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Bob Dylan),原名羅伯特·艾倫·齊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1941年5月24日出生於美國明尼蘇達州,美國搖滾、民謠藝術家,美國藝術文學院榮譽成員。 鮑勃在高中的時候就組建了自己的樂隊。1959年高中畢業後,就讀於明尼蘇達大學。在讀大學期間,對民謠產生興趣,開始在學校附近的民謠圈子演出,並首度以鮑勃·迪倫作藝名。1961年簽約哥倫比亞唱片公司。1962年推出處女專輯名為《鮑勃·迪倫》。1963年起,瓊·貝茲邀請迪倫與她一起巡迴演出。 2016年,鮑勃·迪倫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作曲家。

基本信息

早年經歷

鮑勃·迪倫年輕時期 鮑勃·迪倫年輕時期

鮑勃·迪倫1941年出生於明尼蘇達州德盧斯城,6歲時全家移居到希賓。鮑勃·迪倫的父母是猶太人 ,他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的一個中產階級的猶太家庭中長大 。並且,他參加了猶太人夏令營 。

少年時期的鮑勃·迪倫便顯示出音樂天賦,10歲時鮑勃·迪倫自學了吉它、鋼琴、口琴等樂器。高中時,他就加入了一個小型搖滾樂隊,並組織過一場小型的演出 。高中畢業後他來到明尼蘇達大學繼續學業。大學時期,他開始使用藝名鮑勃·迪倫 。

1961年,鮑勃·迪倫從明尼蘇達大學輟學,開始專心致力於歌唱工作 。

演藝經歷

鮑勃·迪倫口琴演奏 鮑勃·迪倫口琴演奏

1962年鮑勃·迪倫發表第一張專輯專輯《BobDylan》 。 1965年,鮑勃發行專輯《重訪61號公路》 。

1971年鮑勃出版了一本片面的、超現實主義的小說《塔蘭圖拉》 。1973年鮑勃參演山姆·佩金帕的影片《帕特·加勒特和比利小子》。

70年代中期,鮑勃與瓊·貝茲在“滾雷”巡迴演出。

1974年發行專輯《軌道上的血》 。隔年,發行專輯《欲望》。

1977年鮑勃與妻子薩拉正式離婚,同年鮑勃又投入到另一次“滾雷”樂隊巡迴演出中,並據此推出了一部長達4小時的影片《雷納多和克拉拉》,影片中還插入了一段由鮑勃表演的半自傳性的音樂會 。

1978年,鮑勃發行了唱片《合法街區》。1979年,鮑勃宣布自己成為“再生基督徒” ,後期他的創作中呈現出濃厚的宗教色彩,此後鮑勃發行的4張唱片《慢車開來》、《得救》、《愛的爆發》和《異教徒》均帶有宗教意味。

鮑勃·迪倫中國行 鮑勃·迪倫中國行

1985年發行了《帝國諷刺劇》和《疲憊裝載》。

1986年,鮑勃恢復巡迴演出。1989年發行專輯1992年的《Good As I Been to You》和1993年的《World Gone Wrong》中,他重新拾起早期的民謠,翻唱許多並不廣為人知的歌曲。

1991年為慶祝鮑勃50歲生日,CBS公司發行三合一專輯《私錄卡帶系列》此專輯收錄了他1961-1991年的出版的歌曲。

1992年10月16日,在麥迪遜花園廣場,舉辦了一場紀念迪倫踏入歌壇三十年的演唱會,其中包括尼爾·楊(Neil Young)、埃里克·克萊普頓(Eric Clapton)、前披頭士吉他手喬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等人均到場表演。

1994年,迪倫在MTV音樂台錄製不插電演唱會;1997年初,由於突發心臟病,當年的歐洲巡演被迫取消,但他很快就康復出院,甚至還於當年9月27日,在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面前表演。

