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布迪倫

信息

中文名鮑勃·迪倫
外文名BobDylan
別名RobertAllanZimmerman
出生地美國-明尼蘇達州-Duluth城
出生日期1941-5-24
學歷大學(中途輟學)
本名羅伯特·艾倫·齊默曼

簡介

鮑勃·迪倫(BobDylan,1941年5月24日-),原名羅伯特·艾倫·齊默曼(RobertAllenZimmerman),有重要影響力的美國唱作人,民謠歌手,音樂家,詩人,獲2008年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迪倫的影響力主要體現在60年代,他對音樂的最主要的貢獻是歌詞的深刻寓意與音樂成為同等重要的一部分,他對工業國家整個一代人的敏感性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的音樂對理解和分析60年代是至關重要的。縱觀其音樂生涯,BobDylan堪稱賦予了搖滾樂以靈魂。

經歷

1941年5月24日他生於明尼蘇達州德盧斯(又譯杜勒斯)城,6歲時全家移居到一個叫希賓(Hibbing)的靠近礦區的小鎮上。他在希賓附近的高中上學時,他在一個搖滾樂隊中進行了一段短暫的演出。少年時期的鮑勃·迪倫只不過是一個喜愛音樂的平凡男孩,對鄉村樂感興趣。以ArthurRimbaud、HankWilliams,JamesDean,WoodyGuthrie和RobertJohnson為偶像。直到14歲時,他在戲院里看到了《BlackboardJungle》中的搖滾狂熱,從此他發現了音樂的另一種功能——它的社會學效應。搖滾樂的歌詞使人振奮,反映著青少年的個性、野心與叛逆。自此以後,希賓小鎮再也拴不住他的心了。他來到明尼阿波利斯,入學那裡的明尼蘇達大學。不過,他沒有去上課,他不喜歡學校(據他在紀錄片《迷途之家》的採訪),而是去表演場所唱歌。在那裡,羅伯特·齊默爾曼更名為鮑勃·迪倫,他開始成名是在民歌界的聖地紐約格林尼治村。他決心成為一位“著名的民歌手”,並不顧他少年時期的許多其他音樂的影響,朝著這一方面揚起風帆。
1961年1月,鮑勃·迪倫從明尼蘇達州立大學輟學,開始專心致力於歌唱工作,並來到紐約CafeWha?、民謠音樂城(FolkCity)和煤氣燈(Gaslight)等著名的表演場所演出。由於他的民謠歌曲受到知識分子的喜愛與支持,ColumbiaRecords製作人JohnHammond與他正式簽定了契約,不久AlbertGrossman擔任了迪倫的經紀人。
1961年經驗豐富的製作人約翰·哈蒙德(JohnHammond)使他與Columbia(哥倫比亞)公司簽約,在他錄製的最初幾張唱片中,幾乎沒有表現出他對漢克·威廉斯(HankWilliams)或查克·貝里(ChuckBerry)的喜愛——儘管他偶爾也無意中像“埃弗利兄弟”(theEverlyBrothers)那樣即興演唱。相反,迪倫的音樂在很大程度上屬於民歌復興的主流之音,而且優美動聽,有時是那么光彩照人。
鮑勃·迪倫的處女作《BobDylan》於1962年發表。其中收錄了WoodyGuthrie推崇的《SongToWoody》和談紐約生活感觸的《TalkingNewYork》,整張專輯的風格,帶有濃厚的WoodyGuthrie式民謠氣息。反響平平,銷量很小。Bob早期的一些作品是以傳統鏇律為基礎的,後來逐漸吸取了鄉村音樂的因素和黑人音樂並加以創新。
Dylan的抗議歌曲對當時青年人的心靈起了巨大的震撼作用,因而促使六十年代美國青年的大覺醒。他很快被公認為與像湯姆·帕克斯頓(TomPaxton)這樣的青年詞作家一樣最有才華。他的歌曲成為參加民權和反戰運動的白人學生的聖歌,有像《在風中飄蕩》(Blowin’intheWind)和《大雨將至》(AHardRain’sA-GonnaFall)這樣的抗議歌曲,有像傳統的《科里納,科里納》(CorrinaCorrina)和以傳統為基礎的《來自北部鄉村的女孩》(GirlfromthenorthCountry)這樣的愛情歌曲,還有像唱法多種多樣的《我將會自由》(IShallBeFree)這樣的滑稽歌曲。
