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牛圖》

《牧牛圖》

《牧牛圖》北朝 佚名 壁畫 縱60厘米 橫33厘米 。 《牧牛圖》畫面用勾線法,線條質樸、沉著、勁健,色彩平塗。是新疆克孜爾第77窟的說法圖壁畫的部。此圖中尚殘留佛陀的膝部。右下方一角可見溪流,其上為一棕一白兩頭牛匍匐在地。牛的前面,為畫面中心人物蘭達,他扶著多癭的老樹棍,側目俯首,作凝神沉思狀。

注釋

《牧牛圖》《牧牛圖》
未牧第一
猙獰頭角恣咆哮,
奔走溪山路轉遙。
一片黑雲橫谷口,
誰知步步犯佳苗。
牧牛圖又名《普明禪師牧牛圖》,又名《禪宗十牛圖》,在佛教里流傳很廣,近人如台灣的聖嚴法師和耕耘居士皆有注釋或演講。本站站長亦試圖以自己淺見作些註解以圖拋磚引玉。
作者普明禪師不知何年代人,修行者都很少關心自己的名份,著書立說無非為續佛慧命普度眾生而已。觀此圖之構思皆出自真修實悟,從自性般若流露所出。
中國佛教禪宗自唐朝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正式開始過上農禪並重的生活。禪師在開示說法中少不了以日常生活的經驗來訓誡弟子精進修行。以牧牛來譬喻禪修方法並非偶然現象。
佛遺教經說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當制五根,勿令放逸入於五欲。譬如牧牛之人,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凡夫未修行(修行是指修正自己錯誤的思想和行為)前不知守法,不知持戒,胡作非為,造諸惡業。如狂牛野性難調難伏,被色身貪慾驅使侵犯別人的莊稼。
《法華經》把大菩薩的境界喻為大白牛,這裡把沉淪五欲的凡夫喻為頭角猙獰的黑牛。佛經中把善業叫做白業,把惡
《牧牛圖》《牧牛圖》
業叫做黑業。在禪修境界上凡夫閉目所見內心一團漆黑,即是被五蘊黑雲所障,若能證見自性無相光明即為或者有人要問,最初的黑牛從何進來?也就是說眾生從何而來,人類是不是上帝創造的?這個問題我想在大乘經典《法華經》中可以找到答案,或者看《圓覺經》也有所啟發。眾生本來皆具足圓滿光明的佛性,如王子住在王宮裡整天享受豐盛的物質生活,可能那天感覺這樣太無聊了,於是就離開王宮外出遊歷,最後竟迷失歸家的道路,也忘記了自己最初的王子身份,淪落為丐幫弟子!父王(諸佛)看其挺可憐乃派遣兩位得力親信(菩薩)與王子一起共事,爭取他的信任(四攝六度的修法),然後慢慢導歸王宮,等待時機成熟最後才告訴他的真相:原來“我”就是王宮的主人,一切財寶是自己本來具足的。

所以,凡夫不管是否修行,我們都要順其自然,時節因緣到了他自己就會發心去修行。不想修行的人因為還喜歡做乞丐,做乞丐還沒有做夠。那一天不想過乞丐的生活了自然會去尋找修行的道路。佛法是給有需要修行求解脫的人說的,不是賣膏藥在大街上叫賣。真心求佛法的人會遇上真正的佛法!

介紹

在寶頂大佛灣南崖西端,有一龕長達27米的巨幅組雕。畫面上山徑崎嶇,林泉幽靜;十牧人或揮鞭馴牛,牽牛徐行,或並肩耳語,橫笛獨奏。或袒胸露懷,憨然憩睡;十條牛或舔蹄飲水,或跪地而息;人景交融,風趣盎然,如詩似畫。這龕造像,便是大足石窟中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牧牛圖'。
'牧牛圖'首,刻有兩行大字:'朝奉郎知潤州賜紫金魚袋楊次公證道牧牛頌。'可見,'牧牛圖'是根據楊次公的'牧牛

