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蘭文化

國蘭文化

蘭花的由來可以說是歷史悠久。顧名思義,蘭花是一種高雅、美麗而富有神秘色彩的植物。在我國古代以“蘭蕙”堪稱君子、雅士等。其實,蘭花在世界各地都是最受人喜愛的花卉。古書記載:但在公元500多年前關於蘭的記載已經很多,其中《家語》中:“孔子曰:與善人交,職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則與之俱化”。

蘭花文化

國蘭文化國蘭文化
其實,在此已經提到關於蘭的比擬。楚人屈原在《離騷》中對蘭的記述也很多,“紉秋蘭以為佩”,“既滋蘭之九畹,又樹蕙之百畝”等等。可想而知,屈原所種蘭蕙之多。隋朝辛德源詩句中:“已知香若麝,無怨直如麻”。李白的《贈友》中有:“蘭生不當戶,別是閒庭草”。直到宋代初,產在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的蘭花(蕙蘭),人們已有了認識和欣賞。南宋末年出現的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蘭花專著《金漳蘭譜》—趙時庚,內容敘蘭容質、品第高下、天地愛養、堅性封植、灌溉得宜五個部分。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對“蘭草”與“蘭花”、“蕙草”與“澤蘭”分開,並分別說明其藥性。清代,蘭花記載甚是更多,其中,廣東文人區金策寫了一本《嶺海蘭言》,他本人對蘭花有著獨特之處的喜好。上世紀,第一本印有蘭花照片的書吳恩元的《蘭蕙小史》(1923)。所描述品種的植蘭方法及其他本人的心得體會。直至今日,仍被大多數養蘭者所學習。現代植物學家唐進教授及汪發纘教授,多年對蘭科研究,系統地整理了東亞蘭科植物,為今後的蘭科研究奠定了基礎。隨著人民生活的改善,園藝事業的發展,我國長江流域以南地區,對蘭花的研究與組織培養正在取得成果,蘭花工業化生產,在我國也正在進步。

蘭花有哪些特徵

蘭花的種類很多,在自然界分布很廣,從熱帶溫帶高山寒冷地帶都有原生蘭科植物生K;從沼澤地到不毛的岩石地,從陰暗的深山老林到陽光明媚的草原地也都有蘭科植物分布。儘管蘭花的生長環境不同,習性有別,種類繁多,但是,作為蘭科植物卻有其共同的特徵。這些共同特徵是:

國蘭文化國蘭文化

第一,蘭花種子出芽時都只有1片子葉。
第二,因為蘭花是單子葉植物,所以它的花被大都數以3成對,花辦3片,萼片3片,中間1個蕊柱。一般我們常見的其它花朵,都有雄蕊雌蕊同存在1朵花內,而且雄蕊和雌蕊明顯分開獨立,而蘭花則雌雄蕊合體成蕊柱。絕大部分的蘭花沒有粉狀的花粉,只有花粉相結合而成的花粉塊。此外,蘭花都有1片特別艷麗、形狀多樣、富於變化的花辦,即舌辦或稱唇辦。
第三,蘭花的根粗大(0.5一l厘米),根端顯著,呈灰白色,少有分叉,具有極強的吸水貯水的功能,一定程度上又起貯藏養份、支持植株的作用。蘭花的根最外層是海綿狀表皮,其下有2—15層細胞的根被組織,俗稱肉質根。根的內層為中心柱,呈線狀,相當強韌。蘭花的根內常有蘭菌共生,稱為內菌根
第四,蘭花沒有真正的莖,只有假球莖。有的種類假球莖十分明顯,如嘉德麗蘭墨蘭等,有的種類幾乎沒有假球莖,如九華蘭拖鞋蘭等。假球莖是附著葉片、花朵和根的重要器官,又是貯藏水份和養份的“倉庫”。假球莖亦可以說是蘭花的重要特徵之一。
第五,蘭花的葉的形狀依種類不同而各不相同。有的葉片呈棒狀,如萬代蘭中的某些種類;有的葉片肥厚硬革質,如文心蘭;有的則薄軟而寬大,如銀鈴蟲蘭;有的葉片似乎似莧萊葉,如血葉蘭。中國蘭的葉片又都是披針形帶狀。

國蘭文化國蘭文化
有的蘭花僅只有1—2片葉,甚至無葉片,如天麻。有的蘭花則每一植株有十數片葉。儘管蘭花葉的形態千姿百態,但蘭花的葉片都由上表皮和表皮之間的葉肉組織構成。其葉肉組織不象一般高等植物那樣有明顯的柵狀和海綿狀組織。蘭花葉片的葉肉組織是由含有葉綠素的細胞組成,排接十分緊密,細胞之間很少有間隙。表皮不含葉綠素,並有角質層起保護作用,下表皮顏色淺,分布有氣孔以調節水份蒸散,又可以交換氧氣二氧化碳等氣體。蘭花葉片的脈紋又均是平行脈紋。

蘭花與藝術

蘭界常把蘭與藝聯繫在一起,稱養蘭藝蘭,即把蘭養得更富於藝術感之意;稱蘭的美感為蘭藝,即蘭之藝術感之意;稱蘭株蘭葉蘭花向更具美感的方向演變為蘭的藝變,

國蘭文化國蘭文化
即變得更具藝術感之意。蘭界是這么說,藝術界承不承認這種說法呢?0藝術界給藝術下的定義是:藝術,是人類按照美的規律創造世界,同時也按照美的規律創造自身的實踐活動;藝術,又是人類能動地、創造性地實踐力生產出來的精神產品;藝術創造的目的,主要是實現它的審美價值,它要滿足的是人們心靈的渴求和精神上的需要,它要喚醒的是人們超越美學貧困的自創力。根據這一定義,藝術界把按照美的規律所進行的文學、戲劇、音樂美術雕塑建築等等的創造性的實踐活動,稱為藝術實踐活動;把進行藝術實踐活動所創造出來的文學、戲劇、音樂、美術、雕塑、建築等等產品,稱為藝術品。他們沒有把種花這種活動歸入藝術實踐活動,而是把種花歸入農業生產勞動。他們沒有把花卉歸入作為精神產品的藝術品,而是把花卉歸入作為物質產品的農產品。看來,養蘭是否是藝術實踐活動,蘭花是否是藝術品還需要進行一些闡釋。

