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乾蘇鐵

灰乾蘇鐵

灰乾蘇鐵(Cycas hongheensis)又稱紅河蘇鐵、灰桿蘇鐵、細葉蘇鐵等。分布於雲南元江流域的箇舊市保和鄉和黃草壩鄉,範圍十分狹窄,多生長於低海拔的乾熱石灰岩向陽山坡的稀樹灌叢中,成群落分布。

基本信息

簡介

灰乾蘇鐵灰乾蘇鐵

灰乾蘇鐵(Cycas hongheensis)又稱紅河蘇鐵、灰桿蘇鐵、細葉蘇鐵等。分布於雲南元江流域的箇舊市保和鄉和黃草壩鄉,範圍十分狹窄,多生長於低海拔的乾熱石灰岩向陽山坡的稀樹灌叢中,成群落分布。

生態特點

灰乾蘇鐵,樹幹高5~7m,直立,有時分枝,基部膨大,主幹直徑30~40cm,有時可達1.3m,樹皮縱裂,光滑,灰白色,有時具凸出的同心環,無乾頂被毛,葉基僅在干預宿存。鱗葉披針形,堅硬,長3~4.5cm,基部寬1~1.5cm,頂端刺尖,上面光滑,背面密被黃褐色絨毛。羽葉長50~90(120)cm,“V”字形開展,羽片49~58對,對生或近對生,幼時被黃褐色柔毛,後逐漸脫落,葉柄長10~26 cm,中部以上具6~22對短刺,刺長0.1~0.2 cm,刺距0.5~3.5 cm。

中部羽片長7 ~16 cm,寬0.6~0.8 cm,邊緣平或微反卷,革質,上面淡綠色,有光澤,下面黃綠色,中脈上面平,下面隆起;羽片微翹成龍骨狀,葉柄、葉軸被黃褐色短柔毛;小孢子葉球圓柱形,長18 cm,徑4.5 cm,黃褐色,小孢子葉楔形,長1.5~1.8 cm,不育部分盾狀,寬0.8~1.1 cm,密被短柔毛,先端有小尖頭;大孢子葉頂片卵形至橢圓狀披針形,長4.5~8.5 cm,寬3~5.5 cm,兩側各具(6)10~16對深裂片,裂片鑽形,纖細,中部裂片長1.5~2.5 cm。

基部粗約1~2 cm,有時有分叉,頂裂片比側裂片稍粗大,漸尖,或比側裂片明顯寬大,菱狀橢圓形,長2.2~2.7 cm,寬0.3~0.7 cm,兩側具2~4對細裂齒或具1片小裂片,大孢子葉柄長6~10.5 cm,徑0.4~0.6 cm,兩側著生胚珠2~4(5)枚,扁球形,無毛,直徑0.3~0.5 cm,先端有小尖頭,種子圓球形,長1.7~2.7 cm,直徑1.6~2.4 cm,成熟時黃色、橘黃色至橘紅色。
灰乾蘇鐵樹幹光滑,灰白色,通常多分枝,近似於篦齒蘇鐵,但鱗葉比後者尖硬,而且羽片成“V“字形開展,羽片邊緣通常微反卷,近似於蘇鐵;且灰乾蘇鐵無莖頂絨毛,樹幹光滑,後者具莖頂絨毛,葉痕宿存。

生物學特性

灰乾蘇鐵灰乾蘇鐵


灰乾蘇鐵植物的根為直根系,具粗壯的主根和各級分歧的側根。側根的初生結構包括表皮層、皮層和中柱。表皮層僅有一層表皮細胞,細胞橫切面通常為橢圓形或不規則,略切向延長,具增厚並略木質化的圓拱形外切向壁。皮層細胞層數少,一般僅有7~15層薄壁細胞,橫切面細胞近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細胞內含物少,胞間隙小或無。橫切面內皮層的細胞形態、大小不規則,排列不整齊,細胞壁薄,其徑向和橫向垂周壁具木質增厚、有時具分枝的凱氏帶。中柱鞘細胞較皮層細胞小,多僅兩層,極少有3層,橫切面近圓形。近地表的一些側根受根瘤細菌的侵染,皮層細胞受這些根瘤細菌刺激後,引起細胞分裂,導致根系頂端膨大,水平生長,反覆二叉分歧,並形成若干根瘤。這些根瘤雖也是固氮菌家族中的一個類群,但與豆科植物的根瘤不同,灰乾蘇鐵根瘤是肉質的,可使受侵染的側根連續不斷地發生二叉分歧,常常形成一個直徑數厘米、具有典型的珊瑚狀外形的根叢(叢枝菌根),故又稱為珊瑚根。珊瑚根的結構與側根的初生結構相似,但無次生維管組織產生,具極弱的次生生長,皮層中部具徑向延長的細胞帶,細胞內具固氮菌,固氮菌聚生成綠色。


