鰺

鰺是硬骨魚綱鱸形目(perciformes)鰺科(Carangidae)魚類的統稱。 世界重要暖水性和暖溫性海洋經濟魚類。鰺的分布與暖流的關係甚為密切,主要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熱帶和亞熱帶水域,也可隨暖流到達緯度較高的海區。

基本信息

概況

大眼鰺 大眼鰺
鰺科魚類形態圖 鰺科魚類形態圖

鰺是魚類的一科,體側扁而高,鱗細,尾柄細小。盛產於亞熱帶海 洋中,種類繁多。體延長而側扁,體形多樣式,紡錘形、橢圓形、卵圓形或菱形等。尾柄一般皆細長,有些種類其背、腹側具凹槽;兩側則具稜脊。一般皆被細小圓鱗,有些種類則退化而埋於皮下或部份區域裸露。側線完全,前部多少彎曲,有時側線上全部或部份具稜鱗。脂性眼瞼,或發達,或不發達。上下頜一般皆具齒,一列或呈絨毛齒帶;鋤骨及舌面通常有齒帶。鰓蓋膜分離,不與喉峽部相連。前鰓蓋骨,幼魚時具小刺,成魚則平滑。鰓耙通常細長,亦有退化呈瘤狀者。兩個背鰭多少分離,第一背鰭前方常有一平臥倒棘,棘間通常有膜相連,有些種類第 一背鰭棘會隨成長而漸退化,甚至消失;第二基底長,前方鰭條有時延長如絲狀;臀鰭與第二背鰭同形,其前方具二游離之硬棘,有時會埋入皮下;第二背鰭與臀鰭後方有時具1個或多個離鰭。胸鰭寬短或延長呈鐮刀狀;腹鰭胸位,I+5;尾鰭叉形。全世界計有4亞科32屬,大約140種。

鰺是硬骨魚綱鱸形目(perciformes)鰺科(Carangidae)魚類的統稱。世界重要暖水性和暖溫性海洋經濟魚類。鰺的分布與暖流的關係甚為密切,主要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熱帶和亞熱帶水域,也可隨暖流到達緯度較高的海區。分布範圍相當於南緯55°至北緯65°,主要集中於南、北回歸線之間。全世界鰺科魚類約有 290種,其中以印度-西太平洋熱帶海區種類最多,約170種;美洲東西兩岸約120種;東大西洋約40種。鰺科魚類肉結實,味美,少骨刺,大部分製成鹽乾品,部分鮮銷或制罐。

形態特徵

脂眼凹肩鰺 脂眼凹肩鰺

體稍側扁,分別呈流線型形、橢圓形、卵圓形、亞圓筒形等。前頜骨一般能伸縮。兩頜牙細小,犁骨、齶骨及舌上常具牙。體一般被圓鱗,個別具弱櫛鱗,有些種類的鱗片呈針形或匙形。側線的全部或一部分被骨質棱鱗,或無棱鱗,背鰭2個。臀鰭前方具2分離棘。有些種類在第2背鰭與臀鰭的後方有1個或幾個小鰭。

棲息生態

大部份的鰺科魚類屬於中表層洄游性魚類,通常結成群沿著岸邊在不同深度的水域巡遊,部份的魚種則喜歡棲息於沙岸或珊瑚礁區;某些種類,像浪人鰺(Caranx ignobilis)、六帶鰺(Caranx sexfasciatus)等魚種,其幼魚經常出現在河口的汽水域;而素有「領航者」之稱的黑帶鰺(Naucrates ductor)及無齒鰺(Gnathanodon speciosus)的幼魚則經常伴隨在大型魚,像鮫、魟之類的身旁,一面可保護自己,一面可撿食大魚吃剩下的碎屑。大部份的種類主要捕食小魚,亦有捕食軟體動物或甲殼類者,或是以浮游無脊椎動物為食,像圓鰺屬( Decapterus)。

