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冠中畫語錄

《吳冠中畫語錄》是由吳冠中所著的一本書籍之一,於2009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出版社: 人民文學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9月1日)

平裝: 259頁

正文語種: 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020075799

條形碼: 9787020075799

產品尺寸及重量: 22.6 x 16.8 x 2 cm ; 459 g

ASIN: B002UNM14I

內容簡介

《吳冠中畫語錄》內容簡介:這是當代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散文家吳冠中先生的語錄精粹集。全書精選自其一百幾十餘萬字的文集及談話錄,匯集了他具有強烈個性色彩和思想鋒芒的言論,分為四部分:抽象與形式、傳統與創新、東西方之牆與橋、丹青反思。作者以一針見血的風格觸及當代藝術的要害問題,對繪畫的形式美、“筆墨等於零”、油畫民族化與中國畫現代化、美盲與文盲、科學與藝術、文藝的社會功能等諸多問題,剖析實質,闡釋自己的觀點,展示了其藝術思想及實踐經驗的肺腑之言,幾乎囊括了其終身的體驗與獨立思考的個人見解。

作者親自選定代表畫作四十餘幅,配入書中。語錄與畫作相得益彰,讀者可從中感悟藝術大師深邃的思想內涵,了解幾十年來藝術發展與創新的軌跡,從而提高藝術鑑賞水平。

人物簡介

人物概述 當代中國繪畫大師

吳冠中1919年生,江蘇宜興人,當代著名畫家中國繪畫大師,傑出中國國畫家油畫家中國流藝術家,美術教育家。1942年畢業於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曾任教於國立重慶大學建築系;1946年考取教育部公費留學,1947年到巴黎國立高級美術學校,1950年秋回國,先後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北京藝術學院、中央工藝美術學院

吳冠中,20世紀現代中國繪畫代表畫家之一;他致力於油畫民族化和中國畫現代化的探索,形成了鮮明的藝術特色;多次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並先後在香港、新加坡美國英國法國等國的藝術館和博物館舉辦畫展;2000年,吳冠中入選法蘭西學院藝術院通訊院士,他不僅是首位獲此殊榮的中國籍藝術家,也是首位亞洲人獲得這一職位。

吳冠中先生的畫綜合了西畫與中國畫之精髓,用筆簡練,後期作品常喜以造形,創自己獨解,詮釋自然之美,人生喻其中,竟如他艱辛磨難的經歷,尋味良久……而其所著文章也育人,樸實無做作,可看,所得甚多。

同時,吳冠中的作品在拍賣藝術市場上屢創新高;作為其生前最後一幅公開拍賣的作品,在翰海2010春季拍賣會上,他1974年作油畫長卷《長江萬里圖》以5712萬元人民幣成交。

2010年6月25日23時57分,吳冠中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醫院逝世,享年91歲;清華大學在26日發出的訃告稱:我國傑出藝術家,藝術教育家,中國共產黨黨員,第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法蘭西學院藝術院通訊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清華大學教授吳冠中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10年6月25日23時57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遵照吳冠中生前遺願,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不開追悼會;清華大學將舉行吳冠中教授追思會。

個人履歷

1919年,出生於江蘇省宜興市。

1926年,就讀吳氏國小。

1930年,入宜興縣縣立鵝山國小學習。

1931年,國小畢業,考入無錫師範學校。

1934年,完成三年師範國中,入讀浙江大學代辦的工業學校電機科。

1935年,投考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

1936年,入國立杭州藝專習西畫,兼學中國畫及水彩畫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校長林風眠率領全校師生,與人民一起撤離杭州。

1938年,藝專附中結業,升入本科學油畫,師事常書鴻關良。同時亦學習中國畫。

1940年,轉學中國畫,成了潘天壽的學生,臨摹了不少歷代繪畫精品。

1941年,仍迷戀油畫色彩,轉回油畫系

1942年,畢業於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

1943年,於四川重慶沙坪壩青年宮舉辦第一次個人畫展。

1946年,考取全國公費留學繪畫第一名。

1947年,就讀於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

1948年,作品參加巴黎春季沙龍展和秋季沙龍展。

1950年,留學歸國,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

1953年,任清華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1956年,任教於北京藝術學院

1964年,任教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

1970年,“文革”期間被下放到河北農村勞動

1973年,調回北京參加賓館畫創作

1978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主辦“吳冠中作品展”

1979年,當選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

1987年,香港藝術中心主辦“吳冠中回顧展”

1991年,法國文化部授予其法國文藝最高勛位

1992年,大英博物館打破了只展出古代文物的慣例,首次為在世畫家吳冠中舉辦“吳冠中——二十世紀的中國畫家”展覽,並鄭重收藏了吳冠中的巨幅彩墨新作《小鳥天堂

1993年,法國巴黎塞紐奇博物館舉辦“走向世界——吳冠中油畫水墨速寫展”,並頒發給他“巴黎市金勳章”

1994年,當選為全國政協常委

1999年,國家文化部主辦“吳冠中畫展”