其曲調相對來說比較簡單(通常取自傳統民歌題材),而他的演唱技能(無論在演唱方面還是在吉他與打擊樂的演奏方面)在民歌音樂界中來說是純樸自然的,但他的影響卻引人注目。迪倫正在創造一種調式,他所描繪的音樂方式不需要很複雜。他的歌喉、吉他演奏和有時不很完美的口琴聲幫助確定音調,使其音樂從中得以展開並在國內引起轟動。在古巴飛彈危機和核裁軍運動的世界中沒有什麼比聽迪倫演唱《戰爭的主人》(MastersofWar)和《大雨將至》更令人振奮。
1963-1964
這一時期,迪倫成為民歌界和激進分子的英雄。但在更為廣大的流行音樂界中,他的歌曲卻被認為不過是“最適於別人來翻唱”,其中以“彼得,保羅和瑪麗”所翻唱的歌曲最為著名。由於兩個原因,把這一切都改變了。第一個原因是他反覆扮演的激進分子領袖的角色開始使他惱怒,這種惱怒表現在他的歌曲中,以第4張唱片《鮑勃·迪倫的另一面》(AnotherSideofBobDylan,1964)最為明顯。在尚不成熟的歌曲《我的不太有價值的新聞》(MyBackPages)中迪倫對“人生是黑白相間的謊言”進行了譴責,並對其早期堅定的誓言評論說“那時我是多么老,現在我比那時年輕了”。第二個也是更重要的原因是1963年和1964年期間英國流行音樂的革命。據報導,當迪倫第一次聽到“動物”(ANIMALS)樂隊演唱他的傳統歌曲《旭日之家》(HouseoftheRisingSun)時,他跳出汽車的座椅,因為這完全是無禮的改編。不過這件事在他眼前展現了一個嶄新的音樂世界,並使他認識到他同時表達對查克.貝里和WoodyGuthrie的熱愛是可能的。他的下一張唱片名為《席捲而歸》(BringingItBackHome),微妙地論及了英國藝人喚醒了他對美國搖滾樂的興趣的讚美。該唱片的一面錄的卻是搖滾樂歌曲,每隔一首歌曲錄一段”滾石“(TheRollingStones)的即興演唱。在唱片封套上他尖刻地寫著:“我已放棄對盡善盡美的追求。”他的音樂歡快而無拘無束地跳躍,他演唱的由查克.貝里的《沒完沒了的惡作劇》(TooMuchMonkeyBusiness)直接派生的歌曲《隱秘的思鄉病布魯斯》(SubterraneanHomesickBlues)輕而易舉地獲得成功。
1965-1966
1965年8月,Dylan的專輯《重訪61號公路》(Highway61Revisited)發表,獲得好評,此時他的身價已躍升到了流行音樂的頂點,並正式確立了搖滾音樂家的地位。七十年代Dylan的作品吸收了Jazz和Blues的元素,歌詞充滿了哲理性,促使七十年代的美國青年不再做狂熱的反抗者,而是逐漸安定下來,出現了哲理性的趨向。迪倫在方向上的轉變使他失去了一些從前的追隨者,但不管怎樣,該唱片還有另一面,其上收錄了《手鼓手》(Mr.TambourineMan)和幾乎是政治性的歌曲《好極了,媽媽》(It’sAllRight,Ma)。但是他在1965的紐波特民謠音樂節上,他與保羅·巴特菲爾德(PaulButterfield)布魯斯樂隊的演出戲劇性的分裂了他的觀眾,而實際上迪倫正是由於對純民謠的“背叛”才變成搖滾樂界崇拜的偶像。歌曲《像一塊滾石》(LikeaRollingStone,1965年名列排行榜第2)的成功足以彌補失去的純民謠聽眾。這一時期的唱片《重訪61號公路》和雙唱片《美女如雲》(BlondeonBlonde)代表鮑勃.迪倫的錄音生涯的頂峰。與他合作過的樂手阿爾.庫珀(KOOPER,AL)、羅比.羅伯遜(RobbieRobertson)和納什維爾的樂手如查利.麥科伊(CharlieMcCoy)和肯尼.