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迪安

范迪安

范迪安,男,漢族,1955年9月生於福建,1973年參加工作,1979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史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文學碩士。現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副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北京美術家協會主席,全國政協委員。2018年12月23日中國美術家協會第九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當選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

基本信息

人物履歷

范迪安范迪安

1969—1973年福建省浦城縣第一中學學生

1973—1977年福建省浦城縣余樂大隊知青

1977—1980年福建師範大學美術系油畫專業學生

1980—1985年福建師範大學美術系教師

1985—1988年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中國美術史專業碩士研究生

1988—1993年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教師

1988—1992年中央美術學院團委書記、學生處副處長

1992—1993年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訪問學者

1993—1994年中央美術學院研究部負責人

1994—1998年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助理

中國美術家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

中國美術家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2張)

1998—2005年中央美術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

2005—2014年中國美術館館長、黨委副書記

2014—2015年中央美術學院黨委委員、院長

2015—2017年中央美術學院黨委常委、院長

2017年—中央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

2018年11月,當選為北京美術家協會主席。

2018年12月23日,當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

十三屆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委員,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屆全委會委員。

任免信息

2018年12月24日,中國美術家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京閉幕,范迪安當選為新一屆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

入展策展

范迪安范迪安

范迪安是中國美術界的資深策展人之一。在“策展人”這一職業和身份在中國萌發之時。他就以美術評論的視角進入美術發生的“現場”,開始展覽策劃的實踐。在策展的生涯中,他堅持中國文化的主體立場,弘揚優秀的美術傳統,注重展覽的主題思想,提高展覽的展示水平,在策劃的展覽中反映了中國美術發展的主鏇律,也觀照多種風格樣式的藝術探索。

他策劃的《水墨本色》、《從延安走來》、《走向西部》、《“工”在當代:中國工筆畫大展》、《向祖國匯報:新中國美術60年》、《文明的迴響》等大型展覽,將美術館藏品與當代美術新作相結合,激活了美術館藏品資源,展現了當代美術新的趨勢。在國際藝術交流上,范迪安以展覽策劃為方式,積極引進國際優秀藝術,大力推動中國美術“走出去”。他堅持通過主渠道走向主平台,使中國美術參與國際重要藝術展覽,展現中國美術的蓬勃生機和文化形象。

他曾策劃在柏林漢堡火車站當代藝術館舉辦的《生活在此時:中國當代藝術展》、在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舉辦的《中國怎么樣?中國當代藝術展》、在德勒斯登國家藝術博物館舉辦的《中國水墨藝術展》、在澳大利亞國家博物館舉辦的《新境界:中國當代藝術展》、在德國卡塞爾舉辦的《大道之行:中國當代藝術展》、在比利時皇家美術館舉辦的《再序蘭亭:中國書法大展》、在美國華盛頓甘迺迪藝術中心舉辦的《中國當代藝術展》、在德國魯爾區8個博物館舉辦的《中國8》等大型展覽。

他曾擔任威尼斯雙年展中國國家館、上海雙年展策展人,在中法文化年、中意文化年等活動中擔任總策展人。在引進國際項目上,他參與策劃和組織的有《美國藝術300年》、《俄羅斯藝術300年》、《德國8》等展覽。在國際藝術交流中,他堅持中國藝術的“正面出場”,並通過參加學術論壇與研討會,讓世界了解和認識中國當代美術在反映時代變遷和語言探索上的文化新貌。

油畫《引得春風進山來》參加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

策劃“水墨本色”、“第25屆巴西聖保羅雙年展”中國館等展覽。

擔任“都市營造――2002上海雙年展”主策展人。

第五十屆、五十一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國家館策展人、總策展人。

中法文化年“20世紀中國繪畫展”、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中國當代藝術展”策展人。“藝術之巔”系列藝術推廣活動藝術總顧問。

2005年12月調任中國美術館館長。在他的支持下,2008年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的“盛世和光——敦煌藝術大展”吸引了許多觀眾的目光。每天近2萬、最多時達2.8萬人的觀眾數量。

