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中心

經濟中心

經濟中心是指在一定經濟區域內自然形成的生產和交換比較集中,並對周圍地區產生較強經濟影響的地方。是一個特定區域範圍內,在國民經濟生活中居重要地位,並與其它城鎮和廣大農村經濟聯繫密切、且能影響其經濟發展的城市或鎮。它們不僅是所在地區的政治中心,而且大多兼具交通、貿易中心、物資集散地和工業生產中心等多種職能。經濟中心依託於城市。一般說來,一個城市就是一個地區的經濟中心。經濟中心作為一定地區內經濟活動的樞紐,對於整個經濟區的經濟發展方向、規模、速度和水平等,都起著重要作用。

特徵

經濟中心經濟中心

①擁有比較發達的經濟實力;

②擁有一定規模的城鎮人口;

③擁有相當的經濟吸引範圍。

發展情況

上海陸家嘴上海陸家嘴

經濟中心的形成與發展,是在區域自然、歷史、經濟、社會、技術等布局因素的綜合作用下,眾多的社會經濟部門匯聚在一些有利的中心地點,逐漸成為一定地域的社會經濟中心。

隨著社會分工和商品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產、交換活動逐漸集中在一個固定地方,從而形成了最初的經濟活動中心。這些經濟中心也就是最早的城市。但是,在前資本主義的社會形態中,由於整個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商品經濟落後,地區、部門和城鄉之間的經濟聯繫不廣泛,因此,經濟中心的規模一般較小,結構比較簡單,作用不突出。到了近代,由於機器大工業的形成,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急劇發展,以及先進交通運輸和通訊手段的出現,經濟中心自身的經濟力量日益增強,經濟中心對其周圍地區經濟所產生的影響和作用也就越來越大。

上海金融中心上海金融中心

資本主義社會經濟中心作用的社會後果是雙重的。一方面,它促進了全國經濟的繁榮,也有利於廣大農村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一些經濟中心的畸形發展,帶來一系列社會經濟問題,加深了社會的各種矛盾。

在社會主義社會,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使經濟中心的力量和作用不斷加強。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經過30多年的社會主義建設,在全國形成了許多不同類型的經濟中心,如上海、天津、武漢、廣州、瀋陽、重慶等等。它們既是現代工業生產中心,擁有雄厚的物質技術基礎,為整個國民經濟提供先進的科學技術、大量的產品和現代化的運輸、通訊手段,又是發達的流通中心、金融中心,成為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內外之間進行經濟聯繫的樞紐。它們帶動了廣大農村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整個國民經濟的繁榮。

分類

經濟中心有各種分類方式:

按經濟功能,可分為綜合性的經濟中心和專業性的經濟中心;按地域可分為國際性的經濟中心、全國性的經濟中心、區域性的經濟中心,以及地方性的中小型經濟中心。但是,這些劃分不是絕對的,沒有嚴格的標準和界線。

一般說,經濟中心具有多功能性質。經濟中心首先是商業、貿易中心。

在商品經濟條件下,社會經濟活動離不開商品交換,絕大部分經濟中心是從最初的商品集散地和交通樞紐逐漸發展起來的。隨著現代工業的迅速發展,以工業為主體的經濟中心,依靠雄厚的物質技術條件,通過經濟技術協作和經濟聯合等多種形式,帶動周圍地區的經濟發展。因此,經濟中心不僅是工業中心,而且往往同時是科學技術中心、文化教育中心、金融中心、交通運輸中心、信息中心和服務中心。

與城市經濟區

每個經濟中心都對周圍一定範圍內的中小城市和廣大農村產生強烈的經濟影響,往往起著組織經濟活動的作用。同時,經濟中心城市在自身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中,也需要開發和利用周圍地區的自然資源和社會經濟資源。所以,在長期的經濟發展中,經濟中心城市與周圍地區形成了一個在經濟上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緊密聯繫的整體,即經濟區。經濟區是以城市為中心而設立的,所以,一般稱為城市經濟區。經濟中心與經濟區是不可分割的。

經濟區具有空間地域的確定性、經濟聯繫的相對穩定性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整體性等特點。它不同於行政區,沒有明文規定的管轄範圍,一般不頒布法律,不設行政領導機構。經濟區只是以經濟中心為核心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形式。