灰乾蘇鐵植物生長緩慢,莖幹形態因種而異,從喬木到地下莖的各種類型均有。篦齒灰乾蘇鐵、灰乾灰乾蘇鐵、灰乾蘇鐵為喬木,主幹最高可達10~15cm,基部乾徑80~120cm;台灣灰乾蘇鐵、仙湖灰乾蘇鐵、元江灰乾蘇鐵、貴州灰乾蘇鐵、四川灰乾蘇鐵、台東灰乾蘇鐵、譚清灰乾蘇鐵、灰乾蘇鐵等樹幹高也可達1~4m;而多歧灰乾蘇鐵、叉葉灰乾蘇鐵、長柄叉葉灰乾蘇鐵、多羽叉葉灰乾蘇鐵、叉孢灰乾蘇鐵、單羽灰乾蘇鐵、巴蘭薩灰乾蘇鐵、石山灰乾蘇鐵等種類通常樹幹不明顯,甚至為地下莖,40~60cm高的主幹已非常罕見。灰乾蘇鐵植物的樹幹多為圓柱形,粗壯,稀分枝,但鱗葉內側含有隱芽,偶爾由於頂芽的機械損傷而萌發,並在樹幹上形成吸芽,即櫱芽,俗稱球芽。成年植株樹幹中下部或基部常產生吸芽,吸芽可以長成分枝,分枝長大後基部又會發生新的吸芽,從而形成獨特的分枝系統。生長在地下的吸芽可以髮根而成為櫱株,吸芽和櫱株均可作為灰乾蘇鐵無性繁殖的材料。不同種類的灰乾蘇鐵之間產生吸芽的能力有所差異,其中灰乾蘇鐵、台灣灰乾蘇鐵、灰乾蘇鐵及刺葉灰乾蘇鐵等較易產生,而石山灰乾蘇鐵、叉葉灰乾蘇鐵及多歧灰乾蘇鐵等則很少見到。灰乾蘇鐵植物的樹幹外表皮由縮存的葉基、葉痕以及刺狀的厚角質鱗葉共同組成。葉基、葉痕及鱗葉各自成環狀,著生在莖幹上。但樹齡較大的植株莖幹下部的葉基、鱗葉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脫落,甚至形成塊裂狀樹皮。
由於灰乾蘇鐵植物的莖幹表面多宿存葉基,因此,莖幹的橫切面輪廓多不規則,但都具有大而顯著的皮層和髓部,其間為狹窄的維管組織。皮層外方為表皮層與周皮。表皮層僅有1層細胞,排列緊密,並有幾個細胞組成的不規則的突起及二分枝刺毛狀,表皮層通常不連續或部分破裂;周皮位於表皮層下方,由木栓層、木栓形成層和栓內層組成;木栓層常由2~5層或更多的細胞組成,細胞橫切面長方形,切向延長;木栓形成層細胞僅1層,具細胞核;栓內層細胞較多,通常有5~7層,但細胞大小不等,具細胞核,並有紅棕色的內含物。維管組織由眾多的維管束組成,排列成環狀,維管束通常較小,具韌皮部、木質部和形成層。韌皮部極小,由篩胞與韌皮薄壁組織構成,但無伴胞,篩胞通常由2~4層細胞組成,近圓柱形,縱向延長。韌皮胞壁組織不多,含有單寧、樹脂等,無韌皮纖維,故為肉質。當外表皮和韌皮部位受到損傷時,易引起樹脂流出,人們常稱流膠,其膠透明,乾後為白色結晶體。木質部通常較大,由管胞、木薄壁細胞和木纖維細胞組成,無導管。管胞數量多,是木質部的主要組成部分,但管胞長短不一,含有單寧、水分、澱粉等。木質纖維為直絲, 纖維之間似結合但又可分裂,白色。木薄壁細胞較少,緊靠管胞縱向排列。木纖維細胞壁則較厚。而形成層多僅有2~3層細胞。灰乾蘇鐵莖髓部較發達,約占莖橫切面的1/3以上,全為大小不一的薄壁細胞構成,並含有豐富的澱粉。木質部易腐爛,不適合作建築材料和家具用。

