季來臨,冰雪融化、萬物復甦,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夏季,各種野花爭相綻放,爭奇鬥豔;秋季,一串串誘人的果實掛滿枝頭,濃郁清香,鮮艷的色彩讓人目不暇接;冬季,這裡銀裝素裹、雪海茫茫,翠綠的松林與無垠的白雪、藍天相互輝映,恍若仙境。
大沾河以其獨特秀麗的風光使專家、學者及海外探險者稱為“塞北三峽”。曾有美、日、法、意、澳等專家學者都到此考察,大沾河自南向北蜿蜒曲折,兩岸懸崖峭壁、山高林密。山河相伴相隨,景色綺麗多姿。有的河段流水如鏡,有的河段卵石橫臥、浪流翻滾,河水清澈見底,有三峽之動,灕江之靜。大沾河起源於高山密林中的無人區,全長247 公里,整個流域無人居住,使亞洲未被污染得河流之一,這裡是天然的大氧氣吧,使森林浴的聖地,被譽為“神州第一漂”。

基本建設

保護區的局址設在交通方便的沾河林業局,辦公樓建築面積467.25 平方米 ,占地面積2292 平方米 。已建成尖新山、格拉氣、伊南河等8 個保護工作站,總計400 平方米 ,以及塔卡拉河、圈兒泡子和烏斯孟 3 個生態監測站,總計300 平方米 。在進入保護區的大沾河岸邊已建成具有象徵意義、名為“托起未來”保護區標誌性雕塑 1 座。建設界碑10 個、宣傳牌110 個、界牌80 個,在保護區周邊交界處埋設界樁568 個,使保護區四至範圍十分清楚。各保護站、監測站現已全部通電,通訊設施比較齊全,工作井然有序。

投資情況

根據國家林業局林計發 [2002]117 號《國家林業局關於吉林琿春等5 個保護區基本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批覆》檔案要求,國家一期投資為 286 萬元,其中中央預算內林業基本建設投資安排 228 萬元、地方配套解決 58 萬元,根據國家林業局林計批字 [2006]68 號檔案《關於黑龍江大沾河濕地保護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批覆》,二期投資為 521 萬元。其中中央預算內專項基金安排 417 萬元、地方配套解決 104 萬元。
黑龍江大沾河濕地自然保護區是黑龍江省小興安嶺林區溫帶森林濕地生態系統自然保護區中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最為典型、生態環境保護和保護區發展建設最具潛力和保護價值的自然保護區,保護區自然景觀的原始性、生物的多樣性是同類地區的典型代表,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因此,進一步保護其資源,研究其生態系統變化規律,維護其系統的穩定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白頭鶴科研

白頭鶴是森林濕地的旗艦物種,國家 I 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被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列為瀕危物種。目前全世界估計數量約 9100 只。主要分布於亞洲東部。繁殖於俄羅斯的遠東地區和中國的小興安嶺地區。

大沾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沾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998 年在大沾河濕地自然保護區找到了白頭鶴的繁殖巢,此後,為了保護好白頭鶴,林業局專門投入二十餘萬元的設備,每年專門為白頭鶴種植 50 公頃“口糧田”,保證白頭鶴在這裡生長與生活。 2004 年 9 月 18 日 在烏斯孟 49 林班的白頭鶴“口糧田”里一次性發現 18 只白頭鶴同時覓食,專家學者為之震驚。 大沾河濕地自然保護區與全國鳥類環志中心、東北林業大學、哈爾濱師範大學、松花江林業管理局合作開展對白頭鶴的科學研究,經過幾年不間斷的研究,使得白頭鶴研究工作有了新的進展。共發現鶴巢 11 個,並錄製了大量的繁殖資料,揭開了白頭鶴神秘的面紗,專家學者一致認為 大沾河濕地自然保護區是我國目前已知的一處白頭鶴的繁殖地和集中分布區。白頭鶴每年 4 月初遷到小興安嶺,遷來時就已經成對活動。 4 月中下旬開始交配。
白頭鶴營巢於森林濕地的小片水塘中,水塘水深 120~ 300mm ,水塘中散布著大小不一的塔頭。巢附近的木本植物主要以落葉松、毛赤楊和白樺為主。還有少許卵葉柴樺和 柴樺 等,鬱閉度在 0.2~0.6 不等。草本植物有小葉樟、修氏苔草、狹葉甜茅、寬葉苔草翻白蚊子草等。巢以塔頭為基底,其上是從巢位附近水中撈出的枯草莖、葉,再上是落葉松和毛赤楊的細枝條混雜著枯乾的小葉樟和苔草,最上面是細碎的乾草。白頭鶴 4 月末產卵,每窩 2 枚卵。卵以淡土黃色為主,布以不規則、深淺不一的褐色斑點,鈍端的褐色斑點較尖端密集。成鳥產完第 1 枚卵便開始孵卵。儘管雌雄都參與孵卵,但夜間坐巢的都是雌鶴。清晨進行第一次換孵,雌鶴離巢去採食地,由雄鶴擔任孵卵任務。每天 15 :00~16 :30 會有一次比較固定的換孵過程。其餘時間有時也會出現換孵現象。根據野外記錄,在沒有干擾的情況下,每天換孵 4 次。涼卵在孵化過程中並不定時。但是孵化前期較後期少。原因與天氣越來越熱以及孵化後期胚胎自行產熱增加有關。陰雨天的涼卵次數和時間遠少于晴天。翻卵多與涼卵和換孵相結合。
白頭鶴白頭鶴
根據野外觀察結果,孵化到第 27 天時,便可以聽到雛鳥在卵殼內發出的叫聲和啄殼的聲音。第 28 天第 1 枚卵的鈍端側面被雛鳥叨出小洞。之後的 36~46 小時裡,卵殼上的洞逐漸增大、形成半環狀、近環狀直至卵殼鈍端脫落。當雛鳥蹬脫卵殼後已經顯得疲憊,羽毛全部變乾後,活動能力也在增強。先出殼的雛鳥對第二隻雛鳥有明顯啄斗的行為 。雛鳥出殼後的 11 小時內,未見成鳥飼餵雛鳥。期間巢上的成鳥用喙銜起小塊蛋皮遞到雛鳥喙端,此時雛鳥發出類似於蟋蟀的叫聲,不時地啄取成鶴喙端的蛋皮。隨著時間的推移,雛鳥的活動有所增多,啄食的準確率增強。與此同時,巢外另一隻成鶴不停地用喙在塔頭中戳、拽,翻找著食物。在雛鳥出殼 11 小時後,巢外的成鶴開始飼餵雛鳥,幾分鐘或十幾分鐘回巢一次,喙端銜著找來的食物。天氣溫暖時,成鶴用食物吸引雛鳥離巢活動。成鶴帶回來的食物多數是蚯蚓。此外還發現有蝌蚪和玉米粒大小的螺類。出殼後 12 小時左右,雛鳥開始自己飲水,飲水行為極不熟練,近乎於連嗆帶喝。在第 2 只雛鳥出殼後的次日,成鳥便帶著雛鳥漸漸遠離巢址,不再回巢過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