國蘭的香氣

國蘭的芳香統稱為幽香。不同種類的蘭花各自的芳香也不同。如四季蘭的芳香較濃,墨蘭的香味好似桂花香,春蘭的香味最純正,是幽香的典型,不過有些春蘭僅有淡淡的清香

國蘭文化國蘭文化
,有的春蘭則無香氣。蕙蘭數朵齊放,也有香氣。蘭花的芳香到底有幾種類型? 1、幽香:是一種聞而清神爽氣,使人十分舒適的芳香。幽香,當門迎客來,入室更芳香。著意聞時不肯香,隨風飄逸香無心處。香來沁肺腑,久之不聞香,香與人具化,十分特別,幽香為中國蘭獨有。 2、清香:也是蘭香,然而無法隨風傳送,這種稱為清香。俗稱:有香而無氣。這種香用手輕拍蘭盆或用手掌扇動靠近花朵的空氣,其香味仍飄散不出來。只有靠近蘭花的花朵時方可聞到芳香。 3、草香:國蘭中也有些品種僅僅只有淡淡的清草香,或是一種怪怪的氣味,俗稱:有氣無香。 香是國蘭的靈魂。因為王者之香的蘭花沒有了香是不可思議的。有國香之稱的蘭花,沒有了香味,不能稱中國蘭。因此,蘭花有香固然好,具幽香更好。

起源與歷史

當今所稱的中國蘭花——國蘭,古代稱之為蘭蕙。正如北宋黃庭堅(1045一1105年)在《幽芳亭》中對蘭花所作的描述:“一乾一華而香有餘者蘭,一乾五七華而香不足者蕙”。

我們中國人觀賞與培植蘭花,比之西方栽培的洋蘭要早得多。早在春秋時代的二千四百年前,中國文化先師孔夫子曾說:“芝蘭生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他還將蘭稱之為“王者之香”這句話流傳至今,足以證明中國蘭花在歷史文化上所占的地位。

但有關孔子時代對蘭之描述,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春秋時代衛國河南北部(今滑縣一帶),魯國在山東,孔子在河南北部到山東途中是不可能看到繁茂的野生蘭花。因此他所說的芝蘭實指菊科的草本植物澤蘭。但也有人持有另一看法,認為孔子說的芝蘭生幽谷是對當時蘭花生態環境十分貼切的描述,而且當時的氣候比今天溫暖,河南一帶還生長竹子,有竹子的山地必有蘭花分布。因此,孔子當時路經深林幽谷時見到蘭花獨茂並不稀奇,他所說的芝蘭實為當今所稱的蘭花。

國蘭文化國蘭文化

古代人們起初是以採集野生蘭花為主,至於人工栽培蘭花,則從宮廷開始。魏晉以後,蘭花從宮廷栽培擴大到士大夫階層的私家園林,並用來點綴庭園,美化環境,正如曹植秋蘭被長坡》一詩中的描寫。直至唐代,蘭蕙的栽培才發展到一般庭園和花農培植,如唐代大詩人李白寫有“幽蘭香風遠,蕙草流芳根”等詩句。

宋代是中國藝蘭史的鼎盛時期,有關蘭藝的書籍及描述眾多。如宋代羅願《爾雅翼》有“蘭之葉如莎,首春則發。花甚芳香,大抵生於森林之中,微風過之,其香藹然達於外,故曰芝蘭。江南蘭只在春勞,荊楚及閩中者秋夏再芳”之說。南宋的趙時庚於1233年寫成的《金漳蘭譜》可以說是我國保留至今最早一部研究蘭花的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蘭花專著。全書分三卷五部分,對紫蘭(主要是墨蘭)和白蘭(即素心建蘭)的30多個品種的形態特徵作了簡述,並論及了蘭花的品位。繼《金漳蘭譜》之後,王貴學又於1247年寫成了《王氏蘭譜》一書,書中對30餘個蘭蕙品種作了詳細的描述。此外,宋代還有《蘭譜奧法》一書,該書以栽培法描述為主,分為分種法、栽花法、安頓澆灌法、澆水法、種花肥泥法、去除蟻虱法和雜法等七個部分。至於吳攢所著的《種藝必用》一書,也對蘭花的栽培作了介紹。1256年,陳景沂所著的《全芳備祖》對蘭花的記述較為詳細,此書全刻本被收藏於日本皇宮廳庫,1979年日本將影印本送還我國。在宋代,以蘭花為題材進入國畫的有如趙孟堅所繪之《春蘭圖》,已被認為是現存最早的蘭花名畫,現珍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內。