社會活動

在藝術教育方面,參與創建全國美術學院第一個藝術管理專業,率先開設和主講《藝術博物館學》。

在中國美術館館長任上近九年,范迪安致力於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以提升國家美術館的公共化服務水平和專業化建設為目標,按照藝術博物館的應有標準大膽改革,謀求完善功能,形成對全國美術館的引領。他在上任不久就提出“以公眾為中心”的辦館理念,從社會文化需求角度形成美術館的業務提升規劃,在中國美術館的展覽策劃、收藏與研究、公共教育、社會傳播、國際交流各方面制定新的業務準則。

他提出“學術立館”的要求,改變被動接辦展覽為主動策劃展覽,一方面加強館藏作品研究,推出一系列館藏作品專題陳列和展覽,一方面關注當代美術發展,組織策劃類型豐富和有主題的當代美術展覽。他重視美術館收藏,提出美術館要展示“看得見的美術史”,以充實完善20世紀中國美術序列為目標,加大收藏力度,藉助“國家美術捐贈收藏”項目的支持,積極爭取老藝術家及親屬的捐贈,擴大常規收藏,為國家藝術寶庫增添了大量美術精品。他高度重視美術館公共教育,認為“美術館是社會美育的終身課堂”,建立了學術講座、志願者導覽等制度,曾舉辦“十萬大學生走進中國美術館”、“我在中國美術館畫畫兒”等活動,使美術館有了“親民”形象,觀眾量大為提高,社會影響力不斷擴大,美術館成為社會美育的大課堂。

2006年,范迪安發起並成立了全國美術館專業委員會,擔任全國美術館專業委員會主任。他以謙和的為人和前瞻性的學術理念團結全國美術館界的同仁,共同商討“美術館時代”的美術館作為,每年年會的規模不斷擴大,按文化部要求開展了“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使大量藏品得以與公眾見面,藏品研究的水平也隨之提高。他曾說:相比起艱苦創業起家的民營美術館,公立美術館擁有較好的條件,因此,公立美術館應該在專業化、標準化上多下功夫,相比起國際上著名美術館,中國的美術館應該加快提高專業水平,體現美術文化的社會作用。

2014年9月,范迪安調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回到闊別九年的母校。他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自覺貫徹執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為推動中央美術學院的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創作研究、文化傳承、社會服務和國際交流不遺餘力。在中央美術學院迎接百年校慶的“百年輝煌”規劃中,他主持策劃了徐悲鴻、董希文、羅工柳等名家大師的系列展覽,梳理和呈現了央美優秀的傳統。他推動招生考試改革和教學改革、學科建設,注重鞏固優勢學科,拓展實驗藝術、藝術管理、藝術品修復等新興專業。

央美通過建立研究生院、舉辦“畢業季”等舉措,一方面加強高端人才培養,一方面使教學成果服務社會。在國際藝術交流上,中央美術學院主辦的“第34屆世界藝術史大會”、“國際美術教育大會”、“相約絲綢之路”、“EAST科技藝術季”等活動擴大了國際學術影響。中央美院的美術學、設計學兩個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建設軌道,成為百年學府邁向新征程的標誌。

學術作為

(圖)范迪安范迪安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范迪安一直奔波於全世界各國的文化界,積極推動中國當代藝術運動與國際藝術交流。擔任中國美術館館長一職之後,他策略性地將這一方式和資源帶入美術館,使得原本以展示經典藝術為主的國家級美術館逐漸承擔起當代藝術傳播和普及功能,讓當代藝術從地下半地下狀態走入官方和大眾面前。

2008年,借北京奧運的大好時機,范迪安在中國美術館開展一系列大型的中外藝術展,包括與德勒斯登美術館合作的“靈動的風景:穿越德意志藝術時空”;“格哈德•里希特藝術展”等等,都成為年度大展中的亮點;另外為著名當代藝術家舉辦的個展,如“馬諾羅•瓦爾代斯藝術展”、“園林烏托邦——展望藝術展”開拓了美術館與畫廊機構合作的範例;同時,范迪安積極地將最新的藝術形式通過展覽介紹給大眾,比如“合成時代:媒體中國2008”國際新媒體藝術展的開幕(雖然展覽質量評價褒貶不一,但畢竟在美術館舉行的此類展覽尚屬首例)。而“我想要相信——蔡國強個展”的舉辦,無疑在奧運期間為美術館樹立良好的口碑和國際形象。