2000年,入選法蘭西學院藝術院通訊院士,是首位獲此殊榮的中國籍藝術家,這也是法蘭西學院成立近二百年來第一位亞洲人獲得這一職位

2006年12月26日,香港中文大學授予吳冠中教授“榮譽文學博士”銜

2007年8月,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吳冠中全集

2010年6月25日晚23時57分於北京醫院病逝享年91歲

藝術成就

吳冠中是20世紀現代中國繪畫的代表畫家之一。他為中國現代繪畫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長期以來,他不懈地探索東西方繪畫兩種藝術語言的不同美學觀念,堅韌不拔地實踐著“油畫民族化”、“中國畫現代化”的創作理念,形成了鮮明的藝術特色。他執著地守望著“在祖國、在故鄉、在家園、在自己心底”的真切情感,表達了民族和大眾的審美需求;吳冠中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品格。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他的藝術觀念和繪畫創作就適應歷史發展和時代的需要,推動了中國現代繪畫觀念的演變和發展。

吳冠中在美術創作和美術教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致力於油畫民族化和中國畫現代化的探索,在海內外享有很高聲譽。多次在中國美術館和全國十餘個主要城市舉辦個人畫展,並先後在新加坡國家博物館、香港藝術中心、美國舊金山中華文化中心、伯明罕博物館、堪薩斯大學藝術館、紐約州聖約翰博物館及底特律博物館、大英博物館、巴黎市立塞紐奇博物館等舉辦畫展。已出版個人畫集50餘種、個人文集有《吳冠中談藝集》《吳冠中散文選》《美醜緣》《生命的風景》《吳冠中文集》等十餘種。

人物語錄

1、人生只能有一次選擇,我支持向自己認定的方向摸索,遇歧途也不大哭而歸,錯到底,作為前車之鑑。
2、畫家走到藝術家的很少,大部分是畫匠,可以發表作品,為了名利,忙於生存,已經不做學問了,像大家那樣下苦工夫的人越來越少。
3、整個社會都浮躁,刊物、報紙、書籍,打開看看,面目皆是浮躁畫廊濟濟,展覽密集,與其說這是文化繁榮,不如說是為爭飯碗而標新立異,譁眾唬人,與有感而發的藝術創作之樸素心靈不可同日而語。
4、藝術發自心靈靈感,心靈與靈感無處買賣,藝術家本無職業
5、懷才就像懷孕。只要懷孕了不怕生不出孩子來,就怕懷不了孕。所以我天天在外面跑,就是希望懷孕。
6、筆墨等於零:脫離了畫面,單獨的線條、顏色都是筆墨不是程式化的東西。

從藝歷程

從無錫師範國中部畢業後,吳冠中考入浙江大學代辦省立高級工業職業學校。1936年轉入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從李超士、常書鴻及潘天壽等學習中、西繪畫。1942年畢業,任國立重慶大學助教。1946年考取公費赴法國留學。1947~1950年在巴黎高等美術學校J?蘇弗爾皮教授工作室進修油畫;同時在A?洛特工作室學習,並在盧佛爾美術史學校學習美術史,各項成績優異。

吳冠中1950年秋返國。先後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建築系、北京藝術學院、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等職。

吳冠中在50~70年代,致力於風景油畫創作,並進行油畫民族化的探索。他力圖把歐洲油畫描繪自然的直觀生動性、油畫色彩的豐富細膩性與中國傳統藝術精神、審美理想融合到一起。他擅長表現江南水鄉景色,如初春的新綠、薄薄的霧靄、水邊村舍、黑瓦白牆,和諧、清新的色調,寧靜、淡美的境界,使畫面產生一種抒情詩般的感染力。

從70年代起,吳冠中漸漸兼事中國畫創作。他力圖運用中國傳統材料工具表現現代精神,並探求中國畫的革新。他的水墨畫構思新穎,章法別致,善於將詩情畫意通過點、線、的交織而表現出來。他喜歡簡括對象,以半抽象的形態表現大自然音樂般的律動和相應的心理感受。既富東方傳統意趣,又具時代特徵,令觀者耳目一新。

作為美術教育家,吳冠中注重學生藝術個性的培育。作為善思考的藝術家,他又勤於著述,立論獨特,而且文字生動流暢。其中關於抽象美、形式美、形式決定內容、生活與藝術要如風箏不斷線等觀點,曾引起美術界的爭論。

晚年生活

年近90歲,眼見自己作品在拍賣市場行情越來越高,吳冠中卻一反常態將作品捐贈給了各大美術館。他自己清醒地感覺到:自己的作品,越是下一代的越理解。所以他的作品要儘可能地留下來,留在美術館,讓後面人有所參考。這位身材瘦弱的南方老人以強大的精神力行了自己對魯迅精神的繼續,對社會責任的承擔。因為在他看來,走上藝術的路,就是要殉道。他還說,要做好藝術,還需要痛苦,而他的心永遠被苦纏繞著。

生前吳冠中一直不斷地提起,自己的藝術生涯的發端是因為朱德群的一句話。1936年之前他可能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未來會成為一位畫家,在之前他就讀於浙江大學代辦的省立工業職業學校,他希望以實業乾就一番大事。但一場為期三個月的新生校際聯合軍訓改變了他的命運。

