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專指先秦時期中華大地不同區域的文化。有專家主張,地域文化專指中華大地特定區域的人民在特定歷史階段創造的具有鮮明特徵的考古學文化。一些學者則將地域文化劃分為廣義和狹義,認為狹義的地域文化專指先秦時期中華大地不同區域範圍內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而廣義的地域文化特指中華大地不同區域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時間上是指從古至今一切文化遺產。經過再三研究、反覆探討,多數與會專家學者認同“地域文化專指中華大地特定區域源遠流長、獨具特色,傳承至今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

地域文化概述

地域文化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專指先秦時期中華大地不同區域的文化。有專家主張,地域文化專指中華大地特定區域的人民在特定歷史階段創造的具有鮮明特徵的考古學文化。一些學者則將地域文化劃分為廣義狹義,認為狹義的地域文化專指先秦時期中華大地不同區域範圍內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而廣義的地域文化特指中華大地不同區域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時間上是指從古至今一切文化遺產。經過再三研究、反覆探討,多數與會專家學者認同“地域文化專指中華大地特定區域源遠流長、獨具特色,傳承至今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

特點

地域文化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範圍內長期形成的歷史遺存、文化形態社會習俗、生產生活方式等。

地域文化首先在於它具有明顯的地域性。一個地區與另一個地區在文化形態上的不同,才使得中華民族的文化呈現多樣化,由於古代交通不便和行政區域的相對獨立性,使各地的文化形態也具有了各自不同的風格,一地有一地的特點,如漢文化、關隴(三秦)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松遼文化吳越文化荊楚文化、嶺南文化等。

第二,地域文化形成過程的長期性。中華民族形成,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各地的文化形態也在幾千年演化中形成各自的特點。一個地區歷史遺存越多,它的地域文化就越發達。大多地域文化的命名就是源於二三千年之前的春秋戰國時諸侯國名如上述的“秦”、“巴”、“蜀”、“荊”、“楚”、“吳”、“越”等,這些諸侯國雖然不存在了,但作為各自的文化形態卻延續了下來,長期影響著這個地區的人們。

第三,地域文化具有相互滲透和包容性。任何形態的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尤其在中國古代,大多數時期是統一政權,各地人群的相互流動,自然使文化習俗互相滲透,互相影響,作為宗主區域的文化,自然就包容了外來的文化;尤其在幾個文化區域的交匯地帶,更形成了兼具幾種地域文化特點的特色文化,如地處漢水上游的陝西漢中地區,就兼有北部的隴文化、西部的氐羌文化、南部巴蜀文化、東部的荊楚文化的特點,從而形成獨具特色的漢文化。

第四,地域文化表現形式的廣泛性。作為大概念意義上文化,它包含了從社會意識形態到生產生活的各個層面,不同地域的人們,其生產生活習俗語言都表現出別處的不一樣。

基於以上的思考,研究地域文化,既要立足於所研究的地域,又不能局限所研究的地域,要研究它的地域特點,又要研究它與相近地域文化的關聯;既要研究作為“秦”、“巴”、“蜀”諸侯國時期的文化,研究它的歷史淵源,又要研究其現時的表現形式;既要研究其表相的狹義的文化形式,又要研究深層次的、全方位的、決定與指導意識形態的文化核心。只有這樣,才能從縱向、橫向、表層、裡層深刻認識某個地域的文化特徵,從而更好地去開發地域文化,為當地經濟文化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

在利用地域文化發展旅遊業、搞產品宣傳等方面,出現了一些值得研究的現象:不少地方大力開發歷史遺蹟、歷史名人活動的遺存,以及傳統文化活動,發展旅遊業;有的利用當地人文資源,命名企業及其產品,或者以此作為產品廣告,拉動消費,等等,人們習慣把這種做法叫做“文化搭台,經濟唱戲”。這種做法,從市場經濟的角度來說,本是一件好事,因為它在某種程度上,使文化同當地經濟結合了起來,而且推動了經濟的發展,使人們在生活生產及娛樂中,接受了文化的薰陶,提高了全社會的文化素養,這無疑是值得肯定的事。

目前,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情況,就是一些地方在發展旅遊和開發產品、宣傳產品方面,不顧歷史真實,根據道聽途說或臆斷,製造虛假的“歷史遺蹟”和人文“資源”,有的妄拉歷史名人,說某某人在此乾過什麼事,把紀念墓宣傳成真墓,爭某某名酒的祖產地,如有個地方把只有100多年生產歷史的酒,宣傳成有3000年歷史的“貢酒”等,以欺騙遊客消費者取得經濟效益。這些做法一則使人(尤其是青少年)得到虛假的、不正確的知識,二則搞亂了歷史的真面目,使後人無法了解當地歷史真實的情況,無怪乎一些人在“歷史遺蹟”旅遊後,發出“是否真實”的疑問,或者大呼上當。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無論在祖國的哪塊地方,只要認真發掘,都能夠挖掘出不少值得發揚光大、引人入勝的地域文化,因為地域文化的範疇是十分寬廣的領域,如發生在特定地域的歷史事件、歷史遺蹟、歷史人物、傳統生產工具、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與習慣、風情民俗、服飾、民居、建築風格、傳統文藝形式、歌舞戲劇、宗教信仰,甚至自然景觀自然資源等,都是很好的可供開發利用的地域文化資源,如此豐富的資源(對某一地區而言,當然各有側重),完全沒有必要無中生有地去搞那些並不真實的假“文化”以擾亂視聽,遺患後世。

