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邊旗

半邊旗

半邊旗是鳳尾蕨科真蕨目中植物之一。莖短直立或斜生,具鱗片,葉叢生;葉柄長20-35厘米,紅褐色;葉柄卵狀披針形,長20-40厘米,寬8-18厘米,二回羽狀深裂;頂羽片寬披針形,長7-11厘米,寬3-4厘米,羽狀深裂;側羽片3-7對,上側全緣至不規則羽裂,下側呈規則之羽狀深裂;裂片線形,邊緣鋸齒狀;孢子囊群沿羽片邊緣分布。

基本信息

別名

甘草蕨(《廣州植物志》),甘草鳳尾蕨(《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蕨類》),半邊蓮、半邊蕨(《廣西藥植圖志》),半鳳尾草(《南寧市藥物志》),半邊風藥(《貴州民間藥物》),鳳凰尾巴草(《浙江天目山藥植志》),單邊旗、半邊梳(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藥用部位

風尾蕨科 植物半邊旗的帶根全草。全年可采,洗淨,曬乾。

形態特徵

半邊旗半邊旗

植株高35-80(120)厘米。根狀莖長而橫走,粗1-1.5厘米,先端及葉柄基部被;褐色鱗片。葉簇生,近一型;葉柄長15-55厘米,粗1.5-3毫米,連同葉軸均為栗紅有光澤,光滑;葉片長圓披針形,長15-40(60)厘米,寬6-15(18)厘米,二回半邊深裂;頂生羽片闊披針形至長三角形,長10-18厘米,基部寬3-10厘米,先端尾狀,篦齒狀,深羽裂幾達葉軸,裂片6-12對,對生,開展,間隔寬3-5毫米,鐮刀狀闊披針形,長2.5-5厘米,向上漸短,寬6-10毫米,先端短漸尖,基部下側呈倒三角形的闊翅沿葉軸下延達下一對裂片;側生羽片4-7對,對生或近對生,開展,下部的有短柄,向上無柄,半三角形而略呈鐮刀狀,長5-10(18)厘米,基部寬4-7厘米,先端長尾頭,基部偏斜,兩側極不對稱,上側僅有一條闊翅,寬3-6毫米,不分裂或很少在基部有一片或少數短裂片,下側篦齒狀深羽裂幾達羽軸,裂片3-6片或較多,鐮刀狀披針形,基部一片最長,1.5-4(8.5)厘米,寬3-6(11)毫米,向上的逐漸變短,先端短尖或鈍,基部下側下延,不育裂片的葉:有尖鋸齒,能育裂片僅頂端有一尖刺或具2-3個尖鋸齒。羽軸下面隆起,下部栗色,向上禾稈色,上面有縱溝,縱溝兩旁有齧蝕狀的淺灰色狹翅狀的邊。側脈明顯,斜上,二叉或回二叉,小脈通常伸達鋸齒的基部。葉乾後草質,灰綠色,無毛。

生境分布

產台灣、福建(福州、廈門、南靖、華安、延平)、江西南部(安遠、尋烏)、廣東、廣西、湖南(衡山、黔陽、會同、城步、宜章)、貴州南部(冊亨、三都)、四川(樂山)、雲南南部(富寧、邊、河口、西雙版納)。生疏林下陰處、溪邊或岩石旁的酸性土壤上,海拔850米以下。見於日本(琉球群島)、菲律賓、越南、寮國、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斯里蘭卡及印度北部。

性味

陸川本草》:"辛,涼。"

藥用價值

功能主治

止血,生肌,解毒,消腫。治吐血,外傷出血,發背,疔瘡,跌打損傷,目赤腫痛。

①《嶺南採藥錄》:凡毒蛇咬傷,可將葉搗爛和片糖敷:治瘡癤,煎水洗。

②《南寧市藥物志》:止血,生肌,消腫,止痛。治跌打,痢疾,發背,蛇傷。

③《浙江天目山藥植志》:根莖,煎服,治目赤腫痛。

選方

①止吐血:生半邊旗一握,搗爛,米泔水沖取汁飲。

②止血埋口:生半邊旗搗爛敷或乾粉撒刀斧傷處。

③治馬口疔:半邊旗嫩葉二份,黃糖一份。搗爛敷。(①方以下出《廣西藥植圖志》)

④治中風:半邊風藥、石菖蒲、馬蹄決明各三錢,煎水服。(《貴州民間藥物》)

藥理作用

1.抗癌作用

半邊旗半邊旗

半邊旗水提取液(PWE)和醇提取液(PAE)對體外培養的人白血病細胞株HL-60和K562有明顯抑制細胞增殖的作用,呈濃度依賴性;並明顯降低HL-60細胞的分裂指數,半邊旗5g/kg對體內移植性腫瘤小

鼠肉瘤S180和小鼠HepA肝癌也有明顯的抑瘤作用,低10倍劑量的半邊旗水提取液與低劑量5-氟尿嘧啶(5-Fu)聯合用藥可使5-Fu抑瘤率提高,在抑瘤的同時不降低荷瘤鼠末梢血白細胞數。

