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城縣

交城縣

交城縣是山西省呂梁市的下轄縣,位於呂梁山東麓,山西省中部,晉中盆地西緣,北枕呂梁,南帶汾河,東據太原,西臨方山、離石。距省城太原51公里,屬城郊型通衢熱線,是呂梁的東大門,省城太原的近郊縣,中國公路主幹線307國道縱橫交匯境內,大運高速、夏汾高速公路交匯於此,太中銀鐵路穿境而過。交城縣具有很深的歷史文化,交城鼓書、交城蓮花落具有濃郁的交城特色。2010年,交城縣財政總收入完成10億元,是2005年4.04億元的2.48倍,年均遞增19.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546元,比2005年增加4785元,年均遞增11.3%。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交城縣 交城縣
交城縣置縣始於隋開皇十六年(596年),隋代縣境北連婁煩郡,西北接離石郡,南鄰西河郡,為太原郡西、西北、西南界地。
唐天授年間,縣境北鄰太原府靈川縣,南鄰武興縣,東鄰清源縣,西南鄰汾州隰城縣,西鄰石州離石縣,為太原府西部界地。唐末,縣境北界至古交河北閣上,北為憲州元池、天池二縣;西北與石州離石、方山二縣相接;西南至汾州隰城縣一道川,為太原府西部、西北部界地。

宋代,交城縣西部與石州交界,北部先後與憲州、靜樂縣、嵐州交界,西南與汾州西河縣交界。縣境北至古交河北交城山,南至縣治城南汾河北岸,西南至文水縣廣興村,東至石千峰,西北境至孝文山。南北頂點直距最寬68公里,東西頂點直距最長80公里。

金元時期,境域略同於宋。明代中期,縣境東至清源縣高白村10公里,東南至文水縣西北安7.5公里,南至文水縣石侯村5公里,西南至文水縣開柵鎮10公里,西至永寧州劉王暈山90公里,西北至永寧州赫赫岩山110公里,北至靜樂縣天池川75公里,東北至陽曲縣蘭伏村50公里,為太原府南部偏西界地。縣境北起下馬城南,南至城南汾河南岸,直線相距74公里;東南起汾陽村南、西北到孝文山直線相距73公里。

明代天啟年間,文水縣以大陵易交城縣土安川。此後及清,境域北至下馬城北,與靜樂縣接壤,南北頂點直線相距約80多公里,總面積約為3138平方公里,其中山區面積占交城縣總面積的96.1%;東南平川占交城縣面積的3.9%。

交城縣 交城縣

民國初期,境界北至靜樂縣下馬城南;東北接陽曲縣曹坪、河口;西至孝文山與離石、方山為界;南至文水縣石候村、開柵鎮;東至三縣嶺與清源縣接壤;西南至三道川北與汾陽縣境相連。東西、南北頂端直距寬、長均為80公里。跨緯度42′,跨經度56′。總面積為2 937.51平方公里,山區占交城縣總面積的95.8%。東南平川占交城縣總面積的4.2%。

抗日戰爭時期,陽曲縣大川地區,文水縣開柵、峪口一帶,汾陽縣一、二、三道川於民國三十年(1941年)劃於交城縣(交城、交西),交城縣總面積為3433.4平方公里。

新中國建立初,縣北境以汾河為界,接陽曲縣河北部地區;東境以石千峰為界,接太原市西山地區;余界同於民國。其時南北境端點直距52公里,東西境端點直距77公里。東北界距省會太原僅20公里,為太原西部要地。交城縣總面積2820平方公里。東南平川面積123.4平方公里,占交城縣總面積的4.38%。

1958年,將北山古交地區961平方公里劃於太原市。

1971年,交城縣永田公社劃歸婁煩縣。橫尖公社劃歸方山縣,中莊、會立、東社公社劃歸文水縣;同年將文水縣東境劃歸交城縣149平方公里,縣境總面積為792平方公里。政區變動後,平川面積增加為284平方公里,占交城縣總面積的35.83%。

1972年,水田公社復歸交城縣。交城縣總面積為1 153平方公里。此後12年。縣境西北與婁煩、方山、文水三三縣接界。西界接文水中西川,南界隔汾河與祁縣相向,東與清徐、北與古交區為鄰。西端大塔西北、東端南白鄉西社村東南直線相距最長75公里;北端花果頭村北,南端黃崖村南直線相距最寬21公里。山區面積占交城縣總面積的75.37%,平川面積占交城縣總面積的24.63%。