不管是展覽的策劃組織,還是美術館公共職能的推廣,范迪安的目標是讓中國當代藝術正面出場,爭取其在中國主流藝術中的地位,並與西方主流對接。他提出“美術館要實現基礎功能,必須從以藝術家為中心轉向以公眾為中心”的這一思路,把中國美術館的作用天平傾斜到公眾這方面來。

2008年,中國美術館繼續堅持舉辦美術館學術講座,讓公眾了解美術發展的特徵。范迪安還帶領中國美術館將國內外展覽在全國各地輪迴展出,以在普通民眾普及藝術。在他的努力下,2008年年末,政府相關部門已經批准了中國美術館新館的建設申請,將在“鳥巢”附近建立一個全新的中國美術館,從而將鳥巢周邊逐步發展成為一個21世紀新的文化中心。范迪安的這些行動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被認為是迄今最好地將中國當代藝術介紹給普通民眾的館長。

人物愛好

“書法是一個生命耗能過程,此終將生命的印記落在筆端。”范迪安說。他在《中國美術館當代名家系列作品集·書法卷》中,對於書法界重要的活動和當代書法家的作品以及創作現象做深入的剖析與研究,他堅持對當代優秀藝術家及其作品進行文藝批評,不但給藝術家以指導,也使自己的研究不斷深入。他還通過研究古今藝術家的技藝和風格,啟發著自己,使自己的創作更有依據。同時,他的創作又反過來使他的理論得到實踐的驗證。

范迪安十分推崇王冬齡的書法,稱其“筆墨完全被精神化,精神從具體的書寫中抽象出來,它們帶來的視覺體驗,已經不是觀看,而是體驗到了一種情境、一種情懷。”其實,作為書法家的范迪安,他同樣注重精神的超越。他的作品古樸而渾厚的魅力令人傾倒,筆法流暢,遒勁有力,那種磅礴大氣,將他那中國當代藝術領軍人物的氣質和胸懷表現得淋漓盡致。

藝術品的價值最終都是由作品的藝術含量所決定的。而藝術是不斷發展的,不是一成不變的。墨守成規一味摹古,最終既趕不上古人,又被今人所拋棄。特別是書法藝術,最容易走上摹古的誤區,有些書法家從年輕體壯直到晚年,除了功力慢慢深厚,沒有大的變化,這是一大損失。因此,書法藝術也要創新,但創新並不是標新立異。范迪安說,緊跟時代,把握時代的審美特點進行創作,與一味迎合市場是兩回事,因為二者的目的不同,前者是為了在藝術上保持先進和被人們認可,而後者則表現出對藝術的不尊重。只要弄清這一界線,創作就既能保持前衛,又不會脫離藝術發展的軌道。因此,范迪安的創作,能夠堅持時代感與傳統文化的融合。在創作技巧的創新上,他從一個評論家的角度,綜合各家之所長,將之與傳統手法相結合,作品既不失古樸,又另有一番韻味,在古往今來的各大書家中自成一體,風格獨特。

在范迪安看來,書法創作既是一種創作行為,更是一種修身養性之道。他的創作,既是對自己藝術理論的實踐,又是對內心精神的陶冶。他不圖名利,只為一種精神的追求,同時對自己所研究的理論作一些實踐。而正是這一創作理念和實踐目的相結合,使他的書法作品既有章法,又超越章法,既神采不凡,又避免了狂放不羈。每一筆墨,都有嚴謹的章法和理論基礎,卻又能在一種獨特的創作心境下升華為一種精神、一種情懷、一種意境。

剽竊門事件

11

2009年12月,自由撰稿人黃以明向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狀告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台灣雕塑家蕭長正等剽竊其學術著作。2010年2月8日,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法院已經正式受理此案。而日前,范迪安也對此發聲明指出,自己從未抄襲黃以明的文章署名發表並向媒體投稿。某些網站將黃以明所作文章編髮為署名“范迪安”文章的錯誤行為,同樣侵犯了范迪安本人的權益。