灰乾蘇鐵植物的葉自莖頂端和鱗芽中心一次性長出,呈螺鏇狀排列。一般1年萌發一次(輪)葉,少有在1年內不發葉或萌發2~3次(輪)葉的,每發一次(輪)葉,其高度或直徑都相對增大。灰乾蘇鐵植物的葉有鱗葉及營養葉之分,二者相互成環狀著生;鱗葉小,密被褐色氈毛;營養葉大,多為一回羽狀深裂,羽片條形或披針形,有很厚的蠟質,少數種類為奇特的連續多次二叉分歧,如叉葉灰乾蘇鐵、多羽叉葉灰乾蘇鐵為1~3次二叉分歧,而長柄叉葉灰乾蘇鐵與多歧灰乾蘇鐵則可達4次以上,甚至更多。其中長柄叉葉灰乾蘇鐵的羽葉形態最為特殊,不僅二叉分歧次數多,而且為二回羽狀深裂,成年植株還會出現三回羽狀深裂。此外,叉葉灰乾蘇鐵類的幼苗是一回羽狀深裂,與灰乾蘇鐵、台東灰乾蘇鐵、刺葉灰乾蘇鐵、暹羅灰乾蘇鐵等大多數種類一樣,是單葉而且不分叉的,羽葉二叉分歧是其次生性狀。
灰乾蘇鐵植物葉片的內部結構具有典型的裸子植物葉的特點,即葉片的外部形態和內部結構相對比較穩定,不易受環境變化的影響。葉片表面具厚的角質層,表皮細胞壁也較厚,表面具紋孔,細胞為正方表至扁長方形,排列整齊。同時,葉又表現出形態結構的多樣性,比保守性很強的根和莖的形態結構式樣複雜得多,不同種類間羽葉數量和長度存在明顯的差異。大多數灰乾蘇鐵植物的羽葉數為十多枚至數十枚,但叉葉灰乾蘇鐵植物羽葉數通常較少,如叉葉灰乾蘇鐵、多歧灰乾蘇鐵、長柄葉灰乾蘇鐵僅1~3枚,偶爾出現4枚,只有多羽叉葉灰乾蘇鐵可達4~10枚;巴蘭薩灰乾蘇鐵、單羽灰乾蘇鐵、譚清灰乾蘇鐵、叉孢灰乾蘇鐵等羽葉通常為4~12枚。羽葉的長度多為1.5~2.5m,個別種類可達3m以上,甚至5m。每輪羽葉的壽命通常為2~3年。

