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井鎮

馮井鎮

馮井鎮位於霍邱縣西北部,面積121平方公里,耕地86700畝。共14200戶,53000餘人。轄26個行政村,174個村民組,47個黨支部,1978名黨員。這裡交通便利,資源豐富,105國道橫穿全境,阜六高速貫穿南北,境內全長17.4公里,火石山工業園聞名遐邇。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民風淳樸。馮井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勞務輸出工作,始終將其作為一項重要產業緊抓不放,立足自身優勢,充分挖掘市場潛力,全力搞好後方服務,積極幫助外出務工人員解決子女就學、土地流轉等方面的困難和問題,使全鎮勞務輸出業呈現出蓬勃發展之勢,2001年實現輸出勞力1.5萬人,創收9000多萬元,有效地增強了地方經濟實力。

基本信息

鄉鎮簡介

位於霍邱縣西北部,距縣城34公里。105國道和在建中的商景高速公路穿境而過,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

顯,礦產資源豐富,李樓鐵礦座落其境,發展迅速。全鎮面積121平方公里,下轄黃虎、腰屋、杭廟、周樓、八里村、馬鞍山、桃樹園、周圩、團山、雙圩、蠍子山、中軍樓12(原26個村經合併後只有12個)個行政村,5.7萬人。以農業為主,產小稻、小麥、油菜籽。鄉鎮企業產品以水泥板、石料、磚瓦為主。馮井人文薈萃,紅一方面軍參謀長徐克勛,為牛廟村人。 原紅軍高級將領、紅四方面軍參謀長李特誕生此地。文化氣氛濃厚,馮井農民文化藝術團多次在市、縣比賽中榮獲大獎。 1949年建馮井鄉,1958年成鄉鎮企業產品以水泥板、石料、磚瓦為主。紅一方面軍參謀長徐克勛,為牛廟村人。

李特故居李特故居

創了三個文明建設比翼齊飛的新局面,“馮井現象”聞名全國。

經濟發展

李樓鐵礦李樓鐵礦

李樓鐵礦位於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馮井鎮境內,設計年採選原礦

500萬噸,年產鐵精礦187.2萬噸。項目遵循資源有效利用、生態環境保護及節能、降耗、減污的基本原則,從開採到選礦全過程按照清潔生產理念進行設計,採用階段充填採礦法,能夠有效減小採空區面積、提高礦石回收率、減少廢石尾砂占地等,符合礦山清潔生產技術要求。該項目實施對加快霍邱鐵礦資源開發利用,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發揮了重大作用。

堅持科學發展觀,圍繞“穩農、重工、活商、興鎮”發展戰略,開創了三個文明建設比翼齊飛的新局面,勞務經濟更是獨樹一幟,鎮黨委政府積極引導民眾從事運輸、建築裝潢、被套加工、電腦經營等行業,馮井鎮及周邊地區的農民,在北京中關村艱苦創業,建立了一百多個電子行業公司,占據著中關村60%以上的電腦中央處理器(CPU)市場,取得了豐碩成果,“馮井現象”聞名全國。

勞務輸出勞務輸出

彈被套是馮井人的一大特長,全鎮從事彈被套經營的民眾有3000多戶,5000多人,主要集中於宋郢、趙圩、

團山、中軍、蘇廟、貓台等村,呈現四大特點:一是以家庭為單位。大多數外出彈被套民眾都以家為單位,夫妻、父子、兄弟一塊外出共同經營。二是分布較廣。他們以小四輪拖拉機為運輸工具,足跡遍布十幾個省的城鄉各地。三是季節性較強。多為農閒而出,農忙而歸,務農、經商兩不誤。四是收入較高。人均年收入達6000元以上。另外,馮井鎮的運輸服務業、建築裝璜業也發展較快,從業人員多,效益好、影響大。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51793 男 26910 女 24883 家庭戶戶數 13301 家庭戶總人口(總) 51774 家庭戶男 26893 家庭戶女 24881 0-14歲(總) 12643 0-14歲男 6883 0-14歲女 5760 15-64歲(總) 35736 15-64歲男 18410 15-64歲女 17326 65歲及以上(總) 3414 65歲及以上男 1617 65歲及以上女 1797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51589