原告:文章被署名“范迪安”發在網上

黃以明自稱是體制外學人,屬自由撰稿人。因為自己曾經發表的一篇文章的部分文字發表在網站上,而作者卻被署名成“范迪安”, 黃以明覺得自己的著作權受到侵犯。於是2009年12月9日,他一紙訴訟將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台灣雕塑家蕭長正告上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法院已經於2010年1月29日正式受理此案。

黃以明告訴記者,自己曾獨立創作了對台灣藝術家蕭長正雕塑藝術評論文章《自然精神的現代構成》,後經其刪減發表在面向全球華人公開發行的台灣《藝術新聞》雜誌2000年第10期上。2006年3月15日,蕭長正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個人雕塑展,“後來我才發現,我的《自然精神的現代構成》一文遭到任意的剽竊,並以署名‘范迪安’的方式在多家媒體大規模傳播。”黃以明說。

22

據了解,“全球特產網”於2006年9月7日刊載了《我的森林與自然精神》一文,文後署名“文章作者:范迪安”,該文章是從黃以明《自然精神的現代構成》中成段摘取,拼湊而成的。

范迪安:從未抄襲黃以明文章

2010年2月8日,范迪安告訴記者,自己已經接到法院傳票,但這篇署名“范迪安”並在網上傳播的文章並不是自己所寫。為正視聽,目前范迪安也已通過媒體向公眾告知事實,並發表聲明。

范迪安指出,自己在2009年12月8日之前未曾見過黃以明評論蕭長正藝術的文章,“本人也從未抄襲黃以明的文章署名發表並向媒體投稿,本人更從來沒有向‘中華特產網’、‘全球特產網’這類非專業網站投過任何稿件。”

而對於黃以明憑某些網站署名“文章作者:范迪安”,就認定是自己所為,而將自己告上法庭。范迪安稱這是把網站的過錯視為自己的過錯,這嚴重違背事實,也是“莫須有”的指控,“某些網站將黃以明所作文章編髮為本人署名文章的錯誤行為,同樣侵犯了本人的權益,本人保持追究的權利。”

事件演化過程

著名美術評論家范迪安在美術界是個響噹噹的人物,曾任中央美院副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從事20世紀中國美術研究、當代藝術批評與展覽策劃、藝術博物館學研究。著有《當代文化情境中的水墨本色》,主編《中國當代美術:1979—1999》、《世界美術院校教育》、《當代藝術與本土文化》等叢書。其撰寫評論文章數以千計。

2005年12月,范迪安調任文化部直屬的中國美術館任館長。在他的組織領導下,2008年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的“盛世和光——敦煌藝術大展”吸引了許多觀眾的目光。近年來,中國美術館舉辦的美國藝術三百年,歐羅巴藝術節,德國文化年等展覽不斷受到好評。然而,讓范迪安做夢都沒有想到的是,四年前的一場展覽為他日後惹來了一場沸沸揚揚的侵權官司。

2006年3月15日,當代台灣藝術家、木石雕刻創作者蕭長正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人雕塑展——《空間想像——蕭長正的穿透雕塑展》,范迪安是此次展會的策展人,並曾寫過一篇短文作為展覽前言。由於是兩岸的藝術交流活動,此次展覽受到了媒體的廣泛關注。當時,一篇評論蕭長正藝術造詣的題為《自然精神的現代構成》的文章中的觀點被眾多媒體引用,但都沒有署上作者的名字。

《自然精神的現代構成》一文的作者就是本案的原告——自由撰稿人、詩人黃以明。據媒體轉載黃以明的說法稱,2000年9月,在看到台灣雕塑家蕭長正的作品後,他撰寫了長達8000字的藝術評論文章《自然精神的現代構成》,並於當年10月發表在台灣《藝術新聞》雜誌上。2008年,當他舉辦自己的書法展時,使用了該文章中的一段話作為個人簡介,結果遭到了很多觀展人的質疑,說他抄襲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的文章,這令文章作者的他感到非常驚訝。

“我一查,才發現2006年3月,中國美術館在舉辦蕭長正個人雕塑展的時候,范迪安曾撰寫了《我的森林與自然精神》一文。(註:在黃以明提交的公證材料中,“中華特產網”和“全球特產網”分別於2006年8月15日和2006年9月7日,登載了《我的森林與自然精神》一文,署名皆為“范迪安”。)經過對照,我發現該文有1518個字完全來自我的文章。”黃以明還告訴記者,之後,他多次與范迪安、蕭長正交涉,但一直無果。