明、清兩代,蘭藝又進入了昌盛時期。隨著蘭花品種的不斷增加,栽培經驗的日益豐富,蘭花栽培已成為大眾觀賞之物。此時有關描寫蘭花的書籍、畫冊、詩句及印於瓷器及某些工藝品的蘭花圖案數目較多,如明代張應文之《羅籬齋蘭譜》,高濂的《遵生八箋》一書中有關蘭的記述。明代藥物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一書.也對蘭花的釋名、品類及其用途都有比較完整的論述。清代也湧現了不少藝蘭專著,如1865年的《蘭蕙同心錄》,由浙江嘉興人許氏所寫,他嗜蘭成癖,又善畫蘭,具有豐富的藝蘭經驗。該書分二卷,卷一講述栽蘭知識,卷二描述了蘭花品種的識別和分類方法。全書記載品種57個,並附上由他畫的白描圖。其它如袁世俊的《蘭言述略》,杜文瀾的《藝蘭四說》,冒襄的《蘭言》,朱克柔的《第一香筆記》,屠用寧的《蘭蕙鏡》,張光照的《興蘭譜略》,岳梁的《養蘭說》,汪灝的《廣群芳譜》,吳其浚的《植物名實圖考》,晚清區金策的《嶺海蘭言》等,至今仍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藝蘭發展至近代,有1923年出版的《蘭蕙小史》,為浙江杭縣人吳恩元所寫。他以《蘭蕙同心錄》為藍本,分三卷對當時的蘭花品種和栽培方法作了較全面的介紹,全書共記述浙江蘭蕙名品161種,並配有照片和插圖多幅,圖文並茂,引人入勝。此外,1930年由夏詒彬所著的《種蘭法》;1959年杭州姚毓謬諸友仁合編的《蘭花》一書;1963年由成都園林局編寫的《四川的蘭蕙》;1964年由福建嚴楚江編著的《廈門蘭譜》;1980年由吳應樣所著的《蘭花》和1991年所著的《中國蘭花》兩本書,以及香港、台灣所出版介紹國蘭的書籍和雜誌等等,可以說是近代中國藝蘭研究的一大成就。

藝蘭發源於中國,外傳至日本及朝鮮。現今日本對中國蘭花的興趣甚濃,其歷史淵源也是由中國開始。現今日本栽蘭已自成體系,發展為號稱“東洋蘭”的基地。至於朝鮮方面,藝蘭也必不可少地成為朝鮮人民崇尚之物,並使蘭花成為當今朝鮮人民作為高雅的花卉,陳設於居室、寓所、大堂之中。更為令人稱頌的是,他們將蘭花作為一種高級的禮品來饋贈。

人為萬物之靈.蘭為百花之英,願蘭蕙自然進入人們心靈的世界,共同將蘭藝這種中華民族的傳統的國粹發揚光大,以蘭會友,共同進步。

名事與名人

古典佳話“燕吉夢蘭”
《左傳.宣公三年》記:初,鄭文公有賤妾曰燕?,夢天使與已蘭。曰:余為伯修。余,爾祖也。以是為爾子。以蘭有國香,人服媚之如是。既而文公見之,與之蘭而御之。辭曰:妾不才,幸而有子。將不信,敢征蘭乎?公日:諾!生穆公,名之曰蘭。大意是:鄭文公有一個賤妾名叫燕?,夢見有人給她一支蘭花,那人說我是伯修,是你的祖先,將蘭作為你的兒子。由於蘭花是國香,佩帶著它,別人就會像愛蘭一樣愛你。不久以後文公見到燕?,給她一支蘭花而讓她侍寢。燕?告訴文公說:妾的地位低賤,僥倖懷了孩子,如果別人不相信,敢請把蘭花用來徵信。文公說:好!後來生了穆公,取名為蘭。文中的燕?,是南燕之女,南燕為姓。伯修是南燕之祖,南燕姓是黃帝之子得姓十二人之一。據《左傳》載,後來鄭文公又娶了幾個妻子,共生了5個兒子。但他殘虐無道,設計毒殺兒子,只有公子蘭逃出鄭國,奔晉。不久即從晉文公伐鄭,鄭國危急,這時鄭國的大臣石?說:我聽說姬?兩姓通婚,子孫必定蕃衍。吉就是吉人的意思,是后稷的嫡妻,現有公子蘭是燕氏的外甥,上天或者要他光大,必然會做國君,他的後代必然蕃衍。如果先接納他為國君,就可以長久保持他的威信。於是與其他幾個大臣接納了他,在宮裡盟誓而立為太子,晉兵才退去。到了鄭文公四十五年,文公死了,公子蘭就為國君,即鄭穆公,時年22歲,為僖公三十三年即公元前627年。可見,燕吉夢蘭是一種象徵瑞兆,公子蘭終於做了鄭國國君。 過了22年,穆公有病了,他說:蘭花死了,我恐怕也要死了吧!我是靠它出生的。割掉了蘭花,穆公果然也死了!《左傳》云:刈蘭而卒。

孔子詠蘭

國蘭文化孔子詠蘭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代魯國人。為我國儒家學派創始人,古代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其時正當“禮崩樂壞”奴隸制末期,他周遊列國,想用自已的學說說動人們,改革政冶,挽救危亡,但到處碰壁,最後只好返回魯國,設館授徒終其一生。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與“禮”,主要學說集中於孔門弟子編纂成書的《論語》中。

孔子十分喜歡蘭花,由於他特別重視個人思想品質的修養,在蘭花身上寄託了深切的感情,在三國魏人王肅所收集編纂的《孔子家語》一書中,記載了孔子頌蘭的一段佳話。

“孔子日:‘吾死之後,則商也日益,賜也日損。’曾子日:‘何謂也?’子日:‘商也好與賢已者處,賜也好不若已者。不知其子,視其父;不知其人,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所使;不識其地,視其草木。故曰: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孔子家語.六本》卷四)文中的商,即孔子的學生子夏,賜即子貢,都是孔子有名的門徒。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子夏喜愛同比自已賢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養將日有提高;子貢喜歡同才質比不上自已的人相處,因此他的道德修養將日見喪失。原因何在呢?於是孔子舉了一系列比喻,說明交友和環境對人品性的影響作用,最後以“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和“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兩個對比例子,得出結倫“君子必慎其所處”。從此“芝蘭之室”就成為良好環境的代名詞,成為一個頌蘭美蘭的成語。

