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55年

公元255年

公元255年是乙亥年(豬年);曹魏正元二年;蜀漢延熙十八年;東吳五鳳二年。這一年的大事有毌丘儉與史文欽討伐司馬師、姜維攻魏狄道、文欽到吳國投降、黃歇發兵攻打魯國、埃拉托斯特尼發明渾儀等。郭淮、張嶷、范雎逝世。

大事記

(圖)公元255年公元255年姜維攻魏

毌丘儉與史文欽討伐司馬師 魏正元二年(255)正月,魏大將軍司馬師企圖篡奪王位,殺死皇后,廢除皇帝曹芳。毋丘儉與文欽合謀,偽奉皇太后詔討伐司馬師,在壽春城歃血為盟,上表數說司馬師十一條罪狀,並移檄各郡,號召舉兵討伐司馬師。他與文欽率師渡河北進。由於文欽部策應失機,儉軍被司馬師圍困項城東南。毋丘儉在突圍時士卒潰散,至慎縣被射殺。司馬師亡,司馬昭為大將軍。

姜維攻魏狄道 延熙十八年(255年)七月,蜀衛將軍姜維乘魏大將軍司馬師病亡之際,督車騎將軍夏侯霸、征西大將軍張翼等數萬人攻魏。八月,到達枹罕,遂向狄道進軍。魏徵西將軍陳泰命雍州刺史王經率所部進駐狄道,待他率主力自陳倉到達後,再鉗擊蜀軍。

(圖)公元255年公元255年文欽到吳國投降

王經不俟陳泰軍至即擅擊蜀軍,姜維率軍先後故關、洮西大敗王經,魏軍大部傷亡或逃亡,損兵數萬,王經只殘部萬人還保狄道。姜維乘勝圍狄道城。魏大將軍司馬昭命長水校尉鄧艾出任安西將軍,與陳泰併力抗擊蜀軍,並遣太尉司馬孚為後援。陳泰與鄧艾軍會合後,分三路進至隴西,避開蜀軍,出其不意地繞過高城嶺,進至狄道東南山上,燃火擊鼓與城內聯絡,守軍見援軍至,士氣大振。姜維即督軍沿山進攻,被魏軍擊退。這時陳泰揚言截斷蜀軍退路,姜維遂於九月二十五日撤軍退走鍾堤。

文欽到吳國投降 252年,孫權逝世,丁奉升為冠軍將軍,封都亭侯。 255年,魏將文欽到吳國投降,丁奉被命為虎威將軍,跟隨孫峻到壽春去接應文欽,與魏國追兵在高亭交戰。丁奉跨馬持矛,沖入敵軍陣中,斬首數百,繳獲大量軍器。後丁奉被封為安豐侯。

黃歇發兵攻打魯國 長平之戰結束後的第二年,秦又攻趙,包圍邯鄲。取二十餘縣,諸侯大震。西周君與各國合縱,對秦進行反擊,結果失敗。楚景陽雖領軍參加了合縱攻秦行動,當然也沒有成效。在關係到楚與關東諸國存亡。

(圖)公元255年公元255年埃拉托斯特尼發明渾儀

的重要時刻,黃歇於公元前255年(楚考烈王八年),又發兵攻打魯國,遷封魯君於莒(今山東莒縣),占領了魯國土地。

埃拉托斯特尼發明渾儀 埃拉托斯特尼在約前255年,發明渾儀,一直用到公元17世紀。約前240年,他根據亞歷山大港與syene之間不同的正午時分的太陽高線及三角學計算出地球的直徑。他知道在夏至日正午時分從北回歸線上看,太陽正好在天頂的位置;亞斯文其實是在回歸線稍北。他還測量出在他的家鄉亞歷山大港,這個時候太陽應該在天頂以南7°。這個角度是7/360 個整園。假設亞歷山大港在亞斯文的正北-實際上亞歷山大港在亞斯文偏西一個經度-他推斷出亞歷山大港到亞斯文的距離一定是整個地球圓周的7/360 。從商隊那裡可以知道兩個城市間的實際距離大概是5000stadia。他最終確立了700 stadia為一度。從而得出一個圓周為252,000 stadia。雖然stadia確切距離現在我們已經無法考證,但是現在普遍。