2009年12月,黃以明在其個人部落格先後貼出《央視國際網站侵權黃以明<自然精神的現代構成>全文》、《請大家看看: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就是這樣剽竊的》和《黃以明<自然精神的現代構成>全文》三篇帖子。一石激起千層浪,隨後關於范迪安究竟是“剽竊”還是“被造假”的爭議聲在美術圈內外鬧得沸沸揚揚。

范迪安本人卻堅稱,自己根本不知情。

不久,隨著司馬南的加入使整個事件更加升級。2009年12月9日,正值第六個世界反腐日,打假英雄司馬南新浪微博(http://t.sina.com.cn)爆料: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陷剽竊醜聞被體制外學人黃以明起訴。這引起眾多網友的關注。司馬南在微博里透露,范迪安“抄襲”了黃以明的文章。並提出三點調侃:其一,館長也會抄襲;其二,自由撰稿人水平超過館長;其三,館長其實放下架子完全可以與黃以明私了,但館長架子放不下來。

由於雙方始終無法和解,黃以明決定打官司。經過一番輾轉,2010年1月28日上午,黃以明收到了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法院正式發出的“受理案件通知書”。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成為被告。同時被起訴的還有當代藝術家、木石雕刻創作者蕭長正以及“中華特產網”的歸屬機構浙江金華奧托康特種生物開發中心

黃以明在訴訟中要求范迪安、蕭長正公開道歉,並賠償損失費100萬元。

挺范派網友斥責黃以明炒作

范迪安范迪安

支持范迪安的網友說:“他的文章成百上千,他的文筆和藝術思維都受人尊敬,並不是黃以明一個‘自然精神’的概念所能媲美的,在一個犄角旮旯的特產網發表對范迪安有什麼好處呢?”還有人直接質疑黃以明是炒作,而且是一個網路炒作集團的“陰謀”。

還有網友為了表明自己的判斷,列出四大炒作嫌疑。

疑點一:為什麼是非專業網站?美術評論文章寫了好幾十年的范迪安,頭一遭被指“剽竊”,證據卻是僅把文章發表在“中華特產網”、“全球特產網”這樣的非專業網站。試問,這樣的“事實”又有誰會相信?

疑點二:“剽竊”動機在哪裡?事情鬧開後,有人在部落格中稱“范迪安不是為評職稱而剽竊,而是為了面子”。也許只要一點冷靜的分析,不難發現以范迪安在中國美術界的地位及貢獻,他根本不會去為這樣一篇文章“鋌而走險”。

疑點三:“剽竊”水平為何這么差?對於這篇只是通過簡單去掉幾段後沒做任何技術調整的方法就完成的“剽竊”作品,任何人都會覺得手法太過小兒科,恐怕就連一個學生考試作弊也都懂得避免這么去做。以范迪安的筆桿子,怎么可能出現這樣的“失誤”?

疑點四:“證據”是否很牽強?黃以明的舉證只有兩年前的一張網頁截圖,巧合的是這兩個與美術專業扯不上關係的網站卻全部“消失”。更巧合的是,除了這兩個網站以外再也找不到其他網站或是期刊登載過此文……這多少會讓人浮想聯翩,似乎在“剽竊”或是“被署名”以外,還存在著有計畫的“炒作”這么一種可能性。

范迪安就剽竊發聲明

《關於黃以明狀告本人“剽竊”其文章一事的聲明》

2010年2月3日,本人得知,黃以明以本人“剽竊”其文章為由向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為正視聽,本人在此通過媒體向公眾告知事實,並發表聲明。