營養成分

能量: 124.00 千卡 蛋白質: 18.50 克
碳水化合物: 4.80 克 脂肪: 3.40 克
水分: 72.00 克 灰份: 1.30 克
維生素A: 1.00 微克 視黃醇當量: 1.00 微克
維生素B1: 0.06 毫克 維生素B2: 0.11 毫克
煙酸: 3.60 毫克 維生素E:0.49 毫克
鉀: 215.00 毫克 鈉: 81.60 毫克
鈣: 55.00 毫克 鎂: 30.00 毫克
鐵: 1.80 毫克 錳: 0.05 毫克
鋅: 0.85 毫克 銅: 0.11 微克
磷: 191.00 毫克 硒: 24.89 微克

經濟種類

高體鰺 高體鰺

中國有鰺科魚類64種,南海均有分布;東海25種,黃海僅16種。有些種類僅在一定的季節隨暖流到達東海與黃海。中國鰺科魚類根據地理分布可分為4個類型:①泛熱帶-亞熱帶種,共14種;②印度洋-西太平洋種,40種;③西太平洋種,7種;④中國地方種,3種。主要經濟種有下述3種。

分布廣和產量大的有藍圓鰺(Decapterus maru-adsi),和竹筴魚(竹筴魚Trachurus japonicus)。還有:鯧鰺、雄雞魚、卵形鯧鰺、黃臘鯧、裸胸鰺、長吻絲鰺、溝鰺、白舌尾甲鰺、六帶鰺等。

物種簡介

六帶鰺

六帶鰺 六帶鰺

鰺科 Caranx (Caranx)sexfasciatus Quoy et Gaimard 上頜牙3列,最外1列較內列強大,下頜牙1列。胸部被小圓鱗。棱鱗明顯,存在於側線直線部的全部。小魚體側有5~6條暗色橫帶。暖水性中上層魚類。體長150~250毫米。大者可達1000毫米以上。盛產於中國廣東沿海。廣泛分布於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中國產於南海、東海和黃海。

藍圓鰺

開放分類:生物、魚類、水產、南海、動物

拉丁名:Decapterus maruadsi (Temminck et Schlegel)

英文名:brown-striped mackerel scad,blue scad

俗名:刺巴魚、巴浪魚、棍子魚、池魚、黃鮎、池仔。

綱目:鰺科

藍圓鰺 藍圓鰺

鱸形目鰺科圓鰺屬的一種。又稱池魚,巴浪魚。體紡錘形,稍側扁。脂眼瞼發達,前後均達眼中部,僅瞳孔中央露出一長縫。上頜後端較鈍圓。體被小圓鱗。有側線,側線直線部的全部或絕大部分上具棱鱗。胸鰭長與頭長之比隨魚體的大小而異。背鰭前部上頂有一白斑。暖水性中上層魚類,分布於中國海南省到日本南部;在東海主要分布於中國福建沿岸,為南海經濟魚類之一。

溝鰺

俗名:銅鏡

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淺岸邊,通常三、兩成群遊動於表層水域。主要以蝦子、橈腳類、十腳類等甲殼類動物為食。

溝鰺 溝鰺

最大體長:28 cm

分布: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之暖水域,包括波斯灣區、印度尼西亞、南中國海、台灣、東海、黃海及日本等沿岸。

大甲鰺

脂眼瞼非常發達。棱鱗強而高,被於側線彎曲部後部及直線部全部,在尾柄處連線形成一隆起嵴。第二背鰭後部有7~10個游離小鰭,臀鰭後部有6~8個游離小鰭,小鰭的數目隨魚的大小而異暖水性中上層魚類。游泳迅速。體長200~400毫米。大者可達1米多。盛產於廣東沿海。分布於印度和太平洋。中國產於南海和東海。

