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底鄉

嶺底鄉

嶺底鄉,地處雁盪山麓,西與永嘉縣依山相連,全鄉總面積66平方公里,人口16235人。

基本信息

浙江省樂清市嶺底鄉

(圖)嶺底鄉嶺底鄉

嶺底鄉,地處雁盪山麓,西與永嘉縣依山相連,全鄉總面積66平方公里,人口16235人。這裡曾是浙南地區的革命根據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全鄉已修建起70多公里的通村公路,基本實現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標。實現了戶戶通電燈,村村通程控電話,村村通閉路電視的夙願。從20世紀80年代栽下第一批果苗,已擁有果林面積1.6萬畝,實現了人均一畝果林的夢想。高山蔬菜發展也初具規模。在柳市建起了扶貧經濟開發區,創辦9家上規模的企業。至1999年底,全鄉已實現工業總產值2900萬元。

轄區總面積65.66平方公里,轄19個行政村,62個自然村,總人口18235人,勞動力10760人,其中外出勞動力8641人,地處崇山峻岭,群峰簇擁之中,水力資源豐富,有山場十萬畝,果園萬餘畝,盛產松、杉、毛竹、板粟、楊梅、柑桔、枇杷、獼猴桃、紅柿等,全鄉耕面積5434畝,其中水田3253.44畝,旱地2180.56畝,轄區內現有中學1所,國小2所,幼稚園1所,還有郵電所、閉路電視站、衛生院、防保站等。全鄉人均收入5027元。

(圖)永嘉縣嶺底鄉樂清市嶺底鄉

嶺底素來是“八山一水一分田”,這裡自然山水原始而渾厚,境內山脈起伏縱橫,以峰奇、石怪、谷多、瀑密等特點見長,原始生態環境依然保存完好。自2004年1月份該鄉積極開展生態鄉創建活動以來,他們立足本地優良的生態環境,以綠色自然景觀和紅色革命人文景觀為重點,以生態休閒、觀光、度假為特色,以生態旅遊為龍頭,帶動生態觀光農業、林業及第三產業的經濟發展,實現了嶺底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格局。

該鄉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有石門、十里峽谷、劍岩、東崗庵等名勝古蹟。境內青山滿目,綠水長流,空氣潔淨,環境優美。生態旅遊業日益興起,嶺底的生態環境更加顯示出獨特的優勢。該鄉以十里峽谷、劍岩和石門溪為依託,藉助這裡的瀑布、奇峰、幽洞和古樹,以及野趣橫生的鄉野風光,來滿足旅遊者回歸自然的需求。該鄉吸引了來自各地的遊客,生態旅遊業已初具規模。

2006年,嶺底鄉以綠色經濟建設為中心,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高效生態特色農業,拓展域外農業發展空間,延伸產業鏈條,充分依託人文自然景觀資源,發展綠色生態休閒旅遊體系,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與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和諧發展,農業經濟穩步發展。

嶺底鄉在自然環境保護、生態旅遊、生態農業、生態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全面開展工作。該鄉投資3000多萬元用於康莊工程、學校等基礎設施及配套設施建設。各村全面開展環境整治工作,借鑑仰後、張莊兩村被評為省級全面建設小康示範村的成功經驗,從改變村容村貌著手,拆除露天糞坑50多座,建成衛生公廁8座。

同時該鄉新建綠化帶1.2萬多平方米,實現村村通電視網路和農網改造,各村均配備1到2名保潔員,經過整治改變了農村髒亂差的狀況。在示範村採用地下滲濾工藝或人工濕地處理技術開展生活污水處理工程,廣泛推廣,進一步推進嶺底生態鄉建設進程,山清水秀、環境優美的生態嶺底景象已初步形成。

特產

枇杷 嶺底鄉境內的廣闊山場與肥沃的土壤,極有利於枇杷生長。它吸納四季山氣雨露,果實色澤鮮艷,肉厚汁多,酸甜適度,含有豐富的胺基酸、碳水化合物、鉀、鈣、鎂等礦物質和多種維生素,具有顯著的潤肺健脾,止咳平喘之功效,是真正的“綠色食品”,現該產品已發展成為名、特、優產品。

楊梅 嶺底鄉現有楊梅4000多畝,以嶼山“黑炭梅”著稱,曾獲浙江省楊梅精品優質獎,被評為溫州市“第四批放心農產品”,其有四優:一優遲熟,“夏至楊梅滿山紅”,夏至前後是楊梅成熟期,唯獨嶼山楊梅進入小暑節令以後,還有四五天可以上市,物以稀為貴;二優色烏,果大,核小,這同楊梅樹生長區土層深厚、肥源充足有關;三優味美,“嶼山”楊梅多甜少酸,爽口清心,且摘下來保質期較長。四優楊梅營養豐富,還有藥理作用,楊梅浸白酒,稱“燒酒楊梅”,炎炎夏日喝幾口楊梅燒酒,能消暑開胃,氣舒神爽。楊梅好處多多,故蘇東坡以為“閩廣荔枝,西涼葡萄,末若吳越楊梅”。

