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家廟鎮

但家廟鎮

但家廟鎮位於霍山縣東北部,與金安區、裕安區接壤,並緊鄰霍山縣生態工業園區。區位優勢十分明顯。境內的大河廠集鎮距霍山縣城7公里,距六安37公里,距合肥僅1小時左右車程。交通十分便捷。105國道穿境而過,即將動工興建的商景高速公路也橫跨境內。全鎮面積72平方公里,轄13個村,一個居委會,人口1.57萬。但家廟鍾靈毓秀,人傑地靈,良好的生態環境孕育了秀美的自然風光,留下不少罕為人知的人文景觀。

基本信息


鄉鎮介紹

但家廟鎮但家廟鎮
但家廟鎮位於安徽省霍山縣東北部,緊鄰霍山縣生態工業園區,面積72平方公里,轄5個村,人口1.58萬。

但家廟資源富饒,物華天寶。典型的低山丘陵地形賦予全鎮較為豐富的物產資源。境內盛產稻米、板栗茶葉。經過培育發展,現已建成萬畝優質稻米,5000畝優質茶園,8000畝優質栗園,3000畝瓜類四大種植基地,形成三黃雞、生豬、山羊、水產四大養殖基地。依託本地資源,精米加工、茶葉精製等一批農產品加工企業應運而生,初具規模。

但家廟鍾靈毓秀,人傑地靈。全鎮森林覆蓋率達60.3%,良好的生態環境孕育了秀美的自然風光,留下不少罕為人知的人文景觀。境內河渠交錯,山巒疊嶂,七座小二型水庫點綴其間,觀音岩、復覽山等自然景觀旑旎動人。豪珠嶺上,有始建於明貞觀年間的古剎東觀禪院;舒家祠旁,有皖西紅色革命先鋒舒傳賢故居;復覽山上,留有“漢武南巡迴鑾登此復覽南嶽”的碑文,所有這些,均極具觀光旅遊開發價值。

但家廟環境宜商,工貿興旺。105國道穿境而過,商景高速橫跨境內。境內建有110KV變電所,通信、金融服務高效便捷,勞動力資源豐富。特別是歷屆鎮黨委政府矢志強力推進工業發展,催生了工業企業和民營經濟的較早起步和較快發展。20世紀90年代中期,但家廟曾一度躋身“皖西經濟實力十強鄉鎮”行列。安徽世林集團以但家廟為起點迅速崛起為省內知名的大型企業集團,華安建築、雁江印務等一批規模企業取得長足發展,企業實力大幅提升,多次榮獲市級以上表彰獎勵。全鎮初步形成建築、建材、彩印包裝、石料開採等四大門類主導產業。

但家廟社會安定,民風淳樸。作為大別山革命老區霍山縣東大門,但家廟人民勤勞純樸,社會治安良好,經濟持續發展。受惠於工業和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但家廟鎮人民民眾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近年來始終位居霍山縣鄉鎮前列,2004年底戶均存款餘額達8000餘元。

但家廟一派生機盎然景象。全鎮人民在鎮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堅持科學發展觀,奮力拚搏,開拓進取,與時俱進,正全力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和信息化進程,著力把但家廟打造成大別山下淠水河畔的工業重鎮、農業大鎮、經濟強鎮和新興旅遊文化村鎮。

經濟發展

但家廟鎮栗園基地
但家廟鎮地處霍山縣東北部,緊鄰霍山經濟開發區,總面積72平方公里,轄5個村,人口1.58萬。至2007年底,全鎮共有民營企業33家,其中工業企業23家、規模工業企業6家,個體工商戶526家,工業總產值1.18億元,企業實現利稅839萬元,財政收入16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645元,位居全市鄉鎮經濟排行榜前列。全鎮已初步形成建築建材、彩印包裝、機械加工、輕工紡織四大主導產業,工業主導地位逐步確立,鎮域經濟實力得到進一步加強。

但家廟鎮始終堅持“強工重農抓基礎,興鎮活商促發展”的發展思路,努力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工業經濟迅猛增長。知名企業安徽世林集團曾在該鎮崛起並逐步走向世界。現代農業穩步發展。種植業,建成了7000畝優質稻米基地,10000畝栗園基地,5000畝優質茶園,3000畝西瓜、打瓜基地。養殖業,波爾山羊、三黃雞、水產等形成了一定規模。基礎設施和集鎮建設步伐加快。實施了鎮、村、組暢通工程,全鎮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實施了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規劃建設了但家廟“商貿小區”和大河廠“工業小區”,兩集鎮規模不斷膨脹,特色日益凸顯。其中大河廠“工業小區”逐漸成為外地客商投資興業的一片熱土。

