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紙

竹紙

竹紙是唐代開始以竹料手工造紙,竹紙製作技藝興於明,盛於清。

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四川省夾江縣和浙江省富陽市為竹紙的重要產地。

夾江竹紙

竹紙竹紙
江的環境適合竹類生長,當地在唐代即開始以"竹料手工造紙",竹紙製作技藝興於明,盛於清。自唐代以來,夾江即享有"蜀紙之鄉"的美稱,所產手工紙素以質量佳、品種多、技術精、規模大、歷史悠久而載譽巴蜀,名揚海外。早在清代康熙年間,夾江手工紙便成為上貢朝廷的貢紙。乾隆年間,夾江紙更成為上貢朝廷的考場專用文闈捲紙。

以嫩竹為主料生產的夾江手工書畫紙具有潔白柔軟、浸潤保墨、纖維細膩、綿韌平整等特點,被人們贊之曰"淡畫不灰、淡潑濃、濃潑淡、詩有煙霞氣,書兼龍虎姿"。與安徽宣紙齊名,曾被國畫大師張大千先生贊之為"國之二寶"。

夾江竹紙製作保持著完整的傳統工藝,它以手工舀紙術製作,從選料到成紙共有15個環節、72道工序,生產流程完全與明代《天工開物》所載的工序相合,用料講究,生產工藝複雜。特別是"操紙"一道環節,操紙師傅每一細小的動作都可影響紙質的成敗,技藝高超的師傅連操數百張紙,其纖維排列、紙張厚薄、沁潤速度、抗拉能力等完全一致。

隨著時代的變遷,夾江手工紙生產面臨危機,原材料供給困難,傳承乏人。夾江全縣雖還有一千多家造紙作坊,但嚴格意義上的傳統手工紙生產已不多見。因此,有必要對夾江竹紙製作技藝這項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搶救、挖掘。

富陽竹紙

浙江富陽素有"土紙之鄉"的稱號,其竹紙製造技藝始於南宋,世代相傳,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現在富春竹紙主要產於富春江南岸山區及青雲、龍羊、新登等地。

富陽素有"土紙之鄉"之稱。歷史上,富春竹紙名品竟出,以其紙質柔軟、卷舒雖久而墨中不渝,不為蟲蛀的特點,享譽國內外。竹紙製造技藝迄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它以當年生嫩毛竹為原料,包括製漿、造紙等72道大小工序,主要品種有元書紙、京放紙、高白、海放、花箋等近20種。

富春竹紙在繼承我國傳統造紙技藝的基礎上形成了一整套獨具特色的製作技藝,如製漿技藝中的"人尿發酵法",抄制技藝中的"盪簾打浪法"等,均是富陽竹紙生產的絕藝,為其他竹紙產區所無。富春竹紙製作技藝是富陽造紙工匠在長期生產實踐中形成的智慧結晶,也是繼承和發揚我國古代偉大發明造紙術的重要例子。

歷史上,富春竹紙名品競出,行銷國內並出口日、韓、新加坡、菲律賓等國。其中,昌山紙獲1915年農商部最高特貨稱號和巴拿馬萬國商品博覽會二等獎、1926年北京國貨展覽會三等獎,京放紙獲1915年巴拿馬萬國商品博覽會二等獎、1926年北京國貨展覽會三等獎,元書紙和烏金紙獲1929年杭州西湖博覽會特等獎,刷黃紙和五千元書紙獲1929年西湖博覽會一等獎。

伴隨著富春造紙技藝的傳承,富陽地區還派生出一年一度祭祀蔡倫、紙工諺語、山歌和長篇民間敘事歌謠《朱三與劉二姐》等民俗文化內容,說明富陽造紙技藝中蘊藏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

目前雖仍有人沿襲傳統造紙技藝生產竹紙,但由於多種原因的影響,生產陷於窘境,加上造紙匠人大都年事已高,富春竹紙傳統製作技藝後繼乏人,瀕臨消亡,亟待搶救、保護。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四川省夾江縣的楊占堯和浙江省富陽市的莊富泉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