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

傣族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

雲南民族手工造紙的歷史悠久,如彝族、白族、納西族、傣族、漢族的手工造紙都有據可查,手工紙在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傳承和傳播中有著不可估量的貢獻。

傣族簡介

最後是按擇定的吉日出殯和火葬。出殯那天,要把竹樓清掃一遍。搬開火塘上的鐵三角架,將火灰清掃乾淨。再把死者生前的生活用物清理出來,或火化或丟進江河讓水沖走。同時還要用一隻砂堝、一個布袋,裝上穀物種子送到墓地,以供死者靈魂到陰間去播種。

出殯時,僧侶和尚走在前頭,為死者引路,親友及寨人排成長

傣族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傣族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
隊跟在遺體後面。提砂堝、布袋的人到達墓地後,迅速返回家中,重新安放火塘上的鐵三角架,重新點燃塘火。送葬隊伍要敲鑼打鼓,鳴放火槍,以示隆重。到達墳地後,大多數送葬者即可返回,留下數十名壯年男子挖坑掩埋或火化遺體。送葬結束後,還要請僧侶誦一部《芒嘎拉》經文,送家神家鬼。至此,喪事才算辦完。

若是夫妻中的一方死去,還要舉行一個斷絕夫妻關係的儀式:生者取來一條栓有檳榔的白線和一對蠟條。自己握住線的一端,另一端系在死者的棺木的或抬屍板上。一位長者將白線從中間斬斷,就表示斷絕了夫妻關係。之後,男的可以重娶,女的可以改嫁,不受約束。

婚禮

傣族是一夫一妻制的個體家庭,一般有父母和子女兩代,也有祖孫三代同堂的。兒女長大結婚以後,便與父母分居另立家庭。父母大多隨幼子或幼婦女同住,家庭財產由幼子女繼承,幼子女負責贍養父母;已分居的兒女也可以得到部分財產,數量很少。家庭中男女平等,經濟獨立,

婦女在結婚前就開始有個人積蓄,結婚帶男方家的財物一旦離婚可以攜帶回娘家;男方到女方家上門期間,若夫妻關係破裂,男子也可以搬著自己的東西回父母處。寡婦可以改嫁,也可以招男子上門。如果男方離家數月沒有音信,女方可以另找配偶。夫婦死去,不管年紀多大,都要辦離婚手續,手續簡單,將一對蠟燭放在亡者棺上,即表示與死者離異。

祭祀

傣放禁忌很多。客人、長輩、男子居下時,婦女不和早樓。男人所用衣物和工具,婦女不得過。媳婦不能與公公、叔伯直接傳遞東西,必須傳遞時,媳婦要把傳遞的物品放在桌上或適當的地方,再請公公、叔伯去取。男女相遇,女的讓路於下方。路遇公婆,媳婦要把裙子拉緊躬身讓路。祭龍時,外族人不能參加祭典;參加祭典者不能抽菸,不得講外族話,不得作農活,不得帶一枝一葉進村寨。住房正中的柱子不能靠。勐拉普洱上、中、下三寨,入佛寺時須脫鞋,不許摸小和尚的頭。客人上竹樓禁坐火塘上方及跨火塘,不能入主人臥室。

歷史淵源

傣族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傣族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
根據史料記載,紙傳入雲南的歷史最遲可追溯到三國時代,但對雲南手工造紙術的記載較晚,元代才有確實的記載,明代以後關於雲南造紙的史籍記載較多。清代時少數民族地區手工造紙得到發展,從四川、湖廣等地來的工匠帶來了造紙技術。因此清代有關雲南造紙的記載最多,造紙業最發達,手工紙成為宮廷貢紙,甚至還出口至越南等地。在這些確實的記載前,雲南的造紙業應有一定規模,並已掌握較高技術。