當時就讀於杭州藝術專科學校的朱德群因為個子大,排在隊伍的前頭,排隊尾的小個子吳冠中與他聊天,知道朱德群是學畫的,吳冠中說,“我也喜歡畫畫。”朱德群就建議他放棄電機專業,並帶他去參觀“杭州藝專”。吳冠中在自傳《我負丹青》中這樣形容那次參觀給他帶來的人生巨變“我看到了前所未見的圖畫和雕塑,強烈遭到異樣世界的衝擊。我開始面對美,美有如此魅力,她輕易就擊中了一顆年輕的心,她捕獲許多童貞的俘虜,心甘情願為她奴役的俘虜。十七歲的我拜倒在她的腳下,一頭撲向這神異的美之宇宙。”

在北京已經居住了60年,但是吳冠中鄉音未改。採訪中,吳冠中還會停下來問一句:我說的話能聽懂嗎?事實上,這種執著還表現在其敢說話、敢於對抗上,或許這與其崇拜魯迅有關。

在2009年中國美術館舉辦的“耕耘與奉獻——吳冠中捐贈作品”中,就有其精神父親魯迅的形象與野草共生出現在作品《野草》中。吳冠中告訴記者,“魯迅我是非常崇拜的。我講過一句很荒唐的話:300個齊白石比不上一個魯迅。那時受到很多攻擊,說齊白石和魯迅怎么比較。我講的是社會功能。要是沒有魯迅,中國人的骨頭要軟得多。”

記者去年前往吳冠中家中採訪時,他家中也擺著雕塑家熊秉明所作的牛,從中不難看出吳冠中對魯迅“俯首甘為孺子牛”精神的推崇。而對魯迅硬漢精神的繼承最直接的表現就是他不斷地對一些藝術現象開火。1979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個人畫展的吳冠中,在當年的文代會上當選為中國美協常務理事。在第一次理事會上,吳冠中對“政治第一、藝術第二”開火,整個會場沒有人敢接他的話茬兒。

之後吳冠中把自己多年對美術的思考寫成了《繪畫的形式美》、《造型藝術離不開人體美》、《關於抽象美》等文章,系統地闡述自己的觀點,提出要打一場“創造新風格的美術解放戰爭”。1992年,吳冠中所寫的《筆墨等於零》在明報周刊上發表以後,在美術界引起廣泛關注,藝術評論家賈方舟告訴記者,80年代中國美術界還比較禁錮,但吳冠中敢言,毫不顧慮地說出自己的革新之言,“他是中國現代藝術的啟蒙者。”

吳冠中繪畫的一生上演了無數的燒畫事件。上世紀50年代吳冠中創作了一組井岡山風景畫,後來他翻看手頭原作,感到不滿意,便連續燒毀。此後1966年,“文革”初期,他把自己回國後畫的幾百張作品全部毀壞後燒掉。1991年9月,吳冠中整理家中藏畫時,將不滿意的幾百幅作品也全部毀掉,此舉被海外人士稱為“燒豪華房子”的毀畫行動。

吳冠中對這一豪舉給出的解釋是保留讓明天的行家挑不出毛病的畫。而在燒畫的同時,吳老對偽作的出現更是毫不含糊,直至對簿公堂。1993年11月,74歲的吳冠中狀告兩家拍賣公司拍賣假冒他名義的偽作《毛澤東炮打司令部》侵權,要求對方停止侵害、公開賠禮道歉。最終,吳冠中勝訴,此後吳冠中不停地與偽作做鬥爭。

2005年12月11日,一幅署名吳冠中的油畫《池塘》在北京翰海拍賣公司拍賣,2008年7月1日,經過吳冠中本人的親自辨認,該畫被認定為偽作,他在畫作中籤上“此畫非我所作,系偽作”。2009年,香港佳士得所拍的一幅署名為吳冠中《松樹》的作品也被吳冠中本人證實為偽作,吳冠中當時告訴記者,“現在拍賣行所拍的假畫都編了很多故事,那都是不能聽的,但假畫就是假畫。”

吳老的家就在方莊一處老居民樓內,看守電梯的阿姨都知道樓上住了一位畫家,他家附近的黃阿姨告訴記者,經常會看到吳老和他老伴在院裡散步。

吳冠中的家是個小四居,一入客廳就可以看出這家主人在生活上的簡樸,幾乎沒什麼裝修家具也都是用了好幾年,與平常人家無異。偶爾有點區別的是,房內擺上一些藝術品,讓這個家不言而喻充滿了藝術氣息。

而在美術圈流傳較廣的是,吳冠中經常在樓下類似擺地攤的剃頭髮的老師傅那剃頭髮,在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印象中,吳老更是長年一雙運動鞋。“吳老物質生活追求是低點,藝術創作是高點,”范迪安的一句話正好鮮明地道出了吳冠中的個性。對於藝術,吳冠中覺得是要有殉道精神的。他常給那些熱愛藝術的年輕人提醒的是:熱愛美術是好的,可以增加各方面的修養,但是你真的要成為畫家,成一個藝術家,不那么簡單,沒那么多人都成為藝術家。因為,要成為藝術家的條件太複雜了,除了要功力,要學術經驗,他還要痛苦。沒有痛苦,不容易培養人,他曾說自己一生就在痛苦,晚年還作過一幅油畫《苦瓜家園》,並說“苦,永遠纏繞著我,滲入心田”。

