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池石壁圖》

《天池石壁圖》

《天池石壁圖》就是元四家之冠的元代山水畫家黃公望淺絳山水畫的代表作。於七十三歲時精心之作。圖繪蘇州以西三十里的天池山勝景。現在該畫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該畫是屬於絹本,設色,長度長139.4厘米,寬度長57.3厘米。

基本信息

(圖)《天池石壁圖》《天池石壁圖》

《天池石壁圖》為絹本設色,縱139.3厘米,橫57.2厘米,現藏於故宮博物院,是黃公望淺絳山水畫的代表作。畫面左上方有作者行楷書題款三行,曰:“至正元年十月,大痴道人為性之作《天池石壁圖》,時年七十有三。”鈐“黃公望印”朱文印、“一峰道人”朱文印、“黃氏子久”白文印。“至正元年”為1341年,黃公望時年73歲。

基本資料

名稱:《天池石壁圖》
類別:中國古畫
年代:元代
文物原屬:故宮舊藏

文物現狀

北京故宮博物院

簡介

(圖)《天池石壁圖》《天池石壁圖》

在畫史上, 黃公望與吳鎮、倪瓚、王蒙合稱為“元四家”, 被推為“元四家之冠”。對明、清山水畫影響巨大, 許多作品被當作範本。 黃公望的畫跡流傳至今, 據說有50幅以上。 黃公望著有《寫山水訣》一書, 對山水樹石的筆墨、設色、布局、結構、意趣等都有精闢論述, 此書被認為是南宋山水畫理論的真傳。《天池石壁圖》畫層巒疊嶂, 雜木長松, 構圖繁複而筆法簡潔, 煙雲流潤, 氣勢雄渾, 是黃公望自創的淺絳山水的代表作。

《天池石壁圖》就是黃公望淺絳山水畫的代表作。乃其七十三歲時精心之作。圖繪蘇州以西三十里的天池山勝景。左下三棵巨松高聳,雜樹林立,茅屋隱約其間。隔溪一大山拔地而起,層層盤桓向上。至右中,一池四邊石壁陡立,橋閣築於池中,飛瀑瀉水,此點題之筆也。構圖繁複,但用以勾畫的線條和皴筆則十分簡略。

大山通體以赭鋪底,然後以墨青、墨綠層層烘染出高低、遠近之層次。後人有“峰巒渾厚,草木華滋”之譽。董其昌極其欣賞黃公望,謂“元季四大家以黃公望為冠”,將黃公望奉為南宗山水的最高典範。而且身體力行,將黃公望的清逸秀拔、繁簡得宜化入自己的畫中,影響而及他的學生王時敏,併合王鑑、王翬、王原祁“四王”之力而將黃公望的繪畫風格推向極致。

此圖描繪的是蘇州以西吳縣境內30里的天池山勝景,層巒疊嶂、雜木長松、煙雲流潤、氣勢雄渾。畫面左下方三棵巨松高聳、雜樹林立,茅屋隱約其間。隔溪一大山拔地而起,層層盤桓而上。至右中,一池四邊石壁陡立,橋閣築於池中,飛瀑瀉水,為點題之筆也。

構圖

此畫構圖繁複,但用以勾畫的線條和皴筆十分簡略。大山通體以赭石鋪底,然後以墨青、墨綠層層烘染出高低、遠近之層次。後人對黃公望有“峰巒渾厚,草木華滋”之譽。明代董其昌極其欣賞黃公望,將他奉為“南宗”山水的最高典範。他還將黃公望山水畫中的清逸秀拔、繁簡得宜融入自己的畫中,影響到他的學生王時敏,併合王鑑、王翬、王原祁之力,將黃公望的繪畫風格推向極致。我們縱觀“四王”的全景山水圖,無論是構圖的繁複,勾皴的簡約、灑脫,還是用墨、設色的淺絳風格,都可以清楚地發現黃公望《天池石壁圖》的影響。

畫中描繪

重峰疊嶺的自然景色,遒邁俊逸、雄偉華滋,充分體現了黃公望匠心獨運的大家風範。張庚《圖畫精意識》中記敘此圖“混淪雄厚,嵐氣溢幅,真屬壯觀”。數百年峰巒,一峰一狀;幾十處茂林,一樹一態,極具山石樹木的形質神貌。