地方志如何反映當地的地域文化,這是擺在新一輪地方志工作者面前的新課題。從地方志發展的歷史來看,在中國古代,由於交通文化的相對封閉,縣一級文人修志,資料缺乏,一些修志者不具備考證條件和功力,或者故意抬高家鄉聲望,所以把一些未經嚴格考核、不大準確的“史料”寫進了當時的地方志書中,這已經為研究歷史造成了混亂,舊志中的錯訛往往使一些嚴肅的歷史學家望而卻步,不敢援引其中史料。曾經接觸過一個地方史專家,他說,“我從不相信舊志,有的修志的人往往不懂歷史,妄拉名人,道聽途說,主觀臆斷,所記述事實與歷史差距太大。”在建國後第一屆修志中,上述情況雖有所改變,但還存在許多考據不嚴、因襲舊志錯誤的地方。

中國全國範圍的第二屆修志即將展開,是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實事求是,還是繼續因襲錯誤,甚至製造新的謬誤,這是首先要明確的。有的行政領導主張:編纂的志書口徑必須與當前旅遊、產品開發、發展經濟相一致,不能按歷史記載來寫。這種想法雖然出發點是好的,但對於歷史來說,卻是不負責任的。

發展途徑

地域文化地域文化
第一,地域文化要宏揚,要為經濟發展服務,但必須建立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不能以欺騙消費者的手段獲取經濟利益。

第二,《志》屬信史,“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少女”,必須堅持其真實性,準確性,不然就失去了編史修志意義,失去了地方志存在的價值;對舊《志》及新編《志》中的史實錯誤,必須堅決糾正,不能人云亦云,不能人為地製造和杜撰歷史,即使它有可觀的經濟開發價值,也要堅決擯棄。

第三,把旅遊、經濟開發、廣告宣傳,與編修地方志工作嚴格區分開來。對前者,作為地方志工作者,雖有義務著文闡清歷史真實情況,但無權也無法干涉;對後者,即所從事的職業本身,必須堅持“史德”、“史識”,秉筆直書,維護歷史的真實性,也就是維護地方志的歷史地位。今日的地方志如果隨世俗隨商家的需要任意塗抹,後人何以為據研究一方歷史?一部地方志,本來就是地域文化的集大成者,真實地反映好當地各方面的大文化狀況,記述好本地地域文化與其它地域不同之處、特色之點,並且很好地讀志用志,完全能夠很好地服務於地方經濟開發和建設,又何必弄虛作假,搞虛假“文化”呢!

研究意義

地域文化地域的民族文化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響一方經濟、造就一方社會。在中華大地上,不同社會結構和發展水平的地域自然地理環境、民俗風情習慣、政治經濟情況,孕育了不同特質、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諸如齊魯文化三秦文化湖湘文化燕趙文化中州文化三晉文化蜀文化巴文化徽文化贛文化閩文化……。而“地域文化”作為一個科學概念,至今學術理論界仍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與會者認為,欲研究“地域文化”,首先必須對其進行科學界定。有學者提出,地域文化專指先秦時期中華大地不同區域的文化。有專家主張,地域文化專指中華大地特定區域的人民在特定歷史階段創造的具有鮮明特徵的考古學文化。一些學者則將地域文化劃分為廣義狹義,認為狹義的地域文化專指先秦時期中華大地不同區域範圍內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的總和;而廣義的地域文化特指中華大地不同區域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時間上是指從古至今一切文化遺產。經過再三研究、反覆探討,多數與會專家學者認同“地域文化專指中華大地特定區域源遠流長、獨具特色,傳承至今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

不同個性特質、各具鮮明特色的地域文化,不僅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甚至是精華部分,而且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地域文化的發展既是地域經濟社會發展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視窗和品牌、也是招商引資和發展旅遊等產業的基礎性條件。中華大地上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已經成為地域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動力量———地域文化一方面為地域經濟發展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氛圍,另一方面通過與地域經濟社會的相互融合,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直接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伴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和經濟社會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地域文化已經成為增強地域經濟競爭能力和推動的社會快速發展的重要力量。因此,深入開展地域文化與經濟社會發展問題研究,探求地域文化的形成、演變軌跡和規律,把握地域文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的互動關係,充分發掘地域文化中的優秀因子,開發利用好地域文化資源,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推動特定區域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協調發展,是當前社會科學學術理論研究中,急待深化的熱點。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地域文化研究和開發利用越來越受到各地高層領導、政府管理部門、社會各界和人民民眾的高度重視、大力支持和積極參與,許多地方搭地域文化之台,促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豐碩成果。與會者強調,開展地域文化與經濟社會發展問題研究,不是爭“你短我長”、“我早你晚”、“我高你低”,而是為了傳承和弘揚地域文化中的精華內容和優秀因子,建設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動地方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理論和實踐都表明,伴隨著知識經濟的迅猛發展和文化產業的迅速壯大,深入開展地域文化與經濟社會發展問題研究,符合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既是哲學社會科學為現實服務的重要切入點,又是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高度重視的重大現實問題,更是一項長期複雜的系統性工程。