巴特里(KennyButtrey)是貫徹迪倫把多年吸收的各種風格融合在一起的想法的最佳人選。這些歌曲結構仍很簡單,採用陳腐的反覆樂句,但它們通常更長一些、更流暢一些。庫珀那豐富的風琴樂音使《近似女王簡》(QueenJaneApproximately)和《像一塊滾石》等歌曲具有權威性效果,迪倫的抒情詩是至關重要的,他們的景象是具有強大而特殊的夢想邏輯性的內心景象。有時【在歌曲《墓碑布魯斯》(TombstoneBlues)、《荒涼的街道》(DesolationRow)中】它充滿著有關聯的奇怪的歷史人物,有時它們具抒情性【表現在歌曲《約翰娜的景象》(VisionsofJohanna)和12分鐘的《目光憂傷的低地女人》(SadEyedLadyoftheLowlands)中】,使人看到一種把布魯斯改變成鄉村音樂的原型形象。迪倫滑稽而又面無表情的幽默感在《雨天的第12和第35號女人們》(RainyDayWomen#12&35)和《豹皮藥盒帽》(LeopardSkinPillBoxHat)中仍明顯可見。
迪倫的個人生活方式在他所創作的歌曲的千變萬化的無秩序中得到準確的反映。他似乎正驅使自己以驚人的步伐前進(在幾個月的時間內發行了《席捲而歸》、《重訪61號公路》和《美女如雲》3張唱片)。“他將成為傳奇人物”,皮特·西格(PeteSeeger)說,“如果他最終沒有精神失常的話”。即將發生內向爆炸的感覺在他1966年與“鷹”【TheHawks,後來變成“樂隊(TheBand)】巡迴演出時進行的精神發泄性演唱中特彆強烈。
1966年7月迪倫遭遇一次機車禍,他有差不多兩年沒有與公眾見面,不過他的風采卻無處不在,從每個主要商店的廣告畫到新聞界對他急切返回歌壇的不斷傳聞,非法銷售的音樂會(如1965年曼徹斯特FreeTradeHall演唱會,當時被誤認為是倫敦的RoyalAlbertHall,所以後來發行的正版仍然使用這個名稱)唱片也很流行。此後一段時間,他的創作開始自我回歸,具有宗教式的超脫感。他的沉默相反卻促使他的藝術絕技有所發展,具有不同程度的輕信和明智的迪倫學家活躍起來。
1967
在1967年間迪倫與“樂隊”(他1965-1966年與該樂隊一起進行巡迴演出)在伍德斯托克居住了一段時間,他的音樂在這種隱居的環境中繼續發展。這一時期錄製的唱片(這些唱片不久在非法交易中可以買到)被歪曲為可探查迪倫要成為新的搖滾樂歌王的想法。有些歌曲是令人狂笑的滑稽的酒後胡言,《讓亨利夫人狂歡》(PleaseMrsHenry)、《百萬美元狂歡會》(MillionDollarBash),但是那些較憂鬱的歌曲決定了整體情緒是悔罪的、充滿不詳的預兆感。在歌曲《狂怒之淚》(TearsofRage)和《太多微不足道的事》(TooMuchofNothing)中他似乎對他的過去感到罪責難逃,並對他所扮演的——公認的=不知不覺的——那些角色感到懊悔。在歌曲《我將得到解脫》(IShallBeReleased)和《輪子著火了》(Wheel’sonFire)中似乎模模糊糊的、下意識地意識到一次迫近的、可能是迪倫演唱的所有歌曲中最有個性、最動人的。絲毫沒有表現他以往出版的大多數作品中的乏味、毫無信心、也毫無驕傲之感。他以哀怨而又不加雕飾的聲調演唱這些歌曲,偶爾還加入理察.曼紐爾(RichardManuel)的和聲。迪倫與“樂隊”在1967年演唱的所有歌曲被冠以《地下室磁帶》(TheBasementTapes)之名非法銷售,它是迪倫最質樸、最具藝術性的唱片(披頭士樂隊成員麥卡特尼說,”甚至比披頭士的作品還要好“)。如果說唱片《佩珀軍士孤獨心靈俱樂部樂隊》和《美女如雲》是對60年代新反主流文化的樂觀主義最好的慶祝,那么唱片《地下室磁帶》則是對這種樂觀主義的另一面的關鍵表達。在這一方面,它必定會被列為70年代非烏托邦式的探索流行語言的一系列主要唱片中的先驅。最後,這些唱片在錄製完8年之後的1975年,由Columbia公司正式發行。