《牧牛圖》《牧牛圖》

頌'而創作的。
楊次公,名傑,儒須人,自號無為子,舉進士,元豐中,官太常者數任,元佑時為禮部員外郎,出知潤州提點刑獄。楊傑對佛學頗有研究,曾遍歷禪林,尋師訪友,參尋知識,著有《無為集》十五卷,《別集》一卷。《蘇軾東坡集》中有《送楊傑詩序》。楊傑所作'證道牧牛頌',與蘇東坡所作《十八阿羅漢頌》一樣,皆為題前代名畫之作。
'牧牛圖'是借用牧人馴牛的經過,以牛比心,以牧人喻修行者,來表現佛門弟子'調伏心意'的禪觀修證過程,以及佛教禪宗'以心為主'、'見性成佛'的基本思想。禪宗認為,'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本性是佛,離性別無佛'。意即一切客觀存在及其變化,都是由主觀意識的'心'——這個萬物之主所決定的。
佛教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次,風吹幡動,兩個和尚見後各執己見,一個說是風動,另一個則說是幡動。六祖惠能見其爭論,便說:'不是風動,也非幡動,是人之心動。'這實際是認為要求解脫,只要自己修心煉性,自悟淨心即可,不必到心外求佛。'牧牛圖'所要表述的正是這樣一種見解。
在佛典中,以牛作喻者甚多。如唐宗意禪師著有《牧牛十詩》,宋師遠大師著有《十牛圖頌》,《阿含經》中有牧牛十二法,《放牛經》中有比反十一事,《五燈會元》中有福州大安禪師拜見百丈懷海禪師時以牛比佛性的問答、但儘管這樣的記載不少,而在石窟藝術中表現此類題材的作品卻十分少見,類似'牧牛圖'這樣的石雕造像則可謂首出。

組成

《牧牛圖》《牧牛圖》
牧牛圖'從左至右共分為十組,每組均刻有一則頌詞,大部分漶滅不清。
1'未牧'。一頭壯牛因未受牧人放牧,心性蠢犟,正昂頭怒吼,欲向山上奔去。牧童見狀,忙雙手緊曳韁繩,橫 目 以對,與牛抗爭。
2'初調'。牧童身背斗笠,左手強拉韁繩,右手揚鞭。牛雖回首,但仍倔犟,與牧童相持不下。
3'受制'。牛昂首翹尾,似從山中奔出。牧童頭扎髮結,身穿圓領對襟汗衫;左手揚鞭,右手牽繩,立於牛首,作 放牧狀。有頌詞云:'芳草綿綿信自由,不牽終是不回頭。,雖然牛是知人意,萬去低昂不易收。'
4'回首'。牧人頭戴斗笠,身披蓑衣,腰捆鳥籠,輕挽韁繩,悠閒自若。此時山中似風雨大作,狼嚎虎嘯,一隻猛虎張牙舞爪,正向牛撲噬而來。但牛視而不見,毫無驚恐之狀,躲避之意。
5'馴伏'。一個牧童與第6組中的牧童坐于山之石上,並肩依偎。兩人好似剛剛說完悄悄話,正在會心發笑。站在右側的牛瞪眼豎耳,正在偷聽主人娓娓動聽的談話。
6'無礙'。經收入調伏,牛曲腿跪地,伸頸飲溪水。意即牛的犟性雖有收斂,但貪慾未斷。牧童與第5組的牧童坐在一起。
7'任運'。小溪邊,一頭牛悠閒站立,正欲飲水。牧人面呈微笑,眼視前方,左手挽繩,右手指牛。頌詞云:'牛鼻牽順鼻無繩,水草□□性自任,澗下山蔭無定止,朝昏不免□□尋。'
8'相忘'。一頭牛低頭伸舌舔蹄。牧人頭微左側,雙手交於腹前,赤足坐在峭石上,恰然忘情,凝神傾聽著第9組中老牧人吹奏的牧歌。頌詞云:'萬象忘機無所坐J,生身全白□出沒,□顧千頃花□□,□出□只誰□明。'
9'獨照'。一頭牛站在岩壁下,引頸向上,痛飲山泉。一位頜下長髯的老牧人倚岩而坐,獨奏橫笛。那悠揚的笛聲,本僅吸引了第8組中放牧的同伴,而且連在天空中飛翔的仙鶴聽見後也為之卻步,喧立於老牧人的身旁。
10'雙忘'。牛經不斷調服,已由放蕩不羈變得溫順服貼。它四腿跪伏,臥地而息。牧人袒胸裸腹,在樹蔭下仰身憩睡;頭頂上方的小猴倒吊樹上,用手去抓他的衣服,他竟毫無感覺。意即牧人的'心'經過不斷修證,已由'心猿意馬'變得'物我雙忘'。頌詞云:'高臥煙霞絕諸□,牧童閒坐□無□,欲尋古□□祥□,去住人間得自由。'

經過'牧牛圖'的十組修證,雖已使修行者有所覺悟,但畢竟還未證得佛果,所以還需繼續修證。於是,在'牧牛圖'後,又雕刻了以'問法'為主題的'圓覺洞'。

相關詞條

齊白石近、現代中國畫家、篆刻家

齊白石(1863-1957)近、現代中國畫家、篆刻家。原名純芝,後名璜,字渭清,又字蘭亭,號瀕生,別號白石山人、寄園、寄萍、寄萍堂主人、老萍、萍翁、寄幻仙奴、阿芝、木居士、老木一、三百石印富翁、杏子塢老民、借山吟館主者、借山翁、星塘老屋後人、湘上老農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