2009年12月8日晚,有美術界同仁告知:有一篇本人抄襲一位詩人評論蕭長正雕塑藝術的文章刊載於網上,這位詩人將訴之公道。聽此訊息,本人十分驚愕!記起2006年春,台灣雕塑家蕭長正先生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展覽時,本人當時曾寫過一篇短文作為展覽前言,此外未曾寫過有關蕭作文章。遂電話詢問蕭長正是否在畫冊或其他媒體發表本人文章或其他評論文章時,在署名上出錯,也詢問蕭長正是否還有其他評論家寫過有關他的文章。蕭長正告知約10年前有一位名叫黃以明的先生寫過一文,評論他的藝術。於是,本人在網上搜檢,才看到了黃以明於2000年10月所寫《自然精神的現代構成——介紹雕塑家蕭長正的藝術》,也查到了“全球特產網”於2006年9月7日刊載了《我的森林與自然精神》一文,文後署名“文章作者:范迪安”。經比對二文,署名本人的文章完全為從黃以明文中成段摘取,拼湊而成。黃的原文長達一萬餘字,署名本人之文約1500字。

本人認為網站如此胡亂編造,盜他人之文安本人之名,是對原文作者嚴重的侵權和傷害,但此事非本人所為,並與本人毫無關係,應該迅速向黃以明通報情況,說明事實。為此,經向藝文界朋友多方了解,得到了黃以明的電話。12月9日午後,本人掛通了黃以明的電話,其正在午餐中,隨即本人發簡訊給他,全信如下:

“以明先生你好!我昨日得知有網上發表了署我之名的蕭長正評論文章,而且是你的大文之刪節版,我十分吃驚!一是蕭於06年春在我館辦展,我只為其作過一展覽前言,未寫其他專文,二是更沒有竊用或改用你的文章署我之名投稿發表。經查網站,果見有‘全球特產網’06年發過一文,是你評蕭長正藝術長文的節拼文並署我是作者。我深知你對此事況的氣憤和應有的追究權利。網站張冠李戴,胡亂編造,侵犯你的著作權,同樣也損害我的名義,還導致你對我的誤解,我深為理解並與你同樣氣憤!如果我早知此事,定會採取措施要求網站更正。這裡專信將我處情況向你介紹,也望電話與你溝通。我們同為藝文學界同仁,當共鄙而今各種侵犯著作權之弊端,以護學理,以正時風。中國美術館范迪安。”

稍後本人再度電話黃以明,告知:本人從未抄襲他的文章署名發表。本人知道訊息後即作了解,才知道情況。為此,向他明確表示三點態度:一、對他的著作權被侵害表示氣憤,作為同道學人,大家都特別痛恨自己文著被人剽竊和盜用。二、本人支持他在維權上採取的合法行動,如需本人澄明事實,本人將予配合。三、在此問題上,本人也是受害者。文人著述觀點、角度各有不同,我們彼此的文章都有個性風格,網站冒用我的名字發表文章,我也同樣不能接受。

在本人向黃以明說明情況和表明態度之後,其仍堅持在網站上發表本人“剽竊”其文章的言論,並向法院提起訴訟。鑒於法院已經受理此案,本人在此鄭重聲明:

1、本人在2009年12月8日之前未曾見過黃以明評論蕭長正藝術文章,本人也從未抄襲黃以明的文章署名發表並向媒體投稿,本人更從來沒有向“中華特產網”、“全球特產網”這類非專業網站投過任何稿件。

2、黃以明稱有許多網站未經他的許可發表了他的文章,並且未署其名,這些與本人無關,本人從未向任何媒體提供過黃以明的文章。

3、黃以明僅憑某些網站署名“文章作者:范迪安”,就認定是本人所為,把網站的過錯視為本人過錯,這嚴重違背事實,也是“莫須有”的指控。

4、某些網站將黃以明所作文章編髮為本人署名文章的錯誤行為,同樣侵犯了本人的權益,本人保持追究的權利。

5、本人相信媒體會作出公正的判斷,法律會作出公正的判決。

范迪安

2010年2月3日

引申:絡“被署名”現象

此次剽竊門事件究竟是“被剽竊”還是“被署名”,或許只能通過法庭的質證和審理才能還原整個事件的真相。各方都在期待法院的裁判。

然而,現實中凡是網上發表的文章、訊息、新聞從來或很少與作者本人商量,而且反覆轉載,凡是反覆轉載的文章更沒有與作者本人核實或見過面。因此,很難僅憑網上文章的署名就判定某篇文章是作者本人投的稿。

