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繪畫

兩宋繪畫

兩宋時期是中國古代繪畫彩墨爭輝,情景交融的新時期,上下延續了300多年,其繪畫在隋唐五代的基礎上得到了很好的發展。民間繪畫、宮廷繪畫、文人士大夫繪畫各自形成體系,彼此間又相互影響、吸收、滲透,構成了宋代繪畫豐富多彩的面貌。

簡介

兩宋繪畫荊浩《匡廬圖》
中國宋朝延續300多年,其繪畫在隋唐五代的基礎上繼續得到發展。民間繪畫、宮廷繪畫、士大夫繪畫各自形成體系,彼此間又互相影響、吸收、滲透,構成宋代繪畫豐富多采的面貌。
繪畫的繁榮北宋統一消除了封建割據造成的分裂和隔閡,在一段時期內社會保持著相對安定局面,商業手工業迅速發展,城市布局打破坊和市的嚴格界限,出現空前未有的繁榮。南宋雖然偏安江南,由於物產豐盛的江、浙、湖、廣地區都在其境內,大量南遷的北方人和南方人一起共同開發江南,經濟、文化都得到繼續發展並超過北方。北宋的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南宋的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等城市商業繁盛,除貴族聚集外,還住有大量的商人、手工業者和市民階層,城市文化生活空前活躍,繪畫的需求量明顯增長,繪畫的服務對象也有所擴大,為繪畫發展和繁榮提供了物質條件和民眾基礎。
宋代繪畫進入手工業商業行列,與更多的民眾建立較為密切的聯繫。一批技藝精湛的職業畫家,將作品作為商品在市場上出售,汴京及臨安都有紙畫行業。汴京大相國寺每月開放5次廟會,百貨雲集,其中就有售賣書籍和圖畫的攤店;南宋臨安夜市也有細畫扇面、梅竹扇面出售;汴京、臨安等地的酒樓也以懸掛字畫美化店堂,作為吸引顧客的手段。市民遇有喜慶宴會,所需要的屏風、畫帳、書畫陳設等都可以租賃。適應年節的需要,歲末時又有鬥神、鍾馗等節令畫售賣,為市甚盛。
北宋時,汴京善畫“照盆孩兒”的畫家劉宗道,每創新稿必畫出幾百幅在市場一次售出,以防別人仿製;專畫樓閣建築的趙樓台;畫嬰兒的杜孩兒,也在汴京享有盛名。吳興籍軍人燕文貴常到汴京州橋一帶賣畫。山西絳州楊威,善畫村田樂,每有汴京販畫商人買畫,他即囑其如到畫院門前去賣,可得高價。社會對繪畫的需求和民間職業畫家創作的活躍,是推動宋代繪畫發展的重要因素。宋代由於手工業的發達,促成了雕版印刷的發展與普及,出現了汴京、臨安、平陽、成都、建陽等雕版中心,不少書籍及佛經都附有版畫插圖,現存宋金雕印的彌勒像、陀羅尼經咒、《佛國禪師文殊指南圖贊》《趙城藏》等,可見其繪刻之精美程度。
在五代南唐、西蜀建立畫院的基礎上,宋代繼續設立翰林圖畫院,以培養宮廷需要的繪畫人才。北宋徽宗時還曾一度設立畫學。宋代多數帝王如仁宗、神宗、徽宗、高宗、光宗、寧宗等人都對繪畫有不同程度的興趣,出於裝點宮廷、圖繪寺觀等需要,都很重視畫院建設。特別是徽宗趙佶,本人在繪畫上具有較高修養和技巧,注意網羅畫家,擴充和完善宮廷畫院,並不斷搜訪名畫充實內府收藏,導致了宮廷繪畫的興盛。畫院畫家與社會保持一定聯繫,但又受皇帝的制約,宮廷繪畫帶有明顯的貴族美術的特色,既精密不苟,又在某些作品中有萎靡柔媚的趣味。畫院集中了社會上的優秀畫家,體現了當時較高的水平,創作出如郭熙《早春圖》《關山春雪圖》張擇端《清明上河圖》《西湖爭標圖》王希孟《千里江山圖》李唐《採薇圖》《萬壑松風圖》馬遠《踏歌圖》《水圖》等一大批成功的作品。
唐代出現的文人畫,從北宋中後期以後形成巨大的藝術潮流。當時對繪畫的收藏、品評和延納畫家作畫已在上層文人士大夫中蔚然成風。更有不少文人親身參加繪畫實踐,像詩詞一樣用以寄興抒懷,在題材選擇、形象處理及審美情趣上,都有自己的獨特要求。他們在畫幅上題字詠詩漸次增多,開闢了書畫題跋的新天地,並能自覺地將書法藝術的表現形式引入繪畫中,極大地豐富和提高了繪畫藝術的表現手段。兩宋時期文人士大夫中湧現了仲仁揚無咎的墨梅,文同的竹,蘇軾的古木怪石,米芾米友仁父子的雲山,趙孟堅的水仙等,成為後世文人畫家追隨學習的典範。此外較為著名者還有燕肅晁補之宋道宋迪蔡肇張舜民等人。文人士大夫在繪畫理論上也頗有建樹,歐陽修提出表現蕭條淡泊的情懷,陳與義主張“意足不求顏色似,前身相馬九方皋”,蘇軾的“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等一系列見解都具有代表性。宋代的文人士大夫繪畫影響到遼金地區,成為元明文人畫發展的前導。
在繪畫高度繁榮的基礎上,繪畫理論著述也大量問世。畫史、畫論、繪畫賞鑒及收藏著錄等著作大量流傳,如《圖畫見聞志》《宣和畫譜》《畫史》《林泉高致》等,成為今日研究古代繪畫的重要文獻依據。