1984年1月,橫尖、中莊、會立、西社4公社境域復歸交城縣,南自、南安、南莊、西城四公社境域復歸文水縣。是為現轄境域。

行政區劃

至2013年,交城縣轄6鎮4鄉,142個行政村,254個自然村。

交城縣行政區劃
鄉鎮下轄
天寧鎮西街居委會、南街居委會、東街居委會、東關居委會、下關居委會、北關居委會、蒲渠河村、磁窯村、坡底村、田家山村、瓦窯村、梁家莊村、杜家莊村、東汾陽村、西汾陽村、陽渠村、奈林村、三角村、青村
夏家營鎮段村、鄭村、連家寨村、王明寨村、郭家寨村、賀家寨村、王家寨村、溫家寨村、義望村、覃村、王村、夏家營村、大辛村、小辛村、辛南村、賈家寨村
西營鎮西營村、寨子村、城頭村、大營村、大陵莊村、東營村、石侯村
水峪貫鎮大游底村、大足底村、長樹村、榆郡村、魯沿村、青沿村、水峪貫村、西冶村、陳台村、西孟村、東孟村、牛頭嘴村、逯溝村、席麻村、樹則村、芝蘭村、西坡村、寨立村、雙龍村、嶺上村
西社鎮南堡村、曲里村、塔上村、陽灣村、東社村、西社村、沙溝村、大岩頭村、米家莊村、南溝村、野則河村、橫嶺村
龐泉溝鎮神尾溝村、長立村、二合莊村、柴逯溝村、大草坪村、橫尖村、社堂村、山水村、蘇家灣村、市莊村
洪相鄉成村、安定村、洪相村、廣興村、舍堂村、范家莊村、裴家山村
嶺底鄉嶺底村、石家莊村、馬莊村、東雷莊村、豎石佛村、窯底村、光足村、圪垛村、圪洞村、前火山村、後火山村、寨上村、東坡村、山懷村、申家圪垛村、峁底村、上莊頭村、橫頭村、前莊村、歇馬頭村、山莊頭村、塔梭村、窯兒頭村
東坡底鄉石沙峪口村、馮家溝口村、惠家莊村、賀家溝村、杜里會村、大塔村、逯家岩村、東坡底村、李家溝村、康家社村、燕家莊村、王家溝村、舍科村、魚兒村
會立鄉岔口村、柏葉口村、會立村、神堂坪村、東溝村、西落溝村、兌久會村、窯兒上村、張家莊村、中莊村、胡家溝村、代家莊村、翟家莊村、雙家寨村、河西莊村、寨則村、石沙莊村、上長斜村、龍江寨村、白草莊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交城縣 交城縣
交城縣位於山西省中部,晉中盆地西緣,呂梁山中段東麓。介於東經111°24′至112°17′,北緯37°28′至37°54′之間。東與清徐縣,南與文水縣接壤,西與離石區,西北與方山縣、婁煩縣相通,北與古交市毗鄰,交城縣總面積1822.11平方公里,其中平川130平方公里,山區1692.11平方公里。

地貌

交城縣總體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地貌複雜,山多川少,海拔高度在750—2830.7米之間,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有28座,最高山峰為縣境西北與方山縣交界處的孝文山,海拔2830米,是華北第二大高峰。

氣候

交城縣屬於暖溫帶大陸半乾旱性氣候,年平均日照時數2743小時,年平均氣溫7攝氏度,年平均降水量440~700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62%,無霜期為100~161天。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交城縣 交城縣
至2013年,交城煤炭已發現的地下礦產有32種,主要有煤、鐵、石棉等,其中煤鐵儲量最為豐富。交城縣鐵總儲量918萬噸,鐵錳礦8000噸, 鋁探明儲量55萬噸,銅探明儲量55萬噸,煤炭總儲量19.94億噸。鐵礦儲量12億噸;石棉礦儲量30億噸,大理石礦1.3 億立方米,石灰石礦55.49億噸,耐火粘土245萬噸。

水利資源

至2013年,交城縣水資源總量為24220.6萬立方米,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為1435立方米,畝均占有量為567立方米,是全省較缺水的縣之一。

生物資源

至2013年,交城縣落葉松、雲杉集中,生長有松、柏、楊、樺、槐、柳、棗、核桃等樹種;黨參、黃芪、豬苓、伏苓等野生藥材200餘種;靈芝、銀盤、黑木耳、羊肚菌等野生菌類10餘種;沙棘、山桃、山杏等野生果類20餘種。
至2013年,交城縣西部山區龐泉溝一帶是全國八大鳥類保護區之一,是世界珍禽、山西省省鳥褐馬雞及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黑顴、兔猻、金雕、猞猁、林麝、彌猴、金錢豹等數十種稀有動物繁衍棲息地。

