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壑松風圖》

《萬壑松風圖》

《萬壑松風圖》分別是五代畫家巨然,南宋畫家李唐和明代畫家文伯仁的繪畫作品。

五代巨然萬壑松風圖

基本信息

萬壑松風圖五代巨然萬壑松風圖

【名稱】五代巨然萬壑松風圖

【類別】中國古畫

【年代】五代

【文物原屬】故宮舊藏

【文物現狀】上海博物館

【規格】絹本,墨筆,縱:200.7厘米,橫:70.5厘米

作品賞析

此圖繪江南煙嵐松濤,礬頭重疊;深谷里清泉奔涌,溪畔濃蔭森森;沿著曲折的山脊,是一片片濃密的松林,“豐”字形的松樹隨風搖曳,似乎能使觀者感受到陣陣濕潤的涼風撲面而來;溝壑里聚起團團雲霧,緩緩地向上升騰;山瀑下置一水磨磨坊,溪上架一木橋,在這世外桃源里留下人間煙火。作者的構圖與其他山水稍有不同,雖取全景,但不突出主峰,通過環繞著的松林將峰頂連成一個統一的整體,近、中、遠三個空間層次表現得自然得體。全圖的筆墨沉厚渾樸而不失腴潤秀雅,天趣盎然。坡石用淡墨作長披麻皴,再以焦墨、破筆點苔,有沉鬱清壯之韻。畫中屋宇,以界畫而成,表現了畫家懷有豐富的繪畫技巧。從此畫的藝術風格看,當是畫家的晚期作品。

畫家簡介

巨然,五代、宋初畫家。江寧(今江蘇南京)人,開元寺僧。工畫山水,師法董源水墨一派而有所發展,所作“淡墨輕嵐”,擅長表現江南煙嵐氣象和山川高曠之景。南唐後主降宋,隨至汴京(今河南開封),住開寶寺,於學士院繪《煙嵐曉景》壁畫,為時稱賞。其畫多用長披麻皴畫山,山頂多作礬頭(山頂石塊),以破筆焦墨點苔,並於水邊點綴隨風蒲草,林麓之間,布置以松柏卵石,風格蒼鬱清潤。後人將其與董源並稱“董巨”,為五代、宋初南方山水畫的主要代表,對後世影響頗大。存世作品還有《秋山問道》、《層崖叢樹》(台北故宮博院藏),《煙浮岫》軸(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等圖。

宋李唐萬壑松風圖

作品簡介

宋李唐萬壑松風圖宋李唐萬壑松風圖

名稱:宋李唐萬壑松風圖

類別:中國畫

作者: 李唐

年代:南宋

文物原屬:故宮舊藏

文物現狀:台北故宮博物院

簡介

絹本,設色,縱:188.7,橫:139.8厘米。

作品賞析

宣和甲辰為宣和六年(公元一一二四年),李唐時年已七十歲左右,可知是他南渡前的作品。他此時的畫法既有范寬畫風的影響,又具有一些新的特徵,反映出北宋末期的山水畫在繼承中的嬗變。本幅上鈐有南宋賈似道“悅生”葫蘆印,明初“典禮紀察司印”半印、清初梁清標及清內府鑑藏印,《石渠寶笈三編》著錄。

《萬壑松風圖》款識題於遠峰上:“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陽李唐筆。”可知作於一一二四年,其時李唐約七十歲左右,是南渡前的作品。畫面山峰高峙,山石巉岩,峭壁懸崖間有飛瀑鳴泉,山腰間白雲繚繞清嵐浮動。從山麓至山巔,松林高密,鬱鬱蔥蔥。山腳下亂石珠連,水流奔涌。大自然雄壯之氣撲面而來,給人以氣勢磅礴的感覺。李唐布局中取近景,突出主峰和崖岸,以造成迫在眉睫的視覺感受。山石皴法,融合了李成、范寬、郭熙諸家技巧,用多種皴法表現不同的石質,如主峰,上端用長釘皴刮鐵皴,中部偶爾參以解索皴;在山腰以下使用獨創的馬牙皴。此外還可以看出其後來創造出小斧劈、大斧劈的雛型。對皴法的運用是李唐在此圖中的最大特點,對後世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到現代還在為人們所學習探討。

萬壑松風圖是李唐在北宋畫院時的作品。這一幅畫在主峰旁邊的遠山上,題有「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陽李唐筆」。甲辰是宋宣和六年(1124),李唐已經步入高齡。儘管如,此畫中表現的山石仍然是雷霆萬鈞的陽剛力量。畫上的插雲尖峰。岡巒、峭壁,好像斧頭剛剛鑿過,對一片石質的山,表現山特別堅硬的感覺。山腰處朵朵白雲,好像是冉冉欲動,一方面把群山的前後層次感劃分出來,還使畫面有了疏密相間的效果,也使整個氣氛上有柔和調劑的一面,不會因為太密、太實而讓欣賞者有過份的壓迫感。山顛的叢樹,近樹的松林,有隱有現的石徑,加強了畫面幽深的情調。左方中景各有瀑有一線垂下,幾折而,轉成一灘溪澗,澗水穿石過,如聞聲響,真是畫到有聲就是詩。