發展階段

兩宋繪畫雪堂客話圖
① 宋初100餘年間,大體遵循五代繪畫傳統。北宋開國後,汴京一帶成為繪畫藝術中心,宮廷畫院先後集中了來自西蜀的黃居□、黃惟亮、夏侯延□、趙元長高文進等,南唐的董羽厲昭慶蔡潤徐崇嗣等及中原一帶的王靄趙光輔高益等畫家。院體花鳥畫以黃家富貴體為規範,道釋畫中以吳家樣影響最大,山水畫以院外畫家成就最高。此外,李成善畫寒林平遠,范寬善畫崇山峻岭,許道寧善畫平遠、野水、林木,他們3人皆先後在不同方面,發展和豐富了荊浩關仝的北方畫派。以董源巨然為代表的江南畫派在此時期則影響不大。當時畫院內外以山水畫知名的還有燕文貴翟院深高克明李宗成屈鼎等,擅長宗教壁畫的有王□、 高文進武宗元等,花鳥畫則有趙昌易元吉王友等。這些畫家的創作實踐,醞釀著北宋繪畫風貌的新變化。
② 熙寧和元豐之際,出現了以李公麟為代表的鞍馬人物畫,以郭熙為代表的山水畫,以崔白為代表的花鳥畫。他們在內容及藝術上都展示出嶄新的風貌,都具有精湛的技巧和深厚的修養。李公麟以單純樸素的白描形式,精確地表現了不同階層、民族、地域人物的特徵,特別是在刻畫士大夫生活形象和情趣上,獲得極大成功。崔白和郭熙都可以不經起稿而放手作畫。崔白描繪季節氣候變化中禽鳥的情態,善於表現敗荷鳧雁的荒情野趣,突破了宋初以來畫院內黃氏體制的規範,取得了更為自然生動的效果。郭熙通過景色季節及氣候的描繪,表現了山水林泉的幽情美趣,把李成以來的北方山水畫派推向更高水平。以蘇軾、文同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繪畫潮流,也於此時形成。駙馬都尉王詵築寶繪堂收藏法書名畫,並於府第西園中聚集詩人畫家賦詩作畫,皇族趙令穰善作清麗富有詩意的小景山水,以及米芾這一時期已開展的書畫活動,都顯示出這一階層藝術活動的活躍。郭若虛《圖畫見聞志》、郭熙父子《林泉高致》及蘇軾等人的論畫詩文顯示了此一時期繪畫理論的新成就。
③ 徽宗趙佶、高宗趙構統治時期,是宋代宮廷畫院最為繁榮的時期。徽宗時畫院制度已相當完備,社會上民間畫家藝術水平的提高,為畫院輸送了不少優秀畫家。此時畫院高手雲集,善畫百馬、百雁的馬賁,開南宋山水畫新風的李唐,善畫風俗界畫的張擇端,富有才華的青年山水畫家王希孟,善畫花鳥翎毛的韓若拙孟應之薛志,以畫嬰兒貨郎著稱的蘇漢臣,為徽宗代筆供御畫的劉益富燮等人,都以畫藝精湛、筆墨不凡而著稱。徽宗時內府書畫收藏極富,公卿士大夫收藏家也甚多, 《宣和畫譜》反映了當時宮廷收藏的盛況。靖康之變,汴京被金兵洗劫,一部分畫家被擄北去,宮廷藏畫流散北方甚多,給金朝統治區繪畫發展以相當影響。另外,大批畫家紛紛逃到江南,又成為南宋高宗畫院中的骨幹力量,促進了江南地區繪畫的發展。
④ 孝宗以後的南宋時期,特別是光宗、寧宗時期,山水畫繼李唐之後,出現了明顯的畫風變化,代表畫家為劉松年馬遠夏圭等人。他們重視章法的剪裁,巧妙地利用畫面大片空白突出鮮明的形象,畫面效果含蓄凝練,簡潔而富有詩意,具有優美的意境,簡率而富有表現力的大斧劈皴則顯示了筆墨技巧的提高。歷史故事畫及風俗畫在整個南宋時期都比較發展,此時出現的李嵩是尤其值得注意的畫家,他曾作《宋江三十六人像》《服田圖》《四迷圖》《觀潮圖》等,作品大都含有深刻的意義。梁楷、牧溪、溫日觀的水墨、減筆則開了元明寫意畫之風氣。