土地資源

至2013年,交城縣共有土地總面積1822.11平方公里,合273.3萬畝,山區面積253.1萬畝,占交城縣面積的92.8%,平川面積20.22萬畝,占交城縣總面積的7.2%。除去居民地和水城地,土地面積267萬畝,占交城縣總面積的97.7%,其中耕地面積24.6萬畝。按2003年人口計,人均占有耕地約1.1畝。

人口

截止2010年,交城縣常住人口為230522人。

經濟概況

綜述

交城縣 交城縣
2010年,交城縣財政總收入完成10億元,是2005年4.04億元的2.48倍,年均遞增19.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546元,比2005年增加4785元,年均遞增11.3%;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329元,比2005年增加2029元,年均遞增13.5%。

第一產業

至2010年,交城縣紅棗種植面積達到3萬畝,核桃經濟林2.5萬畝,蔬菜2.7萬畝,肉牛存欄1.8萬頭,豬存欄3.6萬頭,湧現出天驕食業、新興種豬場等一批農業企業。
2006-2010年,交城縣累計投資3.2億元,完成植樹造林23.64萬畝,交城縣林木覆蓋率由2005年的48%增加到2010年的54%,

第二產業

2006-2010年,交城縣先後完成了火山煤礦、西冶鐵廠及商業、供銷、糧食系統等27戶國有工商企業的改制工作,安置職工4000餘人,發放職工安置資金4500餘萬元。

2010年,交城縣共確定重點項目52個,總投資134.7億元,完成投資48億元,竣工項目28個;交城縣銷售收入超億元企業達到14戶,納稅千萬元以上企業達到11戶,納稅超億元企業達到5戶。2010年,交城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53.4億元,是2005年20.9億元的2.56倍,年均遞增20.7%。

第三產業

2006-2010年,交城縣先後組織參加了港洽會、滬洽會、中博會等重大招商引資會,有30餘個項目達成協定,擬引進資金60多億元。

2010年第一期中小企業集合票據發行,為交城縣7戶企業成功融資4.3億元;組建成立了太行村鎮銀行,完成了3家小額貸款公司籌建工作;與中信銀行、民生銀行等金融機構洽談合作,成功融資近10億元。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0年,交城縣投資3億元改擴建學校78所,新增學校建築面積20萬平方米,改造危房25.1萬平方米;至2010年,交城縣有主要學校78所。
交城縣部分學校一覽
類別學校
國小

交城縣第一國小

交城縣第二國小交城縣第三國小城內完小田家山國小
國中

交城縣第四中學

交城縣第五中學交城縣第六中學--
高中

交城中學

交城二中交城職中--
其他

西營學校

交城水峪貫國小交城義望學校機關幼稚園交城第一幼稚園
王家寨學校廣興學校賈家寨學校西社中學南街學校
覃村學校----

醫療事業

至2010年,村級衛生所148個。交城縣境內主要醫院有:交城縣人民醫院、鎮衛生院、交城縣福利醫院、山西省交城縣中醫醫院、山醫大一院交城分院、交城縣東坡底鄉衛生院、山西省交城縣龐泉溝鎮中心衛生院、交城縣水峪貫鎮衛生院、交城縣國有青沿林場衛生院、交城縣博愛醫院、洪相鄉衛生院、天寧醫院、東坡底鄉衛生院、會立鄉石沙莊村衛生所、西社鎮南溝村衛生所、龐泉溝鎮張溝村衛生所、會立鄉神堂坪村衛生所、西社中心衛生院、夏家營鎮衛生院、段村鎮衛生院、洪相衛生院、義望衛生院、西營鎮大營村衛生所等23家醫院。

基礎設施

城市建設

交城縣 交城縣
2006-2010年,交城縣共投入資金5億元,實施了迎賓大道、新開路中段拓寬改造工程、舊307國道城區拓寬改造工程、卦山生態園一期工程等重點市政工程42項,涉及拆遷個戶500餘戶、院落250餘處、建築面積8萬餘平米。交城縣累計硬化道路568公里,栽植各類苗木720萬株,改造、新建科技文化活動室81個,農民休閒健身廣場73個,便民連鎖店167個。