《孔子家語》中還節錄了孔子另一段話:“芝蘭生於深谷,不

國蘭文化《孔子家語》
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困窮而改節。”這是孔子答子路的一段話。當時楚昭王聘孔子,孔子應聘而出於陳蔡。“陳蔡大夫相與謀曰:孔子聖賢,其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病。若用於楚則陳蔡危矣。”於是派兵包圍了孔子,“孔子不得行,絕食七日,外無所通,藜羹不充,從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講,弦歌不衰。”這時子路說:“我聽說,做好事的老天報之以福,作惡的老天報之以禍。現在你老師積德懷義,而且身體力行很長時間,為什麼要困窮到這樣啊?”於是孔子就列舉了歷史上伯夷叔齊、王子比干伍子胥等賢德之人最後遭到不幸的事,說明“夫遇與不遇者時也,賢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學深謀而不遇時者眾矣,何獨丘哉?”又舉了芝蘭“不以無人而不芳”作為生動的比喻來論證“君子不為窮困而改節”這一觀點。

名人與蘭“勾踐種蘭”
被譽為一方之志,始於《越絕》的《越絕書》是戰國後期的作品,經過後漢會稽袁康、吳平編輯增刪而成,是地誌祖。從史料記載,當時《越絕書》至少有十六卷二十五篇,現存十五卷十九篇。關於越王勾踐種蘭渚山之記載屬《越絕書》已散佚的六篇之中,但紹興文史資料中多次引證,如《寶慶續會稽志》( 1225 年)關於蘭的記載中提到:蘭,《越絕書》曰:勾踐種蘭渚山。《舊經》曰:勾踐種蘭之地,王、謝諸人修禊蘭渚亭。公元前 492 年越王勾踐從吳國被釋放回國,立志滅吳爭霸,報仇雪恥,開始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臥薪嘗膽時期。他首先令盪蠡建築了山陰小城和山陰大城,把都城從山麓平陽下遷到沼澤平原地帶,使越國有了一個堅固的中心。在水土資料豐富的大城東郊築塘,建立了糧食基地──富中大塘;在大城周圍根據地址、礦產資源建造了畜牧基地雞山、豕山和犬山,水產基地目魚池,蔬菜基地稷山,冶金基地姑中山練塘錫山六山,鑄劍基地赤堇山、稱山,造船基地船宮,練兵基地時浦,木材基地木客,編織基地麻林山葛山,食鹽基地朱余等經濟、軍事基地,共同構成了越國的社會經濟,為越滅吳和稱霸中原奠定了物質基礎。
 

國蘭文化勾踐
 史載,吳王夫差是不惜人力財力造宮苑之人,台榭陂池必成,六畜好玩必從,僅姑蘇城內就有宮苑 30 余處,並廣求奇花異草、珍稀禽獸。勾踐為了表示對吳王的忠心,不惜建立犬山以畜犬,獵南山白鹿,以獻吳;建立美女宮,調教美女西施鄭旦,在渚山建立蘭花基地,以呈勾踐發憤圖強,報仇雪恥,上下協力,君臣一心,苦心積慮,勵精圖治,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滅吳稱霸,逐鹿中原
勾踐種蘭之地──蘭渚山距城二十五里之南面小山,東臨古鑑湖,西背會稽山,確是種蘭的好地方。從餘姚河姆渡文化層發掘出的陶器可以確定,當時已具備盆載植物之意識及技術, 4000 年以後的越國,可以確信越王勾踐在渚山種植蘭花。勾踐種蘭不僅有動機,而且有技術保障。
關於勾踐在渚山種蘭,歷史上多有記載,除《寶慶續會稽志》以外,如明萬曆年間的《紹興府志》記:蘭渚山,有草焉,長葉白花,花有國馨,其名曰蘭,勾踐所樹,明人南逢吉注王十朋《會稽風俗賦》也說:蘭亭,即蘭渚也。《越絕書》曰:勾踐種蘭渚山。明代徐渭也在《蘭谷歌》中提到勾踐種蘭必擇地,只今蘭渚乃其處《紹興地誌述略》記載:蘭渚山,在城南二十七里,勾踐樹蘭於此。 由於勾踐種蘭渚山,後人把渚山命名為蘭渚山,把蘭渚山下的集市命為花街,並把蘭渚山下的驛亭命名為蘭亭。

屈原佩蘭

屈原(約前340-前期278),戰國時偉大詩人。名平,字原,號靈均,又名正則。楚國人。《史記.屈原列傳》稱

國蘭文化屈原
他:“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但是他的政治主張遭到舊官僚貴族的激烈反對,而他為之依靠的楚懷王又昏聵無能,忠奸不辯。結果信讒言而怒遷於他。到楚頃襄王時,屈原遭到更大不幸,被長期流放於沅湘一帶。屈原遭遇窮困,但其志不變,其行更廉,“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因將愁苦而終窮!”他將這種念君愛國之志,匡時濟世之情,通過多種香花異草加以表達,觸物以起情,索物以寄志,而且將這種比興手法作了新的發展,這就將物與我,情與景揉和一伴,融鑄一爐,從而大大擴張了詩歌的境界和表現力。在選取香花異草中,屈原特別選取了蘭,因此無論在《離騷》、《九歌》、《九章》許多詩篇中,都寫到自已如何滋蘭、佩蘭、紉蘭、搴蘭、刈蘭。他對蘭寄以無限的希望:“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枝葉之峻茂兮,願俟時乎整吾將刈。”他以蘭為友,將蘭作為知音:“時曖曖其將罷兮,結幽蘭而延佇。”他將蘭作為佩物,表示自已潔身自好的情操:“扈江離與薜芷佇,紉秋蘭以為佩。”他又擔心蘭在秋風寒露中枯萎而從俗,變節而不芳:“時繽紛以變易兮,又何可以淹留?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莆化而為茅。”以上僅是《離騷》中所舉到的幾個蘭的例子,可見屈原是何等愛蘭、頌蘭,寄情於蘭,托蘭以諷,蘭在這裡不是簡單的比喻或觸物起興,而是一種象徵,一種寄寓,一種精神與品格的追求。

