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城市群

國家級城市群

城市群是城市發展到成熟階段的最高空間組織形式,是指在特定地域範圍內,以1個以上特大城市為核心,由至少3個以上大城市為構成單元,依託發達的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網路所形成的空間組織緊湊、經濟聯繫緊密、並最終實現高度同城化和高度一體化的城市群體。城市群是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龐大的、多核心、多層次城市集團,是大都市區的聯合體。國家級城市群即為上升到國家層面發展高度,在全國城市群發展中具有戰略主導地位的高度城市化區域。截至2015年,中國已形成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哈長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遼中南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海峽西岸城市群、關中城市群共11個國家級城市群,正在建設有13個區域性城市群。2016年12月,中原城市群獲國務院批覆,成為第7個國家級城市群。

基本信息

區域概述

國家級城市群國家級城市群
國家級城市群即為上升到國家層面發展高度,在全國城市群發展中具有戰略主導地位的高度城市化區域。截至2015年,中國已形成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哈長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遼中南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海峽西岸城市群、關中城市群共11個國家級城市群,正在建設有13個區域性城市群。

我國分類

國家級城市群

城市群 簡介 城市名單
長三角城市群 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吸納外來人口最多的區域之一,是“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重要交匯地帶。 上海、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南通、鹽城、揚州、鎮江、泰州、杭州、寧波、嘉興、湖州、紹興、金華、舟山、台州、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滁州、池州、宣城
珠三角城市群 珠三角城市群是中國城市群中經濟最有活力、城市化率最高的地區。珠三角城市群是中國乃至亞太地區最具活力的經濟區之一,它以廣東70%的人口,創造著全省85%的GDP。 廣州、香港、澳門、深圳、佛山、東莞、中山、珠海、江門、肇慶、惠州、清遠、雲浮、陽江、河源、汕尾[6]
京津冀城市群 京津冀城市群區域面積占全國的2.3%,人口占全國的7.23%。整體定位是“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區域整體協同發展改革引領區、全國創新驅動經濟成長新引擎、生態修復環境改善示範區”。 北京、天津、石家莊、唐山、保定、秦皇島、廊坊、滄州、承德、張家口
中原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是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之間,半徑500公里區域內城市群規模最大、人口最密集、經濟實力較強、工業化進程較快、城鎮化水平較高、交通區位優勢突出的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是中部地區承接已開發國家及我國東部地區產業轉移、西部資源輸出的樞紐和核心區域,並將成為參與國內外競爭、促進中部崛起、輻射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的核心增長極。 鄭州、洛陽、開封、新鄉、焦作、許昌、平頂山、漯河、濟源
長江中游城市群 長江中游城市群區域面積40.15萬平方公里,人口約為1.53億,分別占全國的4.18%和11.16%。長江中游城市群正式定位為中國經濟發展新增長極、中西部新型城鎮化先行區、內陸開放合作示範區和“兩型”社會建設引領區,旨在推動中國經濟朝著健康穩定的方向發展。 武漢、黃石、黃岡、鄂州、孝感、鹹寧、長沙、株洲、湘潭、南昌、九江、景德鎮、鷹潭
哈長城市群 哈長城市群發展目標是到2020年,整體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功能完備、布局合理的城鎮體系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到2030年,建成在東北亞區域具有核心競爭力和重要影響力的城市群。 哈爾濱、長春、齊齊哈爾、大慶、牡丹江、吉林、四平、延吉
成渝城市群 成渝城市群位於成渝地區,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平台,是長江經濟帶的戰略支撐,也是國家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示範區;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最佳化提升核心地區,培育發展潛力地區,促進要素聚集,形成集約高效、疏密有致的空間開發格局,建設引領西部開發開放的國家級城市群:立足西南、輻射西北、面向歐亞,高水平建設現代產業體系,高品質建設人居環境,高層次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強化對“一帶一路”建設、西部大開發等國家戰略的支撐作用。 [8] 成都、重慶、自貢、瀘州、德陽、綿陽、遂寧、內江、樂山、南充、眉山、宜賓、廣安、雅安、資陽
遼中南城市群 遼中南地區工業化起步已近70年,在工業化推動下形成了中部城市密集圈和沈大城市走廊。逐步形成了以瀋陽、大連為中心,以長大、沈丹、沈山、瀋吉和沈承五條交通幹道為發展軸線的城鎮布局體系,提高了地區城市化水平。 瀋陽、大連、鞍山、撫順、本溪、丹東、遼陽、營口、盤錦
山東半島城市群 山東半島城市群是山東省發展的重點區域,是中國北方重要的城市密集區之一,是黃河中下游廣大腹地的出海口,同時又是距離韓國、日本地理位置最近的省份,地處我國環渤海區域。 濟南、青島、煙臺、淄博、濰坊、東營、威海、日照
海峽西岸城市群 海峽西岸城市群與台灣隔海相對,既是開展對台合作,促進和平統一的基地,又可在合作中加快發展。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將進一步促進海峽兩岸經濟緊密聯繫,互利共贏。 福州、廈門、泉州、莆田、漳州、三明、南平、寧德、龍巖、溫州、麗水、衢州、上饒、鷹潭、撫州、贛州、汕頭、潮州、揭陽、梅州
關中城市群 關中城市群是陝西人口最密集地區,是中國西部地區唯一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帶和星火科技產業帶,是西北乃至西部地區的比較優勢區域。形成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國有大中型企業相對密集且能夠輻射西北經濟發展的產業密集區。 西安、鹹陽、寶雞、渭南、銅川、商洛、天水、楊凌、韓城、西鹹新區