在社會主義國家,組織經濟區,符合現代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的要求。它可以有效地利用各種資源,建立合理的地域分工體系,有利於專業化協作和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有利於統一組織生產和流通,發展社會主義統一市場,打破地區和部門的分割;有利於發揮經濟中心作用,密切城鄉關係,促進城鄉結合和縮小城鄉差別。

世界經濟中心:美國,紐約,華爾街

Wall Street (華爾街)

紐約市曼哈頓區南部從百老匯路延伸到東河的一條大街道的名字,全長不過三分之一英里,寬僅11米,是英文“牆街”的音譯。街道狹窄而短,從百老匯到東河僅有7個街段。1792年荷蘭殖民者為抵禦英軍侵犯而建築一堵土牆,從東河(the East River)一直築到哈德遜河(the Hudson River),後沿牆形成了一條街,因而得名Wall Street。後拆除了圍牆,但“華爾街”的名字卻保留了下來。然而,它卻以“美國的金融中心”聞名於世。美國摩根(Morgan)財閥、洛克菲勒(Rockefeller)石油大王和杜邦(E.I.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財團等開設的銀行、保險、航運、鐵路等公司的經理處集中在這裡。著名的紐約證券交易所(Stock Exchange)也在這裡。

荷蘭統治時,在這裡築過一道防衛牆。英國人趕走荷蘭人後,拆牆建街,因而得名。 這裡是美國大壟斷組織和金融機構的所在地,集中了紐約證券交易所、美國證券交易所、投資銀行、政府和市辦的證券交易商、信託公司、聯邦儲備銀行、各公用事業和保險公司的總部以及美國洛克菲勒、摩根等大財團開設的銀行、保險、鐵路、航運、採礦、製造業等大公司的總管理處,成為美國和世界的金融、證券交易的中心,一般常把華爾街作為壟斷資本的代名詞。壟斷資本從這裡支配著美國的政治、經濟。華爾街成了美國壟斷資本,金融和投資高度集中的象徵。在其東北角矗立著古老國庫的分庫大樓(現為陳列館),是在華盛頓發表就職演說的地點修建起來的。

我去過兩次華爾街,第一次是以遊客的身份。那是傍晚時分,天上下著瓢潑大雨,雨水不停地倒灌進華爾街捷運站,連鐵道上都滿是積水。所幸大雨不久就停了,我就小心翼翼地繞過積水,慢慢走上百老匯與華爾街的交界處,抬頭就看到了著名的三位一體教堂(Trinity Church);早在華爾街還是一堵破爛不堪的城牆的時候,它就已經是這附近的標誌性建築了。

經濟中心經濟中心
經濟中心經濟中心
經濟中心經濟中心

現在,三位一體教堂的正前方是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背後是美國證券交易所(AMEX),左右兩側都是高聳的寫字樓,只有周圍的一小塊地方還保存著17世紀的花園和墓地。從教堂門前穿越百老匯,就算正式進入了華爾街──這條街又短又窄,街口設下了重重路障,街心正在進行翻修,到處都是坑坑窪窪的積水。幾個荷槍實彈的警察如臨大敵地站在紐約證券交易所門前,他們的頭頂是一幅巨大的美國國旗。除此之外,這條街上的人似乎都是遊客,從他們的著裝和神態就看的出來。路邊的櫥窗並沒有寫著高盛、摩根史坦利或美林等如雷貫耳的名字,反而貼著咖啡館和健身俱樂部的廣告。除了德意志銀行,我在這裡沒有發現任何一家投資銀行的名字,更不用說共同基金或對沖基金了。

總而言之,現在的華爾街只是一個旅遊勝地,經常有成群結隊的外國人帶著敬畏的表情到此一游,希望看看“全世界的金融中心”是什麼樣子;然而他們看到的只是一個荒廢的商業區,幾棟陳舊的摩天大樓,以及許多露天茶座或咖啡館。紐約證券交易所現在已經不允許遊客進入了,所以華爾街的旅遊價值也殘存無幾了。

後來我又去了一次華爾街,這次不是去觀光,而是到三位一體教堂聽牧師講道。這個教堂的建築非常獨特,一磚一石都值得仔細觀賞,外面的花園裡還有著名的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漢密爾頓的墓。幾步之外就是喧鬧的街道,各種車輛日夜不息的經過,反而更加襯托出教堂本身的神聖與靜謐。據說,在華爾街還沒有淪落為旅遊勝地的時候,銀行家和基金經理們經常利用中午休息時間來這裡做禱告,然後再回到證券市場的血腥絞殺中去。