1997年9月30日,迪倫發行了由Daniel Lanois製作的《Time out of Mind》,距他上一張原創專輯《Oh Mercy》有八年之久。

《像一塊滾石》 《像一塊滾石》

2001年9月11日,鮑勃發行《Love and Theft》;2004年10月,他出版了名為《Chronicles, Vol. 1》的自傳,書中主要記述了他的童年生活、在紐約奮鬥的經過;中年陷入創作低潮的心情等。推出之後,該書停留於紐約時報書籍非小說類排行榜長達19周。該書中文簡體版譯名為《編年史》(也譯為《像一塊滾石》);繁體中文版譯名為《搖滾記》。

2005年,導演馬丁·斯科塞斯執導了鮑勃自傳記錄片《No Direction Home》。

2006年8月底,鮑勃發行了他第四十八張專輯《Modern Times》,隨即登上美國排行榜第一名。

2011年4月3日、4月6日、4月8日分別在台北小巨蛋、北京工人體育館、上海大舞台舉辦演唱會。 從4月12日,連續三晚,在香港獻唱。這是現年70歲的鮑勃·迪倫首次在中國登台演出。

2012年發行專輯《Tempest》。

2013年,美國藝術文學院宣布鮑勃·迪倫為其榮譽成員,表彰他為美國文學和音樂所作的貢獻。迪倫是首位入選美國藝術文學院的搖滾音樂家。

2015年發行最新專輯《Shadows in the Night》。

2015年2月6日,鮑勃迪倫在格萊美慈善晚宴上正式被授予2015年格萊美音樂關懷年度人物這一獎項。

2016年,鮑勃·迪倫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個人生活

家庭

鮑勃·迪倫與女友蘇西·羅圖洛 鮑勃·迪倫與女友蘇西·羅圖洛

1965年鮑勃與Sara Dylan結婚並育有4個孩子,但這段婚姻僅 持續12年,1977年兩人離婚。

1986年鮑勃與一位伴唱歌手Carolyn Dennis走入第二段婚姻並育有一女。1992年兩人離婚,鮑勃的第二段婚姻僅維持六年。

感情

鮑勃·迪倫與瓊·貝茲 鮑勃·迪倫與瓊·貝茲

鮑勃·迪倫的第二張唱片封面上的女孩是他的初戀女友蘇西·羅圖洛。

鮑勃的第二任女友是瓊·貝茲,兩人同為民謠歌手。1975年,瓊為鮑勃寫下《Diamonds and Rust》以此紀念他們無疾而終的感情。

主要作品

參演電影

上映時間劇名扮演角色導演
2007 我不在場/我不在那兒 ---- 托德·海恩斯
2006 工廠女孩/工作室女孩 ---- 喬治·海肯盧珀
2005 迷途之家 ---- 馬丁·斯科塞斯
1967 別回頭 ---- 彭尼貝克
電影名類型導演
《迷途之家》(No Direction Home)音樂紀錄片馬丁·斯科塞斯
《工廠女孩/工作室女孩》(Factory Girl)傳記電影喬治·海肯盧珀
《我不在場/我不在那兒》(I'm Not There)傳記電影托德·海恩斯
《別回頭》(Don't Look Back)音樂電影彭尼貝克

音樂作品

專輯
專輯名稱發行時間
Fallen Angels 2016-05-20 英語
Shadows in the Night 2015-02-03 英語
Tempest 2012-09-10 英語
Christmas in the Heart 2009-10-13 英語
Together Through Life 2009-04-28 英語
Modern Times 2006-08-29 英語
"Love and Theft" 2001-09-11 英語
Time Out of Mind 1997-09-30 英語
World Gone Wrong 1993-10-26 英語
Good as I Been to You 1992-11-03 英語
Under the Red Sky 1990-09-10 英語
Oh Mercy 1989-09-18 英語
Down in the Groove 1988-05-30 英語
Knocked Out Loaded 1986-06-14 英語
Empire Burlesque 1985-06-10 英語
Infidels 1983-10-27 英語
Shot of Love 1981-08-10 英語
Saved 1980-06-23 英語
Slow Train Coming 1979-08-20 英語
Street-Legal 1978-06-15 英語
Desire 1976-01-05 英語
The Basement Tapes 1975-06-26 英語
Blood on the Tracks 1975-01-20 英語
Planet Waves 1974-01-17 英語
Dylan 1973-11-19 英語
Pat Garrett & Billy the Kid 1973-07-13 英語
New Morning 1970-10-19 英語
Self Portrait 1970-06-08 英語
Nashville Skyline 1969-04-09 英語
John Wesley Harding 1967-12-27 英語
Blonde on Blonde 1966-05-16 英語
Highway 61 Revisited 1965-08-30 英語
Bringing It All Back Home 1965-03-22 英語
Another Side of Bob Dylan 1964-08-08 英語
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 1964-01-13 英語
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 1963-05-27 英語
Bob Dylan 1962-03-19 英語

