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惟亮

黃惟亮,男,是一名畫家。

基本信息

簡介

黃惟亮,是黃筌之弟,在繪畫上亦很著名,畫史記載說他"畫如其兄,初事孟蜀,為翰林待詔。入宋,隸圖畫院,擅名一時。

時代背景

北宋結束了五代的分裂局面,使中國重新歸於統一。黃筌及二子黃居寶黃居,弟黃惟亮,入宋皆隸翰林圖畫院,仍然掌管繪畫之事。

宋朝初年開始建立的“翰林圖畫院”,是繪畫藝術繼續繁榮的表現。宋代畫院對於宋代繪畫發展有一定的推動作用。重要的繪畫活動都是圍繞著畫院進行的。

在社會中,如晚唐五代的情況一樣,繪畫成為一種有了固定地位的行業,並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有所發展。汴梁(今開封)的相國寺廟會,大殿後,資聖門前就有與書籍並列的圖畫買賣;後廊有專門畫像的生意。很多記載透露出繪畫進入手工業、商業行列的事實,汴梁有一個畫家劉宗道擅長畫“照盆孩兒”,畫得很巧妙,小孩用手指水盆中自己的影子,影子也指人。為了防止旁人模仿競爭,每一次創了新稿都是畫成幾百本以後,一次出售。汴梁也有的畫家由於他們長於畫小兒,就叫作“杜孩兒”;由於長於畫宮室建築,就叫“趙樓台”。汴梁有一個出名的美麗女子秦妙觀,畫家們畫了她的像到各地去賣。汴梁是一個文化中心,圖畫和雕版書都被販往各地;而也有從外地販到汴梁來的。山西絳州的畫家楊威,專畫農村生活供應商販,如果他知道來販的商人是販往汴梁,他就告訴他們到畫院門前去賣,可以得到高價。北宋有名的山水畫家燕文貴原來是軍人,來到汴梁時候,在街道上出售自己的作品,從而引起注意。繪畫作品的商品化是了解中古繪畫藝術發展的一個關鍵,有待於深入的研究。

繪畫進入手工業商業的行列,繪畫作品的商品化(不是當作珍貴的雅玩或古董),比寺廟壁畫更進一步與社會民眾建立聯繫。直接以廣泛的社會民眾(包括勞動人民工商業者和統治階級的下層,如士兵、胥吏等)為供應對象,勢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社會民眾的心理和情緒。

封建統治者是社會物質財富和文化財富的掠奪者。繪畫就象人民創造的一切藝術品一樣,也成為他們奢侈生活的點綴,除了適應他們生活上的需要以外,也相應反映他們的心理和情緒。在這樣的動機下,北宋初沿襲了五代的舊制,並加以擴大,成立了畫院。畫院作品不可避免的反映了貴族生活的趣味,而進一步發展了貴族的美術。 

畫院的制度與一般工匠不同,繪畫的工匠屬於“八作司”(例如彩畫建築裝飾畫的工匠和一般的壁畫工匠)。工匠們的報酬叫“食錢”,畫院畫家的報酬叫“俸值”。然而和一般士大夫也還不同。一般士大夫可以去作地方官,畫院畫家就沒有資格。升級也有一定的限制,在服飾上(成為宋代一個多次討論的問題),也有一定的限制。例如雖能象文官一樣,穿緋色(四品)和紫色(五品)的官服,但不能象同等級的文官一樣“佩魚”(金質和銀的魚形裝飾)。宋代畫院畫家地位是逐漸提高的,宋徽宗趙情時期,畫院制度又有新改變,成為科舉制的一部分。北宋初年,參加畫院的畫家來自西蜀和南唐的畫家很多。西蜀畫家在乾德三年(公元九六五年)隨了孟起來汴梁的有黃筌(不久即去世)、黃居寀、黃惟亮、趙元長夏侯延枯袁仁厚高文進高懷節高懷寶等人。南唐畫家在開寶八年(公元九七五年)隨李煜來汴梁的有王齊翰、周文矩、顧德謙、厲昭慶、徐崇嗣等。

中原一帶有若干有名畫家也被吸收入畫院。王霜、高益、王道真等,都是人物畫家,並擅長宗教壁畫。

北宋初年的畫院中,西蜀畫家占重要地位,黃居寀和高文進是中心人物。花鳥畫方面,來自南唐的徐崇嗣,按照自己祖父徐熙的方法作畫就受排擠,不得不改學黃家的畫法。黃家的畫風支配畫院近百年之久。人物畫方面,高文進也很專斷。史載王士元畫一張《武王誓師獨夫崇飲圖》,很受觀眾稱讚,汴梁很多人每天到掛畫的孫四皓家去看。孫四皓是汴梁一個有名的好畫、好客的人,也是趙匡胤的親戚,孫家也聚集了很多畫家。孫四皓把王士元的這幅畫獻到皇家,高文進故意定為下品,把王士元氣走。宋太宗趙匡義也進行搜訪古今名畫。在太平興國年間(公元九七六—九八二年)下令天下郡縣進行蒐集,由黃居寀和高文進負責鑑定工作。端拱元年(公元九八八年)在崇文院的中堂設立“秘閣”作為貯藏的地方。

趙匡義對於繪畫很有興致。除了設立畫院和秘閣兩事以外,他還撰了一部《名畫斷》,是按照唐朝一部同名的書的體例編撰的,而成為它的續編,包括畫家一百零三人的姓名,此書現已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