畫類分科

繪畫各科的發展宋代繪畫分科更加細緻、專門。宋徽宗時期辦畫學,分為佛道、人物、山水、鳥獸、花竹、屋木6科。《宣和畫譜》著錄藏畫,則分為道釋、人物、宮室、番族、龍魚、山水、畜獸、花鳥、墨竹、蔬果10門。孝宗乾道三年(1167)著成的《畫繼》輯錄畫家時,則分為仙佛鬼神、人物傳寫、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獸蟲魚、屋木舟車、蔬果藥草、小景雜畫等8類。這些現象反映了繪畫表現範圍的擴大和題材分工的細緻、深入。
兩宋繪畫《消夏圖頁》
人物畫
人物畫在反映現實生活中有了大幅度的進步。從唐代以畫重大歷史事件和貴族生活為主,擴展到描繪城鄉市井平民生活的各方面:如衛賢(傳)《閘口盤車圖》王居正《紡車圖》張擇端《清明上河圖》蘇漢臣《秋庭戲嬰圖》李嵩《貨郎圖》朱銳《盤車圖》閻次平《牧牛圖》和無名氏《耕織圖》《耕穫圖》《柳蔭雲碓圖》《江天樓閣圖》及見於記載的高元亨《從駕兩軍角牴戲場圖》燕文貴《七夕夜市圖》等,都顯示了畫家視野的擴大和對現實生活的興趣與熱情。宋代城市中描繪民俗題材的節令畫如《歲朝圖》《五瑞圖》《大儺圖》《觀燈圖》也紛紛出現。描繪貴族文人生活的繪畫仍然流行,帶有情節的肖像性繪畫,如李公麟《西園雅集圖》趙佶(傳)《聽琴圖》也都具有較高藝術成就。歷史故事畫中常糅進民間傳說,曲折地表現了對當時政治的態度。如描繪操守氣節堅貞不屈的人物的《採薇圖》,諍言直諫以及與權□的鬥爭的《朱雲折檻圖》《袁盎卻坐圖》《陳元達鎖諫圖》,反映以正確策略解決民族問題的《免胄圖》《便橋會盟圖》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描繪因戰亂和複雜的民族關係而造成的不幸悲戚遭遇的繪畫非常流行,如《文姬歸漢圖》《明妃出塞圖》,像當時民間的講史一樣,表現了鮮明的愛國主義感情和憂患意識。宋代統治者提倡道教,修建寺觀,道釋壁畫雖缺乏唐代那樣宏偉的氣勢,但仍然保持了相當規模。如東京大相國寺、玉清昭應宮、景靈宮、五嶽觀、寶□宮及南宋臨安的顯應觀、西太一宮、五聖廟等壁畫大都出自畫院名家手筆。真宗時為建玉清昭應宮,招募天下畫工,應試者逾3000 人,徽宗時建五嶽觀,大集天下名手,應詔者達數百人,可見其人才之眾。宋代宗教畫中出現更為鮮明的世俗化傾向。以熱鬧的場面、有趣的情節吸引觀眾,道教畫中創造了大量的神□形象,不少是憑藉現實人物形象畫成。宋代前期,吳道子畫派在壁畫中占有絕對地位,從現存壁畫粉本《朝元仙仗圖》可見其藝術風貌。宋代墓室壁畫之數量、質量已不能與漢唐相比。山西高平開化寺壁畫、正定靜志寺塔和淨眾院塔基地宮壁畫、敦煌莫高窟宋代壁畫以及河南等地區發現的宋墓壁畫等,都是考察宋代壁畫的重要遺存。
山水、花鳥畫
山水、花鳥畫在宋代有著飛躍的提高。藝術上大大超越了唐代。宋代花鳥畫家極注重對動植物形象情狀的觀察研究,並為此而養花養鳥。趙昌清晨繞欄諦玩,對花調色寫生;易元吉深入荊湖深山,觀察猿猴野生情狀;韓若拙畫翎毛,每作一禽,自喙至尾、足皆有名,諳熟解剖結構。宋代花鳥畫家畫花果草木,有四時景候、陰陽向背、筍條老嫩、苞萼後先,務求生動逼真。因而評畫者視畫中貓之瞳孔為豎線而指出《牡丹狸貓圖》系畫正午景候,農民指出名畫《鬥牛圖》中之牛尾應下垂而不應上舉的錯誤,以及趙佶對孔雀升墩必先舉左足的論述都是要求形象真實合理。宋代花鳥畫既有精工富麗,表現宮□中珍禽異木的黃氏體;也有筆墨簡拔、淡彩著色,描繪敗荷鳧雁,富有江湖意趣的崔白、吳元瑜體;也有直接抒發士大夫情趣,專寫墨竹、墨梅等的文人墨戲體。
“畫中最妙言山水”,由於社會的重視,山水畫逐漸躍居繪畫的主要地位。許多山水畫家深入自然山川,朝夕觀察和反覆體會,因而精確地畫出不同地域、季節、氣候的特徵,追求優美動人的意境。從全景式的大山大水及松石,到用筆簡括、章法高度剪裁的邊角之景,顯示了不同時期的卓越創造。山水景物不僅是仙山樓閣、貴族園囿游賞、士大夫幽樓隱居的景色,更多的是南北方山川郊野的自然景色,其間穿插有盤車、水磨、渡船、航運、捕魚、采樵、騾綱行旅、寺觀梵剎、墟市酒肆等平凡生活情節,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而且通過真實的景物描寫,體現優美的想像,塑造詩一般的意境。