獲獎記錄

葛萊美獎
  • ▪ 2017 最佳傳統流行專輯 《Fallen Angels》 (提名)
  • ▪ 2016 最佳傳統流行專輯 《Shadows in the Night》 (提名)
  • ▪ 2010 最佳美國本土專輯 《Together Through Life》 (提名)
  • ▪ 2010 最佳搖滾歌手 《Beyond Here Lies Nothin》 (提名)
  • ▪ 2007 最佳搖滾歌手 《Someday Baby》 (獲獎)
  • ▪ 2007 最佳當代民謠專輯 《Modern Times》 (獲獎)
  • ▪ 2007 最佳搖滾歌曲 《Someday Baby》 (提名)
  • ▪ 2004 最佳搖滾男歌手 《Down In The Flood》 (提名)
  • ▪ 2004 最佳流行對唱/組合 《Gonna Change My Way Of Thinking》 (提名)
  • ▪ 2002 最佳當代民謠專輯 《Love And Theft》 (獲獎)
  • ▪ 2002 最佳搖滾男歌手 《Honest With Me》 (提名)
  • ▪ 2002 年度專輯 《Love And Theft》 (提名)
  • ▪ 2001 最佳搖滾男歌手 《Things Have Changed》 (提名)
  • ▪ 2001 最佳影視歌曲 《Things Have Changed》 (提名)
  • ▪ 1999 最佳鄉村歌曲 《To Make You Feel My Love》 (提名)
  • ▪ 1998 最佳搖滾男歌手 《Cold Irons Bound》 (獲獎)
  • ▪ 1998 年度最佳專輯 《Time Out of Mind》 (獲獎)
  • ▪ 1998 最佳當代民謠專輯 《Time Out of Mind》 (獲獎)
  • ▪ 1998 最佳搖滾男歌手 《Cold Irons Bound》 (提名)
  • ▪ 1996 最佳搖滾男歌手 《Knockin' On Heaven's Door》 (提名)
  • ▪ 1996 最佳搖滾歌曲 《Dignity》 (提名)
  • ▪ 1996 最佳當代民謠專輯 《MTV Unplugged》 (提名)
  • ▪ 1995 最佳傳統民謠專輯 《World Gone Wrong》 (獲獎)
  • ▪ 1994 最佳當代民謠專輯 《Good As I Been to You》 (提名)
  • ▪ 1994 最佳搖滾對唱/組合 《My Back Pages》 (提名)
  • ▪ 1994 最佳搖滾男歌手 《All Along The Watchtower》 (提名)
  • ▪ 1992 終身成就獎 (獲獎)
  • ▪ 1992 最佳短篇音樂錄像帶 《Series of Dreams》 (提名)
  • ▪ 1990 最佳搖滾對唱/組合 《Traveling Wilburys Volume One》 (獲獎)
  • ▪ 1990 年度專輯 《Traveling Wilburys Volume One》 (提名)
  • ▪ 1989 最佳傳統民謠錄製 《Pretty Boy Floyd》 (提名)
  • ▪ 1982 最佳靈感音樂表演 《Shot of Love》 (提名)
  • ▪ 1981 最佳靈感音樂表演 《Saved》 (提名)
  • ▪ 1980 最佳搖滾男歌手 《Gotta Serve Somebody》 (獲獎)
  • ▪ 1974 最佳影視歌曲 《Pat Garrett and Billy the Kid》 (提名)
  • ▪ 1973 年度專輯獎 《The Concert For Bangladesh》 (獲獎)
  • ▪ 1970 最佳鄉村樂器演奏 《Nashville Skyline Rag》 (提名)
  • ▪ 1969 最佳民謠演唱 《John Wesley Harding》 (提名)
  • ▪ 1965 最佳民謠錄音 《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 (提名)
  • ▪ 1963 最佳民謠錄音 《Bob Dylan》 (提名)
格萊美名人堂
  • ▪ 2006 格萊美名人堂 《Bringing It All Back Home Rock》 (獲獎)
  • ▪ 2002 格萊美名人堂 《Mr. Tambourine Man》 (獲獎)
  • ▪ 2002 格萊美名人堂 《Highway 61 Revisited》 (獲獎)
  • ▪ 1999 格萊美名人堂 《Blonde on Blonde Rock》 (獲獎)
  • ▪ 1998 格萊美名人堂 《Like a Rolling Stone》 (獲獎)
  • ▪ 1994 格萊美名人堂 《Blowin' in the Wind》 (獲獎)
奧斯卡金像獎
  • ▪ 2000 第72屆 最佳原創歌曲 《奇蹟小子》 (獲獎)
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
  • ▪ 2001 第59屆 最佳原創歌曲獎 《奇蹟小子》 (獲獎)
法國藝術勳章
  • ▪ 1990 軍團騎士 (獲獎)
普利茲獎
  • ▪ 2008 第92屆 特別榮譽獎 (獲獎)
諾貝爾獎
  • ▪ 2016 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
  • ▪ 2006 諾貝爾文學獎 (提名)
  • ▪ 1996 諾貝爾文學獎 (提名)
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
  • ▪ 1974 第27屆 安東尼·阿斯奎斯獎:最佳電影音樂 《比利小子》 (提名)