下轄村

馮井鎮下轄村引白廟村 宋郢村 貓台村 黃虎廟村 蘇廟村 腰屋村 馬圩村 上園村 牛廟村 彭店村 杭廟村 梓廟村 周樓村 新街村 聯郢村 八里莊村 屠瓦房村 馬鞍山村 桃樹園村 杜老莊村 周圩村 何崗村 團山村 雙圩村 蠍子山村 中軍樓村

特色產業

馮井鎮馮井鎮

馮井鎮位於霍邱西北部,人口5.3萬,2002年外出務工人員達到1.5萬人,勞務收入9000萬元。馮井鎮發展勞務經濟有以下特點:首先是選準特色產業,突出重點行業,實行規模輸出。外出人員主要集中在電腦經營、彈被套、運輸服務、建築裝潢等四個領域。 “馮井現象”曾作為典型宣傳。該鎮勞務輸出依託特色產業,突出重點行

業,採取規模輸出,重點抓好電腦經營、被套加工、商貿服務、建築裝潢等四大行業。全鎮在北京等地經營電腦的人員有1000多人,農閒外出進行被套加工的有5000多人,常年在蘇州蠡口等地從事商貿經營的有5000多人,外出從事建築裝潢的達數千人,四大行業從業人員占外出人員80%以上。鎮黨委、政府積極發揮橋樑紐帶作用,大力發展勞務中介組織,開展各項服務,還先後十幾次赴北京、浙江、江蘇等地解決糾紛,為本鎮務工人員避免損失100多萬元。該鎮還積極制訂落實各項優惠政策,鼓勵致富人員返鄉創業。該鎮返鄉人員創辦個私企業200多家,年可實現產值7000多萬元,創利稅700多萬元。

全鎮在中關村做電腦生意的民眾近千人,租賃櫃檯500多個,有100多人辦起了自己的公司,公司資產均在100萬元以上,所僱工人多為大中專畢業生,月薪2000元左右,他們自己人均年收入達數十萬元,大多擁有豪華的轎車、漂亮的房子。馮井人的電腦生意呈現出以中關村為中心向全國各地輻射的態勢,南京、廣州、太原、合肥、上海等大中城市的電腦市場都有馮井人開辦的公司。

馮井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勞務輸出工作,始終將其作為一項重要產業緊抓不放,立足自身優勢,充分挖掘市場潛力,全力搞好後方服務,積極幫助外出務工人員解決子女就學、土地流轉等方面的困難和問題,使全鎮勞務輸出業呈現出蓬勃發展之勢,2001年實現輸出勞力1.5萬人,創收9000多萬元,有效地增強了地方經濟實力。

旅遊資源

李特故居李特故居

李特故居原稱徐家老樓,坐落在霍邱縣馮井鎮牛廟村,占地面積700平方米,有坐北朝南房屋三進九間,始建於清朝中晚期,第一進為門樓和下客廳,第二進為中客廳,第三進為上客廳,後進的地面都高於前進。現第一進已損毀不存。故居為磚木結構,具有典型的清代風格。 李特原名徐克勛,1902年出生於安徽省霍邱縣馮井鎮。1924年,被中共選派到蘇聯學習。1925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30年秋,李特奉命回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李特為鄂豫皖、川陝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和發展,為紅四方面軍的發展壯大,作出了重要貢獻。紅軍長征時,他任紅四方面軍副參謀長、紅軍大學教育長,隨右路軍行動。在長征路上,他受陳昌浩的指派,策馬追趕毛澤東,阻攔紅軍北上,可謂其人生最大污點。不過,在毛澤東的勸說下,李特最後還是沒有強行阻攔中央紅軍的北上行動,帶著部分紅四方面軍人員愴然南返。1936年11月,李特擔任西路軍軍政委員會常委、西路軍參謀長。西路軍失敗後,與李先念等一起指揮西路軍餘部轉入祁連山打游擊。後在中央代表的接應下,進入新疆。1937年11月,李先念等人從新疆返回延安不久,李特被誣指為托派分子,於1938年初在新疆迪化(今烏魯木齊)慘遭殺害。他的遇害,是黨內鬥爭的犧牲品,是被冤枉的。1996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填發革命烈士通知書,追認李特為革命烈士。

六安鄉鎮(三)

主要是詳細介紹福建的各鄉鎮情況,使搜尋者一目了然,了解當地的風俗民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