早在二十年前,許多金融機構就已經離開地理意義上的華爾街,搬遷到交通方便、視野開闊的曼哈頓中城區去了。華爾街附近擠滿了古舊建築和歷史文化街區,道路也像蜘蛛網一樣難以辨認,實在不太符合金融機構擴張業務的需求。“911”事件更是從根本上改變了華爾街周圍的格局,有些機構乾脆離開了紐約這座危險的城市,搬到了清靜安全的新澤西。現在,除了紐約聯邦儲備銀行之外,沒有任何一家銀行或基金把總部設在華爾街。在著名的“華爾街巨人”中,只有高盛和美林還堅守在離華爾街不遠的地方,其他巨人都已經搬遷到洛克菲勒中心、時代廣場或大中央火車站周圍的繁華商業區;即使是高盛和美林,也已經在曼哈頓中城區購置了新的豪華辦公室,不久就要徹底離開舊“華爾街”了。

但是,人們寧願把這一切稱為“華爾街”。在洛克菲勒中心的辦公室里,人們閱讀的仍然是“華爾街日報”;在國會聽證會上,美聯儲主席仍然關心著“華爾街的態度”;在大洋的另一側,企業家們的最高夢想仍然是“在華爾街融資”。無論地理位置相隔多遠,人們在精神上仍然屬於同一條街道──在這條街道上,所羅門兄弟曾經提著籃子向證券經紀人推銷債券,摩根曾經召開拯救美國金融危機的秘密會議,年輕的文伯格曾經戰戰兢兢地敲響高盛公司的大門(日後他成為高盛歷史上的傳奇總裁),米爾肯曾經向整個世界散發他的垃圾債券;在這些神話人物死去幾十年之後,他們的靈魂仍然君臨紐約上空,附身在任何一個年輕的銀行家、分析師、交易員、經紀人或基金經理的身上,隨時製造出最新的金融神話。這就是華爾街。

華爾街

昨天晚上,我和一位共同基金主管共進晚餐。他已經在華爾街工作近三十年,兩鬢卻沒有一根白頭髮,話語裡還透著年輕人一樣的熱情與自信。他一邊喝著白葡萄酒,一邊興致勃勃地回憶自己在中國的經歷──“當我第一次到上海的時候,浦東還沒有一座高樓,現在它已經變成這個樣子了!”接著,他提到自己曾在台北出差的時候與紐約的證券分析師召開電話會議,當時台灣時間還是凌晨4點,窗外颱風大作,整個酒店似乎都要倒塌下來,“那滋味可真令人永遠難忘!”他大笑著總結道。

在談到許多工作話題和政治話題之後,我問他:“你是一個華爾街癮君子(The Street Addicted)嗎?”我這樣問是有所指,CNBC有一個著名的證券分析節目,主持人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對沖基金經理,他寫了一本非常自大的書,名字就叫“華爾街癮君子”,也就是對華爾街上癮的人。每次我看到他的電視節目,就覺得他像個野人,拿著一隻香蕉跳上跳下地怒吼著,用尖銳甚至粗俗的語言喊出他對證券市場的看法,那種表情簡直可以讓好萊塢的所有喜劇明星黯然失色。許多人告訴我,這傢伙是個徹底的瘋子──不過大家還是喜歡看他的節目,分析師尤其愛看,他們覺得這個華爾街癮君子真是個了不起的超級智者。在這裡,癮君子究竟是褒義詞還是貶義詞?我不知道。

出人意料的是,我面前的這位基金主管非常愉快地說:“是的,我就是一個華爾街癮君子。華爾街真夠勁。你知道,在這裡,這么多富有才華的人在處理這樣巨大的財富,他們創造著效率,也賺取著金錢;但是最重要的是,我感到這一切都很有樂趣。”他喝完杯中酒,用激動的語氣繼續說道:“每天早晨,是什麼在支撐人們起床投入工作,去管理那些無窮無盡的資產,去為那些企業融資呢?如果你不熱愛華爾街,你根本不可能堅持下來!所以唯一能夠做出偉大事業的是對華爾街上癮的人,華爾街從事的一切工作,對這種人來講都如此有趣,以至於無論多么繁重的工作,都不覺得累了。我不知道別人怎么看,反正我願意做華爾街癮君子。我以此為榮。”