人物評價

吳冠中先生是中國美術學院的學術旗幟,是繼林風眠先生之後弘揚國美精神並形成一代業績的藝術大師。他的藝術是林風眠先生等開創的中西融合道路上的一座高峰。吳先生的去世是中國美術界無法彌補的損失。

吳冠中的藝術融通中西,是當代中國藝壇的奇觀。在中國水墨繪畫方面,吳先生力求時代出新;在油畫等藝術形式上他戮力創造民族特色。這兩方面他都走得很遠,但在核心處卻又秉持中國人特有的“詩意”和“象心”來相通。他在這些方面所表現出來的探索精神和優秀品質,是他留給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藝術遺產。

“吳先生的思想會通藝理,展現了一代大師的廣闊視野。他是一個傑出的藝術的思者。他將這些藝術思想一方面化作出色的文字,廣為推廣;另一方面不斷以詩性的意象為中介,在藝術上表達和驗證這些思想。這使得他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罕見的思想隼銳、藝術迭新的一代旗手。”

吳先生的精神樸實高尚,是我們崇敬的一代師者。他一生捐出來的作品數以千百計,幾乎包括了他各個時期的精品力作。2009年底,他將56件近年力作和16件珍貴名師收藏捐給浙江和母校。這些作品連續數月在浙江美術館展出,感動萬千觀眾——他總以熾烈的激情、赤子的熱忱深深地感染著我們。

作品縱覽

作品概述

吳冠中先生的油畫代表作有《長江三峽》、《北國風光》、《小鳥天堂》、《黃山松》、《魯迅的故鄉》等。中國畫代表作有《春雪》及《獅子林》、《長城》等;出版有《吳冠中畫集》、《吳冠中畫選》、《吳冠中油畫寫生》、《吳冠中國畫選輯》(1~4)及《東尋西找集》、《風箏不斷線》、《天南地北》、《誰家粉本》《吳冠中素描、色彩畫選》、《吳冠中中國畫選》、《吳冠中散文選》等 。

北國風光

前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同志珍藏30年的吳冠中先生油畫《北國風光》,這幅油畫精品經嘉德國際拍賣公司拍賣成功,被拍2700萬人民幣。

這幅作品是吳冠中當年為北京首都國際機場所繪的大型壁畫的畫稿,吳老評價這幅作品:“畫稿並不小,並且是盡了全力的,所以其實不再是‘稿’,已體現了巨幅作品的最終效果。”此幅作品描繪了中國北方自然景象的氣勢磅礴,融合了中國筆墨的細膩與西洋油畫色彩的和諧,作為吳老極為珍貴的畫作。拍賣所得將全部用於桑梓助學基金會資助特困大學生就學。

散文《橋之美》

“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長”,現在大概很少有人用這口吻教訓後生小子了!人生一世自然都要經過無數的橋,除了造橋的工程人員外,恐怕要算畫家見的橋最多了。

美術工作者大都喜歡橋,我每到一地總要尋橋。橋,多么美!“小橋流水人家”,固然具詩境之美,其實更偏於繪畫的形式美:人家房屋,那是塊面;流水,那是長線、曲線,線與塊面組成了對比美;橋與流水相交,更富有形式上的變化,同時也是線與面之間的媒介,它是溝通線、面間形式轉變的橋!如果煞它風景,將江南水鄉或威尼斯的石橋拆盡,雖然綠水依舊繞人家,但徹底摧毀了畫家眼中的結構美,摧毀了形式美。

石拱橋自身的結構就很美:圓的橋洞、方的石塊、弧的橋背,方、圓之間相處和諧、得體,力學的規律往往與美感的規律相拍合。不過我之愛橋,並非著重於將橋作為大件工藝品來欣賞,也並非著眼於自李春的趙州橋以來的橋樑的發展,而是緣於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

茅盾故鄉烏鎮的小河兩岸都是密密的蘆葦,真是密不透風,每當其間顯現一座石橋時,仿佛發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那拱橋的強勁的大弧線,或方橋的單純的直線,都恰好與蘆葦叢構成鮮明的對照。早春天氣,江南鄉間石橋頭細柳飄絲,那纖細的遊絲拂著橋身堅硬的石塊,即使碰不見曉風殘月,也令畫家銷魂!湖水蒼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單純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現一座長橋,臥龍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幾百上千年的年齡。人們珍視長橋之美。頤和園裡仿造的盧溝橋只17孔,蘇州的寶帶橋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橋緩緩看一遍,你會感到像讀了一篇史詩似的滿足。廣西、雲南、貴州等省山區往往碰到風雨橋,橋面上蓋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畫中點綴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橋下多半是急流,人們到此總要駐足欣賞飛瀑流泉,畫家和攝影師們必然要在此展開一番搏鬥。