演藝經歷

上世紀70——80年代迪倫仍受到他在前10年中所受到的注意。1971年他出版了一本片面的、超現實主義的小說《塔蘭圖拉》。他在山姆.佩金帕的影片《帕特·加勒特和比利小子》中扮演一個簡短而突出的角色。他那為數不多的幾次公開演出(為孟加拉國舉辦的音樂會、伍迪.格思里紀念活動)預示著對他1974年與“樂隊”進行的美國巡迴演出的響亮的回答。演出門票售出600萬張,還錄製了實況唱片《在洪水到來之前》(BeforetheFlood),從這張唱片可以看到迪倫和“樂隊”都有效的回到他們早年最好時代。當迪倫與Columbia公司的契約期滿時,他轉到Asylum公司的英國公司Island。這張唱片和另一張唱片《行星波浪》都是在Asylum公司錄製出版的。與Columbia的關係一直是風波疊起,特別在中止契約的兩年和傲慢的克萊夫.戴維斯(CliveDavis)出任最高行政官以後。他試圖把合作的音樂業務形象擬人化,而Asylum唱片公司的戴維.格芬則在藝人們的幫助下取得長足的進展。在這以後Columbia公司出版了有感染力的唱片《迪倫》(1974),這是一張只有迪倫歌迷才感興趣的憤世嫉俗的選編唱片。結果,《行星波浪》與這張唱片相對較大的銷售量在1974年致使迪倫與Columbia公司簽訂了又一個5年的契約。70年代中期,迪倫在“滾雷”巡迴演出(與瓊.貝茲及其他人一起)中表現自己是同行中的音樂家。然而他被謠言和像A.J.韋伯曼(A.J.Weberman)這樣的迪倫學家們的嚴密監視所糾纏,A.J.韋伯曼總是樂於接受對迪倫的私生活和親以色列的同情感“揭露”的職責。他與妻子薩拉的關係並不是沒有問題的,他們的關係正在惡化,他將利益的痛苦與絕望充滿於唱片《軌道上的血》(1974)和《欲望》(Desire,1975)之中,後一張唱片中包含了幾首與雅克.萊維(JacquesLevy)合作創作的歌曲。1977年迪倫與薩拉正式離婚。迪倫又投入到另一次“滾雷”樂隊巡迴演出中,並從中產生了一段長達4個小時的超現實影片《雷納多和克拉拉》(RenaldoandClara),該影片中插入了一段由迪倫表演的半自傳性的音樂會。1978年,即該影片上演的那一年,又發行了唱片《江湖合法》(StreetLegal),從這張唱片可以明顯的聽到迪倫正發生著宗教信仰的改變,那生動形象的描述和類似福音音樂的伴唱不久就使他著了迷。1979年迪倫聲稱自己是一個再生的基督教徒,宗教的主題是他後面4張唱片的核心,這4張唱片是《慢車開來》(SlowTrainComing,1979)、《得救》(Saved1980)、《愛的射擊》(ShotofLove,1981)和《異教徒》(Infidels,1983)。1985年發行了《帝國諷刺劇》(EmpireBurlesque)和《疲憊裝載》(KnockedOutLoaded),後者是與劇作家山姆.謝潑德和湯姆.佩蒂(PETTY,TOM)合作的。
