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葉蘇鐵

叉葉蘇鐵

常綠棕櫚狀植物,樹幹圓柱形,高達4米。葉螺鏇狀排列,羽狀全裂,長2-3米,葉柄兩側具短刺;羽處叉狀分裂;裂片線狀披針形,邊緣波狀,長20-30厘米,寬2-3厘米,幼樹被白粉,後呈深綠色,有光澤,先端鈍,基部不對稱。小孢子葉球圓柱形,長15-18厘米,直徑約4厘米,梗長3厘米,粗1.5厘米;小孢子葉近匙形或寬楔形,黃色,邊緣桔黃色,長1-1.8厘米,寬約8毫米,頂部有絨毛,圓或有短頭,下面有多數3-4枚聚合而生的小孢子囊;大孢子葉桔黃色,長約8厘米,下部長柄狀,上部菱狀倒卵形,寬約3.5厘米,篦齒狀分裂,裂片鑽形,長1.5-2厘米,在其下方兩則生有1-4個近圓形、被絨毛的胚珠。種子成熟時黃色,長約2.5厘米。。

基本信息

簡介

叉葉蘇鐵叉葉蘇鐵
拉丁名 Cycadaceae

種拉丁名 Cycas micholitzii micholitzii Thiselton-Dyer

科 名:蘇鐵

屬 名:蘇鐵屬

叉葉蘇鐵樹幹圓柱形,高20~60厘米,徑4~5厘米,基部粗10~12厘米。暗赤色,光滑,無莖頂絨毛;鱗葉三角形,長3.5~5厘米,寬2~4厘米,背面密被灰褐色絨毛;羽葉長1.5~3.5米,甚至可達5米,葉柄長0.6~1.6厘米,基部被柔毛,兩側具12~30對刺,刺長0.3~0.5厘米,羽片22~41對,間距約2~4厘米,1~2(3)次二叉分歧,小羽片邊緣平,有時波狀,長20~41厘米,寬1.2~2.5(3.2)厘米,深綠色,有光澤,先端漸尖,基部不對稱,下側明顯下延,中脈兩面隆起,薄革質至堅紙質,小葉柄長0.2~0.7厘米,或因羽片下延而不明顯。雄球花圓柱形,長15~42厘米,徑約4~5.5厘米,梗長3厘米,粗1.5厘米,小孢子葉近匙形或寬楔形,光滑,黃色,邊緣橘黃色,長1~1.8厘米,寬0.8厘米,頂部不育部分長約0.8厘米,有絨毛,圓或有0.1~0.5厘米長的短尖頭,花葯3~4個聚生;大孢子葉長10~12厘米,基部柄狀,橘黃色,密被銹色絨毛,後漸脫落,頂片卵圓形至菱狀倒卵形,長5~9厘米,寬4.5~7厘米,邊緣篦齒狀深裂,每側具7~11條裂片,裂片鑽形,無毛,長1.5~5厘米,頂裂片鑽形至條狀披針形,長4~7厘米,寬0.4~0.8厘米,有時有1~2條細裂片,大孢子葉柄長5~11.5厘米,胚珠(1)4~6枚,著生於大孢子葉柄的上部兩側,扁球形,直徑0.4厘米,無毛,先端有小尖頭;種子近球形,長2.6~3.1厘米,直徑2.3~2.8厘米,成熟後變黃色,無毛。

叉葉蘇鐵與多羽叉葉蘇鐵形態相近,但前者羽葉僅1~4片,小葉柄長0.2~0.7厘米,胚珠2~4(6)枚,大孢子葉側裂片稍粗壯;後者羽葉4~10片,小葉柄長0.5~3.5厘米,胚珠6~8枚,大孢子葉側裂片纖細。

蘇鐵屬

叉葉蘇鐵叉葉蘇鐵
叉葉蘇鐵叉葉蘇鐵

描 述:Cycas L. 蘇鐵屬,蘇鐵科,17種,分布於亞洲大洋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我國有8種,產台灣、福建、廣東、廣西、雲南及四川,供觀賞用,種子入藥;蘇鐵C.revoluta Thunb. 的髓心聞可產西米(沙穀米),供食用。棕櫚狀植物;葉有鱗葉與營養葉兩種,後者羽狀深裂為多數線狀披針形的裂片,兩種葉成環互動著生於莖上;球花單性異株;雄球花(小孢子葉球)由多數扁形、換形的小孢子葉組成,每一小孢子葉下面有多數球形的花葯,花葯通常3-5個聚生,藥室縱裂;雌球花由一束、擴展的大孢子葉組成,著生於樹幹頂部羽狀葉與鱗葉之間,此葉中下部成柄狀,邊緣有缺口,胚珠2-10枚,生於缺口上;子葉2枚。

