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院門

關於民營“蘇州畫院”與國有“蘇州國畫院”之爭在中國美術界引起了沸沸揚揚的議論:“蘇州國畫院”指責“蘇州畫院”名稱混淆視聽給人誤導,而民營的並具有獨立經濟法人資格的“蘇州畫院”則稱遭遇到了來自體制內畫院的排擠和打壓。“畫院門”事件是中國文化產業發展體制內外兩種不同機構的一起衝突,這一現象從某一角度而言正揭開了我國文化事業發展的 “傷疤”。

事件概述

蘇州畫院美術館蘇州畫院美術館

2009年10月18日蘇州畫院美術館正式開館前夕,蘇州畫院在《美術報》刊登開館盛況及招聘畫家廣告,引起一定影響。但由於蘇州國畫院成立較早,很多應聘者便把應聘資料寄到了蘇州國畫院,諮詢電話也誤打到了蘇州國畫院。同一個城市的兩個畫院,名字又有相似性,應聘者搞混並不奇怪,而蘇州國畫院在其後的一系列做法為兩家畫院的紛爭埋下了伏筆。不久後,蘇州國畫院在《美術報》刊登相同篇幅的廣告,並“澄清”稱:“最近,蘇州一民營文化企業刊登招聘員工廣告。許多應聘者誤把投檔資料郵寄我單位。因我單位目前尚無招聘計畫,故友情提示,以免應試者延誤了應聘事宜。”蘇州國畫院後在接受採訪時稱,蘇州國畫院,社會上習慣稱呼為“畫院”,約定俗成,而蘇州畫院對外宣傳從不表明企業單位行政的內容。

事件經過

蘇州國畫院蘇州國畫院
2009年10月18日蘇州畫院在《美術報》刊登開館盛況及招聘畫家廣告,引起一定影響。不久蘇州國畫院在《美術報》刊登一則“澄清”啟事:“最近,蘇州一民營文化企業刊登招聘員工廣告。許多應聘者誤把投檔資料郵寄我單位。因我單位目前尚無招聘計畫,故友情提示,以免應試者延誤了應聘事宜。”這則啟事所指的民營文化企業就是蘇州畫院。

蘇州國畫院院長周矩敏說,好多人都以為我們在招聘,打電話詢問,還把簡歷投給了我們。更有人問,“周矩敏是不是下台了,沈威峰要做院長了”。這讓身兼蘇州文廣新聞出版局副局長的周矩敏心裡很不舒服。

2009年11月7日,蘇州畫院在《美術報》上刊登招聘啟事,啟事中稱,蘇州畫院是從事中國畫創作和藝術理論研究的專業機構,隸屬於蘇州市文聯。

2009年12月18日,蘇州國畫院向蘇州市工商局遞交了《關於糾正和規範“蘇州畫院”企業名稱的申請》。蘇州國畫院質疑道,蘇州畫院名稱不規範,按照規定,其構成應為“行政區域+字號+行業+集團”的模式。而眼下該名稱混淆視聽,誤導公眾,以為該畫院是公辦機構……蘇州國畫院認為,社會習慣一貫稱蘇州國畫院為“畫院”,其已形成公眾概念,因兩家單位名稱相近,由此導致“我院陷入代人受過的尷尬境地,嚴重影響了我院的正常工作,也給我們文化戰略工程帶來了負面影響”。

12月30日,蘇州畫院在《人民日報》發表聲明:蘇州畫院和蘇州國畫院是兩家不同的單位。但這個聲明還是未說明蘇州畫院的性質。“沈威峰故意不說自己是民營企業,混淆視聽。”

招聘在網路上也引起一片混戰,在當代工筆人論壇上,自稱來應聘的畫家“金環蝕”發帖,指責蘇州畫院是“山寨版”,還指稱,該畫院原是一家夫妻店,院長是揚州擺地攤賣畫的。有網友發帖稱,許多領導也被誤導,誤以為蘇州畫院是公辦的,還參加了蘇州畫院美術館開館儀式。有人反擊蘇州國畫院養了一群不下蛋的雞。雙方混戰引發數百條跟貼。沈威峰說,招聘啟事上有詳細地址和聯繫方式,不可能混淆。他認為,是有人冒充應聘的畫家,製造謠言,誹謗蘇州畫院。

2010年2月7日,周矩敏其後把給工商部門的材料(指蘇州國畫院向工商管理部門提出申訴,希望蘇州畫院的命名能依法加上字號,避免混淆視聽給人誤導)交給江蘇一媒體,媒體隨後刊登了文章:“蘇州畫院是蘇州國畫院簡稱?一字之差玩‘噱頭’。江蘇某報報導《蘇州畫院是蘇州國畫院簡稱?》,其中指出蘇州畫院以“打破吃皇糧體制”為口號招聘畫家是在玩“噱頭”。很快,有媒體刊登沈威峰的文章《體制外的蘇州畫院遭排擠、打壓?》作為反擊,戰事又開。

爭議焦點

公辦“蘇州國畫院”指責“蘇州畫院”的名稱混淆視聽,給人誤導,已影響到其聲譽;而民營“蘇州畫院”則稱,因其發展壯大,引起對方的嫉妒,遭到排擠和打壓。這場官司一路升級,從網上打到了報紙上,從工商局打到了省人大會議,從朋友圈裡打到了黨政領導面前。作為國內一個重要畫派——吳門畫派內部的這一場官司已經演變成中國美術界的一個公共事件,被稱為“畫院門”事件。

評價

蘇州大學一位教授認為,兩家名號之爭,實際上是兩種體制的交鋒,是在爭誰是主流文化,誰代表蘇州的最高水平。蘇州自古畫家雲集,自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蘇州文化藝術產業蓬勃發展,先後成立了70多家畫院、100多家畫廊,與公辦畫院形成了互為補充互相競爭的格局。事實上,兩家的確走的完全是不同路子。蘇州畫院自稱,獨創“三位一體”運營模式,即畫院、畫家、文化公司為統一體,畫家專心致力於藝術創作,畫院只負責畫家的創作選題、學術定位等指導工作,文化藝術經紀公司負責畫家的作品推廣及運營。只培養青年畫家,不招聘名畫家。
一位不願具名的專家稱,文化產業改革必將推動各方走向市場,名號之爭的實質是利益之爭。當然,也不能完全否定民辦畫院在這場產業改革中的存在價值。比如,民辦畫院在闖蕩和接軌市場的過程中,或許具有更強的靈活性和敏銳性,在用人、資金募集、發動和組織大規模藝術活動等用新方法,或許能為文化體制改革提供一定的有益啟示。而這樣一場“戰爭”,對藝術、對藝術從業者、對藝術愛好者,又一一意味著什麼呢?答案也許已在每個人的心裡。我們只知道,最起碼,對沈威峰來說,耗這么多精力去處理冠名之爭,已經影響到了藝術創作,他已有整整3個月沒拿畫筆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