納西族東巴紙

納西聚居於西北的麗江香格里拉,至今保留著圖畫文字,歷史上由祭師

傣族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傣族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
東巴掌握,從而稱"東巴文",用於書寫東巴經。東巴經在納西語中稱"森究魯究",意思是"刻在木頭或石頭上的文字。"所以東巴經出現時,紙還未傳入納西族地區。根據記載,大約在元代,麗江地區已有造紙業,但未有對東巴紙的記錄。東巴經一般沒有題寫抄書時間,現最早有時間記錄的經文出現於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用於書寫東巴經的紙稱"東巴紙",又稱"白地紙"。

東巴紙其製作技藝較為獨特,現保存於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縣三壩納西族鄉的白地村。白地(即白水台)是納西族東巴文化的發祥地,東巴紙是東巴最重要的寫經用紙,在滇西北各族中久負盛名。

東巴紙的原料采自當地獨有的植物原料"阿當達",經鑑定為瑞香科麗江蕘花。其造紙過程由採集原料、曬乾、浸泡、蒸煮、洗滌、舂料、再舂料、澆紙、貼紙、曬紙等工序組成,主要工具有紙簾、木框、曬紙木板、木臼等。東巴紙的活動紙簾較為特殊,曬紙過程明顯受到澆紙法的影響,又有抄紙法的痕跡,是中國造紙術與印巴次大陸造紙法兼容並蓄的結果。

傣族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傣族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
白地東巴紙色白質厚,不易遭蟲蛀,可長期保存,用它書寫的東巴經典據20世紀40年代的調查有五千多卷。白地東巴紙為弘揚東巴文化做出了卓著貢獻,從工藝史角度來看,它又是研究我國手工造紙的難得實例。

在歷史上,婦女不參加造紙過程,主要是因為東巴紙一般用於神聖目的,婦女一般被認為不潔,從而即使婦女知道技術也不允許參與造紙,但婦女可以採集原料、剝皮、煮料時生火和準備薪柴以及洗料等不含造紙技術的簡單活動。在現實中,婦女不參與造紙的規則已經不再存在。

納西族的手工造紙,融入了一些中原造紙的方法,是多元文化交匯的產物。東巴經卷帙浩繁,至今仍保留有紙1萬多卷,分藏於世界許多國家的圖書館和研究機構。東巴文化傳承曾一度中斷,再加上外來紙張的湧入和國營造紙廠的建立,對成本高、勞動強、周期長的手工造紙無疑是一個衝擊,對東巴紙的需求越來越少。另外,納西族造紙技藝有傳子不傳女的傳統,一向以家庭作坊進行生產且不外傳,故在現代商業社會的壓迫下隨時都有消亡的可能,急需搶救和保護。

自20世紀80年代後,隨著東巴文化研究的復興和深入,納西族學者注意到東巴文化傳承對納西族的重要性以及東巴紙在其中的作用,支持恢復東巴紙製作技術。

傣族緬紙

傣族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傣族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
傣族聚居於雲南西雙版納德宏州一帶,在元代的古書中記載傣族地區還在刻木記事,但明代中葉傣族地區已有造紙業,傣族稱紙為"緬紙"。

緬紙用纖維較好、較細的構樹皮製成,紙質薄而柔軟、韌性好,主要用於製作高升孔明燈和書寫佛經。緬紙還用於製作油紙傘,即以紙為傘面,上塗芝麻油,是老人喪葬的必備品,意為老人死後可以藉助傘飛向天堂。油紙傘除用來遮風避雨,還具有觀賞價值。現在曼召村已不製作油傘,但在勐遮鎮能購買到。緬紙是寺廟和尚和活佛抄寫經書和學習傣文的必用紙,也是以前抄寫醫藥的必用紙,現在佛寺中和尚學習佛經仍用緬紙。

纖維較粗、木質化多的構樹皮和含雜質較多的紙漿則用來製造紙毯,紙毯顏色較青黑,厚約5毫米,是老人喪葬死後的墊子,也是傣族男孩升和尚必坐的墊子,以前也是墊床的重要材料。

手工紙由於機制的套用、原料資源減少、造紙成本高以及耗薪材大等幾大原因,規模已有所萎縮,主要用於祭祀、衛生用紙、喪葬等。但手工紙是少數民族文化的一道風景線,在旅遊發展的今天,如何將手工紙與市場結合,是一個有待探索的問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