江西省廣豐縣嶺底鄉

(圖)嶺底鄉嶺底鄉

嶺底鄉位於縣境南部,東界福建省浦城縣盤亭鄉九牧鄉,南接浦城縣古樓鄉、武夷山市嵐谷鄉,西毗上饒縣前程林場、武夷山墾殖場,北接橫山、沙田和桐畈。總面積312.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占總面積2%,林地占84.2%,水域占2.4%,道路、村莊占11.4%。鄉駐地嶺底,距縣城38公里。

全鄉設嶺底、軍潭、溪東、溪西、石溪、家潭、高陽、登豐、石人、鐵山、七星、葉家、小豐13個行政村、171個村民小組,共有自然村261個。總戶數4901戶、18965人。2002年10月,撤銷溪東、溪西村,併入家潭村,撤銷登豐村,併入軍潭村,現有10個行政村,總戶數4811戶,總人口19241人。

嶺底鄉是廣豐縣主要林區,林地面積2.6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82.3%,活立木蓄積量127萬餘立方米,毛竹5000餘萬根。茶葉年產量40噸。山區有林、姜間作的習慣,全鄉利用旱地、林姜間作種植生薑66.7公頃,年產量2176噸。山羊飼養量9060隻。2000年耕地面積624公頃,農業總產值3070萬元,工業總產值9007萬元,民營企業總產值8765萬元。財政收入12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36元。2002年,糧食總產量16743噸,全年農業總產值3000萬元,有民營企業18個,年產值2652萬元。全年鄉財政收入149.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80元。

鄉駐地建有3條新街:一是嶺底街,寬10米、長200米;另一條寬12米,長250米,全部澆築成水泥路面;還新建一條寬6米、長700米的沿河路。在軍潭村,建有一條寬10米、長500米的水泥路面街道,共澆築水泥路面1.52萬平方米,鋪設下水道長950米。街道兩旁建有鄉直屬單位和各類商店。鄉駐地嶺底建有自動電話端局,交換機容量1024門,全鄉已安裝程控電話781部,無線接入電話76部。全鄉10個行政村全部通公路。鄉駐地每天有客運班車往返縣鄉之間。嶺底設有墟場,農曆五、十為墟日。

全鄉興建了12座電視衛星地面接收站,電視終端用戶397戶。有中學1所,教職工52人,在校學生1360人;國小12所,教職工119人,在校學生1667人;學前班13所,在校學生570人。有鄉衛生所1所,病床10張,醫務人員11人;村衛生所14所、個體診所13所,鄉醫21人。

歷史

明、清時期,屬成鄉十五都、十六都。解放前夕稱嶺底鄉,轄12保、115甲。解放初期,屬第四區。1950年4月,劃分為龍潭、蒲塘、蕭村、鐵山、葉家、絲坑6鄉,屬盤嶺區。1950年8月,劃分為軍潭、蕭村、嶺底、七星、雙峰、茶園、石人、柴狗洋8個小鄉。1951年底,劃分為軍潭、石溪、嶺底、天齊、七星、大峰、小峰、聯合、復源、茶園、石人11個小鄉。1956年7月合併為嶺底、石人、茶園、石溪、大峰、高陽、軍潭、七星8個鄉。1957年4月增設復源鄉土。1958年11月9鄉合併成立銅鈸山綜合墾殖場,由縣直轄。1984年9月設立嶺底鄉。

地理

境內地勢南高北低。南部多為崇山峻岭,北部有少量田畈。境南的銅鈸山尖為廣豐縣最高處,海拔1534.6米;境內最低處是北部的溪東,海拔150米。氣候具有山區特徵,冬寒夏涼。年均溫15.4度,1月均溫3.9度,7月均溫25.8度。土壤主要為紅壤、黃壤、紫色土等。

耕地10527畝(水田8643畝)。主要農作物有水稻、紅薯、玉米、馬鈴薯、生薑、油菜、大豆等,其中生薑、玉米產量一直居廣豐縣首位。工業主要是木材加工、毛竹加工、綠色食品加工和水能發電。水能資源的理論蓄能量為23490千瓦,已辦軍潭、七星、條鋪、黃家潭、石人、鐵山、大豐源、洋里、竹華嶺、徐墩、長潭口、上豐等10多個電站,占廣豐縣已開發水能資源85%以上。環山公路貫通全境,全長245公里,已水泥硬化里程42.5公里,礦產資源有瑩石、鎢、石英等。