1986年,迪倫恢復巡迴演出。這回是與湯姆.佩蒂和為他伴奏的“傷心人”樂隊一起,音樂廳和體育場中仍然人山人海。由丹尼爾.拉努瓦(DanielLanois)製作的怪異恐怖的《噢,天哪》(OhMercy)也成為迪倫成功專輯之一,由名為“永不停止的巡演”(NeverEndingTour)的巡演和1992年的專輯《像我一樣對你好》(GoodAsIBeentoYou)中可以看出,迪倫的那種獨特的木吉他加沙啞嗓音的民謠形式已日漸衰敗。為慶祝迪倫50歲生日,CBS公司發行了令人注目的三合一專輯《私錄卡帶系列》(TheBootlegSeries),收錄了他1961-1991年的非法出版的歌曲。
進入90年代,迪倫出版唱片的速度開始變得緩慢,其中在1992年的《GoodAsIBeentoYou》和1993年的《WorldGoneWrong》中,他重新拾起早期的民謠,翻唱許多並不廣為人知的歌曲。1992年10月16日,在麥迪遜花園廣場,舉辦了一場紀念迪倫踏入歌壇三十年的演唱會,其中包括尼爾·楊(NeilYoung)、埃里克·克萊普頓(EricClapton)、前披頭士吉他手喬治·哈里森(GeorgeHarrison)等人均到場表演。1994年,迪倫在MTV音樂台錄製不插電演唱會;1997年初,由於突發心臟病,當年的歐洲巡演被迫取消,但他很快就康復出院,甚至還於當年9月27日,在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面前表演。1997年9月30日,迪倫發行了由DanielLanois製作的《TimeoutofMind》,距他上一張原創專輯《OhMercy》有八年之久。
2001年9月11日,迪倫發行《LoveandTheft》;2004年10月,他出版了名為《Chronicles,Vol.1》的自傳,作為計畫中三部曲自傳的第一部,記述了他的童年生活、在紐約奮鬥的經過、中年陷入創作低潮的心情等。推出之後,該書停留於紐約時報書籍非小說類排行榜長達19周。該書中文簡體版已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和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共同出版,譯名為《像一塊滾石》;繁體中文版亦已由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譯名為《搖滾記》。2005年,曾經導演過《計程車司機》、《憤怒的公牛》等影片的導演馬丁.斯科塞斯執導了迪倫自傳記錄片《NoDirectionHome》,講述了從出生到機車事故之前的迪倫;片中有大量的訪談與實況演出的影像,包括迪倫當時的密友瓊·貝茲以及1966年5月17日在曼徹斯特那著名的叫聲(Judas!)。
2006年8月底,迪倫發行了他第四十八張專輯《ModernTimes》,隨即登上美國排行榜第一名。他的上一張冠軍專輯,是三十年前的《Desire》。
2011年4月3日、4月6日、4月8日分別在台北小巨蛋、北京工人體育館、上海大舞台舉辦演唱會。從4月12日,連續三晚,在香港獻唱。這是現年70歲的鮑勃·迪倫首次在中國登台演出。

