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園畫憶

《故園畫憶》是學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鄭希成。

基本信息

簡介

在不知不覺中,我們所生活的城市、鄉村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方興未艾的拆與建大潮中,許多熟悉的街景、房舍、院落逐漸從視線中消失,它們所承載的中華文明、歷史印痕也隨之消逝,逐漸顯現出千城一面、萬村一面的趨勢。正如四合院之於北京、碉房之於藏南、拙政園之於蘇州、納西古鎮之於麗江、蒙古包之於內蒙古、吊角樓之於湘西、窯洞之於陝北,那些亭台樓閣、城垣廟宇、寺塔洞窟、古道運河、皇家陵寢、王府宅院、民居商鋪……存續著一座座古城鎮和古村落的歷史文化傳統。在那些景觀里,拉洋片、捏泥人、做紙鳶、織雲錦等老行當,古琴崑曲、呼麥長調等傳統歌舞,叫賣吆喝、喝茶聽書等老風景,炒肝卷果、腸湯線粉等老吃食,逛廠甸、賽龍舟、祭媽祖等老習俗,文房四寶、針灸藏藥等老物件,構成過去歲月里百姓的生活方式、地域文化特色。

近些年,人們通過照相、攝影記錄了不少瀕臨滅絕的文化遺產。但是,照片、錄像是看見什麼攝下什麼。如果對象已經毀損、堆滿垃圾,或是被“好心”地“修復”得面目全非,也只能原樣錄下。而與照片相比,繪畫創作更靈活,可對被畫對象做符合當時原貌的增改、刪減,刪去一些不宜入畫的瑕疵,藝術化地再現當初的活動場景。例如:畫四合院,可以去掉今人私搭亂建的小廚房,恢復原始格局;而畫重慶的湖廣會館,又可以在如今空蕩蕩的戲樓、廳堂上增繪當年演戲、喝茶的場景、人物。尤其是對那些攝影技術出現之前已經消失或改變的文化遺蹟和生活方式,藉助畫者之筆,在方寸之體、步幅之距記錄下被畫對象在腦海中的原貌,讓其既擁有鮮活生命和文化內涵,又飽含繪畫者的風格和才華,成為蘊含歷史厚重感的藝術品。再者,繪畫之人,筆下的點、勾、抹、染,無不帶有他獨特的思索和情感,所勾勒出來的畫面,蘊含著繪畫者的深情感慨。這是照片和錄像所難以企及的。

我們沒有“今不如昔”的“九斤老太”般的情結,也很清楚現代化的城市、鄉村建設可以給百姓提供更好的生活條件。我們只是希望歷史不留下過多的令人遺憾的空白。我們認為:歷史是要靠具體細緻的鮮活場景和內容體現的,絕非僅僅是由冷冰凍的GDP數字、血淋淋的戰爭和政治所構成。我們只是希望通過今人的筆墨,讓後人了解曾經存在過的景觀,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的中國大地上色彩紛呈的地域文化特點,以及繪畫者在作品中寄託的感情,並從中想像先人們曾經有過的衣食住行、風俗習慣和喜怒哀樂。

系列之《老北京民居宅院》

鄭希成老先生用了十餘年時間走遍北京大街小巷,繪錄北京的民居宅院,書中精選的百餘幅畫作中的院落,有一多半已被拆毀,剩下的也多殘缺不全,這些蘊藏著老北京歷史文化的建築的消逝是我們的遺憾,而作者的畫作,正為我們還原了老北京民居的歷史面貌,實為可貴。

系列之《北京胡同記憶》

《北京胡同記憶》記錄了從2004年至2007年這四年的北京胡同寫生足跡,分別繪畫了很多名人北京故居、會館、祠堂、商鋪、寺廟、歷史建築和大宅門、四合院等,在胡同中尋找著、記錄北京昔日胡同記憶,他走過的京城胡同和大街小巷已數不清。《北京胡同記憶》出版了他所畫的200多幅作品中反映不同種類不同風格的精美胡同繪畫作品,給讀者帶來老北京胡同風貌和人土風情的記憶。

系列之《北京寺廟》

《北京寺廟》描繪了135所京城街巷和郊野山川的寺廟殿宇,並有文字說明。寺廟已成中國傳統文化一種獨特的景觀;這些寺廟承載著北京的歷史,述說著世事的滄桑。簡潔的線條,飽滿的感情,無盡的韻味,北京寺廟文化的記憶、寺廟文化的風采,盡在其中。