2.抗菌作用

100%半邊旗煎劑用平板打洞法,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

3.毒性

以75g生藥/(kg·d)小鼠灌胃,連續觀察1星期無異常;PWE和PAE溶血試驗均為陰性,提示急性毒性很低。

化學成份

地上部分含3-羥基-6-羥甲基-2,5,7-三甲基-1-茚滿酮(3-hydroxy-6-hydroxymetyyl-2,5,7-trimethyl-indan-1-one),對映-11α-羥基-15-氧代-16-貝殼杉烯-19-羥酸(ent-11α-hydroxy-15-oxo-kaur-16-ene-19-carboxylic acid),對映-11α-羥基-15-氧代-16(S)-貝殼杉烷-19-羥酸[ent-11α-hydroxy-15-oxo-16(S)-kauran-19-carboxylic acid],對映-11α-羥基-15-氧代-16(R)-貝殼杉烷-19-羥酸[ent-11α-hydroxy-15-oxo-16(R)-kauran-19-carboxylic acid],對映-7α,9-二羥基-15-氧代-16(S)-貝殼杉烷-19,6-內酯[ent-7α,9-dihydroxy-15-oxo-16(S)-kauran-19,6-olide]。

鳳尾蕨科的蕨類植物及屬系

鳳尾蕨科(Pteridaceae),水龍骨目蕨類植物,約有10屬,分布於世界熱帶和亞熱帶,尤以熱帶美洲為多,中國僅有下列2屬:鳳尾蕨屬栗蕨屬栗蕨屬約有7種,中國有1種。鳳尾蕨屬約有300種,中國現知有66種。
三叉系
兩耳系
網眼鳳尾蕨組
三軸系
單軸系
篦形鳳尾蕨組
鳳尾蕨組
紫軸鳳尾蕨(原變種)
紫軸鳳尾蕨
爪哇鳳尾蕨
豬鬣鳳尾蕨
珠葉鳳尾蕨
中越鳳尾蕨
指葉鳳尾蕨
雲南鳳尾蕨
圓頭鳳尾蕨
有刺鳳尾蕨
岩鳳尾蕨
斜羽鳳尾蕨(原變種)
斜羽鳳尾蕨
線羽鳳尾蕨
線裂鳳尾蕨
狹羽鳳尾蕨
狹葉鳳尾蕨
栗蕨
細羽鳳尾蕨
細葉鳳尾蕨
溪邊鳳尾蕨(原變種)
溪邊鳳尾蕨
西南鳳尾蕨(原變種)
西南鳳尾蕨
五葉鳳尾蕨
蜈蚣草(原變型)
尾頭鳳尾蕨
微毛鳳尾蕨
條紋鳳尾蕨(原變種)
條紋鳳尾蕨
台灣鳳尾蕨
碩大鳳尾蕨
百越鳳尾蕨
疏裂鳳尾蕨
疏齒半邊旗
少羽鳳尾蕨
三軸鳳尾蕨
三色鳳尾蕨
三叉鳳尾蕨
柔毛鳳尾蕨
白羽鳳尾蕨
瓊南鳳尾蕨
平羽鳳尾蕨(原變種)
平羽鳳尾蕨
歐洲鳳尾蕨(原變種)
歐洲鳳尾蕨
密脈鳳尾蕨
勐臘鳳尾蕨
勐海鳳尾蕨
美麗鳳尾蕨
美鳳尾蕨
毛葉鳳尾蕨
綠軸鳳尾蕨
隆林鳳尾蕨(原變種)
隆林鳳尾蕨
嶺南鳳尾蕨(原變種)
嶺南鳳尾蕨
林下鳳尾蕨(原變種)
林下鳳尾蕨
兩廣鳳尾蕨
栗軸鳳尾蕨
白沙鳳尾蕨
闊葉鳳尾蕨(原變種)
闊葉鳳尾蕨
井欄鳳尾蕨
白斑鳳尾蕨
江西鳳尾蕨
劍葉鳳尾蕨(原變種)
劍葉鳳尾蕨
雞爪鳳尾蕨
雞冠鳳尾蕨
華中鳳尾蕨
華西鳳尾蕨
華南鳳尾蕨
胡氏鳳尾蕨
厚葉鳳尾蕨
紅稈鳳尾蕨
海南鳳尾蕨
貴州鳳尾蕨
廣東鳳尾蕨
高原鳳尾蕨
高山鳳尾蕨
傅氏鳳尾蕨(原變種)
傅氏鳳尾蕨
阿里山鳳尾蕨
多羽鳳尾蕨(原變種)
多羽鳳尾蕨
單葉鳳尾蕨
大羽半邊旗
大明鳳尾蕨
翠綠鳳尾蕨
栗蕨屬
刺齒半邊旗(原變型)
刺齒半邊旗
刺柄鳳尾蕨
長羽鳳尾蕨
長葉鳳尾蕨
長尾鳳尾蕨
叉羽鳳尾蕨
波葉鳳尾蕨
變異鳳尾蕨
篦齒半邊旗
半邊旗
鳳尾蕨科
疏羽半邊旗
狹眼鳳尾蕨
全緣鳳尾蕨
栗柄鳳尾蕨
井欄邊草
鳳尾蕨屬
粗糙鳳尾蕨
鳳尾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