作品

參演電影
1.馬丁·斯科塞斯(MartinScorsese)導演-音樂紀錄片-《迷途之家》(NoDirectionHome)。
2.喬治·海肯盧珀(GeorgeHickenlooper)導演-傳記電影-《工廠女孩/工作室女孩》(FactoryGirl)(參考價值極小)。
3.托德·海恩斯(ToddHaynes)導演-傳記電影-《我不在場/我不在那兒》(I'mNotThere)。
4.彭尼貝克(D.A.Pennebaker)導演-音樂紀錄片《別回頭》(Don'tLookBack).上映於1967年,Dylan1965年巡迴演出的片段與花絮.影片中出現JoanBaez,DonovanandAlanPrice。
5.《像一塊滾石》(Chronicles)-鮑勃·迪倫回憶錄。
6.阿爾蒂爾·蘭波詩作《醉舟》、《地獄一季》(含通靈者書信)、《彩圖集》,建議看葉汝漣先生翻譯的版本。
7.蘇西·羅托洛(SuzeRotolo)自傳《放任自流的時光》(AFreewheelin'Time)。還原她和迪倫一起走過的美國一九六零年代。
音樂專輯
2013年《TheBootlegSeriesVol.10:AnotherSelfPortrait》
2012年《Tempest》
2011年《BobDylanInConcert:BrandeisUniversity1963》
2010年《TheBestOfTheOriginalMonoRecordings》
2010年《TheBootlegSeriesVol.9:TheWitmarkDemos:1962-1964》
2010年《TheOriginalMonoRecordings》
2009年《ChristmasInTheHeart》
2009年《TogetherThroughLife》
2008年《TheBootlegSeriesVol.8:TellTaleSigns》
2007年《Dylan》
2006年《ModernTimes》
2005年《TheBestofBobDylan》
2005年《TheBootlegSeriesVol.7:NoDirectionHome》
2004年《TheBootlegSeriesVol.6:BobDylanLive1964》
2002年《TheBootlegSeriesVol.5:BobDylanLive1975》
2001年《”LoveAndTheft”》
2000年《TheEssentialBobDylan》
1998年《TheBootlegSeriesVol.4:BobDylanLive1966》
1997年《TimeOutOfMind》
1995年《MTVUnplugged》
1994年《GreatestHitsVolume3》
1993年《WorldGoneWrong》
1993年《The30AnniversaryConcertCelebration》
1992年《GoodAsIBeenToYou》
1991年《TheBootlegSeriesVol.1-3:Rare&Unreleased1961-1991》
1990年《UnderTheRedSky》
1989年《OhMercy》
1988年《DownInTheGroove》
1988年《Dylan&TheDead》
1986年《KnockedOutLoaded》
1985年《Biograph》
1985年《EmpireBurlesque》
1985年《RealLive》
1983年《Infidels》
1981年《ShotOfLove》
1980年《Saved》
1979年《SlowTrainComing》
1979年《BobDylanAtBudokan》
1978年《Street-Legal》
1976年《HardRain》
1976年《Desire》
1975年《TheBasementTapes》
1975年《BloodOnTheTracks》
1974年《BeforeTheFlood》
1974年《PlanetWaves》
1973年《Dylan》
1973年《PatGarrett&BillytheKid》
1971年《BobDylan’sGreatestHitsVolumeⅡ》
1970年《NewMorning》
1970年《SelfPortrait》
1969年《NashvilleSkyline》
1967年《JohnWesleyHarding》
1967年《BobDylan’sGreatestHits》
1966年《BlondeOnBlonde》
1965年《Highway61Revisited》
1965年《BringItAllBackHome》
1964年《AnotherSideOfBobDylan》
1964年《TheTimesTheyAreA-Changin’》
1963年《TheFreewheelin’BobDylan》
1962年《BobDylan》

榮譽

格萊美音樂獎
1973年
年度專輯-《TheConcertforBangladesh》
1980年
最佳搖滾男歌手
1990年
最佳搖滾組合
1991年
終身成就獎
1995年
最佳傳統民謠專輯-《WorldGoneWrong》
1998年
年度專輯-《TimeOutofMind》
最佳當代民謠專輯-《TimeOutofMind》
最佳搖滾男歌手
2002年
最佳當代民謠專輯-《LoveAndTheft》
2007年
最佳搖滾獨唱
最佳當代民謠專輯-《ModernTimes》
奧斯卡獎
2000年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ThingsHaveChanged》
金球獎
2001年金球獎最佳原創歌曲-《ThingsHaveChanged》
甘迺迪中心
1997年榮譽獎
阿斯圖里亞斯親王獎
2007年藝術獎
普利茲詩歌獎
2008年普利茲特別褒揚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