區域性城市群

城市群 城市名單
豫皖城市群 商丘、周口、亳州、阜陽
冀魯豫城市群 邯鄲、聊城、菏澤、安陽、鶴壁、濮陽
鄂豫城市群 襄陽、隨州、南陽、信陽、駐馬店
徐州城市群 徐州、連雲港、宿遷、淮北、宿州、棗莊、濟寧、臨沂
北部灣城市群 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玉林、崇左
瓊海城市群 海口、三亞、湛江、茂名、陽江
晉中城市群 太原、晉中
呼包鄂城市群 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
蘭西城市群 蘭州、西寧、白銀、定西、臨夏、海東
寧夏沿黃城市群 銀川、石嘴山、吳忠、中衛
天山北坡城市群 烏魯木齊、克拉瑪依、石河子
黔中城市群 貴陽、遵義、安順、都勻、凱里
滇中城市群 昆明、曲靖、玉溪、楚雄

存在問題

國家級城市群國家級城市群
國家相關部委將在實地調研的基礎上,確定城市群的發展目標、開發方向、空間結構,以及城市群內各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分工、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治理、協同發展體制機制等。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城市群目前存在一些問題。例如,較為嚴重的“簡單均衡”或“一城獨大”現象。此外,從人口發展的角度看,城市群的失業人口數量逐年上升,優質人口資源配置不均問題日益嚴重。而且,資源與環境壓力逐年加大,城市群可持續發展的前景不容樂觀。

大城市病

針對城市群常出現的大城市病,專家認為,優先發展公共運輸,是解決城市交通問題的出路。完善公共運輸網路,提升可達性,力爭實現“出行方便、換乘便捷、指示清晰、停車有序、乘車文明”目標。重點解決軌道站點、醫院、學校、大型商場、社區服務中心周邊50米,公交站點、出租候車點、腳踏車停放點的配套,方便市民出行。
完善集疏運系統,把更多的道路資源讓給客運交通。當前,大量貨櫃卡車、貨車在中心城區通行,不僅使城市道路資源日益緊張,帶來交通擁堵,降低交通運行效率,而且使生態環境承受巨大壓力。

外來人口

對外來人口聚集區採取改造治理措施的主要原因,就是為了緩解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或者說是為了解決“城市病”問題。不過,對此存在不同的學術討論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改造外來人口聚集區有利於城市治理,理由是由於聚集區中的外來農民工工作不穩定、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生活環境較差以及文化的邊緣化等原因,在城鄉差距面前容易產生心理衝突和壓抑失衡,而“城中村”加劇了區域性“失范”,使這些地區的城市犯罪率高發,會引發治安等社會治理難題。外來人口聚集區往往不僅成為“髒亂差”的城市邊緣地帶,也成為社會問題的多發區。另外一種觀點則認為外來人口聚集區存在一定的功能合理性,認為外來人口聚集區的產生與發展,是城市化進程中的產物,在打破以城鄉隔絕為特徵的二元結構和作為城市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承載了外來農民工的日常生活及城市產業發展等系統功能。在外來人口聚集區中,當地村民與外來人口之間建立了相互依賴的複雜分工,在社會保障體系尚未完善的情況下,不僅對當地失地農民具有自我保障的積極性與必要性,也能夠緩解外來人口的公共需求與政府體制機制滯後形成的矛盾關係,具有難以替代性。從這個意義上講,“城中村”是社會結構變遷的結果,在我國城鄉二元體制的環境中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發展研究

當前對特大城市人口的嚴控政策使外來人口問題成為焦點,而城市的外來人口聚集區作為進城外來務工者的重要生存空間,也將在新時期面臨挑戰。外來人口聚集區一般是指位於城鄉結合部地區,以“城中村”為基本依託單位,大量外來人口聚集生活的區域。多數外來人口聚集區已經發展成為農產品批發、商貿市場、家居建材、倉儲物流等中低端產業的集散地,成為外來農民工城市落腳的主要空間。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對外來人口聚集區採取了“城中村改造”措施。

合作競爭

“我國城鎮化有一個特性,是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各個發展階段同時存在的狀況。”李迅表示,東部地區目前已進入到工業化中後期,但中西部地區還處在工業化中期或初期。
針對東部地區城市群的發展,《規劃》提出最佳化提升東部地區城市群。京津冀、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國經濟最具活力、吸納外來人口最多的地區,要以建設世界級城市群為目標,加快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在更高層次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在國際化發展道路上更進一步。
針對中西部地區城市群,《規劃》提出培育發展中西部地區城市群。中西部城鎮體系比較健全、城鎮經濟比較發達、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明顯的重點開發區域,要在嚴格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引導有市場、有效益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優先向中西部轉移,吸納東部返鄉和就近轉移的農民工,加快產業集群發展和人口集聚,培育發展若干新的城市群,在最佳化全國城鎮化戰略格局中發揮更加重要作用。

協調機制

城市群是我國經濟成長的引擎,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肖金成指出,我國當前的主要城市群10%的面積承載超過2/3的經濟總量,卻只承載了全國1/3的人口,區域差距問題明顯。
《規劃》提出,建立城市群發展協調機制。建立完善跨區域城市發展協調機制。以城市群為主要平台,推動跨區域城市間產業分工、基礎設施、環境治理等協調聯動。重點探索建立城市群管理協調模式,創新城市群要素市場管理機制,破除行政壁壘和壟斷,促進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最佳化配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