題材及畫風

兩宋繪畫《雪景寒林圖軸》
兩宋繪畫各科的發展,內容十分廣泛。宋徽宗時期辦有畫學,分為佛道、人物、山水、鳥獸花竹、屋木六科。《宣和畫譜》著錄藏畫,則分為道釋、人物、宮室、番族、龍魚、山水、畜獸、花鳥、墨竹、蔬果十門。孝宗乾道三年,鄧椿所著《畫繼》則分為仙佛鬼神、人物傳寫,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獸蟲魚、屋木舟車、蔬果藥草、小景雜畫等八類。這些現象都反映了繪畫表現範圍的擴大和題材分工的細緻深入。繪畫風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工筆畫有著突出的地位,青綠重彩仍然被不少畫家運用,但水墨淡設色在山水畫中更為流行,典雅的白描寫意畫也開始抬頭,下面按照不同題材主要劃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人物畫在反映現實生活中有了大幅度的進步,從唐代以畫重大歷史事件和貴族生活為主,擴展到描繪城鄉市井平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張擇端《清明上河圖》蘇漢臣《秋庭戲嬰圖》李嵩《貨郎圖》等等,都顯示了畫家視野的擴大和對現實生活的興趣和熱情。宋代城市中描繪民俗題材的節令畫如《歲朝圖》《五瑞圖》《大儺圖》《觀燈圖》也紛紛出現。描繪貴族文人生活的繪畫仍然流行,帶有情節的肖像性繪畫,如李公麟《西園雅集圖》趙佶《聽琴圖》也都具有較高的藝術成就。歷史故事畫中常糅進民間傳說,曲折地表現了對當時政治的態度。如描繪操守氣節堅貞不屈的人物的《採薇圖》,諍言直諫以及與權勢鬥爭的《朱雲折檻圖》《袁盎卻坐圖》《陳元達鎖諫圖》,反映以正確策略解決民族問題的《免胄圖》《便橋會盟圖》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描繪因戰亂和複雜的民族關係而造成的不幸悲戚遭遇的繪畫非常流行,如《文姬歸漢圖》《明妃出塞圖》,像當時民間的講史一樣,表現了鮮明的愛國主義感情和憂患意識。
第二、花鳥畫的發展在藝術上大大超過了唐代,特別是十二世紀的徽宗趙佶時期,花鳥畫極為興盛。再者徽宗本人也是個出色的花鳥畫能手,他的畫院擁有一批技藝高超的花鳥畫專家,畫風基本上以黃筌為宗,強調寫生,講求形似以及精細的觀察,在此使花鳥畫達到了形神兼備的境地。
第三、由於社會的重視,山水畫逐漸躍居繪畫的主體地位,並朝著廣度和深度進一步發展,更加注重寫生和技法的探索,呈現出巨匠輩出,異彩紛呈的繁榮景象,著名畫家有李成范寬,他們繼承了荊浩的水墨傳統,以北方雄深的自然景觀為描繪對象。當然還有很多的山水畫家,他們深入山川,朝夕觀察和反覆體會,因而精確地畫出了不同地域、季節、氣候的特徵;他們追求優美的動人的意境,從全景式大山大水的松石到用筆簡括,章法高度剪裁的邊角之景,顯示了不同時期的卓越創造。山水景物不僅是仙山樓閣,貴族園圃游賞,士大夫幽樓隱居的景色,更多的是南北方山川郊野的自然景色,這期間穿插有盤車、水磨、渡船、航運、捕魚等平凡生活情節,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而且通過真實的景物描寫,體現了優美的想像,塑造了詩一般的意境。