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灰乾蘇鐵植物是很難開花的,實際上,在我國南方許多地區,十多年生的灰乾蘇鐵植物,只要氣候適宜,管理得當,開花並非罕見。據觀察,灰乾蘇鐵植物實生苗的始花年齡在人工栽培條件下通常為10~20年不等,如灰乾蘇鐵為12年,貴州灰乾蘇鐵為10年,單羽灰乾蘇鐵為19年。首次開花後,幾乎每隔1年或幾年就可以開花1次,並正常結實。而只有長江流域以北、冬季氣候寒冷地區,因為氣候條件不適宜,特別是日照時間不足,有效積溫不夠,對灰乾蘇鐵的正常生長發育造成不利的影響,直接影響到灰乾蘇鐵植物的正常開花,或延遲開花時間,或根本就不開花。據觀察,灰乾蘇鐵雌雄花通常異熟,雄花開花通常比雌花約早5~7天,大多數灰乾蘇鐵種類花期為每年的春季至夏初,但不同種類、不同地區之間的開花期有較大差異。如灰乾蘇鐵,在雲南開花多為在4月中旬至5月中旬,在廣東多為5月中旬到6月初,而到了福建則多在6月中旬前後,偶爾也有下半年開花的個體,但多是營養狀態不好或氣候條件異常所致。我國現有栽培的灰乾蘇鐵屬植物中只有篦齒灰乾蘇鐵可跨年度開花,花期為上年11月至翌年2~3月。
灰乾蘇鐵植物雌雄異株,偶爾會出現性轉化現象,但極罕見兩性同株現象。灰乾蘇鐵雄球花多為圓柱形,單生於樹幹頂端,直立,但不同種類之間差異很大,如石山灰乾蘇鐵雄球花長約20cm,台灣灰乾蘇鐵雄球花可達70cm,台東灰乾蘇鐵的雄球花為狹紡錘狀圓柱形,直徑約8cm,而篦齒灰乾蘇鐵為圓柱形,直徑可達20cm。小孢子葉扁平鱗狀或盾狀,螺鏇狀排列,頂端不育部分大多數種類為長約1~3mm的小尖頭,只有篦齒灰乾蘇鐵的小孢子葉不育部分頂端為針狀,長 8~25mm。小孢子葉下部著生有多數小孢子囊,內有許多孢粉,孢粉的近極面中心區有各種各樣的雕紋,不同種類之間差異很大,從穴孔到網狀穿孔都有。比起雄球花與小孢子葉,雌球花與大孢子葉的形態種間差異更加顯著,是灰乾蘇鐵植物分類的最重要依據之一。雌球花通常為圓球形至扁圓球形,多為緊包型;大孢子葉扁平,上部羽狀分裂或幾不分裂,著生於莖幹頂部的羽狀葉與鱗狀葉之間,不育頂片羽狀至篦齒狀分裂,頂裂片與側裂片的形態、數目、長度及毛被也存在明顯差異;大孢子葉柄的兩側有胚珠2~10枚不等,大多數種類為4~6枚,但譚清灰乾蘇鐵僅有2枚,而多胚灰乾蘇鐵有10~14枚;胚珠通常無毛,但滇南灰乾蘇鐵有時被疏毛,灰乾蘇鐵、台東灰乾蘇鐵則密被柔毛,至種子成熟時仍多少宿存。
灰乾蘇鐵開花時,雄球花多為鮮黃色,由中部開始逐漸開張,而雌球花的顏色則因灰乾蘇鐵種類而異,並由大孢子葉被毛顏色所決定。灰乾蘇鐵、叉葉灰乾蘇鐵為淡黃色,石山灰乾蘇鐵、台灣灰乾蘇鐵、仙湖灰乾蘇鐵、多羽叉葉灰乾蘇鐵及貴州灰乾蘇鐵等為綠色,而四川灰乾蘇鐵、仙湖灰乾蘇鐵的大孢子葉外層為綠色,中部為白色至乳白色。灰乾蘇鐵開花時大孢子葉完全開張,胚珠上出現白色黏液,大部分種類如石山灰乾蘇鐵、仙湖灰乾蘇鐵、貴州灰乾蘇鐵、四川灰乾蘇鐵、叉葉灰乾蘇鐵、元江灰乾蘇鐵、十萬大山灰乾蘇鐵等的大孢子葉只稍開張或鬆動,而台灣灰乾蘇鐵與台東灰乾蘇鐵的大孢子葉仍較緊包。雄株幾乎每年開花,雌株則隔年開花,有時因樹體強壯或當年結實量少,次年可連續開花,如當年大量結實時會出現間隔2~3年才開花的現象。許多品種雄球花開放時常有強烈香味,類似釀酒發酵時的氣味,雌球花香味稍淡些。雄花在莖頂生長發育約20多天后便萎縮凋謝,雌花則可長達5~6個月。
種子
灰乾蘇鐵植物的種子著生於大孢子葉葉柄兩側,無柄,對生。種子核果狀,大小、形狀與顏色因種類不同而異。石山灰乾蘇鐵的種子最小,長僅 1.8~2.5cm,而灰乾蘇鐵、台東灰乾蘇鐵、台灣灰乾蘇鐵等種子長為3~4.5cm ,篦齒灰乾蘇鐵則可達6cm。灰乾蘇鐵種子多為球形或卵球形,但台東灰乾蘇鐵為橢圓形。種子具3層種皮,外果皮肉質,中種皮骨質,內種皮膜質,而胚乳則十分豐富;外種皮幼時有黃綠色絨毛,成熟時的灰乾蘇鐵、台東灰乾蘇鐵種子為紅色,其他種類通常為黃色至黃褐色,易與中種皮分離。中種皮白色,頂凸尖,自凸起處分別由扁形種子的兩側有3條小縱溝通向下端;表面紋飾種間差異顯著,如灰乾蘇鐵、台東灰乾蘇鐵為縱凹腦紋,叉葉灰乾蘇鐵為凹腦紋,台灣灰乾蘇鐵為凸皺紋。胚乳白色,頂端微凹,微凹處有一小塊深棕色膜片。胚乳生食與銀杏種仁味相近。