這是我聽過的對華爾街最崇高的讚頌。從前,我曾經聽許多人講過他們對華爾街的態度:讚許的態度,憧憬的態度,不屑的態度,乃至仇恨的態度。我曾經聽一個長輩這樣描述他心目中的華爾街:“在華爾街,即使資歷最淺的金融專業人員,都可以拿到6萬美元以上的年薪,這就是它令人仰慕之所在。”噢,或許是這樣的,在許多人看來,薪水是唯一令人仰慕的因素。我還記得在回答某家投資銀行的招聘試題的時候,一個朋友毫不猶豫地寫下:“我願意加入貴銀行,主要原因是我想賺一大筆錢。”她當然不是在開玩笑!那時,誰聽說過“華爾街癮君子”這個褒義詞呢?誰能想像有人竟然會如此發自內心地熱愛華爾街?

在華爾街,我看到年過六旬的投資經理仍然懷著飽滿的精神研究新的行業、新的市場;我看到資深分析師一邊吃著簡單的午餐,一邊讀著像磚頭一樣厚的報告,甚至忘記了吞咽;我看到年輕的交易員在下班之後的Party上仍然在熱烈地討論交易策略,他們的臉上的笑容如此自然。國內的金融界並不是這樣的。整個亞洲的金融界都不是這樣的。我最好的朋友曾告訴我說,他最大的願望是在金融界苦熬幾年,賺到足夠的錢,然後“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難道金融不是你喜歡的事情嗎?”我困惑不解地問他。“當然不是!”他毫不猶豫地回答,“和所有人一樣,我學習金融,並且希望從事金融,只是為了賺許多許多的錢。難道你不是這樣嗎?”

難怪華爾街能夠一直統治著世界的金融界。難怪華爾街的銀行家、分析師、交易員和基金經理們一直代表著金融創新的最高水平。因為在這裡,銀行家每天工作14個小時不僅是因為完成任務的壓力,也是因為熱情;分析師每天閱讀幾百頁研究報告不僅是為了拿到自己的薪水,也是因為興趣;交易員每天打幾十個電話、輸入上百個交易指令不僅是為了應付老闆,也是因為他們喜歡交易。總之,這裡的人們對華爾街上了癮。我還記得自己的老師,一位曾經擔任某家著名投資銀行董事總經理的紐約人的話:“當我剛開始做債券交易員的時候,每天12個小時盯著螢幕,追隨著債券利率變動的軌跡。我知道對於一個不喜歡債券的人來說,這份工作有多么枯燥;但是我喜歡。所以我根本不覺得這是一種折磨!”毫無疑問,他也是一個華爾街的癮君子。

從早晨7點到晚上12點,在華爾街(當然,這是一個廣義稱謂)的每一個金融機構辦公樓里,燈光都不會熄滅,電腦都不會關閉。在所有人都已安然入睡的時候,外匯交易員在聚精會神地做著某個遙遠市場的大宗交易;在所有人還沒有起床的時候,分析師已經喝著濃濃的咖啡,開始舉行例行晨會;在所有人都在與家人歡度周末的時候,投資銀行家正在三萬英尺高空的機艙里奔赴某一個新興國家,準備星期一和他們洽談IPO問題──對他們來說,這不僅是工作,也是生活和愛好。華爾街的王牌對沖基金經理會對著CNBC的鏡頭大叫:“我對這一切都上了癮!”

附帶說一句,當我喝完最後一杯酒,準備回家睡覺的時候,那位基金主管告訴了我一個他最喜歡的告別的方式(同時也可以用在見面的時候):兩個人的右手各自握成拳頭,堅定不移地互相撞擊,如此反覆幾次,再揮手離去。“早先,這個動作代表‘成交’;現在,它的含義是‘我同意你的看法,我們堅定不移’!”在臨別之前,他微笑著說。

華爾街的牛

我同意他對華爾街的看法,也希望在若干年之後,我們的看法一樣堅定不移。無數對華爾街上癮的人組成了金融界──無數的財富在這裡融合溝通,無數的資產在這裡配置交易,無數人在這裡辛勤勞動,從事他們為之上癮的世界。無論如何,願華爾街能夠使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而不是恰恰相反。

華爾街最早是荷蘭人的殖民地,他們為防止印第安人進攻,在那裡修了一堵木牆,後來美國人來到這裡,拆了圍牆,建立起金融街,但在早時期把華爾街的英文名字翻譯過來還是“牆街”

中國經濟中心:上海,浦東

2020年上海將成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

《國務院關於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昨天(29日)發布,國務院新聞辦就此在上海舉行新聞發布會提出,到2020年,上海將建成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