是圖繪江南煙嵐松濤,礬頭重疊;深谷里清泉奔涌,溪畔濃蔭森森;沿著曲折的山脊,是一片片濃密的松林,“豐”字形的松樹隨風搖曳,似乎能使觀者感受到陣陣濕潤的涼風撲面而來;溝壑里聚起團團雲霧,緩緩地向上升騰;山瀑下置一水磨磨坊,溪上架一木橋,在這世外桃源里留下人間煙火。

在圖的左上石柱形的遠山中書:“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陽李唐筆”。該圖與《早春圖》《溪山行旅圖》,歷來被稱作宋畫之三大精品,圖上都署有作者的名款。宋以前的畫幾乎都無款。北宋初,開始在畫上落款,但尚不普遍。這三幅畫可謂開風氣之先。但細觀其落款,卻也意味深長:《早春圖》雖落在空白處,但字特別之小,不細觀無以辨認;《溪山行旅圖》則僅書“范寬”兩字於草葉間,900年後才被研究員用放大鏡發現;而《萬壑松風圖》則將款落在石柱內,遠觀或誤以為皴筆。不管作者的動機如何,有一點是明確的,就是作者不希望其名款讓觀者一目了然。這在中國繪畫史上,是漢字進入畫面的開始,而從廣義上講,則是中國書法進入繪畫領域的前奏,從此演繹出一幕幕書與畫相得益彰、融為一體的歷史。宋代的落款,不過是姓名或加上畫題、年號、時節等。元代畫壇漸以文人為主角,於是開始題詩,或記文於畫上,讓觀者明白畫家作畫的意圖,生髮聯想。但題款在畫中尚居次席。而到了明、清,似乎更講究書寫的技巧,或覺畫不足而以字補之,或畫之前預留空白以題長款,有時書法的表現似乎更強於畫。總之,書與畫開始平分秋色,融為一體,畫家兼善書法和詩文,變成理所當然的事了。

作者的構圖與其他山水稍有不同,雖取全景,但不突出主峰,通過環繞著的松林將峰頂連成一個統一的整體,近、中、遠三個空間層次表現得自然得體。全圖的筆墨沉厚渾樸而不失腴潤秀雅,天趣盎然。山腰處多多白雲,好像冉冉欲動,一方面把群山的前後層次感劃分出來,還使畫面有了疏密相間的效果,也使整個氣氛上有柔和調劑的一面,不會因為太密、太實而讓欣賞者有過分的壓迫感坡石用淡墨作長披麻皴,再以焦墨、破筆點苔,有沉鬱清壯之韻。畫中屋宇,以界畫而成,表現了畫家懷有豐富的繪畫技巧。由於李唐身歷兩宋畫院,個人的成就,影響力所及,幾可視為畫史上南北宋之間的承先吞後人物。像本幅畫中磅礴的氣勢,可謂承接范寬的「溪山行旅圖」,往後的南宋畫院名畫家,如馬遠、夏圭,其山石的描寫,直可視為系出於李唐了。李唐表現石面質感的用筆,稱作「斧劈皴」,是其筆法的一大特色。比起范寬、郭熙兩位前代的大師,由於主山的比例縮小,且去除了霧氣的使用,山水看來格外清晰,亦令觀者產生如臨其境、如在目前的感受,翻出了不同的山水氣象。

作者簡介

李唐,1066年生,1150年逝世,河陽三城(今河南孟縣)人。北宋末南宋初畫家。字晞古。初以賣畫為生,徽宗趙佶朝(1100~1125)補入畫院。高宗南渡,李唐亦流亡至臨安,以成忠郎銜任畫院待詔,時年近八十。擅畫山水,變荊浩、范寬之法,用峭勁的筆墨,寫出山川雄峻的氣勢。晚年去繁就簡,創“大斧劈”皴,所畫石質堅硬,立體感強。他畫的山水畫對南宋畫院有極大的影響,是南宋山水新畫風的標誌。兼工人物,初似李公麟,後衣褶變為方折勁硬,並以畫牛著稱。李唐的畫風為劉松年、馬遠、夏圭、蕭照等師法,在南宋一代傳流很廣,對後世影響很大。存世作品有《萬壑松風》、《清溪漁隱》、《長夏江寺》、《採薇》等圖.

明文伯仁萬壑松風圖

基本信息

明 文伯仁 萬壑松風圖明 文伯仁 萬壑松風圖

【名稱】明文伯仁萬壑松風圖

【年代】明代

【簡介】紙本設色,縱104.7、橫25.8厘米。

【現藏收藏】故宮博物院藏。

作品簡介

此圖以全景式構圖,畫草木華滋、峰巒重疊之山景。山下松竹茅舍,山腰白雲繚繞,山頂峰迴路轉,曲徑通幽。山巒用繁密的披麻和牛毛皴。樹木勾染工細,墨色變化豐富。畫法都出自王蒙,但秀中寓拙,構圖飽滿,反映了他的繁體山水畫面貌,具有代表性。本幅自識“萬壑松風。五峰山人文伯仁寫”。鈐“五峰”、“文伯仁”二印。右下角又鈐“德承”、“畫隱”二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