路網結構

2006-2010年五年來,交城縣共投資7.84億元,完成了經濟開發區路網一期工程、307國道縣城段改線工程等30項重點公路建設。

電力

2006-2010年五年來,交城縣共投資3.49億元,對交城縣主網、農網、主幹線路及變電站進行了新建、改造。

水利

2006-2010年五年來,交城縣投資9.86億元的柏葉口水庫工程完成大壩封頂,2012年底全部完工;龍門渠供水工程已奠基將開工。

環保

2006-2010年五年來,交城縣累計投資10.5億元,實施環境污染治理項目200餘個,增加和改造治理設備1080台(套),關停取締違法排污企業100餘戶。

社會保障

至2010年,交城縣累計投資6452萬元,新建移民新村5個,有26個自然村2725人實現移民,1.25萬人穩定脫貧。

歷史文化

文化遺址

舊石器時期遺址
本縣舊石器文化遺存分布在西冶河和瓦窯河之間及瓦窯河東岸一線。在瓦窯、坡底、鄭家莊、西嶺、高家圪台、木槽、細曲、橫頭、馬嶺、野則咀以及偏交等村,共49個地點。遺存區東西約15公里,南北約30公里。屬舊石器時代中期。1957年,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賈蘭坡教授鑑定,相當于山西丁村文化期。
文化遺存主要是打制石器。計有刮削器、砍砸器、尖狀器、石核器4種,石器原料以角頁岩為主,火石、石英料很少。石器由兩面用互動方法打擊者為多。舊石器文化分布範圍很廣,除打制石器外,未發現灰層。
新石器時期遺址

(一)瓦窯遺址

瓦窯遺址位於瓦窯村,分布於瓦窯河兩岸的斜坡及台地上。瓦窯河東呈梯形:北至卦山西頂,東至文昌宮,南至馱煤道,西至瓦窯河;瓦窯河西呈彎月形:北至碌碡坪,西至神頭凹,南至村,東至瓦窯河,總面積70萬平方米。1962年,發現其北部遺址2000平方米。1982年春縣發現西東部大面積遺址,報告國家文物局。1983年,經山西省考古所王克林等專家鑑定,分屬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夏文化。

遺址文化遺存豐富,有陶窯、墓葬、白灰面土窯洞居室、大量灰層。較典型的彩陶有尖底瓶口沿及各類彩陶器皿殘片。灰、黑陶有鬲、盂等炊具,三足瓮、甑等殘片及紡輪、刀等工具。石器有刀、斧、錛、鑿、鋤、紡輪等生產工具,環、璧等裝飾品。玉器有黃玉璧殘段。骨器有刀、環、鹿角器。發現的白灰面居室有5處,穹頂圓形或長方形,四壁施以白灰。
石器的製法為琢制、磨製,石質為石灰岩及少量砂岩。陶器多系拍制,兼有部分輪制。彩陶原料為第四紀黃土質陶土,飾有幾何形花紋。灰陶、黑陶質地分為細泥陶、夾砂陶、紅土陶,紋飾為籃紋、繩紋、附加堆紋、幾何形刻紋。器形以平底、三足居多。
除上述遺存外,灰坑內還有許多豬、犬、馬等遺骸。

(二)廣興遺址

廣興遺址發現於1983年春,該遺址位於廣興村西和開柵磚廠東,北至新公路北,面積約為2 500平方米。屬仰韶晚期文化,龍山初期文化。
遺存文物為石器、陶器、骨器。石器有石斧、石球、石刀、圓形刮削器;陶器全部為紅陶殘片,飾以繩紋、籃紋;骨器有骨針、蚌殼等。石器質地為石灰岩、頁岩,前者居多,磨製、琢制而成;陶器質地為細泥陶,表面磨光,拍制、輪制而成;骨針通體打磨,一端鑽孔。文化層厚度達2米。除石、陶器具外,還保留了一部分魚骨。

(三)南堡遺址

1957年,發現四聖宮後小面積遺址,1985年春,發現大面積遺址,該遺址位於南堡村文峪河東岸武元城。北至武元城北,南至黃崖溝,東至黃土坡頂,西進入水庫區。遺址沿文峪河東岸成帶形,分布在三個黃土丘上,總面積達98 000平方米。屬仰韶晚期文化、龍山文化、夏文化。以龍山文化為主。

地面揀拾文物分陶器、石器、骨器三類型:陶器有彩陶、黑陶、灰陶3種。彩陶質地為細泥陶、夾紅泥陶、夾沙陶,繪以幾何紋等圖案,以紅陶黑彩、桔黃陶紫紅彩為主。器型有斧、缽、盆、罐等炊器盛器,底部勒有繩紋。黑、灰陶質地為夾砂、細砂、細泥夾胎3類,器形有袋形三足器、平底器兩種。從殘片分析,有甑鬲等炊具,盆罐等盛器。紋飾為繩紋、籃紋、刻紋附加堆紋,製法主要為拍制,兼少量輪制。

