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腰草鷸

白腰草鷸

白腰草鷸(學名:Tringa ochropus),分布於昆明、嵩明、巧家、昭通、勐臘、勐海、瀘水、貢山、維西等地,為旅鳥或冬候鳥。屬於鴴形目,鷸科,鷸屬,是一種珍貴的瀕臨滅絕的珍惜自然保護動物,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白腰草鷸白腰草鷸
白腰草鷸前額、頭頂、後頸黑褐色,具白色縱紋;上背、肩、翅覆羽和三級飛羽黑褐色,羽緣具白色斑點。下背和腰黑褐色,微具白色羽緣,尾上覆羽白色。尾羽也是白色。除外側一對尾羽全為白色外,其餘尾羽具寬闊的黑褐色橫斑。橫斑數目自中央尾羽向兩側逐漸遞減。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黑褐色,自嘴基至眼上有一白色眉紋,眼先黑褐色。頰、耳羽、頸側白色,具細密的黑褐色縱紋。頦白色,喉和上胸也是白色,密被黑褐色縱紋。胸、腹和尾下覆羽純白色。胸側和兩脅也是白色,具黑色斑點。腋羽和翅下覆羽黑褐色,具細窄的白色波狀橫紋。冬羽和夏羽基本相似,但體色較淡。上體呈灰褐色。背和肩具不甚明顯的皮黃色斑點。

虹膜暗褐色,嘴灰褐色或暗綠色,尖端黑色。腳橄欖綠色或灰綠色。

大小量度為:體重雄性60—104克,雌性60一107克,體長雄性200一255毫米,雌性217—264毫米;嘴峰雄性32—37毫米,雌性31—38毫米;翅雄性131—147毫米,雌性133—151毫米;尾雄性50—63毫米,雌性54—67毫米,跗跖雄性30一38毫米,雌性30—42毫米。

分布範圍

白腰草鷸白腰草鷸
白腰草鷸在中國繁殖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和新疆西部。越冬於西藏南部、雲南、貴州、四川和長江流域以南的廣大地區以及海南島、香港和台灣。遷徙經過河北、寧夏、青海、甘肅等省。在國外繁殖於歐洲,往東到中亞、阿爾泰、外貝加爾湖、蒙古、黑龍江中游,一直到西伯利亞太平洋沿岸。越冬於歐洲南部、地中海、非洲、波斯灣、伊朗、日本和菲律賓等地。

生活習性

白腰草鷸白腰草鷸
白腰草鷸繁殖季節主要棲息于山地或平原森林中的湖泊、河流、沼澤和水塘附近。棲息海拔高度可達海拔3000米左右。非繁殖期主要棲息於沿海、河口、內陸湖泊、河流、水塘、農田與沼澤地帶。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多活動在水邊淺水處、礫石河岸、泥地、沙灘、水田和沼澤地上。遷徙期間也常集成小群在放水翻耕的雌性地上覓食。尤其喜歡肥沃多草的淺水田。常上下晃動尾,邊走邊覓食。遇有干擾也少起飛,而是首先急走,遠離干擾者,然後到有草或亂石處隱蔽。若干擾者繼續靠近,則突然衝起,並伴隨著“啾哩一啾哩”的鳴叫而飛。飛翔疾速,兩翅煽動甚快,常發出“呼呼”聲響。

白腰草鷸主要啄食蠕蟲、蝦、蜘蛛、小蚌、田螺、昆蟲、昆蟲幼蟲等小型無脊椎動物,偶爾也吃小魚和稻穀。

生育繁殖

白腰草鷸白腰草鷸
白腰草鷸的繁殖期為5—7月。剛到繁殖地時多活動在林外開闊的湖邊、河岸和沼澤地上。以後逐漸進入森林繁殖。通常營巢於森林中的河流、湖泊岸邊或林間沼澤地帶,也在林緣河邊沼澤濕地及河邊小島上的草叢中或疏林中營巢。巢多置於草叢中地上或樹下樹根間。也有報告營巢於樹上。一般不築巢,而是利用鶇、鴿等鳥類廢棄的舊巢。每窩產卵3—4枚。卵的形狀為梨形,顏色為桂紅色、污白色,灰色或灰綠色,其上被有紅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34—42×25—30毫米。雌雄輪流孵卵。孵卵期間親鳥甚為護巢。若有入侵者侵入巢區,親鳥則在空中來回飛翔或站於附近樹上鳴叫不已,直至入侵者離去。孵化期20—23天。

藥用價值

白腰草鷸白腰草鷸
來源:為鷸科動物白腰草鷸的肉。

功效:疏風透疹。

主治:治麻疹

性味歸經:辛,微溫。入肺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0一100克。

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動物的世界4

動物是生物界中的一大類。一般不能將無機物合成有機物,只能以有機物(植物、動物或微生物)為食料,因此具有與植物不同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以進行攝食、消化、吸收、呼吸、循環、排泄、感覺、運動和繁殖等生命活動。我們一起來研究研究這些動物吧!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