(圖)公元255年公元255年第一次布匿戰爭

認為他推斷出的距離應該在39,690千米到46,620千米之間。經過兩極的確切地球圓周是40,008千米。150年後,Posidonius使用了他的這種方法。

第一次布匿戰爭結束 公元前255年,第一次布匿戰爭結束了,戰爭對羅馬迦太基人民心靈的傷害比人力、物力的損失更嚴重。兩國人民深深地陷入互相仇視中而不能自拔。兩國關係中,雖也偶爾出現寬容和和解的聲音,主調卻一直是互相敵視、不共戴天、不消滅對方決不罷休的吶喊。

元帝立卞隆的女兒為皇后 卞皇后, 卞隆的女兒,255年立為皇后(魏元帝),琅琊開陽(山東臨沂縣)人。景元四年(263年)秋九月癸卯,元帝立她為皇后。鹹熙二年(265)十二月壬戌,魏元帝禪位於晉王司馬炎,晉王即皇帝位,是為晉武帝。卞後也隨元帝遜居曹魏的興發之地——鄴(今河北臨漳)她在位3年。

逝世

(圖)公元255年郭淮

郭淮(?—255年) 字伯濟太原陽曲(今山西太原市)人,是三國時期魏名將,以擅於謀劃且行事精密而著稱。早年曾任夏侯淵軍的司馬,後來一直留在魏國西方負責防守西部邊境,並且多次平定少數民族叛亂。在諸葛亮北伐及姜維北伐初期,郭淮參加了幾乎所有的對蜀的抵禦戰爭,並因功不斷被提升,最後受命總督雍、涼兩州軍事,官升至車騎將軍,死後被封為大將軍。

張嶷伯岐,益州巴西南充國(今四川南充)人,官至蕩寇將軍 、關內侯 。為蜀劉焉效力過的勢力。

范雎 范雎(?—前255),也叫范且字叔戰國時魏人,著名政治家軍事謀略家。他同商鞅、張儀、李先後任秦國丞相,對秦的強大和統一天下起了重大作用。早年家境貧寒,後出使齊國為魏中大夫須賈所誣,歷經磨難後輾轉入秦。公元前266年出任秦相,輔佐秦昭王。他上承孝公、商鞅變法圖強之志,下開秦皇、李斯統一帝業,是秦國歷史上繼往開來的一代名相,也是我國古代在政治、外交等方面極有建樹的謀略家。李斯在《諫逐客書》中曾高度評價范雎對秦國的建樹和貢獻:“昭王得范雎,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

文化遺產

(圖)公元255年公元255年的《幼幼集成》木刻本

255年前《幼幼集成》木刻本閩北一個藏友林先生處,看到了堪稱醫書瑰寶的天壽堂藏版的《幼幼集成》木刻本。該書為線裝本,八成品相,11×15厘米。竹紙,木刻活字印刷。封面上的字跡已經無法辨認。封二正中有“幼幼集成”四個大字,右邊有“羅浮陳飛霞道人輯訂,天壽堂藏版”;左邊有“是書為兒科之善本,論證精詳,立方特,是兒諸家有未窮之辭於篇中,惜費多金珍之”。上方有“西昌裘太史鑑定”等小字。扉頁部分共有十九頁。分別署名為:賜進士出身通奉大夫裘日修撰的“序”,落款為禮部進士文林郎候選縣尹龍泉梁玉作的“幼幼集成序”,作者本人署名為“復正再識”的“凡例”,落款為大清乾隆十五年歲次庚午孟春月羅浮陳復正飛霞氏於遂陽之種杏

(圖)公元255年公元255年埃拉托斯特尼發明渾儀

堂的“集成小引”。全套書的總目錄八頁。卷一下有羅浮陳復正飛霞氏輯訂,廬陵劉襄,孟氏校正,遂陽周宗頤虛中氏參定。

《幼幼集成》的成書,最早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至今已有255年歷史。該書自成書以來,就屢屢出版,廣為流傳。因為該書首創了“賦稟”,而在“指紋晰義”一章里,頗有見地地對指紋辯證,概括為“浮沉分表面,紅紫辨寒熱,淡紫定虛實”,這些很有實用價值。該書堅持了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不愧為清代兒科醫家的代表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