參考資料來源:

人物評價

2012年歐巴馬為其頒發總統自由勳章 2012年歐巴馬為其頒發總統自由勳章

在法國看來,鮑勃·迪倫賦予音樂的、可以改變人類和世界的顛覆 性力量( 法國文化部長菲利佩 蒂評) 。

鮑勃·迪倫是一個偉大的詩人,是一個偉大的曲作者,承載著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45年來不斷地改變自己的風格,改變自己的形象 (瑞典文學院常務秘書長 莎拉·丹紐爾評) 。

鮑勃·迪倫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無疑體現出美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國際著名雙語作家、文藝評論家 厲振羽評) 。

鮑勃·迪倫頗具創造力的作品為美國文化甚至整個世界的文化界做出了很多貢獻 (美國唱片工業學院的執行長尼爾·波特評) 。

他讓音樂真正變成表達人生觀和態度的一個工具。( 鄭鈞 評)

鮑勃·迪倫越是不代表誰,他的影響越大,那些總是想代表時代的人,越無法獲得持續性的影響,那個時代過去了,他們就過去了。鮑勃·迪倫的低調,他一直在堅持做演出,從他的第一首歌到現在,這中間一脈相承的音樂形式,反而給了我們深遠的影響。( 崔健 評)

盤點知名創作歌手

桑田佳祐
小川哲也
小山田圭吾
鄭筱蓉
TARAKO
渥美佐織
近藤夏子
泰迪·湯普森
小峰理紗
布魯斯·斯普林斯廷
大衛·吉爾摩
蘭迪·紐曼
羅賓·吉布
Shihori
川嶋愛
橋本美雪
加藤和彥
邱幸儀
鎌倉圭
原田郁子
梁正群
降谷建志
林昶佐
巴里·吉布
船越里惠
石冢智昭
山直太朗
馬渡松子
法昆多·卡布拉爾
比約克·古蒙茲多泰爾
賈維斯·卡克
瑞弗斯·柯摩
約翰傳奇
唐銘良
馬場俊英
榊原由依
彩菜
山下達郎
中川晃教
方炯鑌
平原綾香
林強[歌手]
張健偉
西村朋紘
松卓·雷爾克
上官流雲
SUGIZO
吳聽徹
久保田利伸
謝芊彤
長尾大
神田美苑
安潔拉亞季
黃克林
安妮·克拉克
貓女魔力
連恩·蓋勒格
文恩澄
神威樂斗
陳忠義
凱蒂蓮
香岱兒
符美芸
迪文·唐森德
清水翔太
河村隆一
柴田淳
片霧烈火
影山浩宣
王若琪