蘇鐵屬植物均為常綠棕櫚狀木本植物。莖幹圓柱形,由宿存的葉柄基部所包圍。葉羽狀,葉螺鏇狀排列,長達0.5~2.4米,厚革質而堅硬,羽片條形,長達18厘米,邊緣顯著反卷。花頂生,雌雄異株,雄球花長圓柱形,雌球花略呈扁球形,花期6~8月份。種子卵形微扁,多為紅色,長2~4厘米。 蘇鐵屬為喜光植物,好生於溫暖、乾燥及通風良好之處。不耐寒,生長緩慢。土壤以肥沃、微酸性的沙質土壤為宜。種子成熟期為10月份。

叉葉蘇鐵叉葉蘇鐵
蘇鐵類植物是地球上現存最古老的種子植物,源於古生代,迄今為止已有2.8億年的歷史。到侏羅紀的時候,蘇鐵類植物已遍及全球,成為恐龍的主要食物。
蘇鐵類植物的精子有許多鞭毛,現生的種子植物中很少有這樣的現象。

生物學特徵

為蘇鐵科多年生常綠喬木或灌木。盆栽株高一般1~2.5米。主幹柱狀,大型羽狀葉,叢生於莖頂部,羽片堅硬,中脈顯著。花序球形,單生莖頂。雄球花序的小孢子葉扁平鱗片狀或盾狀,呈螺鏇狀排列;雌球花序的大孢子葉扁平狀,全體密被黃褐色絨毛,上部呈羽狀分裂,在中下部的兩側各生1個或2~4個裸露的直生胚珠

習性

分布於熱帶、亞熱帶地區。喜溫暖濕潤、陽光充足的環境,也耐半蔭和乾旱,不耐寒,要求疏鬆肥沃、排水良好

叉葉蘇鐵叉葉蘇鐵
的砂質土壤。

種類

蘇鐵(C.revoluta)又名鐵樹,常綠植物。葉片羽狀,長達0.5~2.4米,厚革質而堅硬,羽片條狀,長達18厘米,邊緣顯著反卷;雄球花長圓柱狀,小孢子葉木質,密被黃褐色絨毛,背面著生多數藥囊;雌球花略呈扁球形,大孢子葉寬卵形,有羽狀裂密被黃褐色綿毛,在下部兩側著生2~4個裸露的直生胚珠;種子卵形而微扁。華南蘇鐵(C.rumphii):又名刺葉蘇鐵。分枝或不分枝。葉叢呈較直上生長狀,羽狀葉片長1~2米,羽片寬條形長15~38厘米,寬0.5~1.5厘米,葉緣扁平或微反卷,葉上部之葉片漸短,近頂端處長僅數毫米,葉柄有刺。雲南蘇鐵(C.siamensis):植株較矮小,主莖粗大。羽片薄革質而較寬,寬1.5~2.2厘米,邊緣平,基部不下延。篦齒蘇鐵(C.pectinata):主莖粗大,葉長大,可達1.5~2米;羽片厚革質,長可達15~25厘米,寬0.6~0.8厘米,邊緣平,兩面光亮無毛,葉脈兩面隆起,表面葉脈中央有1凹槽;羽片基部下延,葉柄短,有疏刺。

繁殖及栽培

叉葉蘇鐵叉葉蘇鐵
多用分株法。生長健壯的之後組常在莖基部或莖幹上長出萌櫱,待萌櫱長出4~5片葉時將其切割下來,若已經生根,則可直接栽種,若未生根,則可以插於基質中,置於半蔭處,促其生根。盆栽蘇鐵宜選用草炭土2與沙1的混合土,加入少量的骨粉做基肥;澆水掌握不乾不澆的原則,春夏生長旺盛期保持盆土濕潤,尤其夏季水分蒸發較快,應及時補充,

並經常向葉面噴水,使葉片清新,並每隔2~3周澆施1次稀薄的肥水為使葉片翠綠而有光澤,液肥中可以加入硫酸亞鐵,而秋冬季節則控制澆水,保持盆土略乾,千萬不能積水,否則引起根系腐爛,並停止施肥;蘇鐵為強陽性樹種,除夏季光照過強,應注意遮蔭外,其它季節應給予充足的光照;蘇鐵不耐寒,北方地區每年11月至次年5月需在溫室內養護,溫度不低於5℃即可安全越冬。

起源:

叉葉蘇鐵叉葉蘇鐵
1904年英國著名植物學家麥查理茨(W. Micholitz)在越南進行植物調查時,發現了一種形態特殊的蘇鐵植物,隨即帶著活苗將其引種於新加坡植物園,經過植物學家的進一步研究於次年作為新種正式發表,並以發現者的人名來命名,這就是本植物拉丁學名的由來。由於小羽葉片呈二叉分歧,中文稱之為叉葉蘇鐵是合適的。實際上叉葉蘇鐵早在1899年於我國廣西就已經被發現,當時被定為刺葉蘇鐵的叉葉變種。越南發現的和廣西發現的二種蘇鐵其實都是一回事。因為叉葉蘇鐵僅分布於從廣西到越南河內狹小範圍,又因奇特的葉形是研究蘇鐵植物系統發育的重要材料。