黃公望的畫一般不用濃烈的色彩,也不用大片的潑墨,更少有剛硬的線條。畫中圓松用線居多,著墨乾枯居多,充分顯示出一種明潤秀拔、溫雅和平以及鬆散柔和的氣氛,體現著豐富的筆墨韻味,不僅表達了畫家的主觀情趣,更寄託著作者對寄情林泉的嚮往。在這裡畫家並不以描摹實景為能事,山川、樹石只不過是畫家遣興抒懷的對象,折射出黃公望對現實生活的消極、淡泊、隱逸的態度,這也充分反映了元代山水畫家的傾向。

這種繪畫風格,也正是黃公望有別於王蒙、倪瓚、吳鎮的地方縱觀中國山水畫的發展,從唐末五代達到第一個高峰後,北宋的山水畫基本上繼承李成、范寬等北方派畫風,南宋則流行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水墨剛勁派畫風。元代趙孟頫托古改制,主張摒棄南宋,仿效北宋,遠法晉唐。黃公望繼趙孟頫之後,更多地著意於董源、巨然,水墨紛披、蒼率瀟灑、境界高曠,徹底改變了南宋後期院畫陳陳相因的舊習,把董源、巨然一派山水畫推向畫壇主流地位,開創了一代風貌。元畫的特殊面貌使中國山水畫的又一次變法得以完成。元畫的抒情性也溢於此卷。

評價

黃公望學畫生涯起步較晚,然由於生活坎坷,所繪山水,必親臨體察,畫上千丘萬壑,奇譎深妙,筆意尤為簡遠逸邁。這種繪畫風格,也正是黃公望有別於王蒙、倪瓚、吳鎮的地方。從黃公望的傳世作品中,既可以看到他年少時師從趙孟頫及五代、北宋畫家的痕跡,更有著明顯的南方畫家董源、巨然的風格,淡墨輕嵐、雲霧迷茫、林木秀潤、幽谷空寂。縱觀中國山水畫的發展,從唐末五代達到第一個高峰後,北宋的山水畫基本上繼承李成、范寬等北方派畫風,南宋則流行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水墨剛勁派畫風。元代趙孟頫托古改制,主張摒棄南宋,仿效北宋,遠法晉唐。黃公望繼趙孟頫之後,更多地著意於董源、巨然,水墨紛披、蒼率瀟灑、境界高曠,徹底改變了南宋後期院畫陳陳相因的舊習,把董源、巨然一派山水畫推向畫壇主流地位,開創了一代風貌。元畫的特殊面貌使中國山水畫的又一次變法得以完成。元畫的抒情性也溢於此卷。清代著名畫家惲壽平云:“元人幽秀之筆,如燕舞飛花,揣摩不得。又如美人橫波微盼,光彩四射,觀者神驚意喪,不知其所以然也。”此話準確地概括了元人的筆墨風格之美。

畫家介紹

黃公望(公元1269—354年),本姓陸,名堅,江蘇常熟人。出繼永嘉(今屬浙江)黃氏為義子,改姓黃,名公望,字子久,號一峰、大痴道人。工畫山水,宗法董源、巨然,晚年大變其法,自成一家。山水以淺絳為主。與吳鎮、王蒙、倪瓚並稱「元四家」。著有《寫山水訣》傳世。此圖繪江蘇常熟虞山名勝天池石壁的秀麗風光。層巒疊嶂,千岩兢秀,煙雲流潤,氣勢雄渾。

天池在畫面右上部,池上有水榭,兩岸石壁對峙。山下林木茂密,渾厚華滋,數間房舍散落其間,左下兩株高松聳立。山澗泉水,匯成一潭。潭水之上置水榭小橋。構圖繁密而不塞,筆法蒼潤簡勁,設色用赭石、墨青、墨綠烘染,即所謂「淺絳法」。左上自識「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十月,大痴道人為性之作天池石壁圖,時年七十有三」。鈐二印不可辨。本幅上方有元柳貫詩題。《大觀錄》、《寓意編》等書著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