上海市副市長楊雄介紹,目前上海港口的貨物吞吐量全世界港口中排名第一。貨櫃吞吐量全世界排名第二。但是今年一季度,港口貨物吞吐量和貨櫃吞吐量同比下降都超過了10%,主要原因是對外貿易出口的狀況還沒有改變。因此,國務院出台這個檔案,對於上海加快建設國際航運中心非常及時有必要。他說:“加快航運服務體系的建設將是今後的重中之重。這一次國務院檔案中還明確提出建立國際航運發展綜合試驗區的要求,提出了很多在航運服務業建設過程中先行先試的內容,這對加快建立綜合航運服務體系將有極大的推動。 ”

關於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劉鐵男表示,在國務院《意見》中,提了一個很客觀的目標,即到2020年,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和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劉鐵男說:“全球性的金融市場,都有一個特徵,就是貨幣基本是完全自由兌換的。但是人民幣的自由兌換,現在還很難有一個時間表。所以在檔案中就提出了一個與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概念。這是一個比較客觀的提法,也是一個發展的提法。”

而據上海市副市長屠光紹介紹:“一是確立一批企業參與人民幣的跨境貿易結算業務。二是涉及到商業銀行的結算體系,個人來看,目前在上海推進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試點,條件都已經具備了,近期就可能推出。”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的試點,目前上海各方面工作已經準備就緒,即將推出試點。

世界經濟中心的五次轉移

經濟中心經濟中心

1.古老的中國曾經是古代世界科技和經濟的中心

中國、巴比倫、埃及和印度被人們稱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其中中國是唯一保持完整文化傳統的國家。如果說奴隸社會的科學文化高峰在古希臘羅馬時期,那么封建時代的科學技術高峰則在中國。由於中國以農業為中心的科學技術取得世界領先地位,使得從公元前3世紀,即秦漢開始,古代世界的科教中心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是在中國;從秦漢直到中世紀,中國封建社會有過一段科教得到迅速發展的時期,在唐宋時期發展到一個頂峰,四大發明(火藥、造紙、印刷、指南針)中的三大發明是在唐宋。中國“農、醫、天、算”四大實用科學成就為我國古代農業社會和中華民族的繁榮發揮了巨大作用。古代的中國出現了一批優秀的科學家。如研究預報地震、發明地動儀的張衡;研究曆法和圓周率的祖沖之;著有,《夢溪筆談》,對天文、律歷和醫藥部有很多研究的北宋政治家、科學家沈括;著有(水經注),研究治水的酈道元和對天文觀測和編制新曆很有成就的一行和尚。科技的發達,促進了經濟的繁榮和社會的發展,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除了有政治因素外,也有當時的生產力和科教水平作為基礎,而且政治因素在相當程度上也是適應了當時的生產力和科教水平。唐朝時中國的科學文化和經濟繁榮的壯觀景象吸引了許多國家的學者來華,僅留學長安的日本留學生,唐代就多達五六百人,西方望塵莫及。從元代以來,中國多數封建朝庭對知識和知識分子不重視。例如,元代流傳的說法是人分十等:一官、二吏、三倡、四道、五醫、六工、七獵、八民、九儒、十丐。知識分子排在第九,只比要飯的高一等。歷史上的中國封建統治者,從未給予科技足夠的重視,從事科技活動的工匠和技師一直處於社會的最低層。任期實行的科舉制度客觀上影響了知識分子對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的重視,嚴重的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儒家的一些道德觀念,如中庸之道,影響人們的探索和創新。在這樣的政治和社會輿論環境下,科學技術的發展速度慢慢地降下來,明清時期,雖然也出現過徐霞客、李時珍、宋應星等一些科學家,但總體來說科技和經濟逐步衰落下來,並且很快被歐洲超過。