馬未都是著名收藏家,他出身文學刊物編輯,文筆不錯,經常在自己部落格上發表一些散文和隨筆。由於他的文章多出自生活,言之有物,生動有趣,許多人都喜歡。2008年8月14日,馬未都在他新浪部落格上發表的一篇名為《量力而行》的散文,後來被署名“陳志宏”的業餘作家改編成故事發表在上海《故事會》上,黃宏虎年春晚小品《兩毛錢一腳》就是根據這個故事改編的。馬未都知道後向央視春晚維權,央視春晚承認了馬未都的原創權。

可見,由於網路的自由和開放的性質,很難審查也沒有人審查作者的真實性,這是網路時代基本的狀況。

文章隨筆

為“國際當代素描展”畫冊做的序

(圖)范迪安為“國際當代素描展”畫冊做的序

2000年,中央美術學院和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美術學院英國格拉斯哥美術學院形成了一個“國際素描交流項目”。幾年來,三方互派教員,舉行短期講習班,舉辦小型作品觀摩展,也召開互動的素描教學研討會。這個被我們稱為“三角交流”的項目使三所院校都得到補益。項目運行一輪後.我們構想在中國舉行一次較大規模的學術活動.經與西安美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的同仁們一起商議,加上各大美術學院的參與支持,決定舉辦一個“國際當代素描展”,展覽將在西安北京廣州等地相繼展出.於是有了來自三個國家十多所美術學院組織的素描作品,其中絕大部分出自這些參加院校的教師之手——這是這本畫冊的由來。

在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和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的條件下,中國的各個美術學院都在擴展對外交流,在各種交流項目中,也更多朝向深入的學術層面。但是總起來說,這些年來,在設計藝術專業領域裡的交流相對比較多,這是因為我們容易看到國外一些美術院校在設計教育中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歷史經驗和現實優長.我們方興未艾的設計教育也特別需要在這方面趕上和補充。但在造型藝術領域,由於文化間的差異和教學傳統的差異,中外交流的幅度還不夠寬廣,往往只停留在信息傳遞的層面。在造型學科的基礎教育上,更是缺乏相互認真的觀察、探討與學習。實際上,在屬於“傳統”的專業學科里,中外美術教育今天已經有許多共同的課題需要、也值得相互交流,共同探討。比如在素描這個重要性毋庸質疑的領域,就在當代文化觀念、教育目標、教學方法等許多方面有新的發展,應該說大家在許多方面面臨的是共同的問題。在一個西方美術教育已普遍是自由造型、缺乏基礎教學的看法後面,其實人家一直在做著素描的表達與素描的教學等方面的研究。而中國美術教育重視基礎教育的傳統.在今天也已不是刻板一塊,而是出現了多樣的學術取向和探索樣式。只有在消除了認識上的文化差異之後,大家才能彼此看清對方,中外美術教育的交流才能得以深入地展開.也才稱得上“國際性”的學術交流——這是舉辦這個展覽的真正目的。

一個展覽和一本畫冊固然不足以概括“國際”的和“當代”的面貌,但是,通過它們.素描作為藝術作品的今日現狀及其他作為一個教學範疇的表現特徵.面臨的問題大致是清晰可見的。就像所有的藝術都有“當代性”的特點與局限一樣,素描也有相當明顯的當代屬性。當代文化和藝術觀念對於素描的作用以及在素描中的反映.使人看到了素描的多種面貌。更重要的是.透過不同的面貌,可以深究其中的觀念取向、創造心理等屬於“思”的層面的問題,也可以看到觀察方法與表現方法這類屬於“看”和“做”的層面的問題。在西方,闡釋學(解釋的藝術)、文化理論(社會學研究)和現象學(體驗的藝術)等已成為當代知識風景的一大顯著特徵,在素描表達和素描教學中也有反映。或者說,素描更進一步進入了“人文科學”的範疇。在中國,許多美術學院的教師們都在努力從學理上探究素描在當代文化背景中的新的可能性,有的學校在專題研究上下了很深的工夫,例如中國美術學院正在進行的具像表現繪畫的研究、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專業基礎教學中的“課題教學”研究等等。無論中外,各種力圖建立新的素描原點和方法性的實踐,都使素描的“教學”與素描的“創作”聯繫了起來,使施教的學理和教育的目標聯繫了起來。為此,在這次巡迴展覽中將要展開的學術研討會.將有助於從素描的功能、目的、觀念、方法等方面的展開,實實在在地推動我們的教學改革——這是展覽和學術研討會意欲達到的目標。