系列之《老煙畫中的風景》

老煙畫中的風景老煙畫中的風景

李德生先生藏有一萬多枚煙畫,其中風景名勝占有相當比重。本書重點選用日本村井兄弟商會社在1904年出版的《古塔》,英美菸草公司在1920年、1925年出版的《古橋》《中國名勝》《泰山風光》等影響較大的煙畫作品。此外,李德生先生還精選了啟東菸草公司在1934年出版的特大張彩色煙畫《中國風景名勝》總編入書。這些作品,大多是採用石印技術印製的,人工分色製版、人工調色印製,乍一看並不感到特別神奇,而當你把它放在放大鏡下觀看時會大吃一驚,畫面會呈現一種光色交融的奇特而又逼真的效果,儼然一幀“點彩派”作品。本書另一看點是,一些在煙畫上曾被著名古蹟推崇宣傳的景點和建築物,由於多種原因如今已不存在,而且消失得無影蹤了。唯有這些老畫片,依然展現這它們七八十年前的風采。

系列之《山城舊影》

目錄

書籍封面書籍封面

自序

湖廣會館大門

遠眺湖廣會館(民國時期)

朝天門(清末)

遠眺朝天門(清末)

當代朝天門

道門口

重慶藥材同業公會舊址

江全泰號舊址

四川商業銀行舊址

唯一大劇院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

第三廳舊址

胡子昂IH居

郵政局巷l6號

20世紀40年代的東水門

東水門的吊腳樓

蘇聯大使館遺址

抗戰時期的韓國大使館

孫科公館舊址“圓廬”

抗戰時期的民生路舊景

已被拆掉的重慶賓館

20世紀50年代末的人民大禮堂

白象街一隅

望龍門河畔

望龍門碼頭

望龍門一小巷

望龍門纜車站

望龍門6號大院

民國時期的望龍門吊腳樓

1992年的解放碑

法國水師兵營舊址

強華公司舊址

慈雲寺

抗戰時期的蔣介石宮邸

南山蘇聯大使館人員宿舍舊

老君洞

拆遷中的德勒撒天主教堂

重建的德勒撒天主教堂

測候亭

維修後的測候亭

磁器口(一)

磁器口(二)

華岩寺

40年前外婆家的院門

龍興古鎮一隅

金剛碑古鎮

偏岩古鎮街景(一)

偏岩古鎮街景(二)

偏岩河畔

民國時期的萬縣鎮江閣

松溉舊府衙

系列之《葫蘆島印跡》

葫蘆島六個縣(市)區,大部分位於“扼山海之要衝,為京師之屏障”的遼西走廊,地處山海關至錦州的狹長沿海平原地帶。這裡背山面海,是溝通東三省與關內的咽喉,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四百里的走廊就是一部浩繁的史卷,承載著中華民族沉重的歷史。從砂鍋屯原始人類的刀耕火種,到春秋戰國時期遍布的墓葬遺蹟;從秦始皇東巡碣石宮虔誠地求仙,到曹操北征烏桓留下的“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從遼金元跌宕起伏的民族紛爭,到明亡清興六十年的風雨變幻;從民國初年的兩次直奉大戰,到塔山阻擊戰為新中國奠定基業……葫蘆島的每一塊土地,都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文化印痕。

本書從明代古城、綏中長城、歷史脈絡、名勝探幽四部分入手,從古城、長城為點,以葫蘆島的歷史沿革和名勝古蹟的分布為線,兩點兩線地架構其本書的主框架。書中融入了畫家們獨特的審美與發現,形象細緻地繪製了葫蘆島的歷史文化風貌,給世間留下了一筆豐厚的精神財富。

系列之《黑土地上的俄式風情》

本書精選了黑龍江省具有特色的俄式古建築景觀繪畫122幅,並配有簡要的中英文說明。黑龍江省的建築景觀環境受到外來文化影響深遠,且各地區呈現不同的表現效果,挺拔雄偉的教堂,異域風情濃烈的商場,色彩明艷、工藝精湛的俄式民居,畫作均有細膩精彩的表現。

系列之《石家莊漫記》

本書為故園畫憶系列之一,是石家莊古建築、民居及特有民俗的鋼筆速寫集。作者選取了最有利於呈現古蹟面貌和民俗場景的角度,使得畫面非常完整。並詳細介紹了每一處古建築的始建年代、結構、裝飾現在的保護情況,以及所繪民俗事項的簡要情況。

內容選摘

王士珍舊居

王士珍,正定縣人,曾任中華民國陸軍總長、北洋政府國務總理等職。舊居建成於1920年左右,坐北朝南,為民國時期北方典型的四合院。

整個四合院分為中東西三路,房屋200餘間,現僅存中路。中路為二進四合院,前院正房五間,後院正房七間,房基為青石砌築。

崇寧真君廟牌樓

又稱關帝廟牌樓,建於1514年,牌樓有四根柱子組成,木額坊前後有八個題字,前為“浩然正氣”,背面為“山

西夫子”。

Chongning Zhenjun Temple Archway

It also known as the Guan Yu Temple's Gate,built in 1541,consisted of four pillars,before and affter the wooden architrave of the archway had been inscribed with"Hao Ran Zheng Qi"and"Shanxi Fuzi".

王家大院

位於井陘縣天長鎮,始建於明朝末年,在民國初年對宅院在進行擴建,使其成為一組大型建築群,現保存完好。大院占地6880平方米,房屋162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