與經濟社會發展

地域文化相關書籍
中國區域之間、城市之間的競爭,從某種程度上說,是文化的競爭;中華大地,區域文化與市場經濟水乳交融、相互滲透、相互依託,已經找不到沒有文化標誌的產品,找不到不藉助文化影響的銷售,也找不到不體現文化意義的消費。理論與實踐均表明,特定區域的文化底蘊、文化氛圍和勞動者的文化素質,越來越成為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軟環境,一個城市如果沒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沒有吸引人的地域文化,就會在競爭中落伍。山東的淄博曲阜,陝西的西安,四川的成都等地,人文薈萃、名勝雲集,地域文化豐厚,吸引國內外眾多人士前去旅遊觀光,帶動了上述地區的交通運輸、商業貿易、餐飲服務、旅遊觀光等第三產業的發展,並形成連鎖反應,促使當地第一、第二產業長足發展。理論和實踐都表明,地域文化等產業的開發是地區生產力發展的一個趨勢,大量的勞動和資本應該流入文化旅遊、娛樂服務、文化藝術、教育科學等活動中。地域文化產業產值在地域經濟中的比重越來越大。

經過研討達成共識:在經濟社會文化一體化趨勢日益明顯的新世紀,各地區在思考、制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時,必須高度重視挖掘地域文化資源,積極發展地域文化產業,實現區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此,必須更新觀念,把地域文化發展放在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是經濟建設課題,也是文化建設課題,沒有文化的配合,經濟建設是搞不好的。尤其是在當代中國建立市場經濟體制,文化底蘊與儲備顯得至關重要。有學者強調,研究地域文化,絕不是簡單地“發思古之幽情”,而是為了把歷史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為此,一是要加強對文物古蹟的保護;二是在城市建設中要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三是要大力發展旅遊業。有專家指出,近年來,各地都利用豐厚的地域文化資源,發展旅遊事業,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

(1)地域文化與自然景觀結合不夠。一些地方傳承至今的文化景觀未能與周圍的自然環境協調、統一起來,整體效應不佳;多數地方缺乏具有濃郁地域文化特點的建築、道路、公園、雕塑,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地域文化氛圍。

(2)知識性與參與性結合不夠。許多地方傳承至今的地域文化景觀多數為靜態的陳列和展覽,少有現代化的設施和互動型的項目,慕名而來的遊客很難親身參與、互動體驗地域文化,這無疑大大縮短了遊客逗留的時間,同時弱化了地域文化與遊客溝通、寓教於樂的功能。

(3)有形的地域文化與無形的地域文化結合不夠。前者指以實物存在的、比較具體的遺蹟遺物,後者是學術思想、風俗習慣、典章節慶、民間藝術等比較抽象、相對模糊的東西。許多地方在發展地域文化旅遊時,片面重視有形的地域文化,而對無形的地域文化重視不夠。與會者通過研討認為,當前今後一個時期,繁榮和發展地域文化研究,必須堅持二條原則:首先,堅持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服務,為地域經濟文化發展服務;其次,堅持與時俱進,加強理論創新。創新的理論思維,既是地域文化研究的靈魂,也是地域文化保持蓬勃活力的重要保證。惟有站在時代高度,發揚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才能不斷拓展地域文化研究領域,形成新思想、新觀點、新方法,才能把地域文化研究推上新的水平。

形成

地域文化地域文化
為什麼中國會產生那么多不同的地域文化呢?這個原因很多,覺得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還是自然地理環境的不同,特別是在交通運輸條件不便的情況下面,不同的自然環境,它所產生的文化上的差異就很難消逝,會長期保存。因為大家知道中國是個大國,960萬平方公里,那么大的面積裡面,你看,包含了很多完全不同的地理環境。高的,世界屋脊在咱們中國,我到西藏這些地方去,有一些縣城都快四千多米、五千米那個地方,它還在那裡地方;低的,到吐魯番去,海拔是負一百多米的地方,比海平面還低。有高山,但是也有很大的平原,有峽谷,還有你看,有盆地,有沙漠,有叢林,有海島,有各種各樣不同的景觀,那么在這樣不同的條件下面,它的物質條件是不同的,自然條件也都不同,不同的氣候。一種文化它的產生,主要還有它的物質基礎,那么不同的自然環境,當然提供的物質基礎是不同的,剛才比如講到要修建民居,那么建築材料,各地提供的建築材料是不同的,一定要一樣的話,那辦不到,那怎么辦?那就產生差異。所以自然條件不同,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