(圖)南方紅豆杉南方紅豆杉

資源

嶺底山區地勢,地處縣境邊陲,山深林茂,民風古樸、豪放。自唐末以來,一直是農民起義革命的重要據點,因而被歷代封建朝廷明令封禁,故有封禁山之稱。唐末黃巢農民起義軍、明代葉宗留礦工起義軍、以福建鄧茂七為首的農民起義軍等,都曾在此山區據險與官軍周鏇。清初境內高陽人楊文,在九仙山聚眾起義,屢挫閩、浙官兵。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除高陽、石人底等地設過廣豐縣蘇維埃政府機關外,還建立過軍潭、張家山、鐵家山、坳頭等5個區蘇維埃政府和七星、石人、嶺底等10餘個鄉蘇維埃政府。高陽附近的赤岩,系紅軍18勇士抗擊國民黨反動軍隊圍剿、集體跳崖壯烈犧牲處。2005年,嶺底境內的高陽蘇維埃舊址、紅軍岩、九仙山營寨被列為紅色教育基地,散布在岩壁、民房土牆上的紅軍漫畫、標語和流傳的歌曲等隨處可見。嶺底山區又被稱為一方紅色故土。

嶺底山區是江西最美的生態旅遊景區之一。自然生態環境保存得十分完好,境內有原始森林3萬畝(分布著大片的國家二級名貴樹種——紅豆杉,大小有7000多株),毛竹林面積10萬畝,景區森林覆蓋率達98%以上,木材蓄積量為120萬立方米。自然景觀十分優美,七星、軍潭、銅鈸三個高峽湖,水光瀲灩、風景綺麗;木城關、支面關、五通關、條鋪關、太平關、梅溪關等雄關隘道,周圍遍布奇峰怪石、秀山麗水;悟道尖、七星尖、銅鈸山尖、軍潭石、關公石、八仙下棋、銅鈸山峰等景點,俊秀奇美,別具一格。由於嶺底境內景區的原汁原味,古色古香,真心秀山,野情異趣,2002年12月林業部被評為銅鈸山國家級森林公園,面積為19500公頃。

嶺底山區還蘊藏著許多歷史悠久的人文景觀。境內有省級重點保護文物九仙山城堡,有北宋將領、資政殿大學士樞密院鑒書院事張叔夜故里,有遠近聞名的江南佛教勝地——廣福寺(始建於唐代),寺廟所在地白花岩,是廣豐著名的三岩之一,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宋代詩人俞扌炎 、明代文學家呂懷、清朝詩人徐兆倫等文人墨客都為白花岩留下了眾多優美的詩文。

特產

嶺底山區有豐富的綠色食品。山區特有的野味:石雞、筍乾、野菜、彌猴桃、土蜜、黑面桃、野葛粉等品種繁多,頗受遊客的青睞。葉家村黃泥坑產的“悟峰雲霧茶”,曾被省地評為優質名茶。

廣豐縣嶺底鄉發現了至少五個紅豆杉群,約有一萬株,主要分布在該鄉的七星村高山、徐墩、小豐大寺、大豐源和石人灰子塢等地,其中最大母樹腳徑達1.3米,數高25米;每到十一月份紅豆成熟時,雌樹上就掛滿了一串串晶瑩剔透、鮮紅欲滴的紅豆,分外嬌艷,所以當地民眾又稱之為“血子樹”。紅豆杉是裸子植物門中紅豆杉科中的紫杉屬植物,屬第四期冰川遺留的古老樹種,已有250萬年的歷史,全世界現有11種,中國有5種,即東北紅豆杉、紅豆杉、南方紅豆杉、雲南紅豆杉、西藏紅豆杉,嶺底鄉境內的就屬於南方紅豆杉。由於紅豆杉樹皮中含有一種世界公認的廣譜、強活性抗癌藥物紫杉醇,其木材又是上等的雕刻工藝材,所以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山西省交城縣嶺底鄉

嶺底鄉位於交城縣城北部,轄23個行政村,57個自然村,有29個黨支部,黨員667名。全鄉總面積170Km2,耕地面積22007畝,總人口9225人。

區位獨特,資源富集。鄉境東接太原市清徐縣,北至古交市,且緊靠國家公路主幹線307國道108國道高速公路。境內礦藏豐富,品質較優,盛產優質2#配焦煤,以及鐵礦、銅礦和少量金礦等。全鄉森林面積11600畝,水保防護林17123畝。境內立體氣候明顯,且水資源豐富,地下水資源總量為1015萬m3,分布小泉小水40餘處。嶺底鄉突出的區位優勢、豐富的物產資源、得天獨厚的天然秉賦,使其在交城縣資源經濟格局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原煤生產,翻番增長。境內煤炭儲量為2.8億噸,生產礦井10對,新建礦井2對。2003年產原煤120萬噸,是全縣第一產煤大鄉。隨著礦井的進一步升級改造和新礦井的建設,2006年全鄉可形成年產原煤500萬噸以上的能力,成為呂梁又一個新的煤炭主產區之一。林草茂密,五果豐盛。全鄉退耕還林面積14000畝,經濟林6500畝,主要品種有蘋果、桃、核桃、棗、花椒等,年產各類優質果品4000萬斤,並以品種多、品質優而形成獨特的林果市場,被譽為交城縣的“五果之鄉”。

新一屆鄉黨委、政府結合全鄉實際,提出了“實現六大工程、推進兩大產業”的發展思路,全鄉正為建設林果大鄉、煤炭重鄉、經濟強鄉而努力奮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