石器遺存豐富,除石斧、石鏟、石刀等常見石器外,還有因材而用、造形獨特的靴形石器。石質為石灰岩。製法為打制、磨製。
骨器地面散落不多,有鳥翅骨、蚌殼兩種,弧面略加打磨成刃,非常鋒利。
此外,還有泥壁陶窯一座。遺址面散落有燒結石。

(四)洪相遺址

洪相遺址北部發現於1956年,東西部發現於1982年。位於洪相村東石壁溝口兩側,總面積合11 000平方米。相當於龍山文化時期。
遺址地表散落有灰陶殘片及石器。陶器以拍制為主,施有繩紋、籃紋、附加堆紋,器形為三足器與平底器;陶器遺存有缽、盆、雙耳罐、鬲等炊、盛器。石器以磨製、琢制為主,偶有打制。陶器土質一般為黃土,石質為石灰岩、砂岩。石器有斧、錛等砍砸器。骨器有磨製三棱骨簪。

(五)坡底遺址

坡底遺址發現於1982年春,位於坡底村東楊家洞山坡上。東至磁窯河西岸,西至村東磚廠,南至交嶺公路,北至黃土坡頂,呈斜梯形,總面積達7 500平方米。屬龍山文化。
遺址文化層有的厚達3米,文物內涵豐富。遺存文物主要為石器、陶器兩類。石器有打制刀形器、尖狀器、圓形刮削器,磨製石斧、石鑿、石錛、鬲足。石質為石灰岩、砂岩;陶器有陶刀、鼎、缽、罐、盆等炊器具。飾以籃紋、繩紋、附加堆紋。器形以平底、三足為主。陶色為磨光黑陶、灰褐陶。陶土以黃土為主,兼有少量紅土。拍制器皿居多。

(六)磁窯遺址

磁窯遺址發現於1983年,位於磁窯村南黃土坡,呈不規則梯形。東至果園,西至磁窯河東岸,南至沿山大道,北至磁窯村南,總面積為3 600平方米。時期與河南龍山文化相當。文化層出露很少,地面僅有少量磨光石器及籃紋灰陶殘片。保存較好的是8座“白灰面”土窯洞居室,分築於3處。屋頂穹形,座向朝南、朝西,穹頂及地面抹一層厚度O.5厘米的白灰。居室中間有圓形火灶。石器比較精緻,石質為石灰岩。

(七)覃村遺址

覃村遺址發現於1983年,位於覃村村北山坡上,呈梯形。北至雲夢山下梯田頂部,南至縣陶瓷廠東北,東至黃土沖溝,西到小河溝。總面積為14 000平方米。與龍山文化同期。
遺址地表散落有石器及陶器殘片,石器有石斧、石鑿、石刀等生產、生活用具,琢制、磨製而成,石質為石灰岩。陶器紋飾以籃紋為主,大都為罐、甑、鬲、杯等炊器、儲器殘片,以灰陶為主,製法以拍制為主。灰坑內,還發現松樹芯殘段,直徑約20厘米。

(八)水峪貫遺址

水峪貫遺址發現於1983年,位於水峪貫村,由南至北分為3段:南段地處村南河灘東,呈方形;中段地處村東山樑,呈帶形;北段地處村北山坡上,呈不規則方形。總面積3 500平方米。與龍山文化同期。
遺址文物中無完整器皿,地表散落殘陶片很多,器形有鬲、甑等三足器,盆罐等平底器。飾以繩紋、籃紋、附加堆紋。陶色以灰陶為主,偶有黑陶。陶質為夾砂陶、細泥陶,原料為紅土、黃土質陶土以及其它粘土,大部分拍制。石器有斜刃石斧、石球等器具,上端琢制,刃部磨製。間有個別打制石器,石質為石灰岩。

(九)會立遺址

會立遺址發現於1984年,位於會立村。遺址東臨文峪河,西靠山,呈C形環繞會立村。面積為850平方米。與龍山文化同期。
地表出露有一定數量的殘陶片,多數為三足器及平底器的口沿耳腹底等殘片,紋飾為繩紋、籃紋。陶質為粗泥陶,胎壁一般較厚。顏色為灰陶,拍制多,輪制較少;石器散落不多,石質為石灰岩,刃端磨製;骨器以鑽孔骨刀為代表,用大型蚌殼磨製。