栽培與管理

灰乾蘇鐵灰乾蘇鐵

1、培養土
最好是肥沃的沙壤土。配合比例為一份壤土、一份經堆漚的腐殖土、一份煤灰,充分混合。這樣的土壤,疏鬆肥沃,透水透氣,很適合灰乾蘇鐵生長。

2、繁殖
繁殖方式有播種、分櫱、切乾3種。用分櫱芽培育最為常見,且從春到秋均可進行,以春季效果為最好。具體操作:當老株莖部長出櫱芽有雞蛋大時,在早春3—4月用利刀切離母株,切割時儘量少傷莖皮,並剪去葉片,置蔭涼處放7天左右,待傷口流液稍乾後,再移栽到培養土中,後澆一次透水,放半蔭處,保持27—30℃,45天即生根,同時長出葉片。

3、栽培管理
灰乾蘇鐵喜溫暖濕潤環境,稍耐蔭,不耐寒,一般每年長二輪新葉。第一輪在5月份,第二輪在8月份,極少培養好、養分充足的可長出第三輪新葉。灰乾蘇鐵的葉片以短小粗壯者觀賞價值高。要使葉片短小粗壯,水分和光照的作用顯得極為重要。每年當蘇鐵莖頂茸毛綻開,新葉將要抽出時,要停止澆水施肥,並保證充足的光照,待到葉片全展、葉柄全部抽出後才能澆水,期間應防雨。澆水時,第一次澆水應少,以後逐漸增多,並施以適量的氮、鉀肥,有條件的可用堆漚腐爛過的菜餅水沖稀後,每隔10天澆一次。若新葉出現黃化,可施入硫酸亞鐵或爛鐵、鐵釘等,以補充灰乾蘇鐵喜鐵的習性。蘇鐵怕澇,春、秋、冬三季要控制水分,水分過多易爛根。蘇鐵喜光照,但夏季陽光過強,溫度過高,葉片容易被灼傷,從而出現黃白斑。因此,夏季盆栽的蘇鐵應置於通風良好,光線充足處,高溫時應常向葉面噴水。

4、修剪
當莖幹生長高達50cm後,即應於春季割去老葉,以後每年割一圈,或至少三年進行一次。若植株尚小,展開度不夠理想,可將葉片全部剪掉,這樣不會影響新葉長出的角度,會使植株更完美,修剪時應儘量剪至葉柄基部,使莖幹整齊美觀。

5、換盆 盆栽蘇鐵應注意換盆,一般不得超過5年。換盆時,盆土中可摻拌骨粉等磷肥,換盆時間以氣溫
15℃左右為好。此時,生長旺盛的,還應適當削去些老根,以利於及時長出新根。

6、病蟲防治
灰乾蘇鐵抗性強,很少有病蟲危害。但對植株下部通風透光差的葉片,會有介殼蟲為害,使葉片老化,失去光澤。防止方法:剪除並燒毀病葉,置植株於陽光充足通風處;用40%氧化樂果乳劑1500~2000倍液噴灑。

瀕危等級

中國物種紅色名錄評估等級:
極危 CR B1ab(ii,v)
依據標準:已知分布地點只有一個,種群受威脅嚴重

致危因素

過去:
內在因素-生長緩慢
內在因素-分布區狹窄
現在:
內在因素-生長緩慢
內在因素-分布區狹窄
將來
采捕-文化、科研或休閒活動-國內貿易
采捕-文化、科研或休閒活動-國際貿易
內在因素-生長緩慢
內在因素-分布區狹窄

保護措施

已有
政策性保護行動-立法-規劃-國家層次
建議:
科學研究行動-種群數及分布範圍
生境與實地保護行動-維持與保護
物種保護行動-異地保護行動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