張擇端在《清明上河圖》里將橋作為畫卷的高潮,因橋上橋下,往返行人,各樣船隻,必然展現生動活潑的場面,兩岸街頭濃厚的生活情調也被橋相聯而成濃縮的畫圖。矛盾的發展促成戲劇的高潮,形象的重疊和交錯構成豐富的畫面,橋往往擔任了聯繫形象的重疊及交錯的角色,難怪繪畫和攝影作品中經常碰見橋。極目一片莊稼地,有些單調,小徑盡頭忽然出現一座小橋,橋下小河裡映著橋的倒影,倒影又往往被浮萍、雜草刺破。無論是木橋還是石橋,其身段的縱橫與橋下的水波協同譜出形與色的樂曲。田野無聲,畫家們愛於無聲處靜聽橋之歌唱,他們尋橋,仿佛孩子們尋找熱鬧。高山峽谷間,憑鐵索橋、竹索橋交通。我畫過西藏、西雙版納及四川等地不少索橋,人道索橋險,畫家們眼裡的索橋卻是一道線,一道富有彈性的線!一道孤立的線很難說有什麼生命力,是險峻的環境孕育了橋之生命,是山岩、樹叢及急流的多種多樣的線的襯托,才使索橋獲得了具有獨特生命力的線的效果。

南京長江大橋遠看也是一道直線,直線美不美?直線是否更符合新的審美觀?不宜籠統地提問,不能籠統地答覆,藝術形式處理中,往往是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為了畫長江大橋,我曾爬上南京獅子山,就是想尋找與橋身的直線相襯托、呼應、引申的點、線、面!為了畫錢塘江大橋,我曾兩次爬到六和塔背後的山坡上,但總處理不好那龐大的六和塔與長長的橋的關係,因而構不成畫面。雖然濱江多垂柳,滿山開桃花,但脂粉顏色哪能左右結構之美呢!成昆路上,直線橋多,列車不斷地過橋、進洞,出洞、過橋,幾乎是橋連洞,洞連橋。每過環形的山谷,前瞻後顧,許多橋的直線時時劃斷陡坡,有時顯得險而美,有時卻險而不美,美與險並不是一回事。

攝影師畫家繼續在探尋橋之美,大橋、小橋,各有其美。有人畫鵲橋,喜鵲構成的橋不僅意義好,形式也自由,生動活潑。凡是起到構成及聯繫之關鍵作用的形象,其實也就具備了橋之美!

本文已入選新課標·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

散文集《美醜緣》

作者:吳冠中

出版社:百花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7

字數:273000

吳冠中是當代中國具有國際聲譽的傑出中國流藝術家、美術教育家;本書為他的散文隨筆集作。吳冠中的畫綜合了西畫與中國畫之精髓,用筆簡練,後期作品常喜以、線造形,創自己獨解,詮釋自然之美,人生喻其中,竟如他艱辛磨難的經歷,尋味良久……而其文章也育人,樸實無做作,可看,所得甚多。

圖書目錄

自序

逸品

藝術斷想

看戲

孤陋寡聞與土生土長

藝與技

戲曲的困惑

我看書法

一畫之法與萬點惡墨

說樹

思想者的迷惘

形象突破觀念

狂人雜記

……

人生哲理與治學理念

一個情字了得年輕的我,拋棄浙江大學的工程學習,寧願降班,轉入了杭州藝專。從家庭的貧窮著眼,從我學習成績的

優異著眼,從謀生就業的嚴峻著眼,所有的親友都竭力反對我這荒誕之舉。我當然也顧慮自己的前程,但不幸而著魔,是神,是妖,她從此控制了我的生命,直至耄耋之年的今天。

歲月流逝,留了回憶。一切的付出與坎坷都從創造中獲得了解脫與回報:戀情被覺察的滿足。戀情無邊,發現真實與創造美,永遠是誘惑科學家和藝術家忘我的動力。別人稱頌他們的使命感,這使命感其實是感情的噴發或爆炸。

學藝之始,我崇拜古今中外的名家與名作,盲目的。歲月久了,識見廣了,漸漸有了自己的識別力:名家不等於傑出者,名畫未必是傑出之作。人死了,哪怕你皇親國戚,唯作品是溝通古今中外的文脈。偽造了大量的廢物欺世,後人統統以垃圾處理。我分析自己對名家與名作看法的轉化因由,要害問題是著意於其情之真偽及情之素質,而對技法的精緻或怪異已不再動心。情之傳遞是藝術的本質,一個情字了得。藝術的失落同步於感情的失落,我不信感情的終於消亡。

我寫過一篇千字文,筆墨等於零:脫離了具體畫面的孤立的筆墨,其價值等於零。文中主要談創作規律,筆墨的發展無限,永遠隨思想感情之異而呈新形態。筆墨屬技巧,技巧乃思想感情之奴僕,被奴役之技有時卻成為創新之旗。石濤謂無法之法乃為至法,明確反對以古人筆墨程式束縛了自家藝術,其實他早先提出了筆墨等於零的理念。知識分子的天職是推翻成見,而成見之被推翻當緣於新實踐、新成果的顯現,歷史上已多明鑑。