宮廷文人畫

兩宋繪畫洞天山堂圖軸
宮廷繪畫
兩宋繼承了南唐西蜀的做法,在宮廷中設定了翰林圖畫院,以培養宮廷需要的繪畫人才,北宋徽宗時還曾一度設立畫學。宋代多數帝王如:仁宗、神宗、徽宗、高宗、光宗、寧宗等人都對繪畫有不同程度的興趣,出於裝點宮廷、圖繪寺觀等需要,都很重視畫院建設,特別是徽宗趙佶,他在繪畫上具有較高的修養和技巧,注意網羅畫家,擴充和完善宮廷畫院,並不斷搜訪名畫充實內府收藏,導致了宮廷繪畫的興盛。畫院畫家和社會保持一定的聯繫,但又受到皇帝的制約,宮廷繪畫帶有明顯的貴族美術特色,既精密不苟,又在某些作品中有萎靡柔媚的趣味。畫院集中了當時社會上的大批優秀畫家。如: 張擇端原為士人,遊學京師,後習繪畫,入畫院為翰林待詔。他所繪的《清明上河圖》以寫實的手法高超的技巧,集中的概括了北宋都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令人百看不厭,不但是一幅傑出的繪畫作品,而且還具有歷史的文獻價值。又如:王希孟,徽宗時期畫院的學生,曾得到徽宗趙佶的親自指授,他所創作的《千里江山圖》在藝術技巧上主要繼承了傳統的“青綠法”,適當的吸收了董源、巨然的筆法,靈活的將郭熙“三遠”取景構圖溶為一體,因此,代表了北宋宮廷山水畫的最高成就。此外,還有郭熙的《早春圖》《關山春雪圖》,李唐的《採薇圖》《萬壑松風圖》,馬遠的《踏歌圖》《水圖》等等創作了一大批成功的作品。
文人畫
中國繪畫史從遠古開始,占主流地位的一直是對寫實物象的描繪和技巧形式上的探索,但發展到了宋代,寫實形式的完美在宮廷繪畫中幾乎達到了歷史的顛峰,正直此時另一些畫家慢慢開始覺悟,他們逐漸的放棄了對逼真物象的摹擬,決然退出了傳統的寫實道路,竟而推動了文人繪畫的發展。
唐代出現的文人畫,從北宋中期以後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藝術潮流,當時對繪畫的收藏、品評和延納畫家作畫已在上層文人士大夫中蔚然成風。更有不少文人親身參加繪畫實踐,像詩詞一樣用以寄興抒懷,在題材選擇、形象處理及審美情趣上,都有自己的獨特要求。他們在畫幅上題字詠詩逐漸增多,開闢了書畫題跋的新天地,並能自覺的將書法藝術的表現形式引入繪畫中,極大的豐富和提高了繪畫藝術的表現手段。兩宋時期的文人士大夫中湧現出了仲仁、楊無咎的墨梅、文同的竹、蘇軾的古木怪石,米芾米友仁父子的雲山,趙孟堅的水仙等,成為後世文人畫家學習的典範。此外較為著名的還有燕肅晁補之宋道宋迪蔡肇張舜民等人。文人士大夫在繪畫理論上也頗有建樹,歐陽修提出了表現蕭條淡泊的情懷,陳與義主張“意足不求顏色似,前身相馬九方皋”,蘇軾的“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等一系列見解都具有代表性,可見宋代的文人繪畫直接影響到了遼金地區,成為元明文人繪畫發展的前導。