現狀:

涉危種。叉葉蘇鐵(Cycas micholi)在我國僅零星分布於廣西龍州及雲南彌勒的局部石灰岩地區,由於森林亂砍濫伐,生境遭受破壞,種群陸續減少,又因民眾採挖,已處於瀕危境地,急待保護。

形態特徵:

叉葉蘇鐵叉葉蘇鐵
常綠棕櫚狀植物,樹幹圓柱形,常為地下莖,或高10~60 cm,無莖頂絨毛。鱗片三角形,長3~6 cm,寬2~4.3 c m,背面密被淡褐色絨毛;葉常較少,(1)2~6片,長(150)200~350(500)cm;葉柄長60~170 cm;刺(12)20~48對,長3~6mm,間距1~3.6 cm;葉柄直徑2.6 cm;羽片22~46對,羽片1~2(3)次二歧狀分叉;小羽片長條形,漸尖,長20~41(52)cm,寬1.7~3.2 cm,薄革質,中脈上、下兩面隆起,白色;羽片間距2.35~6.7 cm;小葉柄長0.8 cm,有的為2個羽片連生,基部於羽軸處呈一長約0.3 cm的小柄(有的植株一張葉中即有上述兩種情況)。小孢子葉球長柱形,長40 cm,直徑約5 cm;小孢子葉近匙形,上部不育部分較寬,而偏圓形,具絨毛,其它處光滑,淡桔黃色,長1~2 cm,寬0.4~0.8 cm。大孢子葉長10~14.2 cm,密被棕色絨毛,後漸脫落,頂片近圓形、扇形橢圓形,有的植株,大孢子葉側裂片較粗大,呈掌狀,平展,頂裂片更為粗大而長,有的植株頂片呈橢圓形,而側裂片細小,且向上彎而內收,頂片長5.5~5.8 cm,寬4.6~7 cm,側裂片8~11條,裂片鑽形,無毛,粗約0.28~0.32 cm,長(2.8)3.4~5 cm,頂裂片鑽形至條狀披針形,長4~7 cm,寬0.4~0.8 cm,有時具1~2條細裂片,大孢子葉柄長(5)7.2~11.55 cm,直徑0.48~0.6 cm。胚珠(4)6~8枚,扁球形,徑4mm,無毛,先端具1小尖頭;種子近球形,長2.6~3.1 cm,徑2~2.8 cm。

花期:4~5月,種子成熟期:9~10月。常生長於石灰岩山地的灌木叢及草叢中。

叉葉蘇鐵株高0.5-1米,乾徑4-5厘米。鱗葉三角形。葉柄長0.5-1.5米,具二排刺。葉長2-3.5米,羽片20-40對,羽片作二叉分歧。小羽片長20-40厘米,寬1.7-2.5厘米,邊全緣。雄球花圓柱形;雌球花扁球形,徑30-40厘米,大孢子葉邊緣篦齒狀深裂。

叉葉蘇鐵叉葉蘇鐵
小孢子葉球圓柱形,長15-18厘米,直徑約4厘米,梗長3厘米,粗1.5厘米;小孢子葉近匙形或寬楔形,黃色,邊緣桔黃色,長1-1.8厘米,寬約8毫米,頂部有絨毛,圓或有短頭,下面有多數3-4枚聚合而生的小孢子囊;大孢子葉桔黃色,長約8厘米,下部長柄狀,上部菱狀倒卵形,寬約3.5厘米,篦齒狀分裂,裂片鑽形,長1.5-2厘米,在其下方兩則生有1-4個近圓形、被絨毛的胚珠。種子成熟 時黃色,長約2.5厘米。

蘇鐵科蘇鐵屬常綠棕櫚狀植物。樹幹圓柱形,高達4米。葉螺鏇狀排列,葉片羽狀全裂,長2-3米,葉柄兩側具短刺;葉羽片叉狀分裂,裂片線狀披針形,長20-30厘米,寬2-3厘米,基部不對稱,邊緣波狀。小孢子葉球圓柱形,長15-18厘米,直徑約4厘米,梗長3厘米,粗1.5厘米 小孢子葉近匙形或寬楔形,黃色,邊緣橘黃色,長1-1·8厘米,寬約8毫米,下面有多數3-4枚聚合而生的小孢子囊;大孢子葉橘黃色,長約8厘米,下部長柄狀,上部蓖齒狀分裂,裂片鑽形。

