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唐人暮雨牧牛圖

跋唐人暮雨牧牛圖

跋唐人暮雨牧牛圖,為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為《暮雨牧牛圖》所作的跋,行文言簡意賅,由近及遠,抒發了對故人的思念之情。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跋唐人暮雨牧牛圖》
【作者】朱熹
【年代】南宋
【體裁】題跋

作品原文

予老於農圃,日親犁耙,故雖不識畫而知此畫之為真牛也。彼其前者卻顧而徐行,後者驤首而騰赴,目光炯然,真若相語以雨而相速以歸者。覽者未必知也,良工獨苦,渠不信然?
延平余無競出示此卷。 卷中有劉忠定、鄒忠公題字,覽之並足使人起敬。而龍山老人又先君所選士而余所嘗趨走焉者也,俯仰存沒,為之慨然。因識其後而歸之。

注釋譯文

注釋

全文由物及情,因情而作。
予老於農圃,日親犁耙,故雖不識畫而知此畫之為真牛也。
於,在; 圃,菜園; 日,每天; 犁耙,平地的工具; 故,因此; 而,轉接連詞,卻;
譯文:我在經常在農村中生活,每天和犁耙在一起,所以雖然不懂畫,卻知道這幅畫畫的是真牛。
這句話寫了作者識畫的緣由,並評價畫師畫得逼真。
彼其前者卻顧而徐行,後者驤首而騰赴,目光炯然,真若相語以雨而相速以歸者。
彼其,它們,指畫中的牛; 卻顧,回頭看; 徐,慢慢地; 驤首,馬疾行而高抬頭;
炯然,明亮的樣子,這裡指牛的眼睛明亮有神的樣子,炯,(目光)明亮有神;
若,好象; 相,互相; 語,名詞作動詞,告訴; 雨,名詞作動詞,下雨; 速,催促
譯文:那畫中前面的牛回頭看,慢慢地走,後面那頭牛昂著頭快步走來,目光明亮,好象互相告訴說下雨了,並且相互催促著回家的樣子。
這句話不僅描繪了牛的逼真神態,也寫出了作者賞畫時的情趣。
覽者未必知也,良工獨苦,渠不信然?
覽,看;良,好;工,畫工;獨,獨自;苦,費盡心思,苦心孤詣;渠,難道; 信,實在,真實; 然,這樣;
譯文: 看(畫)的人不一定知道,優秀的畫工獨自苦苦用心,難道不是確實如此嗎?
這句話寫出了作者對這幅畫的見解。
延平余無競出示此卷。
譯文:延平的余無競拿出這幅畫給我看。
這句話點明了這幅畫的由來。
卷中有劉忠定、鄒忠公題字,覽之並足使人起敬。而龍山老人又先君所選士而余所嘗趨走焉者也,俯仰存沒,為之慨然。因識其後而歸之。
足,足以; 選,選拔; 趨走,拜訪; 俯仰存沒,思念活著與死去的親朋,沒,通“歿”,死;
慨,感慨; 因,因此; 識,通“志”,記; 歸,還; 之,他,代余無競;
譯文:畫中有劉忠定、鄒忠公的題字,看了足以使人產生敬意。龍山老人又是我父親當考官時所錄取的,並且是我曾經拜訪過的人,思念活著與死去的親朋,為他們感慨。就在這幅畫後面寫了幾句話,一併歸還給主人。
這幾句話交代了題字的用意及作者由畫中已有題跋所生髮的感慨。

譯文

我在農田中生活到老年,每天和犁耙在一起,所以雖然不了解畫卻也知道這幅畫的是真牛。畫中前面的牛回頭看,慢慢地前進,後面的牛疾行而高抬頭跳著跑來,目光明亮,真像把下雨的訊息互相告訴,互相催促著回家。看畫的人不一定知道畫家一個人苦苦用心,難道不實在如此嗎?
延平的余無競把這畫卷拿出來給我看。畫中有劉忠定、鄒忠公題的字,看到它們足以讓人產生敬意。而且龍山老人又是我死去的父親所選拔的士人,又是我曾經拜謁過的人,思念活著和死去的親朋,為此感慨。於是在後面記下幾句話然後還給他。