我生長於江南,浪跡天涯,從未在上海展示過自己的作品,感謝上海美術館創造了這次展出機會。在此,我情我愫,一目了然。雖無法與所有的讀者握手,但我估計所有讀者都觸摸到了我的心臟,是冷是暖,雖感受各異,作者總是欣慰的,謹表謝忱。

軼事典故

專注於該專注的

羅列吳冠中畫作價格的變化或拍賣成交率無疑會令讀者厭煩。概言之,他是中國在世畫家中畫價最高的。毋庸諱言,大多數人是因為他畫價的驚人而引起對他畫作的興趣。 具有反諷意味的是,大眾所關心的畫價變化,恰恰是他最不關心的。畫價價值連城,他本人卻生活簡樸,不尚虛華。

在吳冠中先生眼裡,藝術市場受到人際關係、利益包裝、經濟沉浮等人們無法迴避的因素影響。市場價格高了,不一定就是好事。同樣,價格低了,也沒必要沮喪。藝術品的優劣,能否經受住歷史的考驗,後人往往更清楚,更準確。

莊子曾謂“凡外重者內拙”。吳冠中則如是說:藝術是自然形成的,時代一定會有真誠的挽留和無情的淘汰。藝術市場是一面鏡子。但上帝只會關照一心去創作的畫家,而不是光照鏡子的人。智者所見略同。

關於“筆墨等於零”

吳冠中:這個觀點太陳舊了。我的意思是第一不能離開畫面,脫離了畫面,單獨的線條、顏色都是零。筆墨不是程式化的東西。

一以貫之的認真

早就聽說吳冠中先生是較真兒的人:1991年9月,吳冠中整理家中藏畫時,將不滿意的幾百幅作品全部毀掉,此番被海外人士稱為“燒豪華房子”的毀畫行動,目的只有一個:保留讓明天的行家挑不出毛病的畫!

不久,筆者便親身領略了吳冠中的認真勁兒。1993年初,人民日報海外版、解放軍報與香港東方藝術中心聯合舉辦“東方杯”國際水墨畫大賽,邀請吳冠中,張仃劉迅劉勃舒朱乃正鄧林袁運甫王明明李松為評審。評獎的當天上午,七十多歲的吳先生準時來到人民日報社,穿一身休閒的西服,腳著運動鞋。

第一輪,淘汰不佳的作品。禮堂四壁掛滿畫作,有的只能放在地上。粗劣不堪的作品自然遭淘汰,但形式不錯的也會有同樣的命運。每每見到模仿評審畫風的作品,評審們都會會心一笑:拿下!所有模仿作品一概落選。模仿妨礙藝術家的真情流露。擔任評審會主任的吳冠中給大賽的題詞是:“自家真情,勿效東施。”

第二輪,評一、二、三等獎及優秀獎。吳先生認真地審視每一幅作品,遠看近觀,有時屈膝下蹲審視作品,不時在小本子上認真記錄,整整忙碌了一整天。

再後來,我們和公眾一起領略了這位藝術家的認真勁兒。對簿公堂恐怕是吳冠中抗爭最激烈的方式了。1993年11月,74歲的吳冠中狀告兩家拍賣公司拍賣假冒他名義的偽作《毛澤東炮打司令部》侵權,要求對方停止侵害、消除影響、公開賠禮道歉,同時賠償經濟損失。最終,吳冠中勝訴。

為何眼裡揉不進沙子?藝術家應對歷史負責、對未來負責。“騙得了今天的人,騙不了明天的人,”吳冠中告誡人們說。

出入與拖鞋

中國書畫之道,深不可測。歷代名家非常注重處理好入與出的關係。入,方能領略前人用心處之妙;出,則能運用得透脫。

吳先生曾經形象地概括了處理出入關係的訣竅。他曾這樣為青年畫家指點迷津:“你一定要穿著大師的拖鞋走一走,然後把拖鞋扔了,在穿和脫的過程中,你就會找到自己。我就是這么走過來的。”哪吒太子析骨還父、析肉還母,方有自我,信然!

喝茶與喝酒

吳冠中先生曾在一次演講中談到,如果清朝畫家虛谷活到現在的話,他很想請他喝茶。而若張大千任伯年請他喝酒,他卻不願意去,因為跟他們沒什麼話好說。以筆者的粗淺理解,虛谷的靈魂在略顯生拙的畫作中顯現了;而張大千、任伯年們卻因技術的純熟而泯滅了自我太多的東西。

變則通,通則久

解讀吳冠中無疑是一種徒勞。畫家像是一個喜歡玩捉迷藏的頑童,當所有的藝術評論家拿著繩子要把他捆個結實,卻發現難以措手:他總在不斷地變、動!因為結論往往產生於終點,而吳冠中的藝術追求卻沒有終點。所有的標籤都不適用。如果勉強要下一個結論,只能說,變,不斷尋覓表達內心情感的最佳手段,就是他的主線。