鄭板橋畫蘭

國蘭文化鄭板橋畫蘭

鄭板橋(1693-1765),名燮,字克柔。世籍蘇州,後遷興化。出身窮苦,天資奇縱。自幼讀書聰穎,但屢試不中,至乾隆年(1736)中進士,自稱“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後任山東范縣、濰縣知縣。為人正直,不阿權貴。因為荒年開倉賑濟貧民,又助農民勝訟而得罪了豪紳,被迫罷官回家。除了在任十多年七品官外,其餘時間他均在揚州,靠作畫、賣畫為生,直至73歲卒。

揚州是當時我國經濟中心之一。隨著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那裡出現了我國文化史上著名的"揚州八怪"。

鄭板橋是"揚州八怪"的傑出代表,特別是寫蘭竹花卉的一代宗師。

史稱“板橋有三絕:曰畫,曰詩,曰書;三絕之中又有三真,曰真氣,曰真意,曰真趣”。他的書法自成一體,隸楷參半,稱“六分半書”,具縱橫錯落、瘦硬奇峭之趣。他的詩反映生活,言之有物,又具形象化,通俗化的特點。以這樣的詩書配在寫蘭作品上,就使他的畫更具意趣真氣。他的"三真"是他內心的表露,集中表現了對人民疾苦的同情,他說:天地間第一等人,只有農人……皆苦其身,勤其力,耕種收穫,以養天下之人。使天下無農夫,舉世皆餓死矣。因此他的畫蘭,就是為了表達這種"民胞物與"的真摯而強烈的感情。他說:"凡吾畫蘭、畫石,用以慰天下之勞人,非以供下在安享之人也。"有了這樣的襟懷,他的畫就有了"三真"。

板橋喜歡畫盆蘭,也常畫嶠壁蘭、棘刺叢蘭。 板橋蘭畫中數量最多,最耐人玩味的是蘭竹石圖,這固然是古代寫蘭的傳統,“八怪”花卉畫的特色,也是他的創造,他的突出成就。他在蘭竹畫中常添石,認為“一竹一蘭一石,有節有香有骨”,“蘭竹石,相繼出,大君子,離不得”。

板橋的蘭竹石畫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而其題畫詩又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如:“一半青山一半竹,一半綠陰一半玉。請君茶熟睡醒時,對此渾如在石屋。”“一片青山一片蘭,蘭芳竹翠耐人看。洞庭雲夢三千里,吹滿春風不覺寒。”“石上披蘭更披竹,美人相伴在幽谷。試問東風何處吹?吹入湘波一江綠。”

張化先生的《幽蘭圖》

國蘭文化國蘭文化

張化,1925年生於四川都江堰市,曾任崇州市文化館副館長,政協委員、崇州市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繪畫早學張書芹,後學張大千及歷代名家,作品《兩重天》全國展出後被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發表出版,輔導的《推豆花》全國展出獲二等獎,中國美術館收藏《大匠》四川省展出獲優秀作品獎。四川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市政協書畫院副院長,張大千徐悲鴻藝術研究院崇州分院副院長,名單早已列入《中國美術家人名大辭典》,出版有《晚霞書畫集》、《蓬萊天府書畫專集》(台灣版)、《世界當代書畫家集》、《回歸頌》、《中國名人大辭典》等。今年來有作品到美國、日本展出,《喜上梅稍》,《倦鳥知還》美國日本友人收藏.

魯迅采蘭
魯迅家幾代人都喜愛蘭花。一九三三年十一月十四日,魯迅在

國蘭文化魯迅詠蘭
《致山本初稿》的信中講到“我的曾祖父曾經栽培過許多蘭花,還特地為此蓋了三間房子”。魯迅的祖父、父親也都養過蘭花。魯迅從小就喜愛花、蟲、魚、鳥,讀書之餘跟隨父親在天井和百草園廣植花草。他曾根據自已的經驗、訂正過《花鏡》中的某些訛誤。稍大一點,常約二弟作人、三弟建人至城內府山、塔山采蘭。每年二、三月份當蘭花開放時,三兄弟常去會稽山、蘭渚山、箬 山去春遊、采蘭。一九一一年三月十八日,魯迅和周建人、王鶴照去遊覽會稽山下大禹陵。出發前,魯迅將事先準備好的兩隻油漆馬口鐵桶和一把銅 要大家帶上。到以大禹陵,瀏覽了禹廟、窆石亭,就上會稽山采蘭。後來,魯迅把這次上山的經歷,寫成《辛亥游錄》,刊在一九一二年二月出版的《越社叢刊》第一輯上,署名“會稽周建人喬峰”。