地理分布:

分布於廣西龍州大新崇左及雲南彌勒,生於海拔130-175米。越南北部、寮國也有。

生態學和生物學特性:

叉葉蘇鐵叉葉蘇鐵葉柄特寫
分布區位於熱帶北部季風區。年平均溫22℃,1月平均溫14℃,極端最低溫常年在0℃以上,偶在特大寒潮南下年分可下達-3℃,7月平均溫28.1℃;年降水量1350毫米,集中於5-9月,占年雨量75%以上;年平均相對濕度81%。叉葉蘇鐵為喜鈣植物,通常生長在石灰岩低峰叢石山中下部,土壤為石灰岩土,中性至微鹼性反應,較肥沃濕潤。主要伴生植物有蜆木BurretodendrohsienmuChunetHow、東京桐DeutzianthustonkinensisGagnep.、海芋Alocasiamacrorrhiza(L.)Schott等。
 

保護級別:

叉葉蘇鐵叉葉蘇鐵葉尖特寫
國家一級

《中國植物紅皮書—稀有瀕危植物(第一冊)》(1992年);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199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 (1996年)

保護價值:

分布範圍極窄,植株稀少,羽片叉狀分裂,為蘇鐵屬植物中所罕見,對保護物種和研究蘇鐵屬分類有一定的科研意義。葉叢終年翠綠,可作綠化觀賞。

盆栽:應在盆底墊上瓦片,以利排水。夏季生長旺盛,早晚澆水數次,同時注意適當葉面噴水。每月施腐熟餅肥一次。秋天氣候稍涼,葉片發育成熟,應控制水份,可3天~5天澆水一次。在通風條件不好的情況下,葉片易遭甲殼蟲危害。冬季低溫易爛根死亡,注意保暖。蘇鐵生長較慢,從幼苗到開花要幾十年時問,一般每年只長一輪

叉葉蘇鐵叉葉蘇鐵
新葉,所以修剪不宜過甚,這樣才能保持姿態清新雅趣。

採集加工:花、葉、根、種子均可入藥。花期採花,果熟時采果,葉、根隨時可采,曬乾備用或鮮用。

化學成分:i葉中含蘇鐵雙黃酮、扁柏雙黃酮、花杉雙黃酮等;種子含蘇鐵毒甙,新蘇鐵甙、昂布糖、油脂葫蘆巴鹼膽鹼、玉蜀黍黃質等有效成分。

性味功能:味甘淡,性平。具有涼血止血、散瘀止痛的功效。主治咯血、便血、痔瘡出血、月經過多、痢痰、痛、跌打損傷等病症。

保護措施:

廣西龍州石山區已建立崗保護區,應在種群較多地點嚴加保護,促進其天然更新,並進行栽培,大量繁殖。 
 

栽培要點:

叉葉蘇鐵叉葉蘇鐵
一般採用分櫱,切乾或種子繁殖。分櫱繁殖時,應從老樹幹基部周圍切取分櫱,種在肥沃濕潤的腐殖土中,放半陰處。也有將幹部切成片段,埋土中,使幹部四周發生新芽,再行分栽。種子壽命短,采後應即播種。

繁殖栽培管理:以播種分株為主。播種;在5月~6月進行。由於種子大而皮厚,可先在室內盆插,’保持30℃~40℃高溫和充足的水分,15天可發芽,出牙後移到露地。
分株:早春時節利用母株的旁生苗進行分切,讓切口稍事乾燥後,帶土移裁。保持半蔭養護,溫度穩定在27℃~30℃。

受保護植物

世界上的植物很多,因此給人類的生活環境帶來了五彩繽紛的色彩,但是由於人類的不合理活動導致了很多植物處在了瀕臨滅絕的邊緣,其中很多植物已經滅絕,這次任務中的植物就是受保護的植物,希望能夠加強人類對這些植物的保護意識,共同來維護我們生存的家園。

蘇鐵屬

蘇鐵屬在生物分類學上是蘇鐵目中蘇鐵科的唯一屬。蘇鐵,又稱為鐵樹鳳尾鐵鳳尾蕉。蘇鐵“Cycas”一詞源於希臘文的椰子樹名,蘇鐵類植物常被誤認為棕櫚樹或是蕨類植物
界: 植物界 | 門: 蘇鐵門 | 綱: 蘇鐵綱 | 目: 蘇鐵目 | 科: 蘇鐵科 | 屬: 蘇鐵屬 | 種:見下
印度蘇鐵 | 海南蘇鐵 | 叉葉蘇鐵 | 蓖齒蘇鐵 | 蘇鐵 | 華南蘇鐵 | 雲南蘇鐵 | 四川蘇鐵 | 台東蘇鐵 | 台灣蘇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