吳冠中對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提出了挑戰,當他的藝術觀點被斷章取義為“筆墨等於零”時,有的人期待吳冠中挑起全盤西化的大纛,出乎意料的是,吳冠中強調起當代水墨畫與傳統文化必要的聯繫,甚至對西方油畫也產生了懷疑,他說,今天他對西洋現代美術的愛好與崇拜之心念全動搖了……

這種變是真誠的,不是投機,是鄭板橋所謂的靈苗自探的漫長過程。最終他得出結論:藝術的學習不在歐洲,不在巴黎,不在大師們的畫室;在祖國,在故鄉,在家園,在自己的心底……

吳先生曾經直率地表示,他所做的就是盡最大的力量把作品創作出來,把自己的感情表達出來。至於是否把不跟外國人走,實行民族化,建立中國自己的面貌等作為中國人創作的標準,都不是重要的。太多的選擇會帶來太多的負擔,無所適從才會最痛苦。他是不管用什麼工具,也不會有意搞中西結合,藝術就是不擇手段,百無禁忌,一切自有後人評價。真可謂大象無形,大藝無疆!

去年,吳冠中曾在文章中寫道:“從藝以來,如獵人生涯,深山追虎豹,彎弓射大雕。不獲獵物則如喪家之犬,心魂失盡依託。在獵取中,亦即創造中,耗盡生命,但生命之花年年璀璨,人雖瘦,心胸是肥碩壯實的。”自評新作道:“反芻之草,滄桑味苦,卻更接近人生真味。思往事,往往更概括,更突出了某處眉眼,畫面隨之而呈現簡約,強調創痛,呈現無奈——人生之曲,不憑音色悅耳,當亦有未老、將老或老之知音。”吳先生曾說過“一切藝術不止於音樂,而進於詩,詩更蘊人情”。觀其近作,令人不禁想起晚年的八大山人,可謂異代同心、一脈相通!

“一個魯迅抵二百個齊白石”

吳冠中:我說過這話,我現在還這么認為。一個魯迅的社會功能抵得過二百、三百個齊白石。齊白石可以沒有,多一個少一個也無所謂,但是魯迅不一樣,我是單從社會功能上說的,他們的影響不一樣。齊白石畫得很好,我也很喜歡,但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需要魯迅。少一個魯迅,中國的脊樑要軟得多。

最富傳奇性的一幅畫

一九七四年·長江》是吳冠中畫作中最富傳奇性的一幅。該畫長603厘米,高19.5厘米,是一幅畫在紙上的油畫長卷。畫在紙上的油畫很少,為何這幅巨作卻是在紙上完成的。據介紹,1974年北京飯店裝修需要創作一幅大型壁畫,計畫以長江三峽為題材。黃永玉、袁運甫等幾位藝術家接到該任務,55歲的吳冠中也被從農村調回。他們為壁畫創作趕赴長江寫生,長達3個月,行程逾萬里。但受到“批黑畫事件”影響,此次創作最終夭折,吳冠中根據寫生素材畫了一幅畫稿,由於是稿子,便畫在了紙上。之後,吳冠中搬了幾次家,此畫稿輾轉遷徙也被逐漸淡忘。直到2004年春節,吳冠中長子吳可雨從新加坡回來,無意間在床下閒置的雜物抽屜中發現了一個舊信封,裡面有一卷沒有落款、沒有題名的油畫,他拿著畫忙去詢問父親,才知道這就是被認為已丟失多年的《一九七四年·長江》。30年時光匆匆流逝,該畫紙背發黃變脆,但畫面完整無損,油色尤鮮,後經吳冠中友人裝裱師張世東精心裝裱,這幅長卷被托裱在6塊對接的紙板上。

此畫乃吳冠中的精心之作,而恰恰在1974年,吳冠中從油畫創作向水墨創作轉變,因此它又被專家稱為里程碑式的作品。早在2004年6月在中華世紀壇和2005年9月在上海美術館展出時就由於曲折身世引起極大轟動,其歸屬更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出於安全考慮,這幅作品一直被放在新加坡。可以說,30年前一個不經意的遺忘,卻促成了今日之回歸。

與《一九七四年·長江》相比,吳冠中捐出的另兩幅水墨作品《江村》和《石榴》也毫不遜色,在巴黎、香港展出後,一直留在新加坡,此次是近期內首次回國。兩幅作品均在4尺整幅宣紙上創作,是典型的“吳家作坊”作品。《江村》創作於 1991年,描繪了四川北部大足河一個山坳里江村的風光。畫面以黑色幾何構成為主,銀灰色的坡岸,圍繞村落,江上波光成線,是吳冠中鄉情的寄託與慰藉。《石榴》創作於1992年。吳冠中對曾下放河北獲鹿縣李村的石榴留下了難忘記憶。在畫面上,墨枝交叉,直線、弧線,收縮、放射,竭力發揮線之體量,飽滿的果實表達了生命的充實和無限。