關於那次會稽山采蘭之事,周建人晚年還經常提起:“老大(魯迅)採到‘一葉蘭’後,興奮極了,對我說:‘老三,我們真不虛此行!’回到家裡,我們小心地將蘭花上盆種好。以後,老大應蔡元培先生之邀,赴京供職,起初他想把蘭花也一起帶走,但終因路遠迢迢而未帶去。臨行前,他特別關照我,要把這幾盆蘭花種好。不久,我也應聘去一所學校任教,平時很少回家,後來,‘一葉蘭’終於壞死。為了不使老大痛心,我始終沒有把這個訊息告訴他。”

二十年代末,魯迅移居上海,每當驚蟄前後,人們從魯迅寓所走過,便有蘭花幽香撲面而來。在上海他還結識了日本蘭友小原榮次郎。小原在東京開有一家名叫“京華堂”的中國玩物經營店,也從事蘭花的買賣。抗戰前小原榮次郎曾多次到杭州紹興上海蘇州無錫等地收集中國春蘭。與諸漲富、王叔平等人有舊,並曾想請諸漲富去日本種蘭。著有《蘭華譜》。一九三一年,國民黨鎮壓左聯作家,魯迅迫避日本開設的花園莊旅店,適逢小原販蘭將歸國,觸景生情,以友人攜蘭東歸之事,借蘭抒情:

椒焚桂折佳人老,獨托幽岩展素心。
豈惜芳馨遺遠者,故鄉如醉有荊榛。

朱德總理愛蘭

國蘭文化國蘭文化

由著名導演謝晉五十年代在上海拍攝的《女籃五號》影片中,根據劇情,男、女主角的書屋內放了兩盆蘭花。這 兩盆蘭花一盆叫“宋梅”一盆叫“西神”,是春蘭中的名種,由上海張家花園提供。張家花園的主人是上海同豐永金鋪和恆孚銀樓的老闆徐蒲蓀先生,徐先生酷愛蘭花,張家花園有他的蘭圃。他專請紹興漓渚蘭農諸漲富管理。當時紹興諸漲富、無錫沈淵如、餘姚王叔平被蘭界譽為江南三大蘭將,養蘭技術精堪,品蘭眼光獨特。

朱德同志是蘭花迷,他出生於四川儀隴、川中大地蘭花較多。南昌起義後,朱老總轉戰粵北、湖南直至足井岡山時,帶隊伍戰轉在深山老林中,與蘭花為伍。六十年代時,他還能講出粵北、湖南那座山上有蘭。五六十年代,他在成都住處都種過蘭花。他把“井岡蘭”贈與上海龍華花圃,把“武夷蘭”贈給武漢東湖花園,他還把自己種植的名蘭“綠雲點珠”、“銀邊大貢”等贈與成都草堂蘭圃、廣州蘭圃、杭州花圃、蘇州拙政園花圃。並為杭州花圃的橫匾上寫下“同賞清芳”四個大字。

胡適的蘭花情結

1921年夏天。當時,北大校長蔣夢麟心情不好,大學起風潮後,北京高校教職員請願。杜威先生去山西了,胡適正好有時間,陪蔣夢麟坐在八大處腳下的西山旅館裡談心。熊秉三夫婦在西山辦了一個慈幼院,打算開一個周年紀念會,想請胡適去講話。臨別,他們送給胡適一盆蘭花草,胡適歡歡喜喜帶了回來。

這時,胡適住在北京後門裡鐘鼓寺14號。鐘鼓寺14號在大學夾道附近,離北大不遠。住宅是個普通四合院,庭院不寬大,胡適吃飯寫作之餘,喜歡在院子裡走走。

10月3日那天,胡適為《時報》作《十七年的回顧》,寫好後到院中散心。他家的周圍是綠樹映襯的黃澄澄的琉璃瓦和一眼望不盡的紅牆;黝綠色的湖水正吹起點點白浪,美麗的風景,常激起胡適的詩意,站在蘭花草面前,胡適凝視著蘭花。掃興的是,眼前的蘭花一個花苞也沒有。胡適想寫一首詩,一時半晌,又沒有找到興頭。從西山回來後,胡適等杜威回國即去上海考察商務印書館,此間,胡適還去南京雞鳴寺吟詩、登臨安慶萬佛塔,回到北京已是秋天了。細看這盆蘭花草,還是和自己去上海前一樣,沒有開花的樣子。秋色漸濃,今年也沒有指望了。他走到門房前,叫僕人閻海將蘭花草搬回屋裡過冬。

第二天,胡適從外面回家,在人力車上續寫了小詩《希望》。為什麼叫“希望”呢前年2月,胡適曾翻譯過另外一首《希望》小詩。而且,女友陳衡哲和妻子江冬秀都在懷孕,兩個月後就要臨產,“希望”預示著新生命的前程。《希望》共3闋60字,詩云:

我從山中來,帶得蘭花草。種在小園中,希望開花好。
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時過;急壞看花人,花苞無一個。
眼見秋天到,移花供在家,明年春風回,祝汝滿盆花。

這是胡適一生唯一贊“蘭花”的詩。

1934年4月15日,那天是星期六,正是清明之後,穀雨之前的踏青的好日子

國蘭文化胡適公園
,胡適偕妻江冬秀、子胡思杜、學生羅爾綱、老鄉章希呂等同坐自己的汽車去北平西郊秀峰寺、大覺寺黑龍潭看杏花。在大覺寺,胡適遇到了來遊玩的何應欽,兩人站在玉蘭樹下,談起了這棵玉蘭樹。該樹乾隆年間種,大約有140年至200年的歷史。玉蘭樹高達數丈,枝條短曲,一枝梢上一朵花,花開9瓣,幾百朵玉白的花同時開放,清香撲鼻,有“但有一枝堪比玉”的美譽。在玉蘭樹下,何應欽還給胡適照了一張相。