2、義大利曾經是世界近代科技和經濟的第一中心

從公元5世紀到15世紀,歐洲上空瀰漫著烏雲,教會和騎土橫行,人們愚昧無知,社會停滯不前,科學家被禁錮在牢籠里,科學的發現被說成是對上帝的誣衊,史書上把這漫長的近1000年的歷史稱為黑暗時代。從13世紀開始,中國四大發明陸續傳入歐洲,對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乃至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起了催產作用。馬克思說:“火藥、指南針、印刷術棗這是預告資產階級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土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槓桿。”在這一段時期中,資本主義在歐洲地中海沿岸開始萌芽,西方以義大利為代表,新興資產階級掀起文藝復興運動,反封建、反神學,出現思想解放高潮,並出現了一批號召人們從中世紀的精神桎梏中解放出來的思想家,如《神曲》的作者但丁。也出現了一批著名的科學家,他們強調通過實驗和觀察來認識自然、認識世界,反對片面地依靠邏輯推理來認識事物。例如,反對把地球看成是宇宙中心的哥白尼,開創實驗科學的伽利略。東方的科技成果產生了西方近代科學,近代科技的第一個中心在義大利形成。科技的大發展推動了義大利的經濟發展,當時義大利的商業和航運業都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也成為世界經濟的中心。

3.英國成為近代世界科技的第二個中心

近代第二次科技中心的轉移發生在17世紀初到1830年,世界科技中心從義大利轉移到英國。這相當於我國明朝末年到清朝道光年間。16世紀末,先進的德國爆發內戰,先進的義大利分裂為許多小國,為英國的發展創造了外部條件。16世紀末、17世紀初的英國思想家、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在《偉大的復興》中重點論述了知識的價值,提倡科學實驗,提倡研究自然科學,在英國乃到歐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當時的英國政府重視科學技術,批准成立了皇家學會等學術活動中心。17世紀,出現了著名科學家牛頓,他作為一個“跨世紀人才”,發表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巨著(1687年),他的這部著作以科學實驗和觀察事實作基礎,但明顯受歐氏幾何體系的影響。牛頓的科學思想成為英國科學革命理論的頂峰。牛頓發現的三大定律,使天體和地上物體的運動規律被統一在一個經典力學的框架中,上帝和天堂無容身之地,科學上的最新成就成為技術革命的先導,出現了專業化的和大機器生產,紡織業的發展要求紡織業的機械化,紡織業的機械化也帶動了所有工業部門的機械化。英國政府鼓勵人們從事工具機的發明和改進工作,出現了許多發明,其中,特別是推動了蒸汽機的出現,瓦特在前人發明的基礎上發明完善了高效蒸汽機,解決了一系列工藝問題和配套設備問題,將蒸汽機推進市場。紡織機械技術和蒸汽機技術引起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改變了整個生產和社會生活的面貌。英國的資本主義得到極大程度的發展,英國的經濟進入了極度繁榮的時期,科學技術的發展也為英國的海外擴張創造了條件,開始了所謂的大英帝國“日不落”的歷史。然而從19世紀末開始,英國的工業優勢不斷衰退,導致英國在科研開發的投入相對下降,再加上英國的學術界過分重視理論輕視套用、重視科學輕視技術的傳統,英國在國際經濟、科技等方面的地位不斷下滑。

4.近代科技的第三個中心是在法國

這箇中心的形成開始在18世紀初,19世紀初進入高峰。這一階段,英國的經濟仍然處於繁榮的狀態,法國則由於其特殊的政治情況成為激烈的大革命場所,以狄德羅為首的一批啟蒙運動的哲學家形成了法國百科全書派,他們宣傳自由平等和人道主義,提倡民主和科學,出現了一次思想大解放,徹底反封建。另一方面,在牛頓的學說的影響下,出現了一批科學家和科研成果,例如著名數學家及力學家拉格朗日,數學家和天文學家拉普拉斯,開創定量分析、創立燃燒氧化學說、推翻支配化學發展長達百年之久的燃素說的現代化學之父拉瓦錫,在這段時期還產生了公制度量衡、科學教學制度和公立中學。但是,法國的研究工作過分地學院式,教育制度培養的人才相當部分是科學家-數學家-哲學家類型,不善於將科學轉化為生產力,再加上社會又過於動盪,影響了法國的經濟發展。