2006年9月,他將油畫長卷《一九七四年·長江》及水墨畫《江村》、《石榴》3幅作品無償捐贈國家,並永久珍藏於故宮博物院,87歲高齡的吳冠中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的又一次作品捐贈。8月27日,在故宮博物院太和門廣場舉行了“奉獻——吳冠中《一九七四年·長江》等作品向國家無償捐贈儀式暨吳冠中歷年捐贈作品匯展開幕式”,文化部副部長、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受文化部部長孫家正委託代表文化部向吳冠中頒發了捐贈證書,中國文聯黨組書記胡振民、黨組成員馮遠和著名畫家黃苗子、袁運甫等出席,鄭欣淼、馮遠先後致辭。由文化部主辦,故宮博物院承辦,中國文聯、中國美協、中國美術館等協辦的“奉獻——吳冠中歷年捐贈作品匯展”也在故宮博物院午門城樓開幕。

詳見百度百科:一九七四年·長江

畫家箴言

我有兩個觀眾,一是西方的大師,二是中國老百姓。二者之間差距太大了,如何適應?是人情的關聯。我的畫一是求美感,二是求意境,有了這二者我才動筆畫。我不在乎像和漂亮,那時在農村,我有時畫一天,高粱、玉米、野花等等,房東大嫂說很像,但我覺得感情不表達,認為沒畫好,是欺騙了她。我看過的畫多矣,不能打動我的感情,我就不喜歡。

藝術到高峰時是相通的,不分東方與西方,好比爬山,東面和西面風光不同,在山頂相遇了。但是有一個問題:畢卡索能欣賞齊白石,反過來就不行,為什麼?又比如,西方音樂家能聽懂二胡,能在鋼琴上彈出二胡的聲音;我們的二胡演奏家卻聽不懂鋼琴,也搞不出鋼琴的聲音,為什麼?是因為我們的視野窄。中國畫近親結婚,代代相因,越來越退化,甚至變得越來越猥瑣。

我很幸運:出國前,是跟著潘天壽學的中國畫,他是完全傳統的,本人畫得很好。後來我在巴黎學了3年,看遍了歐洲的藝術館,知道西方藝術好在哪裡;回來後結合國情,加以表現。我明白,傳統的東西過去了,強調也沒有用,魯迅早就點出來了。回到傳統是不可能的,抱著傳統死路一條。但中國有大量畫家不懂西方藝術,接受不了,有人連馬蒂斯都罵,對西方藝術一律排斥打擊,其實是束縛了自己,結果只會因襲古人,不會創新。中國畫家凡是有點創新的,都學過西畫。西方的大評論家對東方藝術不排斥,會欣賞。上世紀90年代中期,在香港舉辦了一個現代中國畫展,媒體突出宣傳兩個重點主題:黃賓虹代表傳統,吳冠中代表創新。他們評價我是叛逆的師承,“代表了一股巨大的超越傳統的創新力量,令國畫藝術煥然一新。”我在藝術上要求太嚴格了,考慮到百年以後的中國畫前途,只是苦了自己……

畫家走到藝術家的很少,大部分是畫匠,可以發表作品,為了名利,忙於生存,已經不做學問了,像大家那樣下苦功夫的人越來越少。整個社會都浮躁,刊物、報紙、書籍,打開看看,面目皆是浮躁;畫廊濟濟,展覽密集,與其說這是文化繁榮,不如說是為爭飯碗而標新立異,譁眾唬人,與有感而發的藝術創作之樸素心靈不可同日而語。藝術發自心靈與靈感,心靈與靈感無處買賣,藝術家本無職業。

最重要的是思想———感情。感情有真假,有素質高低的不同,有人有感情,但表達不出思想。我現在更重視思想,把技術看得更輕,技術好不算什麼,傳不下什麼。思想領先,題材、內容、境界全新,筆墨等於零。

生前捐贈

當代中國藝術大師吳冠中先生於2010年6月25日深夜在北京醫院因病逝世,享年91歲。吳冠中是20世紀現代中國繪畫的代表畫家之一,也是著名教育家,為中國繪畫的傳承、發展、創新作出了巨大貢獻。他不斷探索東西方繪畫,實踐著“油畫民族化”、“中國畫現代化”的創作理念。

就在6月25日,香港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宣布,中國當代畫家吳冠中再贈5幅水墨作品給香港藝術館作永久收藏,作品將於7月23日在香港藝術館舉行的“獨立風骨吳冠中捐贈展”中亮相。

據介紹,這次香港藝術館獲贈的5幅畫作均為水墨作品,其中4幅為今年的新作,包括《休閒》、《幻影》、《夢醒》和《》,另一幅為2001年創作的《朱顏未改》。

不幸逝世

官方通訊社新華社昨天引述吳冠中曾經任教的清華大學所發布的訃告,其中稱吳冠中“因病醫治無效,於2010年6月25日23時57分在北京逝世。”報導也提到,遵照吳冠中生前遺願,將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不開追悼會。 吳冠中在1919年出生於江蘇省宜興縣,與新加坡有深厚淵源。2008年9月,高齡89歲的吳冠中將個人113幅,當時價值約6600萬新元的畫作捐給新加坡美術館,在中國和新加坡引起很大反響。 中國當代著名畫家吳冠中周五深夜在北京醫院逝世,享年90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