(十)東坡底遺址

東坡底遺址發現於1984年,位於東坡底村南西葫蘆川道,北至東坡底糧站南,東至東葫蘆河,西至東坡底村邊,面積2 500平方米。與龍山文化同期。地面散落石器很少,陶器殘片豐富,為三足器、平底器口沿耳足部分殘片,無完整器皿。泥質為粗泥、夾砂泥。顏色為灰陶,飾以繩紋、籃紋。拍制為主,偶有輪制。

化石遺址

哺乳類動物化石遺址有1956年發現的覃村花果山黃土坡遺址,1959年發現的范家莊遺址,1979年發現的西冶村遺址,1980年發現的廣興北坡遺址,1982年發現的瓦窯塔兒坡遺址。

脊椎類動物化石遺址主要為1982年發現的坡底村西駝鳥蛋化石層。植物化石遺存點目前發現的有覃村龍眼溝,瓦窯漢池溝北坡。瓦窯村北石井壁尚有一直徑40厘米的古樹化石裹在二迭紀砂岩中,已炭化。

此外,縣境東南平川段村、梁家莊等村均在地面以下20~300米的地層中發現海蚌、田螺等動物化石。西嶺窯兒頭村山溝亦發現有屬劉家溝組古動物化石。

冶煉遺址

交邑冶鐵始於戰國,宋代初期,立大通鐵冶監於狐突山西側義泉社,名日西冶。之後歷數百年到明代中葉,冶煉經久不衰。據查,宋元遺址現存的主要有7處。
西冶村遺址:位於村西鐵爐地、村後大爐溝。遺址內鐵渣堆積層最厚處達3米多。明代冶司府舊址一片廢墟,僅剩高1.7米青石雕獅一尊。附近建有一安置歷代刻石之碑亭,已毀於兵火。
陳台溝遺址:位於陳台溝東口,舊名砧台,系冶煉與鍛造之地。遺址大堆殘渣,建西冶鐵廠時處理殆盡。
水峪貫遺址:位於水峪貫村南。遺址出露面積約400平方米、鐵渣堆積層約2米,間有刀劍農器殘片。
東、西孟家山遺址:位於鐵爐梁。梁畔殘片堆積多處,逐年被河水沖刷,今僅遺殘跡。
席麻遺址:位於席麻村南小爐溝。
野則咀遺址:位於野則咀村西溝側,今遺址尚有殘鐵可尋。
寨立遺址:位於寨立村路側,遺存殘爐為豎爐,高1.3米,內徑1米,呈瓶狀底大口小。

民間文化

交城鼓書

交城鼓書 交城鼓書
交城 鼓書是流傳民間的一種說唱形式,新中國鼓樂成立前演唱者多為盲藝人。1956年,縣文化館成立了“交城縣盲藝人宣傳隊”,對交城鼓書進行了整理革新,交城鼓書由十字句或七字句組成。鼓書音樂舊以板鼓為主,輔以三弦、胡琴等弦樂,六十年代始加入大眾琴及板胡、響鈴。傳統長篇書目有《金鐲玉環記》、《五女興唐傳》等。1980年9月,由張有洛創作、李學成演唱的交城三弦書《會安排》,參加了山西省曲藝會演大會,分別獲得創作獎和表演獎。
交城蓮花落
源於太原蓮花落清代以前即在交城縣境內流傳。光緒二十九年(1903),祁縣著名蓮花落說唱家畢者山收交城縣成村呂著為徒,傳授蓮花落藝術。光緒三十一年(1905),呂著自立書攤,成為清末民國時期交城縣藝術造詣較高的蓮花落藝人。由於呂著亦精通晉劇、碗碗腔,將蓮花落融進了戲劇藝術,自成體系。1962年,縣文化館系統整理了蓮花落藝術,並聘請呂著收徒傳藝。
交城叮叮嗆
源於“拉洋片”。1972年,縣文化館張有洛在原基礎上進行了改革。改革後的叮盯嗆為坐架腳踏式。坐架內裝置木梆、手鑼、小鑔、小鼓、木魚5件打擊樂,用雙腳踏動踩板表演,表演者坐於其上演奏弦樂,文場武場,說、拉、打、唱集於一人。由他創作並與武秀蘭合演的叮叮嗆《呂梁人民學大寨》,1973年推選出席山西省曲藝調演,獲表演第一名;1974年參加了華北曲藝調演。
交城順口溜
交城縣民間很早流行一種“四六句”口頭藝術,句式可長可短,押韻順口。用方言土語演說,風趣幽默。張有洛的叮叮嗆本世紀六十年代,“四六句”經縣文化館張有洛整理改革,發展成為獨具特色的“交城順口溜”。初期,順口溜沿襲民間傳統,以方言土語入韻,題材多以農村生活為主。1978年以後,逐漸以國語入韻,擴大了聽眾範圍。有張有洛創作的《怕茶壺》、《胡批》、《雙送子》等一批順口溜小段。
交城雜則
亦稱快板書,七字句句式,上下旬連續反覆演說。有張有洛創作的《二奴子避孕》、《破除迷信》等段子。1964年,收集整理了以雜則為主的專集《交城曲藝》。“文化大革命”之後,雜則小段除盲藝人繼續表演外,已逐漸被順口溜取代。
美術書法
交城美術主要有繪畫、版畫、剪紙、木雕、泥塑等。交城書法屆頗有建樹的有任傑生、任利生、韓學武先生等。
民歌
交城方言屬於以太原話為代表的晉中方言的一個次方言。清代中葉,悲愴哀怨的民歌《交城山》流傳於交城縣,成為清末秧歌《割莜麥》主調。交城縣流傳民歌有:《交城山》、《刨洋芋》、《要死要活相跟上》3首。新中國成立以來代表性民歌主要為《交城是個好地方》。