5.近代科技的第四個中心是在德國

在19世紀後期,1875年?895年的20年間,世界科技中心轉移到德國,世界的經濟中心隨之也轉移到了德國。在1830年英國產業革命達到高潮時,德國仍然是個落後的農業國。德國人不甘落後,大批德國人去英國和法國留學並且學成回國。由於德國人重視理性、重視套用,德國政府重視知識,整頓教育制度,創辦專科學院和大學,科教結合,聘請著名科學家和教育家主持柏林大學,開創教學、科研相統一的高教體系。1839年後,湧現了一大批著名的科學家,如世界著名的數學家雅可比、高斯,發現電學中的歐姆定律的物理學家歐姆,發展了農業急需的肥料技術和有機化學的化學家李比希,在柏林大學成立規模較大的有機化學實驗室後在英國人w.H.柏金髮明合成顏料的基礎上,對香料、顏料和醫藥合成做出重要工作的李比希的學生霍夫曼。德國特別注意科學技術和工業的結合,出現一批善於套用科技成果於生產的企業家。例如,克虜伯將英國的煉鋼法用來發展德國的鋼鐵和武器工業,還有西門子,既是發明家又是企業家。德國的煤和煤化學工業、鋼鐵工業、化學工業,特別是有機合成工業在世界上遙遙領先。德國還特別注意綜合利用,出現了聯合企業,成立了康采恩式的生產體制,當時德國的一些企業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企業,德國只用了40年就完成了英國100年才完成的工業化過程,德國的經濟發展勢頭保持了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德國工業化的進程,充分地證明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一次和二次大戰使德國的經濟基礎受到重創,入才和資金也受到嚴重的損失。

19世紀的歐洲大陸,法德兩個中心帶動了歐洲經濟的普遍繁榮,在這一段時期,出現了很多重大的科研成果。英國的著名物理學家、化學家和物理化學家法拉第(1791?867)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電動機,麥克思威爾創立了完整的電磁理論並預言電磁波的存在,出現了第二次物理學理論的大綜合,但是由英國科學家門澆灌的第二次科學革命之花,卻在德國結出第二科技革命之果,這主要是德國發明家套用電磁理論,發明實用型的發電機,其意義和作用相當於瓦特的蒸汽機,由此導致以電氣化為特徵的第二次技術革命。德國科技和經濟這時迅速超過英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於德國造就了一批克虜伯、西門子、詹斯這樣集科學家、工程師、企業家於一身的人才。19世紀還出現了三大發現,即生物進化論、細胞理論和能量守恆,科學已經走向成熟。基礎科學的研究明顯地走到了生產前面。

經濟中心經濟中心

6.世界科技的第五個中心在美國(20世紀)

美國的獨立戰爭後的憲法中,明確了對科學技術的方針。美國的領袖人物和歷任首腦人物都重視科學技術,有的人本身就是科學家,如班傑明,富蘭克林和第三任總統傑弗遜。美國政府很早就明確以教育帶動科研,對教育採取特殊優惠政策,贈予美國的一批大學土地,每州至少建立一所傳統農業和機械院校。在這樣的環境下,出現了大發明家愛迪生,愛迪生在西門子發明電機、貝爾發明電話之後,發明了電燈,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發電廠,引起了世界乃到全世界的一場電力革命.一次大戰和二次大戰期間,美國又得到了一個非常好的發展機會。美國採取拿來主義,採取移民政策大批吸引人才,一批著名的科學家被吸引到美國,如提出相對論的愛因斯坦,著名物理學家費米。40年代末,美國留下了不少來自中國的科技人才,如楊振寧、李政道,錢學森經過很多努力才得以回國。人們曾經將美蘇在二次大戰後的做法歸結成美國搶人,蘇聯搶機器,可見美國對人才的高度重視。美國政府利用戰爭中獲得的資金大幅度地增加對科技的投入,研究開發經費投入每四年翻一番,二次大戰期間,從1939年的一億多美元增長到15億美元。這一系列的措施導致了美國完成和完善了歐洲的鋼鐵、化工和電力三大技術,發展了汽車、飛機和無線電技術這三大文明,進一步領先進行了第三次技術革命,包括原子能(1942年)、計算機(1940年)、空間技術(1957年)、微電子技術(1970年)。高新技術的研究成果導致了高新技術產業群的形成和發展,美國1929?969年的40年間技術進步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60%以上,表明戰後科學技術越來越成為第一生產力。自70年代以來,以微電子技術和基因重組技術為特徵,可以說,美國領導了一場世界範圍的技術革命,形成了一個信息技術為先導,生產技術為主導的包括新材料、新能源技術、航天技術和海洋技術為內容的高技術體系,並在80年代後期迅速地商業化和產業化,為美國贏得大量的利潤。儘管7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地位相對日本、西歐有所下降,但近幾年信息技術的發展提供了產業結構調整的一個機會,推行“信息高速公路”帶來了新的全球市場的形成和發展,推動了經濟復甦,應該說,至今美國的經濟仍是全世界經濟活動中心之一。這種狀況還將維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