1937年12月17日,是抗日戰爭開始後胡適在美國的第一個生日,晚上,杜威和哥倫比亞大學的同學在一起慶祝了胡適的生日,夜裡回旅社收到女友葦蓮司送的一束玫瑰花,叫胡適高興的是,在24朵玫瑰花中間,葦蓮司特意請送花人放了一朵紫羅蘭。胡適很喜歡這朵紫羅蘭,把它小心地別在大衣上,第二天外出時,還嗅嗅紫羅蘭的芳香,然後把它放在書裡頭。晚上回來,胡適發現這朵紫羅蘭保存很好,繼續讓它夾在書裡頭。12月20日,胡適把這朵保存完好的紫羅蘭再寄還給葦蓮司,他寫道:“我親愛的克利福德,謝謝你充滿情意的信……請你把它當作一份小小的愛的思念。想到我至少有一個朋友,用她全部的同情和愛心來了解我的工作,我感到非常舒暢和快慰。”

隔年4月17日是葦蓮司的生日,胡適請當地的花房送來花束,在黃點的白色菖蒲、水仙、鬱金香、金魚草、劍蘭中間,胡適也請花工放了精巧白色的蘭花。葦蓮司非常欣賞這組可愛的花,尤其喜歡這朵蘭花晚上,她給胡適寫信道:“你對我實在太好了你的思念——那可愛鮮活卻短暫的花朵和那永生不死的刺繡——圍繞了我。從你的思念中,我寄上我的愛和晚安。”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政府駐美國大使館有一個花園,叫“榆園”,裡面有許多玉蘭花。胡適經常飯後散步,享受玉蘭花和各種奇花異卉的芬芳美色。1940年5月1日,胡適到巴爾地摩去演講,回到大使館,客人走後,他特地走到榆花園裡觀賞玉蘭花。園子裡的玉蘭花有七八種。中國玉蘭花開的最早,4月初就開完了。幾種外國的紅色玉蘭,也開過了。還有一種大花玉蘭,冬天葉子不凋,到7月才開花,花是白的,很大很香。花落之後,每枝結一團豆莢,每一個莢里有紅豆,到冬天才掉完。胡適經常在大花玉蘭旁邊流連。這天開了一種紅色玉蘭,胡適還採了一個花瓣,放到信封里,寄給了在上海的江冬秀,表達了對生活在敵戰區的妻子的思念之情。

近代藝蘭名人王叔平
王叔平(1886——1965年),名孝友,乳名仰清,以表字行世。清光緒二年出生於餘姚開元鄉瑤湖苑(今屬馬渚鎮)。

國蘭文化王叔平

王家是當地望族,祖上曾在漢口開王三盛藥材行,發跡後在家鄉廣置田產,成為姚西的巨富。王家兄弟四人,他排行為三,少年時在家鄉私塾上學,19歲因患肺病輟學。

他愛蒔花弄草,尤喜蘭花。養病期間種了幾盆名蘭消閒。他愛蘭的幽香盈室,更愛其清雅、俊逸、瀟灑的風度,遂從喜愛到酷愛,終成藝蘭名家。三十歲左右,在姚西已小有名氣,四鄉不少愛蘭者常常造訪瑤湖苑,向他求蘭,或贈物交換,或高價求購。二十年代,全國藝蘭名家曾連續多次在紹興湖州蘇州無錫等地舉行規模宏大的蘭花盛會。養蘭日趨繁榮,蘭市日益興旺。餘姚是蘭花之鄉,有不少名品參加展出,頗受行家好評,名聲大振。於是外地求購名蘭者紛至沓來,從而促進了餘姚蘭業的更快發展。當時,全縣以藝蘭聞名者達70餘家,單是城區即有40多家,且有蘭花公會組織。他家住姚西,地處較偏僻,頗感不便,遂於1927年舉家遷徙縣城直神弄定居。從而增加了與藝蘭世家砌磋蘭藝和與外地蘭友廣泛交往的機遇,為發展養蘭事業創造了條件。

姚城地處四明山北麓,每到冬春,山民就翻山越嶺採掘野蘭,於農曆正月上旬挑到縣城出售。此時的蘭花只有根、葉和花蕾,很難辨其優劣。而他卻以獨有的眼力,挑選有培育前途的願出高價收購,進行精心培育。久而久之,采蘭山民差不多都認識他,於是每年春節後進城售蘭山民就先到他家,讓他挑揀。為培植計,他置大棚六座,花架六、七十具,共可容六百多盆。

蘭比其他花草嬌柔,平時需要特別護理。春天翻盆須加新土一半。對土的質量,有他嚴格的要求,所以他收購的必產在海撥600米以上燕窩山頂幽谷中的,腐殖質較多、蓄水力較好的上等山泥。山民尋地挖土、過篩曬乾,顆粒均細、乾濕適度,否則,他就拒不購用。梅雨季節,晴雨不定,他必小心伺候。天雨,用布幔遮大棚;雨過即換蓋竹簾,力避陽光直射。夏季溫度高,水分蒸發快,需勤澆水。但不在盆溫過高時澆水,這樣易遭霉根。所在一般選在晚上十一時至次日凌晨四時為最佳時刻,從不誤時。冬天要防止受凍,應搬入室內,若發現盆外有水珠,又須防室溫過高而傷根系,宜搬至大棚“乘涼”。如遇寒流,氣溫急劇下降,以點燃大蜡燭驅寒,其間添燭或滅燭,要視氣溫變化而定,晚上值班,毫不馬虎。由於他精於蘭藝,親手培育的蘭花莖葉疏落有致,花朵飄逸成韻,清香四溢。對一些枝葉枯萎,只留少許根系的名品,也能培育成活復壯,如此技術,深受蘭界朋友的推崇。 