名優特產

核桃

交城核桃個大、皮薄、肉厚,易取仁,核桃出油率高。汾陽種植核桃有近2000年的歷史。交城核桃有大龍眼、小龍眼、大花、紙皮露仁、早熟、串兒、穗狀、光皮棉、長腰、抗風、橫蘭蘭等五類12個品種。光皮棉核桃,粒大皮薄,表面光滑,每斤20多個,出仁率高達58.19%,仁含油量達72.65%。

梨棗

交城特產梨棗是中國希有名貴鮮食優良品種,1983年,由交城縣林科所從省農科院引回交城,並進行科研開發。交城的梨棗主要分布在平川地區。梨棗,甜脆微酸。梨棗,樹勢中等,發枝力強,適應性廣,果實9月下旬成熟。果形近圓形、果實特大、平均單果重30克、最大果達80克。

駿棗

交城特產駿棗是山西四大名棗之一,譽為“棗後”,素有“八個一尺,十個一斤”之稱。棗肉可提取食用香精,又可入藥,有補血益氣、安神養胃、健脾抗癌之功能。
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瓦窯村棗種先後進入原蘇聯及阿爾巴尼亞地區。

沙棘

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又名醋柳,胡禿子沙棘科沙棘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耐寒抗旱,耐土壤貧瘠。根系發達,有根瘤。其主要分布於歐亞大陸,中國分布面積(東北、華北、和西北)最大,種類最多。

玻璃咯嘣

“玻璃咯嘣”是一種薄玻璃製造的響器,產自交城夏家營鎮覃村。是太原地區春節前後應時的一種兒童玩具,頭大,呈扁圓形,中接細長管,用嘴吹,極薄的玻璃在氣流鼓動下發了“圪嘣、圪嘣”的聲音,清脆悅耳。