習性:大甲鰺屬暖水性中上層魚類。常結成群游於深海上層,游泳迅速,盛產於南海。

體重:體長一般為20-40CM,大者可達1米,重達30KG

釣場:深水海域,島嶼附近,岩礁海岸

釣法:船釣拖釣法,遠投竿遠拋拖釣法,磯浮釣法

餌料:小活蝦、小魚、擬鉺、小魷魚

雙帶鰺

雙帶鰺 雙帶鰺

學名:紡綞鰤俗名:海草、拉侖

形態特徵:體呈紡錘形,稍側扁。頭小,吻尖。脂性眼瞼不發達。上頜骨末端不達眼之前緣。上下頜、前鋤骨、齶骨及舌面皆具齒。體被大型圓鱗,其後緣為截形或圓形,且呈波紋狀,另有小型的圓鱗在這些大型圓鱗的四周。側線無任何的棱鱗。第一背鰭有6枚弱的棘,棘間有膜相連。第二背鰭與臀鰭同形,其後具有一個2枚鰭條所組成之離鰭,是本屬之重要特徵。體背藍綠色,腹部銀白;體側有兩條由吻端至尾基的藍色縱帶,其間另有一條黃色縱帶;各鰭黃綠色;尾鰭具黑緣。

棲所生態:大洋性魚種,通常游泳於表層、礁石上方或外海。主要以無脊椎動物及小魚為食。

地理分布:廣泛分布於世界之暖水域。台灣省各地沿海均產,但以東部海域較長見。

漁業利用:一般漁法以延繩釣、一支釣、流刺網、定置網捕獲。同時也是拖釣的對象魚。油煎或煮湯皆宜。

白舌尾甲鰺

鰺科 Caranx (Uraspis)helvolus(Forster)(黑面白魚)

白舌尾甲鰺 白舌尾甲鰺

口腔周圍深黑色,僅舌及口腔背面呈乳白色。犁骨、齶骨及舌上無牙。胸部側面和腹面無鱗。棱鱗存在於側線直部上。暖水性中上層魚類。體長一般140~295毫米,大者可達330毫米。為廣東沿海較習見種類。分布於印度和太平洋。中國產於南海和東海。

竹筴魚

竹筴魚(Trachurus japonicus)為中上層洄游性魚類(圖1)。游泳力強,行動迅速,性活潑,對聲音頗敏感,具趨光性。幼魚攝食浮游生物,成魚攝食魚類和浮游甲殼動物。中國海區的竹筴魚,生殖期在南海為11月至翌年4月,盛期為12月至翌年1月;在黃海北部為5月下旬至 7月中旬。懷卵量約40萬粒。卵子分批成熟產出,一般一個生殖季節中產卵 2次。卵浮性,卵徑為0.81~0.93毫米,卵黃有龜裂,油球1個,油球徑0.19~0.24毫米。在水溫20~22℃時約經50小時孵化,仔魚經5天后卵黃耗盡,開始攝食。1齡開始性成熟,生殖魚群雌雄比接近於1:1。主要漁場是南海萬山群島、閩南-台灣淺灘魚場、黃海南部漁場和黃海北部海洋島漁場。以圍網、風網、圓網、流刺網捕撈為主。

毒素部位

橙點若鰺 橙點若鰺

鰺魚又名藍圓鰺、棍子魚、刺巴魚、池魚等。這種魚宜鮮食為安全。如果久放一段時間,魚肉中的組氨酸會很快地分解,生成有毒性的組氨物質,如果人們吃了這種魚,定會發生食物中毒現象。

世界生產

鰺科魚類在世界海洋漁業中占有重要地位,80年代初世界年產量高達500萬噸左右。其中以竹筴魚屬產量最高,其次為圓鰺屬。此外,鰺屬( Caranx)和?鰺屬( Chorinemus)也都是重要的捕撈對象。

動物的世界4

動物是生物界中的一大類。一般不能將無機物合成有機物,只能以有機物(植物、動物或微生物)為食料,因此具有與植物不同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以進行攝食、消化、吸收、呼吸、循環、排泄、感覺、運動和繁殖等生命活動。我們一起來研究研究這些動物吧!

拼音是can的漢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