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蘇里蝮

烏蘇里蝮

烏蘇里蝮蛇(A gkist rodon ussurensis) ,俗名土球子、草上飛、七寸子。屬蝰蛇科(Crotalidae) ,蝮蛇亞科,蝮蛇屬(A gkist rodon) 。分布於遼寧、吉林、黑龍江。國外分布於俄羅斯遠東地區,朝鮮。繁殖方式卵生。9月間產2—10仔,初生仔蛇全長172—216mm。多見於平原、淺丘或低山的雜草、灌叢、林緣、田野或石堆中。每年10月入蟄冬眠,次年5月出蟄。吃鼠、蛙及魚,偶亦吃蜥蜴及其他蛇類。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烏蘇里蝮烏蘇里蝮

學名:Gloydius ussuriensis

烏蘇里蝮

英名:Ussuri Mamushi

中文俗名:白眉蝮,黒眉蝮

保護等級:“三有”名錄

科名:蝮蛇亞科(Crotalinae)

分布:布於遼寧、吉林、黑龍江、俄羅斯遠東地區與朝鮮半島等。

國內分布: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遼寧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陝西甘肅台灣

學名:Gloydius ussuriensis

英名:Ussuri Mamushi

科名:蝮蛇亞科(Crotalinae)

分布:布於遼寧、吉林、黑龍江、俄羅斯遠東地區與朝鮮半島等。

形態特徵

烏蘇里蝮烏蘇里蝮

小型毒蛇,雄性全長50~66公分,雌性51~63公分。背面暗褐、棕褐或紅褐色,有兩行邊緣黑色、中心色

淺、向體側開放的大圓斑縱貫全身,左右圓斑對稱排列或略有交錯,在背中線彼此相接或幾乎相接;眼後黑色眉紋較寬,上緣平直鑲白邊,下緣略呈波紋不鑲白邊;尾尖色不淺淡,舌粉紅色。鼻間鱗外側尖細微向後彎。背鱗中段21行;腹鱗+尾下鱗188~213,平均約200。有一對頰窩,有前管牙。

保護等級

已被列為中國瀕危動物紅皮。

生態習性

烏蘇里蝮烏蘇里蝮

多見於平原、淺丘或低山的雜草、灌叢、林緣、田野或石堆中。每年10月入蟄冬眠,次年5月出蟄。吃鼠、蛙及魚,偶爾也吃蜥蜴及其他蛇類。卵胎生,9月間產2~10條幼蛇,初生幼蛇全長17—21公分。

蝮蛇喜歡棲息在溫度適宜、距水源較近、食物豐富、捕食方便,易於隱身的環境中生存。如平原的草地、丘陵和山地林下。多棲息在墳丘、石縫、樹洞和鼠遺棄的舊洞穴中。主要分布於黑龍江、吉林等省區。喜歡在弱光下活動,常在早、晚或陰天時出來覓食。取食對象為鼠類、蛙類、昆蟲、蜥蜴、小鳥等活體及其鳥蛋。成體進食量為自身體重的1/6或1/4,幼體為1/3或1/2,6—9月活動頻繁,進食量大,母蛇產仔後進食量更大。

繁殖習性

蝮蛇2—3年性成熟,壽命6—7年,為卵胎生。交尾季節為每年的5—9月,產仔期為8~9月,懷卵期為3個月。產仔2—17個,初生仔蛇長22—34cm。交尾1次,可連續3—4年受精,因雌蛇輸卵管內的精子能保存數年之久。交尾時間多在5—9時,15—18時,氣溫在16—19℃時進行。交尾時,雄蛇伏於雌蛇體背上,尾部纏繞雌蛇,伸出兩隻交配器,將一隻伸入雌蛇的泄殖腔孔中,交尾時間保持15~25分鐘,射精後,雄蛇尾部下垂,雌、雄蛇泄殖腔分離,仍在一起一段時間靜止不動。以後,雄蛇先開始爬行,雌蛇恢復活動較晚。雌蛇產仔前常不進食,不動,性情較兇猛。產仔時,泄殖腔孔前面逐漸膨大,尾部翹起,蛇體收縮蠕動,泄殖腔孔張開,有時排出大量粘液。初生仔蛇包在透明的膜內,仔蛇破膜而出後仰頭掙扎擺動。不久進行第1次蛻皮,蛻皮後的仔蛇可長1cm左右。

蛻皮習性

蛇每年都蛻皮,一般每年蛻皮3—4次,多者一年達10餘次,若營養好,蛻皮次數也多。蛻皮前6—11天,眼睛的角質膜出現煙霧藍色,暫時失明,體色暗濁。經3—5天眼睛復明,再過3—6天開始蛻皮。蛻皮時,先用下唇用力地在樹樁或石頭的稜角上磨蹭,使下唇近旁的鱗片剝離,然後仰臥其頭頸部,再用力磨蹭吻端及頭背部的鱗片進行剝離。等上、下唇鱗片全部剝離後,便緩緩地爬行。當爬行到樹丫或石縫隙間,憑藉隙縫兩壁的阻力,使鱗片向後倒剝。蛻到頸部後,就用力收縮其肋間肌肉,再向前爬行,使身體部的鱗片向後倒剝,將蛇蛻的內面向外翻出,此時能聽到“吱-吱-”的響聲。當蛻到二分之一時,速度就更快了,整個過程大約1個小時。蛻皮後的蛇體更加鮮艷,斑紋更加明顯。蛻皮後一般不覓食或去水中洗澡。有的立即返回原洞,有的原地不動休息一會,再返回原洞。

冬眠習性

蛇是冷血動物。在冬季來臨時,它們要入洞冬眠。東北地區蝮蛇於10月中、下旬開始冬眠。當氣溫在15℃以下時,它們很少進食,遷移到冬眠場所附近活動,一旦溫度降至10℃以下,它們就入洞冬眠。冬眠的順序為先雌蛇、後雄蛇,最晚的是幼蛇。蝮蛇冬眠的場所為凍層以下無水乾燥的洞穴中。冬眠的方式有單條的,也有群居。少則3—5條,多則十幾條到幾十條。一般群居比單條容易成活,原因是多條群居可以提高洞穴內的溫度。一般在5月中、上旬解除冬眠,剛出洞的蛇活動緩慢,進食很少,需要補充水分。蝮蛇冬眠後成活率的高低與環境有關。若洞穴內的溫度低、濕度小或過於乾燥,蛇體內脂肪積累的少,不利於冬眠。解除冬眠後,供水條件也影響蛇的成活率。秋天蛇食物少,攝食量不足,體內脂肪貯藏量少的難以成活。蛇體內脂肪貯量少於10g的不利於越冬。在自然條件下,越冬蛇只有1/3或1/2能夠成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