主要作品

(圖)范迪安《中國當代油畫寫生·風景卷》

主編出版《20世紀中國美術文藝志·美術卷》、《當代藝術情境中的水墨本色》、《世界美術教育叢書》、《中國當代美術:1979—1999》、《世界藝術史》、《近現代中國畫》、《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藏精品大系》等。

發表論文與著作(含合著)

發表有《學院的當代使命》、《美術學院:跨世紀的思考》、《西北風儀——西北師大美術系教師作品展觀後》等畫冊撰著評論文。

著有《當代油畫十家風格與技法研究》(合作)、《當代文化情境中的水墨本色》,主編《世界美術院校教育》等叢書。

《中國當代油畫寫生·風景卷》

年代:2002

作者:范迪安

出版社:福建美術出版社

ISBN:9787539310435

出版時間:2002-2-1

版次:1

紙張:銅版紙

包裝:精裝

內容提要

寫生,幾乎成為久違的話題了。而今的畫壇不斷地討論著當代藝術的各種話題;從文化到圖像,從觀念到操作,如此不勝枚舉,而唯獨少說到寫生。“寫生”似乎成了“習作”的同義語,提不到“當代藝術”的桌面上。既便是專門討論油畫問題時,寫和也是被遺忘的舊題或擱置在角落的次要問題。在目前各種印製越來越精美的畫冊中,寫生作品集只占少有的份量,如果有的話則主要是供習畫者參考的“教材”。其實歷史早就證明,優秀的寫生作品的價值是獨立與獨特的,它們是畫家面對自然的直接表現,留住了畫家興發的情感和創造性的才華,也折射出時代文化的光采。它們的生動性和生命力同產具有“創作”作品的意義,讓人從中感受到畫家的才情與個性。

(圖)范迪安《中國當代油畫寫生·人物卷》
《中國當代油畫寫生·人物卷》

年代:2002

簡介:出版社:福建美術出版社

編著:范迪安

開本: 大12開

出版時間:2002.02

ISBN: 7-5393-1044-8

定價:¥ 140.00

內容提要

寫生,幾乎成為久違的話題了。而今的畫壇不斷地討論著當代藝術的各種話題;從文化到圖像,從觀念到操作,如此不勝枚舉,而唯獨少說到寫生。“寫生”似乎成了“習作”的同義語,提不到“當代藝術”的桌面上。既便是專門討論油畫問題時,寫和也是被遺忘的舊題或擱置在角落的次要問題。在目前各種印製越來越精美的畫冊中,寫生作品集只占少有的份量,如果有的話則主要是供習畫者參考的“教材”。其實歷史早就證明,優秀的寫生作品的價值是獨立與獨特的,它們是畫家面對自然的直接表現,留住了畫家興發的情感和創造性的才華,也折射出時代文化的光采。它們的生動性和生命力同產具有“創作”作品的意義,讓人從中感受到畫家朱這養,才情與個性。

(圖)范迪安《中國當代美術:1979—1999》
《中國當代美術:1979—1999》

年代:2000

簡介:出版社:浙江人美

作者:范迪安編

類 別:藝 術 -> 藝 術 -> 繪畫作品

開 本:8開

ISBN:7534011272

頁 數:488

出版日期:2000-09-01

第1版 第1次印刷

《中國當代美術:1979—1999》大型畫冊近日由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這套畫冊共四卷六冊,分為中國畫卷、油畫卷(上、下冊)、版畫·水彩卷、雕塑·陶藝·壁畫卷,收入了1979—1999年間1250餘位中國藝術家創作的各類優秀藝術作品1300件,還收入了中國當代藝術評論家的多篇專題研究論文,形象地展現了20世紀最後20年間中國美術的發展狀況,是一部資料完備、印製精美、具有收藏與研究價值的中國當代美術視覺歷史的經典畫冊。這套畫冊由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范迪安主編。

人物榮譽

主編的《中國當代美術:1979—1999》和《世界藝術史》獲得國家藝術圖書館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