但家廟鎮堅持把發展工業經濟作為富民強鎮的根本途徑,著力為工業企業發展打造平台,營造氛圍,提供周到服務,切實加強培育、扶持和引導力度,全鎮工業經濟發展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在招商引資主戰略的帶動下,但家廟鎮工業企業增速加快。在華安建築、世林電光源設備、雁江印務、利達紙業、華成皮具、宏翔織造六大規模工業帶動下,已形成建築建材、彩印包裝、機械加工、輕工紡織四大主導產業。

社會服務

但家廟鎮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證
為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但家廟鎮立足自身優勢,確立了今後一個時期的發展規劃。即:以招商引資為主要抓手,大力實施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和旅遊開發四大戰略,逐步把但家廟鎮打造成農業大鎮、工業重鎮、旅遊新鎮和經濟強鎮。

但家廟鎮由於歷史等多方面原因,教育設施落後。鎮中心學校加大了爭取項目力度,爭取義教項目資金100多萬元,完成了中心學校教學樓工程;投入危改資金50餘萬元,興建胡大橋國小教學樓工程;爭取勞動部助學項目資金50餘萬元,興建團墩國小教學樓。同時對全鎮中國小進行了危房改造,危房面積逐步減少,校容校貌大為改觀。

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施過程中,該鎮嚴格兌現“三戶”參合民政補助政策,全鎮各村組自下而上,認真摸排,確認全鎮140戶五保戶和15戶優撫戶,共155人享受民政參合資金補助。同時,搞好基金管理,嚴格專用票據管理,堅持票款通行,參合資金及時繳入鎮收入過渡專戶。對全鎮300多戶舉家外出戶,動員其親戚及時與其聯絡,完善委託參合手續。對極少數尚未聯絡上的農戶,鎮村分別予以登記造冊,並安排專人負責聯絡參合事宜。全鎮已完成4100餘戶14000農業人口的參合籌資任務,農戶參合率已達95%以上。

考古遺址

但家廟鎮祭壇遺址
安徽省文物局、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霍山縣但家廟鎮大河廠村戴家院遺址進行了正式發掘。發掘面積600多平方米,發現西周時期的祭壇1座以及與之相關的紅燒土建築3處、大型排房1座、木樁遺蹟3個,另有大量柱洞、少量灰坑,此外還發現了較多的木頭堆積、葦席及其他植物遺存等。出土了數量較多的小件青銅器陶器,以及少量木器、石器和鑄銅石范,並發現了龜甲等。

經發掘得知,遺址的四周邊緣系用黃色生土逐漸堆墊而成,略高於中間,幾乎沒有包含遺物。在遺址的最早期,黃土圍繞的中間地帶略低洼,為一層類似淤泥的堆積,其間保留了較多的木頭堆積,還有少量木器,部分木頭上可見簡單加工的痕跡。在木頭堆積中間,可見不少蘆葦稈,並發現了數片應為葦席類的編織物,龜甲也出土於附近。其後四周黃土逐漸墊高,中間低洼處則相應堆積多層十分疏鬆的黑色土層,因夾雜大量炭粒或草木灰而顯黑色,並有一定量的陶片等遺物。每層黑土層之上常墊有一層厚薄不等的黃土,形成一個相對平整而硬實的活動面。

出土的遺物數量不多,陶片的數量非常少,小件陶器只有個別的紡輪、拍、墊,可復原的器形有鬲、豆、罐、盉等。其中的把手呈卷尾狀,尾部上翹,部分尾端飾成鳥形,是皖西一帶的典型器形。石器只有極少量的殘鐮、殘刀等,另有一件形制完整的石范,為2片合范,范上的鑄口、綑紮凹口均保存完好。銅器及殘銅片發現了近20件,器形有斧、鑿、鏃、刀等。此外,還發現了一件木槌形器,保存較為完好。蘆葦席殘片發現較多,出土時編織形狀十分清晰。另外還有少量竹子、一片龜腹甲,龜甲已嚴重炭化。

六安鄉鎮(三)

主要是詳細介紹福建的各鄉鎮情況,使搜尋者一目了然,了解當地的風俗民情。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