藝術成就

兩宋繪畫《芙蓉錦雞圖軸》
繪畫的成就宋代繪畫是中國繪畫藝術發展的高峰。它所反映的廣泛的現實生活內容,在古代繪畫史上是極為突出的。運用多采的優美的藝術形式,創造了很多的藝術表現手法,和社會有著密切的聯繫,元明清繪畫中的風格樣式及理論大多可在宋代繪畫中找到根據,表現了中國繪畫的成熟與高度繁榮。
宋代繪畫藝術在技巧上有許多重要創造。著重挖掘人物的精神狀貌及動人的情節,注重塑造性格鮮明的藝術形象。花鳥畫、山水畫追求優美動人的意境情趣,注意真實而巧妙的藝術表現,並努力進行形象提煉,有著高度的寫實能力。文人士大夫繪畫對於繪畫藝術的繁榮提高也有促進作用,他們在主觀的表達和筆墨效果的探索上尤有貢獻。宮廷繪畫在整個社會繪畫的繁榮基礎上得到高度發展,其藝術成就也不容忽視。
由於兩宋時期創作的高度活躍和收藏鑑賞風氣的盛行,直接促使了繪畫理論的發展,同時,在總結實踐經驗理論的基礎上又推動了繪畫創作的進步。
在畫史方面,相繼出現了以北宋郭若虛所著的《圖畫見聞志》以及南宋鄧椿所著的《畫繼》等著作,這兩部書主要是對北宋到南宋這一段時間的繪畫發展作了一個延續性的記載。而在斷代史的畫史著述里,則較早出現的有北宋劉道醇所著的《五代名畫補遺》和他的另一部著作《聖朝名畫評》。此外還有北宋黃休復所著的《益州名畫錄》等等以品評當代畫家才藝為主的畫論典籍。這些著作都對了解宋代繪畫史的意義十分重大,不僅第一手的歷史資料由此提供,而且更重要的是使我們可以從中窺測到當時人們對繪畫藝術的一些美學見解。
其次,在繪畫著錄方面,為了適應各類繪畫收藏和鑑賞風氣的需要,有關繪畫的著錄和書籍如雨後春筍般的湧現,著名的有宋太宗時期將畫家分門別類予以著錄的《宣和畫譜》,當然,這是歷史上最為豐富也是最為完備的一部宮廷藏畫著錄了。此外還有宋高宗時期的《思陵名畫記》,宋寧宗時期的《秘閣畫目》等等都記錄了當時宮廷書畫的收藏情況,這些著述對研究我國古代繪畫史,書畫流傳以及書畫鑑定都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