風景名勝

玄中寺

交城縣 交城縣
玄中寺位於交城縣西北十公里石壁山中,始建於北魏。是佛教淨土宗祖庭,是全國佛教三大戒壇之一。中外佛教文化交流與佛教信徒朝拜、集聚之地和著名的風景名勝旅遊區。
交城山國家森林公園
交城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呂梁山東麓,距省城太原約56公里,交通方便。公園總面積18.7萬公頃,自然景觀優美,動植物資源豐富,有珍貴樹種側柏林、特色喬木林、觀賞林等,世界珍禽褐馬雞、候鳥、野鹿、原麝、金雕等幾十種名貴動物棲息於此。
四十里跑馬墕
極具草原情韻的南雲頂亞高山草甸四十里跑馬岩位於交城縣會立鄉柏峪溝川西部。這裡有禪寺塔斜陽、嬌兒山雲海、後漢開國皇帝劉淵得劍處、閻錫山跑馬場等四大人文自然景觀。
果老峰莊園
果老峰莊園位於龐泉溝景區內,是集旅遊、住宿、狩獵、娛樂、承辦會議為一體的理想旅遊景點,因傳說中果老峰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倒騎毛驢來此與當地村民下棋而得名。
王山圓明寺
圓明寺位於縣城東北6公里王山之陽。為隋唐時期所建。寺東南白鹿崗八角寶塔為該縣現存最大磚塔。寺西1公里為墓塔區,殘存金、元、明歷代高僧靈塔、壽塔50餘幢。
龍堂臥雲庵和野珠溝龍堂洞
臥雲庵位於西冶川中部西側野珠溝,俗稱龍堂寺,系佛教曹洞宗場院,建於明初,氣勢宏偉。
野珠溝龍堂洞在野珠村中部北東側,名曰“龍堂洞”,洞口高4米,內高10米,寬30米,深20餘米,據載洞內南北各有一小洞,深約數里,或雲北洞連通榆郡溝青龍洞。
三座崖
三座崖坐落在縣境西北葫蘆川中部,海拔2077米。因主峰遙望方而高,平如座故名。明末清初,呂梁農民起義軍的根據地就設在這裡,崖頂現存有人工鑿築的將軍洞、階梯、吊繩孔、柱桿柱洞和房屋建築遺蹟,這是以李自成、張獻忠為首的全國性農民武裝的分支——交山農民起義軍利用三座崖天險地形條件建立的義軍兵寨,具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主峰懸崖百丈,長約3米、寬僅1米的“試心石”如鷹咀斜懸崖頂。
卦山與天寧寺
卦山位於交城縣城北三公里處,距太原六十七公里。因山形卦象而得名,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全國絕無僅有的易學研究實體。 “卦山之柏”與“黃山之松”、“雲棲之竹”並稱為華夏樹木奇觀。天寧萬壽禪寺坐落其中,為中國佛教華嚴宗巨剎。卦山集文物、宗教、古建、森林公園於一體。在卦山多元文化旅遊的經緯中,形成了“儒門釋戶道相同,三教從來一祖風”的多元體系,被譽為“易學之源、八卦名山”。
陽渠永福寺
永福寺位於交城城東1公里陽渠村東,建於隋開皇十七年(597)。後經過多次重修,現存建築為清代建築。寺院氣勢宏偉,布局整齊。舊為釋迦牟尼佛堂,寺門有三,鐘鼓樓尚為完整,與寺院相對有清建戲台。全部寺院占地3 884平方米,為陽渠學校占用。

交城名人

華國鋒,1921年生,山西交城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曾擔任黨和國家重要領導職務,因病醫治無效,於2008年8月20日12時5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

山西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全省轄11個地級市,以及23個市轄區、11個縣級市、85個縣。
 太原市杏花嶺區 | 小店區 | 迎澤區 | 尖草坪區 | 萬柏林區 | 晉源區 | 古交市 | 陽曲縣 | 清徐縣 | 婁煩縣
大同市城區 | 礦區 | 南郊區 | 新榮區 | 大同縣 | 天鎮縣 | 靈丘縣 | 陽高縣 | 左雲縣 | 廣靈縣 | 渾源縣
陽泉市城區 | 礦區 | 郊區 | 平定縣 | 盂縣
長治市城區 | 郊區 | 潞城市 | 長治縣 | 長子縣 | 平順縣 | 襄垣縣 | 沁源縣 | 屯留縣 | 黎城縣 | 武鄉縣 | 沁縣 | 壺關縣
晉城市城區 | 高平市 | 澤州縣 | 陵川縣 | 陽城縣 | 沁水縣
朔州市朔城區 | 平魯區 | 山陰縣 | 右玉縣 | 應縣 | 懷仁縣
晉中市榆次區 | 介休市 | 昔陽縣 | 靈石縣 | 祁縣 | 左權縣 | 壽陽縣 | 太谷縣 | 和順縣 | 平遙縣 | 榆社縣
運城市鹽湖區 | 河津市 | 永濟市 | 聞喜縣 | 新絳縣 | 平陸縣 | 垣曲縣 | 絳縣 | 稷山縣 | 芮城縣 | 夏縣 | 萬榮縣 | 臨猗縣
忻州市忻府區 | 原平市 | 代縣 | 神池縣 | 五寨縣 | 五台縣 | 偏關縣 | 寧武縣 | 靜樂縣 | 繁峙縣 | 河曲縣 | 保德縣 | 定襄縣 | 岢嵐縣
臨汾市堯都區 | 侯馬市 | 霍州市 | 汾西縣 | 吉縣 | 安澤縣 | 大寧縣 | 浮山縣 | 古縣 | 隰縣 | 襄汾縣 | 翼城縣 | 永和縣 | 鄉寧縣 | 曲沃縣 | 洪洞縣 | 蒲縣
呂梁市離石區 | 孝義市 | 汾陽市 | 文水縣 | 中陽縣 | 興縣 | 臨縣 | 方山縣 | 柳林縣 | 嵐縣 | 交口縣 | 交城縣 | 石樓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