他的畢生精力獻給了蘭花,回報給他的是名品不斷增加。著名的金岙素太原梅冠姚梅等一百五十多個品種。當年冠姚梅培育成功,他所喜異常。不但舉家慶賀,還向親友報喜,並請攝影師拍照留影,作為資料分送蘭界朋友。幾十年來,經他栽培的蘭花,都由紹興、杭州、上海等地的蘭商上門收購,運銷全國各地,直至日本、東南亞等地,因而他的知名度日隆,甚至有人譽他為中國三大蘭將之一者。

五十年代以後,種花養草,特別是養蘭藝蘭被指責為資產階級情調。於是養蘭戶凋零,蘭市場衰落。他在惋惜之餘,仍望蘭業來日再度振興,所以仍然繼續培育少量盆蘭,不使名品絕種。同時,把一生積累的大量資料和豐富經驗,進行系統整理總結,著書立說,寫成了《五十年藝蘭經驗談》一卷,並請著名學者杜天摩先生校審。1964年,海有劉姓黃姓兩位蘭花愛好者慕名來姚,由城區藝蘭世家的後起之秀胡孝岩先生陪同訪了年屆八秩的他,他非常高興。為了後繼有人,重興蘭業,他將歷年積累的資料,包括標本照片圖片、裝成掛方八件,全都無償贈予客人。為了答謝他的厚愛,劉姓客人(系原上海正泰橡膠廠老闆)在次年他八秩壽辰時送來了一份殷實的賀禮。同年,他又把自己的藝蘭經驗油印成冊,分送友人,並由其孫王家英攙扶登上龍泉山,鄭重地獻給了梨洲文獻館。記得書中的《前言》有:“餘十七歲患肺結核(俗稱肺癆),經友人勸導,廣植蘭蕙,精心調理,今

國蘭文化國蘭文化
五十年矣。晴時仍能攜杖登山,健步如舊,蓋得益於藝蘭多矣”之語。他常以藝蘭有益於身心健康而自慰,耄耄之年視力尚好,自雲得益於洗刷蘭葉,持之以恆,使綠色天天映入眼帘,遂延緩老花。

他在中年以後,出入於上層社會,已是社會名流。他以蘭德回報社會,潔身自好,熱心於公益事業。1944—1945年,餘姚中學選定武勝門西苗圃(原是清代校場)為新址建成新校舍,他就參與該工程的設計和施工,由於材料取於各地拆遷廢祀的舊宅,要翻建新樓,他費了不少心思。其規模計有禮堂1座,樓房128間,平房104間,另闢大型運動場一個。學校占地七十多畝,能容納18個班級,當年可謂浩大工程。四十年代末,著名銀行家宋漢章先生為造福桑梓,決定籌建陽明醫院,他又參與其事,建成一座西式三層病房大樓和門診部。新中國成立以後,又參與興建了餘姚中學大禮堂和勝歸山第一公墓,對地方公益事業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蘭詩欣賞

周 易 屈 原《九歌》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綠葉兮素權,芳菲菲兮龔余。

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秋蘭兮青青,綠葉兮紫莖。

余既滋蘭之九畹,又樹蕙之百畝。

孔 丘《猗蘭操

習習谷風,以陰以雨。《離騷》

之子于歸,遠送於野。 扈江蘺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何彼蒼天,不得其所。 時暖暖其將罷兮,結幽蘭而延?

逍遙九州,無所定處。 戶服艾以盈要兮,謂幽蘭其不佩

時人暗蔽,不知賢者。 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

年紀逝邁,一身將老。

孔子歷聘諸侯,莫能任。隱俗之中,見芳
蘭獨茂,喟然嘆曰:“蘭當為王者得,今
乃與眾草為伍。”止車援琴鼓之,自傷不
逢時,託詞於蘭。

相關書籍

宋朝趙時庚著《金漳蘭譜》、王象晉在《群芳譜》、陳淏子《花鏡》、汪灝《廣群芳譜》、清初鮑薇省《藝蘭雜記》

朱克柔《第一香筆記》、屠用寧《蘭蕙鏡》、張光照《興蘭譜略

周怡庭《名種冊》、鹹豐初孫侍洲《心蘭集》、陳研耕《王者香集》

同治年間周荷亭《種蘭法》、劉孟詹《藝蘭紀》、餘姚黃氏《蘭蕙說》

許霽樓《蘭蕙同心錄》、光緒二年袁憶江的《蘭言述略》、杜筱舫《藝蘭四說》

劉文琪《藝蘭譜》、岳梁《養蘭說》、清芬室主《藝蘭秘訣》、金石壽《培蘭要則

楊子明的《藝蘭說》、吳恩元《蘭蕙小史》、嚴楚江《廈門蘭譜》、

日本東京小原榮次郎《蘭花的解說(附培養法)》、日本東京小原榮次郎《蘭之種類和培養》

小原榮次郎《蘭蕙要覽》、小原榮次郎《趣味之友》、小原榮次郎《蘭華譜》

相關資料

http://www.hainet.cn/orchid/LHZYW_02/

http://www.hainet.cn/orchid/guolancidian/

http://lclh.www.jyh.cn/column_type.jsp?type_id=70726&depth=0

國蘭

蘭花的幽香獨秀長青素雅,蘭是一種花卉又是一種精神象徵。中國蘭花文化與中華民族的民族文化血脈相連,蘭學與國學血脈相連。這是全世界各種花卉史中所極為少見的。可以說,中國蘭花之所以這么名貴,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她是用一二千年的中國文化栽培出來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