意義

兩宋繪畫《清明上河圖》
兩宋時期是我國古代繪畫彩墨爭輝,情景交融的新時期,她上下延續了300多年,其繪畫在隋唐五代的基礎上得到了很好的發展。民間繪畫宮廷繪畫文人士大夫繪畫各自形成體系,彼此間又相互影響、吸收、滲透,構成了宋代繪畫豐富多彩的面貌。在兩宋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宮廷繪畫的富麗堂皇,士大夫繪畫的高逸典雅,市民繪畫的活潑、通俗,它們各自都展示著不同藝術特色,並且互有促進和影響,繪畫十分突出地呈現出繁榮局面,山水畫花鳥畫文人畫同步,並得到很大發展,技巧上也達到相當成熟的地步。雕塑與其它工藝美術和社會緊密聯繫,創造出了許多新的藝術形式,繪畫的服務範圍不斷擴大,題材和風格更為多樣,使得兩宋時期的繪畫在現實當中具有著不可磨滅的重要意義。
兩宋繪畫的發展促進了繪畫重心的轉移:
唐代末年由於連年的戰亂使的長安,洛陽已失去了往日的繁華,五代時期的中原又由於朝代的頻繁更替而戰火不斷,只有長江中下游和四川等地的局面相對穩定,經濟文化得到了持續的發展。再之南唐和西蜀政權統治者的重視,使得一些畫家紛紛流向江浙和四川,導致了繪畫的中心也隨之發生了轉移。宋朝的建立,在比較長的時期內保持了社會的相對穩定,中原的經濟和文化得到了恢復和發展,首都開封不僅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同時也是擁有幾百萬人口的大都市,因此,繪畫創作空前活躍。北宋初期,西蜀南唐的畫家相繼來到了開封,與中原畫家一起形成了巨大的繪畫團隊,當時的宮廷內外已經雲集了一批畫壇高手,繪畫作為一種商品出現在市場,每逢過節還有節令畫出現在市面上。江南、四川的繪畫仍然十分活躍,有的畫家到開封獻藝,一舉成名。公元1127年開封淪陷,宋高宗在臨安建立南宋,隨後又成立了宮廷畫院,隨著政治經濟中心的南移,杭州繼開封之後又成為了繪畫發展的中心,在此北方的一些畫家又紛紛南渡,和江南的畫家一道共同促進了南宋繪畫藝術的繁榮 。
兩宋繪畫雪窗讀書圖
職業畫家的活躍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繁榮:
宋代繪畫進入手工業、商業行列,與更多的民眾建立了較為密切的聯繫,在開封臨安的一些茶坊酒樓商店等地方經常用繪畫裝點門面以招攬顧客。畫家們除了為貴族階層搞些裝飾和繪製一些壁畫外,還要滿足廣大市民的需要,一些職業畫家將作品作為商品在市場上出售,供應不同層次買主的需要,汴京大相國寺每月開放五次廟會,百貨雲集,其中就有售賣書籍和圖畫的攤點,在寺廟後廊還有專門為人畫像的生意。