史蒂芬·派崔克·莫里西
布倫登·尤里
凱特·芙格麗
許懷欣
尾崎豐
娜塔莎·貝汀菲兒
大冢愛
張睿銓
凱蒂·彤絲朵
安妮·藍妮克絲
尼爾·楊
奧田民生
王藍茵
恰克
朴正洙
岡本真夜
織田哲郎
五輪真弓
高潤荷
朴振英
中島卓偉
中西圭三
中村中
石川智晶
misia
星野滿
柳井愛子
吉田美和
山崎將義
黃建為
曾路得
劉文娟
布袋寅泰
kan
寺尾聰
廣瀨香美
安藤裕子
竹內瑪莉亞
高橋宏
阿部真央
宇珩
謝文雅
奧村初音
原由子
內藤大湖
蕭賀碩
陳建年
李東海[Super Junior成員]
平井堅
吉岡秀隆
原田知世
福山雅治
琳恩·瑪蓮
蘇菲·珊曼妮
陳綺萱
李勝賢
何欣穗
李紫昕
權志龍
李赫宰
陳昇
李君築
yukihiro
李伯恩
張繼聰
莫里斯·吉布
teru
布仁巴雅爾
黃連煜
廖文強
SoulJa
淳君
德永英明
谷村新司
玉置浩二
田井中彩智
澤田泰司
周國賢
倫永亮
菅止戈男
志方晶子
余翠芝
韋禮安
坂本龍一
坂井泉水
汪佩蓉
伊恩森
奧華子
小田和正
張穆庭
林毅安
松山千春
松本孝弘
槙原敬之
董貞
劉子千
JUJU
草野正宗
克里斯·道特雷
小松未步
魏如萱
北川悠仁
依拜維吉
HEATH
傑克·強森
古谷仁美
hisashi
井上陽水
邰肇玫
汪峰[歌手]
魏如昀
李泉
藍又時
潘美辰
陳美鳳
埃米·李
亞當·蘭伯特
袁詠琳
李晟敏
JS[組合]
蕭閎仁
賈立怡
YUI | 林佳樹
Toshi
石原貴雅
矢井田瞳
植村花菜
史提夫·汪達
Origa
椎名林檎
澤田研二
大黑摩季
奧井雅美
黃小楨
松任谷由實
陳珊妮
JIRO
小室哲哉
小池徹平
寶井秀人
松本秀人
蔡國權
Chara
平澤進
劉明峰
堂本剛
堂本光一
丁少華
粉紅邦妮
絢香
新居昭乃
羅比·威廉斯
紀如璟
王菀之
張懸
徐佳瑩
吳佩珊
熊天平
張敬軒
楊坤
許巍[歌手]
傑森·瑪耶茲
卡拉·布呂尼
蔡健雅
戴佩妮
劉文正
安七炫
Rurutia
中島美雪
吉田亞紀子
稻葉浩志
江口洋介
鬼束千尋
莉莉·艾倫
張震岳
伍佰
陶喆
施文斌
呂建中
劉若英
李玖哲
大衛·庫克
范逸臣
范瑋琪
陳綺貞
蔡卓妍
方大同
何韻詩
謝安琪
林子祥
阿穆隆
黃貫中
張雨生
鄭智化
鄭中基
邰正宵
許茹芸
許冠傑
胡彥斌
羅大佑
張宇[歌手]
王傑[歌手]
艾薇兒
寶兒
胡德夫
黃家駒
鮑勃·迪倫
張學友
周杰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