作品賞析

該文是作者給唐人所繪的《暮雨牧牛圖》(圖已失傳)寫的一篇題跋。題跋,是中國書畫的一種鑑賞形式。據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題者,標其前,跋者,系其後也。”也就是指書畫、碑帖、書籍上的題識等。“題”的字數較少,僅與題目、作者等內容相關,“跋”的字數較多,不妨長篇大論。但兩者往往又是合而為一地加以指稱。當我們見到一件文學或書畫作品,鑑賞之餘,有所感想,於是形成了一篇鑑賞的文章,這篇文章,在文體上便屬於“跋”。文體上的“跋”,是相對於“序”而言的。“序”亦稱“引”,它也是對一件作品鑑賞之餘的感想,但一般專門針對文學作品,當這件作品被刊印出來,“序”文便被置於它的前面,而“跋”文則被置於它的後面,所以也稱“後序”,與作品本身一起刊印成書。當然,也有的書畫題跋,不一定題寫在經過裝裱的作品上,而是獨立於書畫作品之外的,那就純屬文學的性質了,如傳世的《東坡題跋》、《山谷題跋》等,便是如此的情況。
該文從內容上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描繪了《暮雨牧牛圖》,並表達了對於作畫者高超技藝的讚美;第二部分睹物思人,表達了對於往事的懷念和對於時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文章用筆凝鍊,筆法老到,狀景生動,寫情自然,一覽一嘆之間,給人以無盡的遐想和感嘆。

教學分析

一、教學目標

1.了解朱熹和他的作品;
2.掌握《跋唐人暮雨牧牛圖》中的主要文言詞語;
3.理解《跋唐人暮雨牧牛圖》的大意;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掌握《跋唐人暮雨牧牛圖》的篇章結構;
2.了解《跋唐人暮雨牧牛圖》的寫作特點。
3、了解《跋唐人暮雨牧牛圖》中文言虛詞“而”的不同用法。

三、教學課時

一課時

四、教學內容

【寫法分析】
1.開篇親切自然引入主題,結尾點題簡明扼要;
2.文筆清新,描摹真切形象;
3.段與段之間過渡自然。
【文言虛詞“而”在文中的不同用法】
故雖不識畫而知此畫之為真牛也,轉接連詞,卻;
彼其前者卻顧而徐行,順接連詞,表並列,不譯;
後者驤首而騰赴,順接連詞,表並列,不譯;
真若相語以雨而相速以歸者,順接連詞,表承接,不譯;
而龍山老人又先君所選士,順接連詞,表承接,不譯;
而余所嘗趨走焉者也,順接連詞,表遞進,不譯;
因識其後而歸之,順接連詞,表承接,不譯;

作者簡介

朱熹(1130~1200)字元晦,號晦庵,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是中國歷史上繼孔子之後的又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
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生於尤溪縣。14歲時父病逝,寄居崇安五夫。19歲時,以建陽籍參加鄉試、貢試。榮登進士榜。他一生為官九年,先後擔任同安縣主簿、知江西南康軍、湖南潭州知州、兩浙東路常平茶鹽公事、煥章閣待制、侍講(皇帝的老師和顧問)、知福建漳州等職。慶元六年(1200年)十一月初九,逝世於考亭,歸葬於建陽唐石里(今黃坑鎮)大林谷。
他一生剛正不阿,無意仕途。平生致力於著書立說、創辦書院、講學傳道,是我國繼孔孟之後的一代宗師。如果說孔子是中國早期儒學的權威代表者的話,那么朱熹則是中國後期儒學的集大成者。他著的書被元、明、清三朝代定為開科取士的必讀之收;他的哲學觀點影響我國封建社會末期長達600多年時間;迄今仍對中國傳統優良文化的發展起到承先啟後和無可替代的作用。
他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繼承了北宋程顥程頤的理學,完成了客觀唯心主義的體系。認為理是世界的本質,“理在先,氣在後”,提出“存天理,滅人慾”。學識淵博,對經學 、史學、文學、樂律乃至自然科學都有研究。其詞作語言秀正,風格俊朗,無濃艷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語看得出都經過斟酌推敲,比較講究。但其詞意境稍覺理性有餘,感性不足,蓋因其注重理學的哲學思想故也。代表作有《菩薩蠻》(一)、《水調歌頭》(一)、《南鄉子》、《憶秦娥》(二)等。其中以《菩薩蠻》(一)最有特色,該詞運用回文,每兩句互為顛倒,八句共四對,十分自然和諧,毫不牽強,而且頗有意境,構思之精巧極矣,足見晦庵對語言的駕馭能力。除詞外,還善作詩,《春日》和《觀書有感》是他最膾炙人口的詩作。其詞結有《晦庵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