街市上的紙畫行業和歲終年畫市場則主要供應給市民,隨著印刷術的普及和雕版印書業的發展,有很多的圖畫被刻印出售,促進了版畫的發展。北宋時吳興籍畫家楊威善畫村田樂,遇到有來自開封的商販買畫就告訴他們,若拿到畫院去賣,可以得高價。開封有畫家因畫嬰孩出名而被叫做“杜孩兒”;有的擅長畫宮室界畫而被叫做“趙樓台”;畫家劉宗道善畫“照盆孩兒”,每創新稿必畫出幾百幅在市場上一次出售,以防別人仿製。南宋初年畫家李唐流落臨安,曾依靠在市場上賣畫謀生;臨安市場上出售有細畫指扇,異色影花扇,梅竹扇面,張山人畫山水等。由此,社會對繪畫的需求和民間職業畫家創作的活躍,是推動宋代繪畫發展的重要因素。
綜上所述,兩宋繪畫是中國古代繪畫高度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它所反映的廣泛的現實生活內容,在古代繪畫史上是及為突出的,運用多彩的優美的藝術形式,創造很多的藝術表現手法和社會有著密切的聯繫,元明清繪畫中的風格樣式及理論大多數可在宋代繪畫中得到了根據,表現了中國繪畫的成熟和高度的繁榮。
在藝術技巧上,它有許多新的重要的創造,著重挖掘人物精神狀貌及動人的情節,注重塑造性格鮮明的藝術形象,花鳥畫山水畫追求優美動人的意境情趣,注意真實而巧妙的藝術表現,以努力進行形象提煉,說的直接一點宋代繪畫的主要成就還是在寫實方面,那時候的畫家心態觀其作品都顯得沉穩,無絲毫嬌柔造作之態。當然,這在今天也是很難得的,時代已經發展到了工業時代,畫中的沉穩和寧靜以及悠悠古意也正是繁忙的都市中人們內心所渴望的,所以近年來復古和造古的兩宋繪畫風特別流行。另外,文人士大夫繪畫對繪畫藝術的繁榮提高也有促進作用。他們在主觀的表達和筆墨效果的探索上尤有貢獻,宮廷繪畫在整個社會繪畫繁榮的基礎上得到了高度的發展。
總的來看,兩宋繪畫已突破了宗教的羈絆,畫家的視野獲得了擴展,題材範圍的擴大,表現手法,比之唐、五代向前邁了一大步,反映現實生活的風俗畫肖像畫,描寫古代事跡的歷史畫,描繪祖國壯麗河山而結構宏偉的山水畫和工整艷麗的花鳥畫,以及充分運用水墨,有很高概括性和抒情性的水墨寫意畫,都百花競放,欣欣向榮形成中國古代時期繪畫的高峰。
繪畫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兩宋時期的政治形式、經濟發展和社會的思想文化狀況,使我們通過前人繪畫的表現就能夠間接的了解到當時社會的手工業、商業和科學技術發展的程度,為後人研究中國古代的歷史,提供了第一手的參考資料。因此,兩宋繪畫在我們現實當中仍然具有著不可磨滅的現實意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